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生之我是阿斗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劏个老鼠
    在轲比能醒悟过来后,派出去反击的骑兵往两侧疾驰了五十里还没见火龙的尽头,他们不由得大吃一惊,派人回去禀报轲比能。 轲比能长叹一声,知道汉军已经有周密的安排,自己已经失去了反击的机会,于是下令反击的骑兵返回。

    这是他在这次事件中犯下的第二次错误,这道命令令他彻底失去了反击的机会,其实如果骑兵们坚持再往两侧追一段路,很有可能就追上火龙的尽头,从而绕过去和汉军搏杀,可惜他们不懂得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的道理,最终只能饮恨当场。

    第一旅的士兵在休息了一个上午之后,继续他们的放火大业。由于走得太远,他们不敢再分散兵力了,两侧各有一个团聚在一起,从事放火的工作,其实真正拿火把点火的人,一个排就绰绰有余,其余人则负责警戒工作。

    第三团则负责后勤补给,毕竟所有人只带了三天的干粮出来,放火这份那么有前途的工作如果要继续开展下去,则必须要给他们补充粮食。而深入草原补充粮食不是件那么容易的事情,随时要防备被胡人骑兵突然偷袭,所以需要武装押运。

    第三团分开两部分,各负责火龙一侧的粮食运输工作。原来准备用来追击鲜卑斥候的马匹全部被集中了起来,用作驼运粮食之用,而第三团的士兵则跟着马匹走,担任保镖工作。

    随着火龙的不断延长,一场席卷整个草原的世纪大火被人为地制造了出来。一些远离轲比能帅帐的部落也受到了波及,他们被迫纷纷离开家园往南逃跑。这期间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逃跑不及而被烧死,很多人虽然逃脱了火海,但是他们的财产损失也无法计算。

    特别是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食粮——羊群,他们即使能逃脱火海,在即将到来的冬天,也面临着被冻死饿死的命运。这场大火对轲比能部来说,打击是全方位的,而且打击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不管是士兵还是平民百姓,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全部都受到波及,从这一点来说,第二师的确是够残暴的。

    第二旅原本停留在外长城边上,打算在第一旅放火行动不利的时候,及时接应他们撤回去,结果第一旅的放火工作出乎意料的顺利,(这得感谢轲比能所犯的两个错误)于是,第二旅也坐不住了,他们也开始行动了起来。

    第二旅并不是跟着第一旅去放火,而是跟着火墙往南推进。往南走并不是为了捡那些烤全羊,当然事实上他们的确捡了不少烤全羊,这大大缓解了后勤压力,但是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剿一些逃脱了火海的鲜卑人,还有就是在一些火势熄灭的地方,他们要重新点起火来。

    草原并不全部都是草,还存在着其他的地形地貌的,例如河流,湿地、还有寸草不生的戈壁滩等,大火推进到这些地形之后,自然就会熄灭。很多鲜卑人正是借助这些地形,逃脱了火海。这个时候第二旅就来,他们越过这些地形,清剿逃脱的鲜卑人,在这些地形的南边继续放火,使得在这些地形阻挡下灭掉的火墙能够继续往南推进。

    轲比能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赶着不断往南跑的,期间,他们也组织过一些反击,双方爆发过一些小规模的战斗。第二旅以连为单位,在草原上清剿着敌人,遇到小股的敌人,他们自己就能消灭掉,如果敌人较多,他们就固守待援。他们有先进的通信系统,一支烟花冲上天,周围的部




第三百五十四章 俘虏轲比能
    这一场大火具体烧死了多少人、多少牲畜,烧毁的财产有多少,没有人知道。在这个人命如草芥的年代,没有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去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研究,当然,就算有人感兴趣,想去统计一下,也不可能得到准确的答案。

    这场大火实在是太大了,几乎整个席卷了整个梭形地带,到了后来,不但只有第一旅在放火,第二旅和第三旅的两个团也加入了补火、补刀的行列,他们的足迹遍布这片梭形区域,将还没有着火的草地全部点着,将没被烧死的鲜卑人斩尽杀绝。

