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断灯灭之时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楚梦梦寻
等椎牛万花山的事情忙的差不多了,收尾事宜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是天上地下,三军齐发,重重包围鄯阐城,百中教此次折损人员众多,而且都分布在四面八方赈灾,实在无力阻挡汉人军队前来,等围了个水泄不通的时候,那就坐下来“谈谈”吧,百中教自然慌了神,这一回可没有元蒙能做筹码了,不过也还好,有困难找昆仑,昆仑派了一队使者过来,来的还真及时,正好在这节骨眼上进驻了,昆仑使者团为首之人也不一般,朝廷还得买他几分面子,乃堂堂玉虚四子之一段辰雨,他代表昆仑,希望双方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聊一聊,还得喝杯普洱茶,好多年没喝到了。
此次朝廷兵马全是由大将军沐英率领,谁都没想到百中教会主动求援放汉人一路畅通无阻的进来,而且总坛人数不多,防御松懈,所以朝廷急调附近刚刚平定吐蕃的沐英带大军前来,汉人修真者除了佛道高僧以外,全部奉命配合他行事,沐英本来打算派个使者送个劝降文书进总坛走走过场,因为知道百中教肯定会拒绝,所以就等着号令三军,天上地下,三军齐发,已经立下军令状,小小鄯阐城,三天之内,就让它彻底消失,但是没想到昆仑派段辰雨过来打圆场了,昆仑一出,江湖群雄皆罢手,没有修真者的帮助,百中教如果真反抗,那就直接暗杀沐英完事,这仗也没法打了,没办法,所以沐英也只好就地驻扎,连夜呈文八百里加急上递,不到十日,朝廷又派来了一小队人马过来,众人再看,竟然是皇十一子“蜀王”朱椿,朱元璋下圣旨,让他带着公文和使者,从最近的封地蜀境匆匆而来,进驻总坛和百中教彻谈此事。
朱椿是个聪慧通达,博学贤明的皇子,非等闲之辈可比,在蜀山人的护送下一路赶来,在昆仑人主张下,五大寨核心首脑全部到召集赶来,但是殊不知,到达教内的第一晚,朱椿把一封朱元璋的亲笔御信悄悄给了苗不燕就离去了。这件事鲜为人知,哪怕望尘他们都不知道,这封信是朱元璋亲手所写,看那歪歪扭扭的一手臭字就知道了。信中,朱元璋清晰的表达了劝降和责怪之意,因为当初是因为常遇春的缘故,才答应苗不燕统领百中教自继续自立,朱元璋深爱常遇春勇将之才,当年,在南疆无主,战争最危急的时候,苗不燕接到刀玉鑫派来的使者要接她回去主持大局,常遇春带着苗不燕来见朱元璋,朱元璋也没想到身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丫头片子竟然贵为百中教教主。
苗不燕答应朱元璋助明军一统天下,不会在后背插上一刀,朱元璋答应给南疆支援粮草辎重,尤为重要的是,苗不燕答应在天下平定之后,将会嫁给常遇春,用“和亲”的方式促使南疆归于一统,这里面主要考虑了南疆异族众多,多少年来对汉人成见太深,天下大定,常遇春必定封王,所以用和亲这种千百年来屡试不爽的方式来使南疆归于一统的方式显得更好,一味的用武力征服终究不得民心,很难保证日后再生异变,对少数民族历朝历代君王如汉武帝等等,皆是用和亲一策。试想一下,百中教的草头天子是个姑娘,嫁给了中原王侯,还是手握重兵的中原王侯,足以彰显南疆的地位之重要性。这也就是后来为什么苗不燕在教内饱受非议,被指责偏向汉人的原因了。
