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枭雄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九孔

    前天几晋王杨昭送来之后,王君临闲着无聊翻开看了一下,太医博士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其实就是一部医书,只是牵涉到一点外科手术而已。

    :第二更送上,这两天每天只有两更,不好意思求捧场和各种票票————




第一百七十五章 日全食
    (非常感谢‘流离de岁月’‘本地木哥’和‘孤勇英雄’的慷慨捧场和月票支持。)

    当然,这对于王君临来说,自然是最浅显的一些医学知识,但对这个时代的大夫,特别是孙思邈这等精通医术的神医来说,那就是一个跨时代的进步,或者说是打开了一完全不同的医术世界。

    所以,孙思邈这一看,便是废寝忘食,没日没夜,王君临安排侍女及时换茶水,将吃食按时供应上之后,便不再理会。

    王君临对于孙思邈的反应很理解,若是没有物我两忘的研究精神,又怎么能够取得那般大的成就,这是典型的研究人员的优秀特质。

    而据王君临所知,一千一百多年后,人们对细菌才有了一个简单的认知,一千四百多年后,医药学才进入了一个有据可循的时代。

    而在眼下这个时代里,西方的巫医治疗病患的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放血,西方很多民族感冒发烧放血,肠胃不好放血

    相比来说,东方华夏民族的医术要好一些,但大隋国的医学也好的很有限,不论是《黄帝内经抑或是别的医学著作,比如《左传昭公元年记述医和给晋侯诊病时的医理论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唯一让王君临感觉成体系形成一定医学系统理论的是西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七篇,这也是华夏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前期三千多年华夏医学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脉经开宗明义指出脉理精微,其体难辩,在心易了,指下唯明,《脉经正是针对这些难点来进行编撰总结的。

    除此之外,王君临统统把这些归类于哲学著作,而非医学著作。

    总体上来说,这个时代的医学其实就是一个经验学,大夫某一次不小心用一种办法治好了一个病人,然后,再遇到这样的病症,他就会沿用上一次的治疗手段,或者治疗药方。治好了自然皆大欢喜,可其中因病症的差别,或经验的不同,在很多时候出现治不好的情况,只能算病者倒霉。

    孙思邈显然算是这个时代最为出名最为优秀的经验学医生,以王君临的估计,此人应该几乎学会了迄今为止所有经验手段,手中掌握着大量同弥足珍贵的药方。

    所以,当与外科手术有一点点关联的这个领域被孙思邈第一次接触之后,后者心中震撼和好奇自然是极大的,而当在读《诸病源候论这本书的过程中遇到一些不解,被王君临三言两语说的通透,且发现王君 临所说之药理比《诸病源候论更合理,更高明之后,孙思邈再看向王君临时已经像是在看一个妖怪。

    感觉到孙思邈对自己的态度在悄无声息发生着莫名的变化,王君临心中甚是欣喜,暗暗计划着找机会再给对方一些震撼,直接颠覆其一心求长生的疯子想法,断了其对鬼神之说的念想,让其一心扑在医学研究上。

    当然最终此人是要跟着王君临身边研究医学的。为此王君临同样暗暗下苦功,努力回忆自己所掌握的所有后世医学知识。

    有些出乎王君临意料的是,杨素动用军中杀人利器,刺杀王君临一案的结果,最后竟然是不了了之。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不知道杨素动用了何等手段,那六名活口有三个在作证之前死了,剩下的三个竟然当着满朝文武和杨坚的面当场翻供,然后当场自杀。

    这样的结果,让王君临心中对杨素警惕等级再次提升。王君临和沈光等人推测,侯官府中有杨素的人,而且地位不低。

    当然,此事之后,杨坚对杨素的忌惮肯定会更深,杨广眼下需要杨素的支持,但等将来称帝之后,肯定会和他老子一样迫不及待的对付杨素,而且相比杨坚,肯定更加果断和狠辣。

    王君临本来打算两不相帮,在一边等着处于明面上的太子杨广和暗中的废太子杨勇在日食出现后围绕着可能出现的谣言恶斗,自己在伺机出手捞一些好处。但当杨丽华派夜鹰使告诉他,前几日他在大街上被八牛弩刺杀极可能是废太子杨勇的人所为之后,王君临的想法便发生了变化。

