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美利坚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青山铁杉

    想一想其实世界变化的也不大,一百年后和合众国争夺亚洲市场的,好像还是巴西。

    双方的第一次见面,都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这个好印象存在,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官商勾结接触。

    “看样子很顺利。”回到所有权还在麦克海尔手中的庄园休息,伊迪丝洛克菲勒疲惫的躺下,但脸上的笑意却表明,对这一次的见面还算满意。

    “如果只是进入纺织业投资,自然是问题不大,最基础的行业往往也得不到重视,而且巴西合众国土地广大,人口比我们国家还少很多,光是出口农业产品就能过的还不错。但要是真正的重要产业,我不会提,巴西人也不会同意。”

    谢菲尔德摘下了脖子上的领结,加入了几个特定的条件,拉丁美洲这个年代敢和合众国叫嚣的国家不说比比皆是,但也是不少的。这些国家根本就不认为美利坚合众国都多么厉害,很多国家都想着远交近攻,利用远在天边的欧洲国家对抗合众国的压力。

    这种心理和一百年后的东南亚差不多,巴拿马运河就是绝佳的例子,合众国前后废了几十年的劲,激起了哥伦比亚的仇恨,才算是得偿所愿。

    连哥伦比亚都敢对抗,更别提拉丁美洲第一大国巴西了。甚至一直到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还有一些国家没搞明白事情的变化,不知道英法已经完全不行了。还是中央情报局做了几次漂亮的行动,让拉美国家真正明白,世界已经变了。

    所以投资巴西的主动权并不在谢菲尔德的手上,而是取决于巴西国会,是不是真的重视这个产业,如果不是重视,这样就好办。现在看来巴西人并不觉得纺织业多么重要,这是好事,给了他可以操作的空间。

    “该和新奥尔良联系一下了。”谢菲尔德伸了一个懒腰,强打着精神起身,国内的事情还是比较重要,他想知道现在进行到了哪一步。

    芝加哥每日时报的报社,报社主编艾伯特正在面对面的,对这次深入南方乡村的女权活动家康妮进行采访,艾伯特有一种感觉,这将是一个引爆公民阶层的大新闻,采访一直持续了两个小时,期间艾伯特询问了关于南方乡村的真实情况,以及康妮这些女权活动家的所见所闻的真实性提问。

    “必须要说,可以说南方黑人社区和乡村当中,存在广泛的对女性的侵犯和暴行,根据我们走访的调查来看,黑人男性不尊重家庭,往往和女人交往的时候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冲动,事后便找各种理由推脱,也不承担赡养费用,道德低下简直令人震惊。”康妮从开始便对在南方乡村和社区所见的一幕幕进行血泪控诉,饱含同情的呼吁,“应该尊重女性,一定要出台法律制止这种现象。”

    “是,个别存在的个例,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艾伯特再次发问,让康妮一定要确实回答这个问题。

    “是普遍的现象,对于很多没有家庭却出现的孩子,我感到十分的震惊。这些孩子从小就得不到父母的爱,也得不到一点帮助,长大了就会和他们的父母一样,对家庭观念漠视,重复自己父母的生活,如果是一个男孩每天目睹这种行为成了习惯,就会认为这是正常的,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

    “对女性的暴行到底有多么猖獗?为什么很长时间都没有引起公众的关注。”艾伯特同样准备借着这次访谈达成自己的目的,比如博人眼球增加销量。

    随着两人的对话,边上的书写员则在记录康妮口中的一桩桩暴行,例如欺骗、性侵犯、以及很多黑人女性没有成年便遭到强奸,自己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抚养孩子。

    对于艾伯特来说,新闻根本不怕劲爆,越劲爆越好,康妮的叙述甚至让他觉得自己都不用添油加醋,这可不是好现象,岂不是说明他这个主编无能?

    采访结束之后,艾伯特亲自和书写员们从记录当中寻找素材,综合起来完成这一次的专题,起到明天的爆炸效果,兴奋地说道,“如果我们能够揭露这种社会问题,一定会成为国家最有影响力的报纸,要敢于揭发真是的情况。”

    到了这一刻,艾伯特隐藏在体内的掏粪工情结,终于可以不再掩饰了,英雄、荣誉仿佛都在向着自己招手,说明会有以后会有自己名字命名的奖项出现,表彰自己的不畏强权。如果奴隶主知道自己的员工有这个愿望,这也很好办,只要这件事成功了,艾伯特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这一次的芝加哥每日时报专题当中,艾伯特就诙谐但是非常犀利的口吻,用整个报纸报道了康妮的经历,首先用开头一小篇篇幅,介绍了女权活动家们的主张,和稍微有些为其说话的倾向性,但是马上就直指这些妇女们,深入南方各州之后,所见的骇人听闻的一幕,妇女本身就是弱势群体,黑人妇女竟然弱势到了这种地步。

    面对来自同一种肤色的暴行,竟然这么长时间都没有引起任何一个群体的重视,不禁令人感到深深的疑问,这个国家到底怎么了?




