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文道祖师爷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狠拽的吻

    “调查老皇帝之死已经会触碰到皇室的底线,一旦他再插手皇位之事,你们当真想让夫子成为整个天国的众矢之的吗”

    祝明飞看了两人一眼,继续道,“之前还有霍老出来主持公道,而今霍老也不见了。”

    “你们两人,只怕还扭不过元守。”

    太子在老皇帝病重的这许多年内,一直把持着朝纲。

    他在皇室




607.第606章 天国制度
    第606章 天国制度

    白彦对殷明和元启的事了解甚多。

    当初元启与元珏,霍玖刀前往唐国寻药,那时候的殷明还只是一个在洪京城中任人欺负的小子。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元启就与殷明相识。

    殷明还为此专门兑换了牵蛇花。

    可是牵蛇花并未解了天国老皇帝身上的毒,这让殷明有些意外。

    于是在这些年里,他也一直在寻找能够解读的药物。

    但可惜的是,仍旧一无所获。

    白彦所说的蹊跷,乃是元启因为老皇帝身中剧毒而与殷明相识,而今殷明却又来到天国处理老皇帝毒发身亡的后事。

    想来,这不是因果关系吗

    如果当初元启与殷明并不相识,殷明也就不会为元启兑换牵蛇花,后来元启也就不会跟着殷明学文。

    如果没有元启这一层关系,殷明对天国皇室的动静也就不会如此关注,甚至亲自前来处理老皇帝毒发身亡的后事。

    这很像一个轮回,更像是有人故意设计好的,因为太蹊跷了。

    殷明也有这种感觉。

    可是他转念一想。

    老皇帝的死倘若当真与太子元守有关,那他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因为他要在天国立下道统,就必须要将此事弄个清楚明白。

    第二日,在元启与元珏的带领下,殷明与白彦堂堂正正的进入了帝都皇城。

    在灵位前一阵祭拜燃香之后,便有内侍前来相请。

    元启与元珏相视一眼,而后均是对着殷明微微点头。

    众人随着内侍来到一处宫殿,只见浑然如墨的宫殿甚是庄严,殿门之上高悬,“浊清”二字。

    元启解释道,“此乃东宫,浊清宫。”

    殷明微微点头,进入殿中。

    “夫子远道而来,本宫未曾远迎,还望夫子见谅。”

    殿内迎出一人,大约二十岁的模样,黑瞳如墨,脸若刀削,眉如斧刻,生得极其俊朗。

    殷明猜到来人身份,当即拱手道,“太子殿下国事繁重,在下岂敢劳殿下亲迎。”

    元启与元珏也是先后见礼,“见过太子。”

    元守摆手示意众人不必多礼,当先引路在前。

    众人行入殿中,各自落座。

    看茶内侍很快将天国独有的“白水团”端了上来,茶香四溢间让所有人紧绷心神为之一缓。

    但众人却都是静静品茶,谁也未曾开腔。

    殿内气氛不由得显得十分尴尬。

    众人沉默良久,最终元守率先打破沉默。

    只听他道,“未知此次夫子前来,所谓何事。”

    闻言,元启与元珏都是白了他一眼。

    殷明前来还能为了什么事

    这不是明摆着的

    明知故问,装模作样,实在令人恶心。

    其实元启与元珏之前便对元守有些厌恶,主要是因为他在天国的各种行事,让两人很是看不顺眼。

    可他毕竟是老皇帝亲自立的太子,元启与元珏虽然看不顺眼,但却也无计可施。

    而今得知元守很有可能与老皇帝之死有关,两人在心中更是对元守憎恨万分。

    但这件事毕竟还未查出真相,所以两人也仅仅是白了他一眼罢了。

    殷明闻言道,“早就听闻太子殿下乃是辩才,号有鬼辩之称。”

    “在下学文多年,对辨士多有了解,很想一睹殿下鬼辩风采。”

    对于元守,殷明所知道的,仅限于鬼辩。

    辨士是天国独有的职业,形如名家之士。

    只是天国的辨士尚未发展成熟,很多地方残缺不全,对于哲学逻辑的追求也不并十分热衷。

    这源于天国的门阀制度,等级制度森严。

    因为天国皇室乃古皇朝嫡系后裔,所以皇室本身自诩尊贵。

    而朝中一众臣子,也因为侍奉皇室而自诩贵重。

    由此导



608.第607章 鬼辩
    第607章 鬼辩

    事物存在于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的之中,事物的差别只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言。

    这种理论在殷明的记忆里被称之为合同异派。

    他们主张一切现实差异都只有相对的意义,提出人们在认识中应该否定差异的界限,直至承认一切对立都为无条件的头同一。

    “毕异”的本是“毕同”的。

    刚才元守言,亲眼所见并非事实。

    其实他便是在说,眼见的事物并非固定,很有可能只是相对于现在而言,很有可能只是相对于过去而言,此时此刻的事物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亲眼所见的事物只是在亲眼看到的瞬间是这个样的,并非是永恒固定的。

    而殷明的反驳,说的是亲眼所见虽然并非事实,但实则是事实之根本。

    换句话说,亲眼所见的事物虽只是在这一瞬间是这样的,但在这之前,或者之后,都可以由此刻所见的模样进行推论。

    所谓根本,便是如此。

    其余众人闻言皆是沉默。

    元启和元珏虽也会一些辨士之道,但却并不精熟,不似元守那般拥有鬼辩之才。

    而白彦向来不擅长辩解,他从来信奉的都只是自己手中的剑。

    只听元守道,“所见亦非真,何来根本无非是假想与假设,无法触及事物的本质。”