    显然杨勇因为王君临与晋王杨昭交好,便认为前者很可能是杨广一系的人,所以便想一箭双雕,杀了他的同时再嫁祸给杨素。之前王君临隐隐有所猜测,但因为京城各方势力错综复杂,不太确定。

    沈光,你亲自将这封信交给杨昭。王君临在信中写下自己推算出这几日会有日全食出现,并猜测可能会有不利于独孤皇后的流言出现。

    他只要将这些信息告诉杨昭,杨昭自然会告诉杨广,至于会不会告诉杨坚,那就看杨昭心智如何了,而杨广自然会记下他这个天大的人情,至于杨广如何应对,就不用他多参与了。

    事实证明,杨昭虽然身体肥胖,但心智一点都不弱,并且也知道皇爷爷杨坚对父亲杨广当太子并非完全赞成,所以只是告诉了杨广。

    杨广的反应迅速,也很激烈,暗中召见司天监问话,后者自然是一脸懵逼茫然样。历史上真正能够提前推算出日全食出现的,是唐太宗李世明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李淳风。眼前大隋这位名不见经传,混吃等死的司天监自然是没有这才能的。

    为了避免司天监将日全食的事情泄露,杨广行事极为果断狠辣,直接派人制造了一场意外事故,让司天监永远的闭嘴了。

    再然后,杨广就亲自来五福茶社与王君临一番秘谈,得到王君临进一步的肯定之后,杨广神色阴沉之极的便开始暗中提前做准备。

    第二日下葬,前一日杨广暗中派人弄坏陵墓几处地方,意欲将下葬之日往后推一下,这是防止下葬之日刚好是日全食出现的时候,那样的话即使没有人故意散布流言,也会被人联想独孤皇后很多不好的事情,从而引申到当年独孤皇后一力主张废除太子之事上。

    可惜的是,不管是杨坚,还是朝中大部分重臣,出于其它一些原因,依然一力主张按时下葬,杨广郁闷之余,只能期盼着日全食最好别来,即使出现也千万不要在下葬之日出现。

    然而,世间之事,往往最怕什么,就会出现什么。

    独孤皇后下葬,合棺的瞬间,人们看到太阳圆面的西边先产生一个黑影,黑影逐渐扩大,太阳变成了月牙形,暗淡的光辉好似黄昏来临一样。

    这这是天狗食日。山陵外,满朝文武和皇亲宗室随杨坚最后向独孤皇后行祭奠礼时,突然有大臣惊呼。

    众人闻声,抬头看去,无不脸色大变。

    杨广更是脸色阴沉得能够滴下水来,同时心中暗自侥幸自己已经提前知道,做了一些准备,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快点,是目连之母变成的恶狗食日,所有人赶紧击锣打鼓用身边器物发出声音,好让那天狗将太阳吐出来。有大臣很恐慌的大喊。

    事实上不等大臣位呼喊,山陵内外官兵仆从小吏已经自发的以各种方式就便发出声响,很勇敢的与目边之母所化天狗战斗。

    而在京城内外,只要日全食覆盖的范围内,地方官员和百姓们的反应更快,拿着各种锅碗瓢盆,燃烧着爆竹,冲着已经全部变黑的太阳大喊大叫着。

    对于在日全食出现时,发出各种响声把天狗撵走,从而救下太阳,对于百姓来说,这其实已经成为一种风俗,和重阳节大家喝雄黄酒,插茱萸是一个道理。

    但这种事情对于朝廷,对于皇族来说,若是发生在一些特殊的时候,却会被引申到国家大事上来。

    中国封建王朝的大臣对于将天地异象和天子皇后,以及国家大事联系在一起,好像有着一种天赋。天空上的太阳还没有完全被遮黑,日全食还没有完全发生,已经有大臣将日全食的出现与今日皇后下葬联系到了一起,而且绝不是什么好话,毕竟天狗吃日绝非什么好兆头。

    没过多久,天色已经彻底变黑,犹如夜幂降临,天空中出现了星星,气温迅速下降,鸟雀纷纷归巢,鸡鸭匆忙回窝仿佛世界末日一般,一些第一次经历日全食的百姓心中生出莫名的恐慌。

    现场近半文武百官一会看天上,一会看独孤皇后下葬到一半的巨棺,渐渐开始议论纷纷,杨坚脸上阴晴不定。但也有部分官员盯着杨广,好似在等着配合对方行事。

    过了几分钟,太阳的西缘开始露出一丝亮光,好似清晨来临,同时,鸡鸣雀噪,直到太阳逐渐复明,整个大地再次成为欢腾的世界。



第一百七十六章 祸乱后宫的独孤皇后?
    (非常感谢‘小灰灰他爸’和‘书友54590730’的慷慨捧场和月票支持。)

