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再起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张维卿
随着他们的降清,广州以东直至潮州,中间这大片的土地便不复为明廷所有。而尚可喜早前攻陷的清远则成为了清军防范肇庆明军的前沿阵地,而从化则成了尚可喜的大本营,并且在那里铸造火炮,以备攻城之用。
接下来,无非是招降红旗海盗,利用梁标相等人击破广州水师,取得了珠江中下游河道的制海权,对广州城形成了较为松散的四面合围态势。
根据增城东莞那边传来的消息,鞑子好像还在制造舰船,试图进一步的对珠江形成实际控制。不过有了咱们这一遭,怕是一时半会儿也不会对广州造成什么太大威胁了。说到此处,林察却没有些许自得,完全是就事论事。于陈凯看来,却更多还是对梁标相等人的不屑一顾,一种正规军对杂牌海盗的鄙视。
咱们回返潮州,若是从三水抽调总兵官陈奇策的水师东进,鞑子只怕连船也造不了。这广州,鞑子只怕还得抽调更多的军队才有机会拿下。
三水那边不用考虑了,杜永和不会要陈奇策过来的。
为什么?
何吾驺。
原来如此。
林察一点就透,不过相较陈凯,他对广州城防还是有着不小信心的。这,其实更多是源于他自身的经历——须知道,当年就连李成栋也是在他率领绍武朝廷主力与永历朝大军决战之际,骗取的广州城,这座城池何等坚固他可以说是再了解不过的了。
这座广州城,不出意外的话,最迟今年年底就会被鞑子攻破。
听到陈凯如此断言,林察先是一愣,可是未待他开口问询,却突然想到了什么,随即便对陈凯的观点表示了赞同。
说来,杜永和也可怜,身为两广总督,可放眼四周,肇庆府有文安侯马吉翔兵部尚书曹烨和提督御营的李元胤,临近的三水县那边还有个大学士何吾驺,他能够指挥得了的也就是城里面的这些守将守军,合着整个广州战场其实就是一片散沙罢了,等着尚可喜一个个的降服敲碎
这样的情况,在广西也是一般无二的。庆国公陈邦傅是广西本地武将,还有宣国公焦链卫国公胡一青开国公赵印选永国公曹志建等一大批的外来户,现在更多了忠贞营以及那些从湖广败退下来的军阀,互相之间完全没有好好相处的可能,更别说是统一指挥了。
两广如斯,四川贵州,军阀混战,云南则已经是大西军的了。转过头说东面的福建,郑成功在先后吸收了陈豹林察施琅施福等部,在陈凯的帮助下夺取了潮州之后,实力提升了一个台阶,但是当年的郑氏集团以及福建明军,依旧是分属于三个统帅的麾下。
于南明而言,整体的局势,还是如历史上那般的持续性恶化,这是惯性,并非能够轻易撬动的。于陈凯看来,现在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郑成功的实力更强了,而此人也是这个时代少有的能够创造奇迹的军事统帅。
也不知道国姓那边怎么样了,东西两路夹击,虏廷就是财大气粗,一玩就是大手笔。
吾到不觉得会怎样,王之纲许龙苏利,一群土鸡瓦狗而已,无非是时间罢了。
但愿如此吧,否则我这三年来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了吗?
这话,陈凯是不会说出口的,事实上他对郑成功也是有着很大的信心,奈何在他的印象中郑成功打陆战似乎神经刀得厉害,很多稳败的仗他能打赢,可很多稳赢的仗他也能打输了,完全不似海战上那么四平八稳,此间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些许忧虑。
想到此处,陈凯突然发现,身在珠江之上,他就算是有怎样的奇谋也帮不上郑成功,最终还是要看这位国姓爷的临场应对。既然如此,也不必庸人自扰,只是一旦想明白了这些,陈凯猛的想起来,从上船开始到现在,林察好像都没有问过他所行之事的结果如何。
林侯对下官就这么有信心?
