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蠡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野天湖
黑龙口,这话好懂,指的就是山梁上的这道缺口。如果这口诀真的指明藏宝地点,那么宝藏就藏在这里的某一个地方。
向南望,这也很好理解。有点模糊的是,站在哪里向南望?这段缺口大约几十丈。所谓向南望,不应该是站在缺口的南端,也不是中间,而是在北端向南望,才合理。而且应该就在北面的峭壁下面。
范蠡来到北面的峭壁下,既然确定了方位,剩下的就是向南望。也就是由此向南的意思。向南望,三十丈,。那就是由此向南三十丈。
范蠡从北面向南走,步幅控制得不大不小,一丈四步,三十丈,那就是一百二十步。一边走,一边数,走完一百二十步,站下来了。
眼前是另一番景象。那天射干带范蠡游览时,就是随便转转看看,没有走到这里。他走完一百二十步,就不能再走了。前面就是一道深沟。
财宝会藏在这道沟里?
这沟一共有一丈多宽。深度不好目测,大概十来丈还有。而且奇怪的是,深沟不是贯通山体,而是东面半边封死,西面通到山谷的树林中。
这里山体没有贯通,也就没有形成进入山谷的通道,形成一个幽密的所在。
范蠡仔细检查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用脚踢踏每一块露出地面的石头。没有发现任何不一样的地方,
口诀最后的几个字是,看夕阳,影子长。范蠡看看太阳,太阳已经晒西,最多算是斜阳,还不到夕阳的时候。影子长是什么意思?什么影子长?山的影子长,树的影子长?范蠡看东面,山的影子落在外面的空地上。
当初那伙人会在山外的平地上挖一个坑,把财宝埋起来?不可能。即使有,那财宝也早被人发现了。谁能保证几百年来没人在这里开荒种地?
树的影子长。显然是不可能的,树是有生命的东西,会死,也会从别的地方重新长一棵树出来,古人不会这么愚蠢,拿树作为参照物。
那么是人的影子长?范蠡看自己的影子。落在脚下,那里平平常常,而且人是可以移动的,那影子也不会在某一个固定的点上。这想法肯定不对。
这时,范蠡得出两个结论,一,财宝肯定不会在脚下的山梁上,这里怎么看,也不适合藏宝,第二,弄不懂“看夕阳,影子长”这几个字的意思,就找不到藏宝。
那么,财宝会藏在这道一头封闭的山沟里?
这沟弯弯曲曲,里面地形复杂,又十分隐蔽,应该是一个藏宝的地方。
不管怎么说,还是下去看看再说。范蠡把长衫的前后下摆收起,塞进腰绦里,慢慢顺着陡峭的山坡滑下来,然后从那入口处进入山体那道裂缝。
那沟壑很深,向上看去,天空变成一条蓝色的带子。里面长着茂密的山草,还有一丛丛的灌木。峭壁上还有一些小树。不知道它们怎么把根长到石缝里去的。
那沟是曲线形的,弯弯曲曲。范蠡回身望去,看不见入口,似乎是置身于一个长形的石洞里。再走几步,回身一看,又能看到入口。
一边走,一边查看。里面怪石嶙峋。根本看不到能够藏宝的山洞什么的。
如果宝贝藏在这里,那一定十分隐秘,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谁也不能保证几百年来,这道沟里没人进来过。而且黄飞虎的后人,锁定黑龙口几百年,说不定他们来到这道沟里有多少次。如果容易找到,这批财宝早被他们得走了。
不,肯定没找到,如果已经找到了,黄飞云这一代人,就不会再找了。也就没有这个故事发生了。
范蠡在里面找了两个时辰,直到太阳快要落山了,还是没有任何发现。
范蠡叹了口气。看来是不容易找到藏宝了。如果冥冥之中真有定数,自己也许不应该找到这批宝藏也说不定。
突然,好像是电光一闪,脑海里跳出那一个字“看夕阳,影子长!”连忙回身看去,不行,看不到太阳,急忙移动一下位置,还是看不到。连续移动几次位置,再转脸看去,不由得笑了。
只见依旧灿烂的夕阳的光辉,利剑一样从山沟的入口处照进来,刺得范蠡眯起双眼。原来是从这个地方这个角度去看夕阳啊!、
那么,最后三个字“影子长!”
影子长,影子长!,什么影子长,肯定是人的影子长!