第三百一十三章 泼粪大战
    这一次芝加哥每日时报的专题,刚刚刊登就在芝加哥地区产生巨大的反响,如同在平静的大湖区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溅起的波澜迅速扩散到周边,引起众多城市的转载,内战多年之后,目前南方各州的黑人生存情况再次成为了焦点。

    不管是衣冠楚楚的优雅男士,还是在工厂做工的工人,亦或是家庭主妇,都被吸引到了注意力,幸福感都是对比出来的,黑人妇女的遭遇让所有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道德优越感,从来没有一个群体,能够让所有阶层的公民感觉到,自己过的还不错。

    加上揭露现实的人是女权活动家,妇女加入讨论的群体也非常多,勇敢的艾伯特就像是他说的那样,成了这次舆论风波的最大受益者,芝加哥每日时报的报纸被抢售一空,刊登的报纸专题被众多有影响力的报纸转载,引起了巨大反响。

    很快各种类似打着关注黑人妇女待遇的连载,便雨后春笋一般的出现,和刚开始的情况不同,不少报纸把火烧到了另外一个领域,指责南方各州的政府,对自己治下的各州不闻不问,漠视自己的土地上竟然出现这种事,南方各州的民主党政府应该对此负责。

    在选举过后的一年,应该是政治领域最为平静的时候,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理念,再一次成为了大众公民关心的问题。

    还有许多报纸认为,这件事的根源,在于南方各州的迪克西人冷漠,对周边的遭遇不闻不问,不同于北方杨基人这么善良,大大的地图炮出现了芝加哥每日时报的拥趸报纸上。

    一时间,借着对黑人妇女面对暴行的专题,各方人马你方唱罢我登场,一轮又一轮的专题借题发挥,把合众国的舆论界搅合的天翻地覆。

    指责来的如此突然和猛烈,就连在新奥尔良镇场的盖尔和麦克海尔两人也心里有些就紧张,虽然之前心里已经有所准备,可当这种铺天盖地的讨论席卷而来的时候,仍然有些超出了两个人的预料。

    “怎么办?威廉怎么还没有动静!”盖尔对这种手段并不是很了解,但是也能够看出来现在的情况似乎对自己这边很不利,不是似乎,就是不利。

    麦克海尔也是一筹莫展,要说是打仗的话,两人都经历过战争,曾经和巴西政府军捉对厮杀过,但是在这场合完全一个门外汉。

    “不知道威廉那边的无线电调试好了没有,我就说么,就算是出国也不应该跑这么远,随便去一趟巴拿马什么的,还能做出应变。”麦克海尔也有所抱怨的开口道。

    “盖尔先生、麦克海尔先生,我们接到了一封电报。”

    就在这个时候,橡树庄园的管家拿过来一封电报,这份电报来的正是时候,两人赶紧把电报接过来,上面说谢菲尔德已经到达里约热内卢,并且和奥古斯塔进行了一番不错的交流,顺便问了一下国内的情况,怎么样了。

    “赶紧把现在的情况告诉他,就说现在舆论对我们十分不利。”麦克海尔一目十行的看完电报,就让人赶紧回电,把现在的舆论情况告知在里约热内卢的谢菲尔德。

    美洲两端的上空,无线电不断的进行穿梭,谢菲尔德简直把无线电玩成了即时通讯,最后撂下一句话,“没有问题一切尽在掌控当中,反击很快就会开始。”

    在这一轮的舆论风波当中,芝加哥每日时报的专题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毕竟也是自己暗中控制的报纸,不算什么大不了的。至于有的报纸把指责放在了民主党州政府和迪克西人身上,这也是常规操作,并不出乎预料。

    去年的全国大选,民主党再次落败,威廉麦金莱的第二个任期才刚刚开始,这个时候的民主党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距离下一次的大选还早,当务之急是巩固在南方各州的基础,所以可以预见民主党各州的声音,肯定会采取强硬的态度来应对,区区抨击不会让民主党出现动摇。