    这一场浩劫过后,这一片梭形地带几乎寸草不生,就算侥幸有逃过一命的鲜卑人,短时间内也无法在这里放牧,最后肯定也熬不过这个冬天。

    鲜卑人一路往南逃命,最后,逃到内长城北边上的鲜卑人约有五万人马。他们眼看前无退路,后有追兵(大火),只好向守在城墙上的汉军苦苦哀求投降。

    这些能逃到这里的鲜卑人多数是青壮,因为只有这些曾经的鲜卑精锐骑兵,才有能力逃脱大火和汉军的双重追杀。如此算来,原来生活在这片地带的数十万鲜卑人几乎已经被灭绝。

    对于这五万请降的鲜卑人,关兴很矛盾,按说这些人算是和自己结下了血海深仇,一个处理不好很容易被其反噬,但是这是五万的青壮,而且是精锐骑兵,如果能收复利用得好,可以发挥出很大的作用,对朝廷来说益处很大。

    留给关兴思考的时间不多,因为大火就在没多远的地方追过来,最后,关兴终于答应了这些鲜卑人投降的请求,打开隘口的城门放这些鲜卑人进到内长城以南躲避大火。

    当然,他不可能让他们全幅武装进来,否则,凭他现在手上只有一个团的兵力,肯定是压制不住他们的。

    关兴提出让这些鲜卑人进入城门的几个步骤:第一,所有人放下武器,在指定的地点堆放起来。这是题中应有之义,鲜卑人既然肯投降,就有被缴械的心理准备。大家都乖乖地将武器扔在一边,弯刀堆成一座小山。

    第二,让轲比能一家先进入内长城。这一点,轲比能有点犹豫,担心自己失去了精锐的保护,会遭到汉军的毒手。可是形势危急,容不得他多考虑,不进入就只能等死,进入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况且,就算他不是第一个进去的,以后自己做了俘虏,生死照样不受自己控制,反正都是做俘虏,早一点做和晚一点做有什么区别最后,他不得不屈服,一咬牙,让其他人先退开,自己领着几十名家人率先通过隘口进到内长城以南,率先做了俘虏,也率先脱离被烧死的命运。

    他们一进入后,马上就被控制了起来,并被带离这附近看管起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鲜卑人再耍什么花样。鲜卑人如果想作乱,一定会想办法先救走轲比能,否则蛇无头不行,没有了轲比能,就没有人有足够的威望号令所有的鲜卑骑兵。

    而现在关兴将轲比能秘密藏起来,鲜卑人即使想救他也不知道去哪里救。然后再开始实施第三个步骤,那就是让剩余的鲜卑人下马,步行牵着马分批进入内长城。每次只能进入一百人,其他人都要先退到足够远的距离,防止大队鲜卑人趁着打开关隘城门的时候,一拥而入。

    而那些进入内长城的鲜卑人,第一时间就被绑了起来,然后赶到一个地方集中看管起来



第三百五十五章 没有硝烟的战场
    关兴这次的“天火”计划,除了烧死了几十万鲜卑人外,还有不知道数量的汉人也不幸被烧死,这些汉人都是没有来得及迁走或者不愿意迁走的人,以故土难离的老弱为主。

    第二师上下对此自然不以为意,一将功成万骨枯,除了说要杀伤敌人外,不可避免也会造成一些自己人的损失。古语有云,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但凡军旅之人都看惯了生死,对于死一些人看得很淡。

    所不同的是,这次第二旅造成己方人员死亡的不是部队的人,而是平民百姓。要是自己的部队死伤较多,他肯定是要重视的,但是,现在死的是平民百姓中的一些老弱,关兴就更不在意。

    可是,正是由于他没有预料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忽视了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没有采取任何控制措施,为他惹来了一个天大的麻烦。

    本来这一战,关兴灭掉鲜卑人军事实力最强大的部族,还俘虏了敌酋轲比能和五万鲜卑骑兵,其功劳可以说比张苞还大,毕竟张苞虽然也算灭掉步度根部,不过,却让步度根带着大队骑兵逃了,可说是未竟全功。

    如果从战果上来看,关兴这一战无疑比张苞出色多了,但是,因为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他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弹劾,无论朝野都对他一片谴责之声,如果不是他和小皇帝关系够铁,他的这一战不但捞不到功劳,还很可能落个罢官免职的下场。

    第二师的战报刚送到朝廷,刘厚同样龙颜大悦,战报中当然没有提到平民伤亡的事情,只有报功,没人会在这个时候自己给自己找不自在,将那些误伤误杀的事情也报上去。而按照以前的一般情况,朝中诸位大佬对于发生在千里之外边境战场上的事情也是知之甚少。