范蠡急忙转脸,只见自己的影子落在石壁上,他脑袋的影子正好落在一块突出的石头上。那块石头下方就是一堆乱石。
范蠡扑过去仔细观察,反复观察,终于看出点门道来了。那块石头和旁边的石头颜色稍微有点不一样。范蠡拿出那把神奇的匕首,轻轻在那石头边上刮,刮去边上的青苔,终于看到,那石头四面都有缝隙,很显然,这块石头是后来嵌进去的。。
范蠡回头看看,那日头已经落到山林那边去了。如果藏宝真的在这里,那埋藏的也太巧妙了,必须按照那口诀,在一定的角度,在一天中那么短短的一瞬间,才能找到这里。
范蠡手上用力,匕首吱吱叫着伸进石缝里,,然后拔出来,再插进去,如此反复多次,终于把四周的石缝开大了。范蠡双手抱住石头,晃了几下,然后吸一口气,一使劲,那块足有三百斤的石头,便被他拔出来,费力地抱起来,放在一边。一个石洞便出现在面前。
。
()是,,,,!
第五百六十四章 接近孔子
【】(),
范蠡晓行夜宿,数日奔波,终于走出千里平原,进入鲁南丘陵地带。那地势变得高低不平起来。
范蠡这次游学北方,最为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挑起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削弱吴国的实力,制造越国讨伐吴国的机会,最后出动越国大军,一举歼灭吴国,实现越国复国的宏愿。
这事不容易。大家本来都相安无事,要想他们打起来,得互相要有仇恨才行。如果互相之间没有仇恨,那就要制造矛盾,是他们产生仇恨,那才能打起来。
范蠡一直活动在南方吴越之间,极少到北方来,对北方的了解,也仅限于密探送回去的情报。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想凭空制造出一场战争来,哪又谈何容易。连日来,范蠡一边赶路,一边思考,但始终想不出什么好主意。看来这事无法制定预案,只能到时候见机行事了。
这一日,范蠡在一家小饭馆打尖吃饭。饭馆老板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见范蠡神采丰仪,俊美飘逸,便上前施礼说:“先生可是远来客人?”
范蠡还礼说:“在下来自五湖之滨,吴越之间。偶得宽余,偷闲游览北方。”
老板说:“先生可是吴越名士范蠡子?”
范蠡一愣:“在下与老板素昧生平,不曾谋面,如何一见面便呼出范某名号?”
老板笑道:“小可开店为生,阅人多矣。久闻先生大名,如雷灌耳。今日忽见先生光临小店,为先生气质风采所震慑。若非范蠡子驾临,天下谁还能有如此俊逸万端?”
范蠡哈哈一笑:“老板谬赞。范蠡,常人耳!请问老板,此地何地?”
老板说:“先生已经进入鲁国地界了。”
范蠡起身,对着北方作了一个长揖。说:“原来范某已经进入仲尼先生国境,难怪泯泯众人都能如此知礼。先生得天下第一至圣之名,惠泽大河上下,信矣哉!”
老板笑道:“孔子虽然不做官了,但门生数千人,光辉盖过君主。鲁国百姓知礼知乐也就不奇怪了。”
范蠡神往无比,自言自语说:“此番游学,倘若能一睹先生风采,也算是不虚此行。”
老板笑道:“这有何难?先生直接登门拜见也就是了。”
范蠡说:“听说仲尼先生周游列国归来,潜心在家做学问,贸然打扰总是不好。”
老板说:“没事。我倒是想起,还有一个机会可以接近圣人。”
范蠡兴奋道:“还有什么机会,请赐教。”
老板说:“距离此处向北三十里,有一家老贵族,虽然有些破落,但名头还是很响亮,唤做昆嵛男。近日老男爵过世,一定会请孔门弟子前来主办丧事。先生何不前去观瞻,也许可以认识孔门弟子,再由孔门弟子引荐,先生便可得见孔子了。”
范蠡说:“谢谢老板,你这个主意极好。”
老板说:“今日天色已晚,先生在小店过一宿,明天早上早饭后,骑马前去,不消一个时辰便可到达。”
范蠡说:“如此甚好。”
且说,孔子的家世古老而辉煌。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成王之命封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就是可以按照商朝的礼仪祭祀先祖。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方得孔姓,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
叔梁纥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娶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却是个瘸子。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野合于尼丘山,生下孔子,故名孔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就穷下来了。
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是: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所以很多粗活都能做。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后世的19米以上),臂力过人,是个身材魁梧的大力士,远非后世人想象的文弱书生的样子。
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也做过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后世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主管国家建设),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后世的公检法最高长官);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
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
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计送鲁哀公美女良马从而让鲁国国君沉溺于酒色中这样卑鄙的计谋,以此迫使孔子离开鲁国。
孔子离开鲁国后。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和理念,希望得到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
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们的的礼遇,但由于孔子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
孔子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周游列国返回鲁国后,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其中有很多学生为各国高官栋梁。。
曾修《诗经》、《尚书》,定《礼记》、《乐》,序《周易》,作《春秋》。
范蠡是夜宿在小店里,想着将要谒见孔子,内心倍感激动。第二天,早早吃过早饭,骑上马,便向北而去。
()是,,,,!