当然,以着陈参军的才智,就算是把杜永和卖了,他也还得给陈参军数钱,更别说是这一遭本就没有打算计算于他。
第一百四十八章 忠良
舰队顺流而下,顺风顺水,未及一日,便已经出了零丁洋。不过,出了零丁洋,舰队却并没有出海继而东向,而是在新安县最南端的那片半岛岛屿之间穿行,直至一处与九龙半岛隔海相望的港湾暂作停靠。
拖拽着自红旗海盗那里缴获的十来艘大小海船返航的明军分舰队早已停靠在此处,林察此来不过是汇合而已。
舰队携带的船工已经对破损舰船展开了修缮,港口也在进一步的扩大。所幸,此处本就是这地球上最佳的一处天然深水良港,舰队也仅仅是暂时停靠,倒也不会对本地百姓造成太大的麻烦。
此地盛产一种香木,属莞香,又叫女儿香,在广东和江浙都备受欢迎,当地百姓也多以种植香木为业。除此之外,此地亦是南粤香料贸易的重要转运港口。
听着林察的讲解,陈凯不由得点了点头道:怪不得此处要叫做香港呢。
香港,得名何处,说法各异,但是早在宋时就已有驻军,明时商贸上已渐渐蓬来,人口亦有所增长,更成为海防要地。明时香港,指的仅仅是香港岛,并不包括因英国殖民而划入殖民地范围的九龙新界等地。这个名字,最早出自万历年间郭棐所著的《粤大记一书。该书所载的《广东沿海图中,标有香港以及赤柱黄泥涌尖沙咀等地名。
此地如林察所言,乃是生产香木的所在,因香木及香料贸易而兴。入清之后,亦是因顺治康熙朝迁界禁海,以及雍正年间香木划归贡品,导致种香人家在官府逼迫下纷纷破家灭门而砍树逃亡,自此香木生产一蹶不振。直到清末为英人侵占,成为了另一种燃烧释放异样气体的物事——鸦片输入中国的重要港口,才重新兴盛起来。
可惜东莞已落入虏师之手,光凭此岛出产,实在有限得紧啊。
林察久在广东,对此了如指掌。不过这份惋惜,陈凯却是一点儿也无,因为于他而言,什么莞香什么女儿香,暂时都没什么太大的用处,他要的就只是这么一个岛,以及一处深水良港,仅此而已。至于旁的,无所谓。
在此修建营寨,无需太过坚固,暂时也不会有人顾得上这里。就是有一点,需要在此多囤积一些食水,以防万一。
陈参军言之有理。
林察点了点头,便转而对那个已经被他临时派驻此地的那个部将说道:按照陈参军的布置行事,确保此岛防御即可,没有命令,无需出海截击虏师,也不许出海攻掠商船,以免暴露我军位置。
末将遵命。
营寨还在建设,从岛民手里收购了一批香木之后,陈凯和林察就启程出发,踏上了返回潮州的航线。
陈凯前脚离开广州城,杜永和等人还在预估着此番可能带来的商业利润几何,一个叫做冯耀的卫所军官却来到了总督府,说是前来拜别的。
明初在全国范围大肆建立卫所,于广州,亦有前后左右四卫。冯耀此人,乃是广州后卫的世袭指挥使,护驾梧州。论差遣军阶和品级,此人不过是个总兵官,赐一品服俸,但是如今已贵为侯爵,任职两广总督的杜永和却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连忙亲自迎了出去。
老将军,尚耿二逆兵败城下,却毫无悔意,还在大肆的招降纳叛,围绕广州城挖掘城壕。此刻出城,怕只会枉送了性命啊。
杜永和自持身为总督,平日里总是拿捏着架子,但是面对这个七十多岁,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却完全没有对待旁人时那般。
这里面,广州四卫拥有五千兵员,是守军不可或缺的补充,而冯耀在广州四卫的世袭军官中地位颇高,这是其一。但更重要的在于,冯耀此番回城是令了圣旨的,册封尚可喜和耿继茂二人以侯爵的爵位,九成九以上的概率是没办法活着回来的,正当永历帝为难于派谁人前往的情况下,冯耀却自请了这项送死的差事。
吾如不往,则欺君,我今天只知道皇上不可欺,不知敌人不可说也。
冯耀斩钉截铁的说道,当即就将在场的众将听愣在了当场。对于这些本地的卫所兵,杜永和等人向来是瞧不起的。但是这一遭,冯耀如斯,却也让他们不免动了些感触。
好吧,老将军心意已决,我等也不便再劝。来人,着镇海楼准备酒宴,为老将军送行!
冯耀抱着必死之心出城,在场众人无不动容。杜永和与众将如群星拱月般和冯耀一起来到了城北的镇海楼,酒宴摆下,老将军七十已过,两鬓浩然,却意气凌厉,饮满杯酒数斗,竟不让年少分毫。
从此出郊一里,至越王墓,即是天山朔漠,吾老矣,奋三寸之舌,宣布天威!但得丁零归命,亦何心苏武生还哉!