    “找新奥尔良晨报,他们知道怎么做,冷冰冰的数字比什么都有说服力,就如同温度一样,并不存在什么干冷湿冷的问题,一切以温度计为准,不相信的可以在野外感受一次,会有人帮他收尸的。”

    这一次的舆论风波谢菲尔德已经留下了备案,在这之前他就把吃瓜群众往最为恶意的方向猜想,事实证明所谓的公民阶层就是这个德行,最恶意的猜测完全符合逻辑。既然有备案,就不用紧张,而且对于黑人的看法,以目前的民间观感,双方互相指责到最后,还不一定是谁受益更大呢。

    南方各州的舆论反击,在两天之后便开始,新奥尔良晨报的资深主编博格林撰文指责艾伯特的虚伪,不过是一个只关注于社会阴暗面的掏粪工,这是掏粪工这个词汇首次出现在报纸上,紧跟着新奥尔良晨报就用巨大的篇幅,从犯罪几率、成立家庭的百分比,黑人的升学率,方方面面涉及的黑人群体统计数据当中,反驳了艾伯特的指责,表示芝加哥每日时报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不应该脑袋一拍就发出专题报道。

    在一串串冰冷的数字面前,更多的报纸加入到了论战当中,赫斯曼的旧金山报纸,直接站到了新奥尔良晨报这边,表示没有比统计数据更加准确的证据,所谓的博大胸怀,并不只是一厢情愿的指责,而不提供帮助。

    至于合众国第一大都会纽约,纽约时报和纽约论坛报各自选择一个立场,对对方的选择进行指责,双方唇枪舌剑好不热闹,以芝加哥和新奥尔良为中心的报纸,针锋相对,开启了为自己辩护同时指责对方的泼粪大战。

    站在新奥尔良晨报的一方,表示没有任何东西比数据更加有说服力,数字虽然冷冰,但是体现了出来了事实,事实就是黑人和当今合众国的公民阶层有着巨大的鸿沟,每个族群都要为自己的命运负责,既然黑人就是这样,这也是他们的自由,芝加哥每日时报的指责站不住脚。

    而站在芝加哥每日时报的报纸,则通过南方普遍存在对黑人的敌视,认为这种情况,和迪克西人的敌视有很大的关系,是被人为故意弄成这样的。

    很快新奥尔良晨报就又通过一连串的数据,揭穿了芝加哥每日时报的掩饰,表示北方的黑人情况并没有好多少,所谓的指责基础根本就不存在,艾伯特和博格林都汇聚了一大批的拥趸,针对女权活动家引起的黑人生存现状问题,进行了一些列的辩论,指责对方的虚伪。

    就在这个时候,洛杉矶时报旗下的报纸,则开始出来粉饰太平,表明只有我们这样的国家,才能有这样针锋相对的辩论,充分说明了合众国国内的自由,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有这样的公民阶层,才能更好地完成美国世纪的到来。

    洛杉矶时报的和稀泥立场,同样引起来一批报纸战队,纷纷表示能够把这个问题放在台面上讨论,本身就证明了美利坚合众国和别的国家不一样的地方,公民有着充足的自由度。

    传媒界的泼粪大战,在洛杉矶时报的加入之后,更加的令公民阶层关心,而且各地的报纸还在源源不断的加入,因为不知道本地民众更喜欢什么立场,刚开始的时候一些城市的地区报纸,在头几天的时间发表过截然相反的报道,在发现销量不行之后,马上就改换门庭,选择了更能被本地居民接受的立场。

    自从去年大选之后,从来没有过任何一个问题,能够掀起如此大的讨论度,本来女权活动家应该为此感到高兴,但是马上这个风气就转变成了其他方面,女权活动家在点燃了舆论炸弹之后,就没有用了。

    还有联合公司的人,在统计各大报纸的站队比例,评估销量来推测最为真实的民意,任何数据都是有用的,没准在下一次选举的时候就用得上。

    远在里约热内卢的谢菲尔德是十分高兴的,因为目前三种立场报纸的旗帜报纸,都是他并购的报纸,这些分别站在不同立场的报纸,其实都是联合公司传媒的员工,这难道还不够令人兴奋么?

    这个时候黑人到底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泼粪大战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让自己的言论站住脚,同时让对方闭嘴比什么都重要。“闭嘴,我们在讨论民主!”