    杨广则强压下心中的郁闷和淡淡的恐慌,一脸喜色的突然向杨坚插手躬身行礼,大声说道:恭喜父皇,母后在天之灵,护佑我大隋重见天日,天兆预示我大隋将国泰民安,兵强马壮。

    恭喜陛下,皇后在天之灵,护佑我大隋重见天日,天兆预示我大隋将蒸蒸日上,国泰民安,兵强马壮。有三分之一的官员在杨素和贺若弼独孤卿等重臣带领下突然跪倒,紧随杨广之后向杨坚大声呼喊。

    此时天地清明,远处人们沉侵在赶走天狗的欢快呼喊声中,这种氛围环境倒与杨广和三分之一官员所说话语非常相符。

    剩下的文武官员不管愿不愿意,也只好跟着重复这些话,杨坚心中长松了一口气,深深的看了一眼杨广,眼中流露出赞赏之意的同时,还有一种莫名的意味,不管怎么说,他绝对不愿意有人拿死去的皇后说事。

    朕与众卿同贺,为我大隋繁荣昌盛共勉之。杨坚双手张开,仿佛将整个天地都揽在怀中,但没有人知道,他此时心中充满了愤怒,还有些苦涩。他还没有死,大臣们已经开始选择投靠他的儿子,这是任何一个皇帝都深恶痛绝的事情。

    释迦摩尼十位弟子中有一位名叫目连的公子,生性好佛,为人善良,十分孝顺母亲。但是目连之母,身为娘娘,生性暴戾,为人好恶,飞扬跋扈独孤皇后乃目连之母转世,如今重归恶鬼道,变成的恶狗,再次吞噬太阳,多亏我大隋朝廷和百姓上下齐心,以锣鼓之声燃放爆竹,吓得恶狗吞下的太阳又只好吐了出来

    即使杨广在王君临的提醒下,提前有了一些准备,在皇后下葬之日应对得很好,但事后他的对手反应也很快,而且手段激烈而又强势。

    一夜之间,关于独孤皇后乃目连之母转世,重归恶鬼道,变成的恶狗,再次吞噬太阳的传言已经家喻户晓,独孤皇后下葬之时刚好是日全食出现的时候,时间是如此的巧合,很快就获得了很多愚蒙百姓的相信。

    国丧之期,太过惹眼的青楼和大酒楼里不兴曲乐,人数寥寥。但小一点的茶肆酒馆,依然高朋满座。议论的话题,当然离不开昨日皇后下葬之时出现的日全食,以及一夜之间家喻户晓的传言。

    独孤皇后在民间名声其实还不错,但这种不错根本经不起流言的诋毁,而要想让一个人真正的记得另外一个人的好,唯一办法就是让这个人曾经因后者而获得好处。可独孤伽罗似乎并没有做什么让百姓直接受利的事情。再加上独孤门阀树大招风,自古以来,木秀于林,必有风来摧之。

    所以,不仅很多百姓,就连士林中的清议,在一夜之间竟然也站在了刚刚入土的独孤伽罗对立面,到处都能听见满怀各种表情的议论声,其中不乏幸灾乐祸的笑声,尤其是京城内的诸多酒馆之中。

    独孤门阀能够成为皇族之外天下第一门阀世家,独孤皇后这些年功不可没,大大小小以权谋私之事怎么可能少得了。就拿最近来说,独孤陌玉去年差点丢失了整个雍州,甚至被突厥人一度俘虏,却没有自裁谢国,事后还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这件事情若是没有独孤皇后在背后捣鬼,陛下怎么可能放过独孤陌玉。

    坐在一张漆料斑驳的方桌边,一名三十四五岁的中年士子豪迈的放声大笑。与他同桌而坐的两名士子则同样举杯而笑。大隋建立以来,在杨坚和高颍共同努力下,大隋还是出现了不少寒门士子,只不过几乎没有一人担任高位,最大的官也不过从六品。而这些人自然对于独孤门阀没有半点好处,而且心怀莫名的仇恨。