满饮此杯,酒杯在地板上摔得粉碎,冯耀拱手一礼,随即一抖鲜红色的斗篷,便大步流星的往着楼梯而去。只留下了杜永和等人望着其人的背影而去,直到消失在视野之外,仅仅是稍作叹息,却又重新回到了预估受益的思绪之中。
出了广州城,绯服玉带,两鬓苍苍的冯耀便喝令随行从人打鼓舞旗前进,将宣诏使者的排场彻底打出来。至越王墓左右,为清军探马发现,冯耀说明身份,清军亦不敢为难,扈从左右,直至清军大营。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东江镇副总兵尚可喜登莱巡抚标营中军参将耿仲明之子继茂。朕以南岳之宠,首重桓圭
东江镇副总兵和登莱巡抚标营中军参将是尚可喜和耿继茂的老子耿仲明在明廷时最后的官职,也是最高的官职。冯耀毫无避讳的宣读着圣旨的内容,全然无视他们如今的身份地位,二人自是免不了怒火中烧。
兹特颁敕:晋东江镇副总兵尚可喜为平虏侯登莱巡抚标营中军参将耿仲明之子继茂为靖虏侯立转南来之甲,旋为北伐之师。祗承朕意,益励奇勋。凯歌奏传,朕亦不吝封茅之赏惟卿勉图。钦哉,特敕。
清军大举南下,永历帝寄希望于靠着封侯赐爵来改变战局,成功率几近为零,但却也不得不试上一试。奈何,如今的尚耿二人已分别是平南王和靖南王世子,不说他们对满清的畏惧和自效,单单是这份侯爵的爵位,他们也早就瞧不上了,此刻更是将其视为羞辱。
眼见于此,冯耀厉声呵责,晓以大义,并且引李成栋初封侯爵,随后便进而赐封公爵之事为例,向二人阐明道理,劝戒二人不要为虏廷一时厚赏,背弃祖宗庐庙,落个汉奸的千古骂名于后世。
一句老匹夫安敢如此尚未出口,耿继茂就率先看见了尚可喜的眼色,干脆把话也憋了回去。接下来,尚可喜表示愿意接受圣旨中赐予的爵位,回归明廷旗下,命令冯耀带着檄文返回广州,邀约杜永和等将会商北伐大事。
尚可喜如此,若换了个旁人,便也就就坡下驴了,然则冯耀本就是怀着必死之心而来,眼见着尚耿二人毫无诚意,更欲骗取广州,怒而不从,随后在二人见奸计不能得逞,重新现出辣相之际,更是欣然赴刑场。
刑场上,尚可喜耿继茂二人集结麾下诸军围观。白发苍苍的冯耀昂首而立,全无惧色。见不能令其屈服,尚可喜微微点头,刽子手便要上前去取冯耀的朝冠,以便行刑,但却立刻被冯耀喝阻。
吾头可断,冠不可去!
说罢,以手扶冠,坐而受刃。全程,自入清军大营至殉国,无有半分畏惧。胸中所持者,唯有忠君二字。
第一百四十九章 乱象
陈凯这边一路向东,可他早前送交给杜永和代为转交与永历朝廷的奏疏却是一路向西,伴随着冯耀殉国的消息,经三水肇庆溯西江而上,直抵行在梧州。
梧州,扼浔江桂江西江总汇,自古以来便被称作三江总汇,乃是广西东部门户。此地不光是连同两广的锁钥之地,商旅云集,也是桂藩自衡州为大西军攻陷后长期居住的所在,是故每当永历帝在广东遭遇到清廷的军事压力,便会第一时间逃亡此地。
自两个月前,永历朝廷闻清军南下而慌忙逃至此间,于广东仅仅是留下了一盘散沙式的布防,未及进行统筹,西风便压过了东风,打虎运动开场。
肇庆与梧州之间不过三百里地,奈何一旦进入了陈邦傅的地盘,原本烜赫一时的五虎便如同是落了架的凤凰一样,除袁彭年丁忧外,其他四人直接被锁拿下狱。拷问时,金堡不肯服罪,大呼二祖列宗;丁时魁刘湘客蒙正发则满口老爷饶命,万代公侯等语,叩头如捣蒜,可谓是丑态毕露。
朝中东勋势弱,桂林留守瞿式耜便接连上疏,代为求情。但是,五虎跋扈,不光是党争的另一方要攻讦于其,就连永历帝也颇为厌恶其仗着李成栋在朝中狐假虎威,也绝非是一时间就可以挽回的。
五月,清军围困广州两月,包括惠州府和广州北部东部的大量县城沦入清军之手,梧州的党争却依旧没有结束,除袁彭年以丁忧为名解任外,其他四人都予以革职充军追赃助饷。为此,身在肇庆的李元胤也不得不赶往行在,试图为楚党在朝中挽回颓势。