    堂堂一个联合公司的老板,天天不干正事,就知道拿着笔比比划划,伊迪丝洛克菲勒好几次从奋笔疾书的男人身后走过,心中不由得气结,这个男人到底在写什么……

    “车上有三个黑人,一个十三岁,一个十九岁,一个六十一岁,你觉得是谁是司机?”

    “当然是警察啊!”

    黑人在公交车上只能坐在指定的位置,现如今随着我们的努力,公交车上只有黑人了!

    “为什么黑人帮派当中竟然存在一个白人?”

    “因为任何一个黑帮当中,都要存在一个和警察沟通的人!”

    “杰斯拉,把这个发回国内,交给南方各州的报纸。这玩意比直接骂街更能够深入人心。”谢菲尔德放下笔,伸了一个懒腰吩咐道。



第三百一十四章 内部发难
    互相喷粪虽然很痛快,但却留不下什么记忆点,相反这种讽刺笑话却可以经久不衰,持续影响很长很长时间,谢菲尔德明白这种看似不太正经的笑话,是有多么大的威力。一旦在全国传扬开来,这可比刻意颁布的法令杀伤力更大。

    因为这些笑话已经把整个族群都扣上了固定的印象,危害刻意说是无穷无尽的。

    见到谢菲尔德总算是忙完了,伊迪丝洛克菲勒才移步款款的过来,问道,“你写的那些段子挺有意思的,不过有用么?”

    “有用么?那可太有用了。”谢菲尔德哈哈一笑道,“比一百家报纸都更加有用,等急了?我们现在就去看看纺织厂。”

    “好吧,巴黎这个地方黑人太多了。”如果是没有来过巴西,伊迪丝洛克菲勒可能对谢菲尔德写段子调侃黑人还有所不满,但是到达巴西亲眼所见之后,见到黑色的面孔占据多数,心里就有些不舒服。

    “这话可不要当着巴西人面说,巴西合众国的白人划分和我们国家不一样。麦克海尔要是还在巴西,那是纯正的白人。”谢菲尔德一边穿衣一边谨慎的提醒着,可不要在另外一个国家乱说话。

    谢菲尔德记得巴西关于种族划分可是林林总总有好几十条标准,光是肤色标准就一百多个颜色可供选择,结果划分出来的标准,在一百年后黑人只占了人口的百分之七,同时期的美利坚合众国黑人人口是百分之十三,可只要见过巴西人集会的场面,就知道这个百分之七是多么不靠谱了,明明看起来如同南非,划分出来和美利坚差不多。

    “这边的人似乎过于散漫,不知道能不能成为工人!”伊迪丝洛克菲勒叹了一口气,对这一次的巴西之行表达不乐观。

    “放心,肯定没事,这么大的人口基数,还怕找不到合适的工人么,实在不行我们可以找女人做工。”谢菲尔德对伊迪丝洛克菲勒的抱怨根本不当回事,这都是小问题。

    对整个族群来说,勤劳这个概念根本就违反人性,任何族群都应该是懒惰的人多。只不过并不是所有族群都有懒惰的资本,有懒惰的资本谁都不愿意干活。

    谢菲尔德记得共和国刚开放的时候,日韩的企业对中国工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懒惰。日韩那时候已经经过了爬坡阶段,可以说是有资格这么说。相反计划时代,中国工人人手铁饭碗,没有体会过随时面临失业的竞争。

    但是过了也就十年的时间,庞大的中国工人就让这些日韩企业知道,我们勤劳起来哪有你们什么事,人口是你们两个加起来的十倍,用点心就是碾压局。

    从在里约热内卢的汽车公司,福特汽车经销点,两人借出了十辆汽车,一行队伍赶往西郊,沿途还能看见不少贫民窑,一些露着上身的男孩,带着好奇的神色看向这些奇怪的马车,这些张望的人还不太知道,这些没马的马车到底意味着什么。

    “伊迪丝,别看了,他们不值得同情,救急不救穷,穷人是永远救不过来的。”谢菲尔德全当时没有看见,他一直就认为,一个资本家要善于剥削,而且必须把剥削最大化,因为资本家也是一个阶层,如果你做一个吃相好看的资本家,必然发展不过剥削力度更大的资本家,实际上如果不压宝在新兴产业上,在旧有的行业捉对厮杀,联合公司几乎永远不可能和摩根联盟、标准石油相提并论。
1...9293949596...2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