    此时中年士子放下酒杯,感叹道:虽然我也不相信独孤皇后乃目连之母转世的说法,但皇后若是自身行得正,留下足够的贤名和功德,死后焉能被一个流言所羞辱。

    明文兄所言正是。诚可谓世有贤人,国之大幸,皇宫有妖孽,国之不幸。我听说陛下早就想广开科举,都是被各个门阀世家所阻挠,其中就数独孤世家最强势,就连高公如此人物竟然也被独孤皇后一言所罢免,由宰相贬为庶民,这独孤皇后乃目连之母转世的传言虽然有些荒谬,但所表达的意思也不无道理。

    几名寒门士子啜着杯中酒感慨不已,但他们所说的话,却正好代表了士林之中的清流之意。

    一番推杯换盏之后,其中一名士子忽然又道:独孤皇后强势霸道,依仗独孤门阀支持和陛下宠爱,屡次干涉朝中政事,高公两年前被罢免,前太子被废,这等关乎我大隋社稷之事都是出自这妇人之事,眼下她已经宾天,这等事情自然要拨乱反正才显陛下英明?

    众士子脸色一变,一时没有人说话,其中一名士子和刚才说话士子打了个眼色,说道:诸位有所不知,陛下其实对当今太子并不喜欢,只是独孤皇后一力干涉,且皇后又身怀重病,陛下不想气坏了皇后身子,才勉为其难的答应,如今自然是不同于往日了。

    众士子一听,不由眼睛发亮,在门阀世家把持朝政的大隋,寒门士子想要为官和升官实在太难了,但若是有从龙之功那就不一样了,很多士子心中已经开始盘算着做什么事情才能够在前太子夺回储君之位时发挥一定的作用,好立下从龙大功。

    很快,就有士子文人提出了独孤皇后当年所做一些事情的诟病,用很多事情证明了一个事实——独孤皇后祸乱后宫。

    祸乱后宫这个罪名对于一国皇后来说,已经是最严重的罪行,严重到可以将独孤皇后之前做的所有事情推翻。这其中自然就包括废立太子。

    但这件事情势必会让杨坚很不爽,虽然众所周知独孤皇后做事很强势,甚至与他这个皇帝并称为二圣。或抛开他与独孤伽罗之间的感情不说,就说皇后祸乱后宫,岂不是说他这个皇帝当的很窝囊,连自己的女人都管不住,甚至连废立太子这等事情都由皇后做主。

    但话说回来,若杨坚真的想废了杨广太子之位,重新让杨勇成为储君,眼下倒是一个顺水推舟的机会,毕竟太子之位换来换去有失国体,但若是让死去的独孤伽罗背这个锅,他这个皇帝也不失天子威仪啊!

    或许杨勇和他的心腹们考虑到了杨坚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但他们没有选择,若不能借此次日全食的大好机会将储君之位夺过来,他们以后或许就再没有机会了。

    所以,他们目的是借大势逼着杨坚顺水推舟,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若非杨坚在日全食出现的时候,于皇后陵墓前说的那些话,一时不好让自己改口,说不定杨坚已经顺势改了东宫之主了。

    当然,这只是一些人自己的判断,杨坚自己是怎么想的,没有人知道,甚至杨广和杨勇这两个当事人也不清楚。

    在有心人的推动下,刚刚死去的皇后祸乱后宫和太子废立之事引起全京城人们的关注,现在人们只要一想起昨日的日全食,便和东宫之位的归属联系在了一起,就算是有人说:日全食每隔几年便会出现,岂能左右储君之位。也很快的被其他人的唾沫所淹没。

    杨广的应对很激烈,几乎就在流言出现的同时,京城白道和黑道大大小小的帮派,不管有没有参与散布流言,都在当天晚上遭到了灭顶之灾。三千身穿黑色夜行衣的死士,分成十组,在各自一名滞固期和三名筑基期高手的带领下,一个一个帮派的清扫了过去。

    可惜流言已经散布开,犹如覆水难收,即使将散布流言的源头全部截断,都已经来不及了,事情继续向不利于杨广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杨广进宫觐见天子,被宫中传出天子身体有痒,将其拒之门外之后,东宫之主即将移位的传言愈演愈烈了。

    这让一些中间派也开始倾向于杨勇,比如与王君临和杨素都已经结下死仇的昌平王邱瑞,或许是因为邱瑞认为杨素和王君临都是杨广的人,便在高颍的引导下选择了废太子杨勇。
1...9192939495...57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