    “倘若夫子亲眼见到本宫鬼辩之才,是否证明本宫当真鬼辩”

    “倘若夫子并未亲眼见到本宫鬼辩之才,那是否又证明本宫并非鬼辩”

    “见与不见,只是一瞬间,并非根本。”

    “所谓根本,实则是本宫才学,至于旁人是否需要亲眼见到,并不重要吧。”

    最后一句话,他像是在问殷明。

    不过从殷明的话里,他倒是听出了一些不同于合同异派的味道。

    元守所言,见与不见,都无法证明元守的鬼辩之才。

    这其实是唯物主义论。

    但也与名家的另一派离坚白派很相近。

    那就是事物和名称的差异,独立和稳定,在不同名实,不同质的规定性和发展的中断性,乃是不一样的存在。

    这一派认为万物都是各自独立的,互不相同的,甚至一物之中的各种属性也是互不相关的。

    因而离坚白派否定了事物与概念只见的相互联系。

    正如刚才元守所言,他的鬼辩之名,并不需要旁人去证明,见与不见也无法证明。

    这里便有一经典的著名论题,白马非马。

    马是命形的,白是命色的,命色者非命形也。

    而元守的鬼辩之才,鬼辩是命形的,见与不见是命色的,见识过了就能证明元守的鬼辩之才吗

    不曾见过就能否定他的鬼辩之才吗

    无论殷明见与不见,马就是马,白马就是白马,而白马非马也。

    殷明略微有些意外的是,这元守居然身兼两派之所长。

    并不是说元守就当真懂得这两派的理论,只是元守的思维逻辑很顺畅,也很跳跃,几乎可以在这两派理论中游刃有余。

    于是,殷明缓缓道,“诚然如是,殿下才学乃是鬼辩根本。”

    “然若无旁人证明,殿下也无法获得鬼辩之名。”

    “由此可见,鬼辩之名来源于旁人所见,并非殿下生而便有。”

    “再者,鬼辩之名多由旁人相互比较而来,若只以才学而论,那在下也可称之为鬼辩之才,天国诸多辨士都可称之为鬼辩之才。”

    “可事实是并没有,因为大家与殿下相比,鬼辩之名理应由殿下所得而已。”

    殷明所谈及的乃是唯物主义中的物质第一性。

    有与无的区别。

    元守有鬼辩之才,这是他的有。

    而旁人没有,这是旁人的无。

    因而元守的鬼辩之名是来源于旁人的无,而并非他的有。

    倘若天国诸多辨士都有元守的才学,那他们是否也可以称之为鬼辩之才

    如果如此,那元守这鬼辩之才又到底鬼辩于何处

    &n



609.第608章 名家
    第608章 名家

    所谓鬼辩之才,其实在殷明看来,似乎也不过如此。

    大抵是因为元守乃是太子,所以才会赢得这鬼辩之才的名头。

    而刚才殷明提及才学相对一说,其实便是在暗示元守。

    他是不是真的有才学,对于殷明而言,并不重要。

    殷明也从未提及过他的才学对殷明而言会有如何如何的作用。

    殷明只是在强调一点,那就是你的才学究竟如何,需要通过与别人比较。

    元守找不到反驳的点,也是因为他很难从殷明的话里找到合适的契合点。

    因为他的才学究竟如何,他自己心知肚明。

    可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知肚明,他才会显得焦虑,他在害怕殷明所言乃是真的。

    难道他鬼辩之才的名头当真是因为他是太子,所以才得来的吗

    与他的才学毫无关系吗

    现下,他似乎没有去证明的机会。

    因为普通人是不会与皇帝辩论的。

    于是他将目光望向殷明,他越发觉得自己的才学或许当真担不起鬼辩之才这个名头。

    至少在文道祖师殷明面前,他虽能辩上几句,但完全不够看。

    而且殷明看似风轻云淡的辩论便好似有一种奇怪的魔力,直将他引入其中。

    这却是为何

    元守看着殷明道,“难道夫子此次前来,只是为了驳本宫鬼辩之名”

    他强行让自己从刚才那种深思的状态中抽离出来。

    尽管他知道殷明刚才所言并非没有道理,但他同时也清楚,而今的状况,不允许他出任何差错。

    鬼辩之名可有可无,但皇位,他一定要紧握在手中。

    殷明闻言摇头,径直应到,“在下并非为驳殿下鬼辩之名而来。”

    “在下此来,乃是受九皇子所托,前来贵国传道。”

    话音落下,元启起身道,“太子殿下,如今天下八国,夫子已与其中五国立下道统。”

    “文道将兴,势不可挡。”

    “我天国贵为古皇朝后裔,岂能落于他国之下还望太子殿下明鉴。”

    元启心中虽然元守极度怀疑,但面子功夫却还是要做的。

    言罢后,他恭敬一礼,神色肃穆异常。

    元启这说的那是大势。

    所谓大势所趋,便是无法扭转。

    而今文道传遍八国,殷明已在其中五国立下道统,天国自然不能落后。

    可是让众人没想到的是,元守不但没有拒绝,反而很是爽快的便答应了。

    “却不知夫子想在我天国立下何种道统”

    元守答应后再度问到。

    殷明没有思考,径直应到,“名家。”

    “名家”

    元守诧异道。

    只听殷明道,“正是名家。”

    “名家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
1...235236237238239...26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