    一般来说,战报上怎么说,他们就怎么信,很少会去追究战报的真伪,这也就是历来很多边将虚报战功而不担心被揭穿的原因之一。边将往往将战败写成打胜仗,将斩获几十个首级写成斩杀几千敌人,甚至杀良冒功,杀自己的百姓冒充胡人的首级等等,各种虚报的手段不一而足。

    由于山高皇帝远,那个时候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中央想了解地方的实际情况很难,百姓更是被禁锢在本地,很难远行,于是,有冤屈也无处申诉。这一切都为边将虚报战功提供了便利。

    更有些边将手眼通天,他们搜刮巨额的财富行贿朝中大员,让他们为自己说好话,中央、地方官员上下其手,狼狈为奸,合伙欺瞒皇帝,致使有些情弊全天下人都知道,唯独皇帝一人被蒙在鼓里。所以说,皇帝并不是那么好做的,想不做个昏君更难。

    不过那是过去的情况,现在不同了,自从上次刘厚为了对抗魏国的舆论战,搞了个报纸出来后,这一切都改变了,第一份报纸的出现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放出了一头怪兽。自从第一份报纸《大汉报》出现后,无数民办的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刘厚不得不让刘琰赶快制定一份报纸管理办法,由宣传部统一对各个报社进行注册、管理。

    有了报纸就必然会有记者,当然,这个时代的记者不叫记者,而叫“采风使”。记者这个职业的工作性质注定他们要满天下跑,到处去采集新闻。哪里有热点事件,他们就往哪里钻。

    而汉军和胡人交战的边境前线自然是目前天下最受关注的



第三百五十六章 迁都
    一些采风使写的报道几乎和关兴的战报同一时间被送到许昌,在刘厚接到关兴的战报龙颜大悦和群臣弹冠相庆时,宫外的各大报社却在密锣紧鼓地编辑新闻、印刷报纸,准备将不利于第二师的报道发布出去。

    于是,在三天后的朝会上,朝堂上的风向彻底变了,上一次朝会,朝堂上满溢着褒扬赞美之词,到了今天,陆陆续续有人跳出来批判弹劾关兴和第二师,说他罔顾百姓生死,造成战区生灵涂炭。

    起初,大臣们还只是质疑第二师的做法,到了后来,直接就是赤果果的批判了,有些大臣不但批判第二师杀伤汉人百姓,甚至连他们将鲜卑人赶尽杀绝也有意见。他们认为,鲜卑人中有很多只是平民百姓,这些平民百姓是无辜的,不应该受到战祸的株连。

    用他们的话来说,侵犯汉地,掳掠汉民的只是鲜卑人中一小撮好战的军国主义分子,他们并不能代表整个鲜卑族,大部分鲜卑百姓还是好的,还是热爱和平的。

    有批判第二师的,自然也有支持第二师的,第二师的支持者则认为,关兴和他的第二师开疆辟土、擒获敌酋,俘虏过五万,是当之无愧的大功臣,理应重赏。至于误伤一些百姓,这在历朝历代的战争中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况且,在战前第二师已经尽量动员战区的百姓迁徙,剩下那些都是不肯听劝,赖死不走之人,自己找死那就怪不得别人了。至于他们仓促发动攻击,那完全是军事需要,懂军事的人都能理解这样做的必要性。

    再说了,对待有功之臣,如果不赏反罚,完全是倒行逆施的做法,肯定会寒了将士的心,以后还有谁会为朝廷、为陛下卖命打仗

    刘厚高坐皇座上,冷眼看着丹陛下吵成一团的群臣,他真是后悔将这些人召到许昌来,如果还是原来那班跟着自己东征西讨的文臣武将,绝对不会有现在的争论。

    原来那些人跟着自己打惯了仗,考虑问题都像关兴那样,以达到军事目标为首要任务,对于百姓的生死也不能说不关心,但是不会摆在第一位。

    也即是说,换做刘厚麾下其他大将去做这件事,结果可能和关兴这次做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毕竟大家长期跟着刘厚这个领导,受到领导的影响,思维方式也和领导人的思维方式很接近。

    另外,大家都是一条战壕中的战友,都有着深厚的战斗友谊,不可能互相拆台,就算明知道对方的做法有点不妥,也不会跳出来弹劾。

    私下里提提意见有可能,但那也是为了帮助对方,促使对方进步,不是为了让对方难堪,更不是为了整对方。军队中虽然也有竞争,但是所有竞争都是摆在明面上的,大家各凭本事,各凭战功去竞争,不会暗中搞这些阴谋诡计去整人。