第五百六十五章 考验颜回
【】(),
孔子有弟子三千多人,既是一个庞大的文化学术团体,又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为了复辟周礼,孔子及其弟子垄断了鲁国的所有文化活动,这里头就包含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百姓的一切婚丧嫁娶,春秋祭祀。
特别是丧葬活动,鲁国人都以能够请到孔门人主持葬礼为荣耀。如果哪一家没有请到孔门弟子主持葬礼,那是很丢人的事。
孔门主持的丧葬活动,礼仪繁杂,费工费时费力,而且开销很大,一般百姓人家很难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
孔子弟子中只有一个人,能够把这这些开销缩减到最低程度。并且本人的收费极低。这个人就是颜回。
范蠡骑马向北,一路打听,前面一家丧事,是谁主持的?有人告诉他,主持这家丧事的是孔子的学生颜回。
颜回的名字,范蠡早就听说过。他比孔子小不了几岁,但却是孔子最喜欢也是最敬重的弟子。因为他的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而且性情开朗,为人随和,老百姓也对他十分崇敬。
范蠡心想,今天看看这样一个有名的圣贤之人,长啥模样。
路上出现三三两两的行人,一边走,一边聊,谈论着丧葬中的一些事。
春秋时,人们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生活单调,枯燥。能够观看一下由夫子门人支持的丧事,也是一种大家十分向往的事。
没事的时候,路上几乎看不到行人。但这一天,十里八乡的人都出动了。
大家都朝丧事现场集中。丧事一般要持续三到五天时间。这家的丧事已经是最后一天,一些丧葬活动从家中改到送殡途中和墓地进行。
等到范蠡赶到时,灵柩已经停放在墓地,观看的人围成一个大大的圈子,场中,一群巫者,穿着黑色的衣服,披散着头发,脚下跳着奇怪的舞蹈,嘴里唱着奇怪的歌谣。旁边是乐队,鼓铙叮叮咚咚地敲,喇叭在呜哩哇啦地吹。
先是集体舞,然后是单人舞。然后又是集体舞。跳了一阵子,又换了一个节目,有人搀扶着孝子贤孙,在场地上转圈子。场地中间,有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一个猪头,一个牛头,一个羊头。孝子贤孙转一圈,就跪下磕头,然后起来再转。
围观的人从衣服和脸色上,可以看出,即有穷苦百姓,也不乏纨绔弟子。范蠡站在人群中,相貌和服装有些出众,但大家都是四乡八镇来的。互相都不认识。大家会把他归入富人一类,所以并没有人太注意他。
祭祀活动在一项一项地进行着,有些仪式范蠡能够揣摩出什么意思,有些仪式范蠡根本不懂是什么含义。
他想看看大名鼎鼎的颜回,但是那么多人,他不知道谁是颜回。
他身边站着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范蠡拍拍他的肩膀说:“劳驾,请问一下,哪位是颜回先生?”
那人回头一看范蠡,只见范蠡气度不凡,手上牵马,身边挎剑,而且不是本地口音。说:“先生不是本地人吧?”
范蠡笑道:“在下远道而来,遇上这等盛事,不免驻足观看一下。听说是颜回先生司仪,但我不知道哪位是颜回,所以打扰相问。”
那人说:“那难怪你不认识颜回先生。你看,那个高个子,穿蓝色长衫的就是颜回。”
范蠡点头微笑,表示感谢,然后转脸去看颜回。只见颜回升高八尺,面色白皙,头发梳理的纹丝不乱,一袭蓝衫有些破旧,衣领和袖口上都打了补丁,但浆洗的十分干净,而且十分熨帖。他垂手而立,神情肃穆端庄,在仪式进行中不时发出指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