梧州行宫,李元胤与自南宁入卫的忠贞营统帅郢国公高一功兴平侯党守素一同觐见。马太后垂帘召三帅赐封,可李元胤却伏地请死,一力为五虎辩解。为此,永历帝勉励马太后说项,就连高必正也和起了稀泥,直到最后马太后没了办法,把滇封一事拿出来说,才算是把群臣的嘴给堵上。
所谓滇封,其实说的就是孙可望谋求秦王封号一事。这件事情是在何腾蛟金声恒以及李成栋先后败亡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孙可望举一省来附,明廷内部,尤其是楚党的反对声却是极大,后来随着局势不断恶化,赞同之声渐多,双方才转而在封号一事上做文章。
朝中争论不休,最后在堵胤锡的努力下永历帝才捏着鼻子给了孙可望一个平辽王的封号。岂料陈邦傅因诱使忠贞营进攻桂林不成,与高必正结怨,试图引大西军抗衡忠贞营,竟矫诏册封孙可望为秦王。诏书之中更多有如朕率天下臣民以父师事王,命其监国,赐以九锡总理朝纲节制天下文武兵马等不伦不类的话语,结果双方险些就此闹翻。但明廷的反复无常也彻底坚定了大西军集团武力兼并川黔藩镇的意志。
这件事情,说到底是陈邦傅乱国,导致局势失控,但永历朝廷摄于陈邦傅在广西的势力,不敢发作。当然,其本身对大西军也是多有防备,如册封贵州军阀皮熊王祥二人为公爵,就说得很清楚是防滇寇也。
此时此刻,这团已经分不清楚吴党楚党的乱麻倒是把李元胤给堵了回去。永历帝也就此算是松了口气,因为他很清楚,李元胤是个忠臣,是个可以依仗的武将,只是参与党争过甚,跋扈了一些。另外,如今的广东战场,他也必须依仗此人,方有击退清军的可能,便是一再勉励嘉许。
此事暂且告一段落,李元胤暂且也没了办法,只得再寻良机。接下来,便轮到了高必正和党守素奏对,他们此番带了五千忠贞营精锐来梧州勤王,同时做好了入援广州的准备,这些都是李元胤已经知道的了,但是随着高必正的话不断的展开,李元胤才发现,他从一开始就低估了这个流寇头子。
臣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诸藩蒙吾皇恩典,节制一方。钱粮兵员官员及将校任命,皆出于诸藩而非朝廷,虽无节度使之名而有节度使之实。盛唐自安史之乱而衰微,正是源于节度使权柄在外而不在内。盛唐如此,况国朝今日乎?
臣以为,为免覆唐之覆辙,为全诸藩之忠义,为抗虏师之残暴,地方钱粮,官员诸镇将校任命当由朝廷统一安排,量才是用。方可集中川黔桂粤四省之有限财力兵力,救亡图存,实现皇明中兴之伟业。此事,既由臣倡言,亦愿由忠贞营始。
一开始,高必正和党守素倡言愿意以忠贞营作为主力,东救广东。忠贞营此前几年在湖广战场上屡立战功,战斗力便是对上绿营精锐也毫不逊色,在南明诸藩镇中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强兵。由忠贞营东进,这项提议一旦提出,当即就引起了朝中一些忧心国事的朝臣们的支持,甚至就连李元胤心里疑惑着高必正是来广东抢地盘的,却也没有好当面反对。
毕竟,广东的局势每况愈下,他也实在没有无耻到可以告诉永历帝,他们东勋是有百分百信心击败尚可喜的。
这件事情,涉及甚广,钱粮调动与广东诸军的协同作战,都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确定下来的。李元胤倒也不急于一时,即便楚党在朝中势弱,但是他也并非没有办法来杯葛此事。可是随着高必正将兵权财权和人事权三权重新交回给朝廷的倡议被提出,不光是他,大殿上登时便是鸦雀无声,甚至就连永历帝也没有对此发表出什么看法来。
说到底,高必正的倡议确实有利于朝廷的权威恢复,也有利于忠贞营在朝中的地位上升以及那些曾经跟着李自成的大顺军余部彻底洗清贼名,乃是双赢的大好事。但是此事所涉巨大,尤其是对于始终在藩镇林立的状况下生存的永历朝廷来说,更是不能轻易做出表态的大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