    圣人有云,人生四大铁: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一起分过赃。一起扛过枪的战友之间的情谊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军队的人多数直脾气,有啥说啥,心里不痛快当面指着对方鼻子骂娘,可过后又什么事都没有,照样搂肩搭背一起去喝酒。

    军队的人绝对不会用这种理由去攻击同袍,军人最重战功,他们虽然也会羡慕别人的战功,但是羡慕归羡慕,不会在别人的战功上做文章,他们只会嗷嗷叫着,自己也冲上战场,亲手去赚一份更辉煌的战功回来。

    既然不是



第三百五十七章 争论的实质
    上回说到,有不少官员陆陆续续从成都赶到许昌,许昌的官员人数逐渐多了起来。 林子大了啥鸟都有,现在在许昌的官员多了,意见自然繁杂,一些官员在上次朝会后,回去看了报纸,觉得第二师的所作所为太残暴,有违圣人的教化,用时髦点的话来说就是不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必须要批判。

    于是,在今天的朝会中,这些人就站出来,开始声讨第二师,这些人一声讨,那些支持第二师的官员自然就会跳出来反击,于是,朝会就乱成了一锅粥。

    大臣们轮番出列慷慨陈词,有些人甚至激动得面红耳赤,刘厚看着他们的表演逐渐由烦恼开始觉得有趣。他有一种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感觉,他身为皇帝,完全超脱于这些人之上。

    他是个仲裁者,根本无需参与到这种争执当中,自己只要高坐皇座上看戏就好了,就当是看一场表演,自己不但不用卷入这种纷争,还可以利用这种纷争,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得不说,刘厚在这一瞬间心态得到了很大的升华、改变,这种改变使得他更像一个皇帝。前世的他哪里有机会这样超然物外地去看待事物,就算是这一世,他也是亲自参与到各项事务中,一直劳心劳力、战战兢兢地奋斗拼搏到这个地步。

    而对待下属,他也从不像个上位者,而是和他们打成一片,甚至兄弟相称。也许以前这样做没错,特别是在自己还没登基为帝的时候,这样会给人宽厚、亲民的感觉,但是现在已经是高高在上的封建帝皇了,还是这样表现的话,恐怕就不合时宜了。

    没有人知道,这一场朝堂上的争辩,竟然促使了小皇帝心态的蜕变,直到现在,刘厚才终于觉得,自己终于完成了角色转变,有一名**丝开始向高富帅的皇帝角色转变。是的,皇帝就要有皇帝的心性和胸襟,皇帝就要有皇帝的行事准则。

    刘厚现在对丹陛下大臣们的慷慨陈词完全没听进去,心里闪现的几个词语就是:帝皇心术、天威难测、伴君如伴虎等等。想着想着,他的脸上不由得挂上了一丝笑意。不过由于戴着十二旒的冕冠,大臣们对皇帝的表情细微变化看得不是很清楚,所以也没人留意到皇帝露出的这一丝有点嘲讽意味的笑意。

    所谓的十二旒就是指皇帝冕冠前面垂下来的珠帘,这十二串珠帘很讲究,是用12根五彩的缫(丝绳)穿成,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

    不过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这估计是五彩玉太名贵了,不好凑齐,只好用白玉代替,现在天下大乱,物资匮乏,想要凑齐这种奢侈品就更难了,因此刘厚这顶冠冕也是用白玉做成的旒。

    刘厚觉得旒这种设计很巧妙,12寸长,也就相当于三十厘米,足够遮住脸了,旒就垂在自己脸前,因为和眼睛靠得很近,所以眼睛可以透过各旒的间隙,清楚地看到各位大臣的表情动作,但是,大臣们却因为旒的阻挡,看不清自己的表情。

    这给刘厚一种躲在一边偷偷窥视大臣表演的感觉。作为一位皇帝,要时刻保持威严,要喜怒不显于形色,旒



第三百五十八章 刘厚使坏
    刘厚想通了那些大臣的意图后,决定好好跟这些人玩下去,于是,装出一副很重视这件事的样子,连续三天召开朝会,让各路神仙都有充分的时间上场表演。

    历朝历代召开朝会的时间间隔并不是都一样的,有些朝代三天一朝,有些五天一朝,也有十天一朝的。像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位所谓的英主却是天天坐朝,不知道大臣们背后会不会骂他们变态,当然,也有像万历那样三十年不上朝的奇葩。
1...162163164165166...2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