但是天公不作美,做也没想到常遇春会英年早逝,朱元璋得知常遇春身陨的消息第一件事就是想到了南疆,那时候战局已经好转,但还是派遣了使者来百中教试探苗不燕的口气,苗不燕强忍几年之内连丧父、夫两位至亲的巨大悲痛坚定不移的回答了朱元璋,势必完成诺言,遵守和明军盟约直到天下一统,这里面最大的功劳就要归属于常遇春。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常遇春此人,此人是个很特殊的存在,世人皆知常大将军乃大明元帅,能征善战,和徐达并称明军双壁,他给人留下的印象大都是勇武过人,但殊不知,这个山贼出身的没什么文化的泥腿子,却心思极为细腻,要不然也不会被民间百姓称为“天下奇男子”。
常遇春自由家贫,出身草莽,自幼习得刀枪棍棒,身手了得,后来时运不济,落草为寇,赶上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这才开启了他一辈子纵横沙场的短暂而又光辉的人生篇章。但熟悉他的人就知道,其实常遇春是个很有头脑的人,没读过书也不丢人,毕竟咱们有一说一,朱元璋带出来的那帮人有几个读过书的楚寻语当年作为第一批投靠他的修真者那肚子里的墨水都够明军那些人喝一生的,楚寻语虽然跟着徐达的部队北上,但对常遇春此人楚寻语一直有好感,认为此人若是读书明理,堪比岳武穆或者赵子龙,因为他拥有长远的目光和勇敢变革人生的大魄力。
常遇春最早出身在农家,不甘心种一辈子田,正好天下大乱,学了些刀枪便做了强盗,投靠了一股绿林大盗,也算红巾军旗下一支不入流的人马,过了一段时间杀人越货的勾当虽然感觉痛快但总觉得人生无意,恰好朱元璋在附近小打小闹,经过观察发现此人能成大事,也不枉为大丈夫一场,所以收拾了东西就投了朱元璋,起初朱元璋是看不上这个响马贼的,自己是起义,还是有区别于这种打家劫舍的强盗,但常遇春不仅作战勇猛,履立战功,还在闲暇之余经常暗自读书,看不懂也得楞看,时常抱着书本往修真者堆里扎,不懂就问,那会有个来自摘星楼的修真者说话刻薄,讥讽的问他,一个打仗的将军攻城拔寨就行了,读书可比杀人难,你多杀几个人就能当大官,荣华富贵,还读什么书你就算读一辈子书都不一定能当状元,反而越读越穷。常遇春倔强的回答,不,打仗时是靠杀人,但打完仗就要靠读书来当官了。由此可见,此人虽然没什么文化,但眼光长远,有自知之明和人生志向,引得楚寻语多看了他几眼。
后来呢,命运弄人,苗不燕和他私定了终生,本来不管自己的事情常遇春也不会多管闲事,但偏偏自己未来的夫人竟然是百中教教主的女儿,所以不得不思考南疆的问题了,这也是当初为什么徐达北上,他南下的原因。常遇春知道自己是个粗人,不懂天下大事,于是经常主动接近文臣,他问过朱升,也问过刘伯温,更探过朱元璋的口气,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南疆暂时不得罪,但是没有未来,因为南疆自立这条路是走不下去的,所以经过数年的考虑和商议,决定南疆还是要归于一统,而苗不燕自幼在中原读书,深知中原的繁华,也深受其影响,赞同了这个决定,从而演变出后面的事情发展。人常言,常大将军平南方,唯有南疆是例外,但是殊不知,早在数年前,他已经埋下了平定南疆的大计。
常遇春死后,朱元璋最怕南疆倒戈,可苗不燕坚定的完成亡夫的大计,继续帮助明军,朱元璋深爱常遇春,看见百中教的态度一如既往心中稍安,于是也没有动刀动枪,甚至想过,等开了国,在寻一位知书达理的皇子来南疆提亲,继续完成这个和亲大计,但没想到天下刚大定不久,苗不燕就被赶下教主大位离奇的失踪了。此时的朱元璋也不是没动过南疆的脑筋,想趁其羽翼未丰,声速剪除这一心头大患,但大多数人都不同意,主要是因为天下战火刚刚熄灭,百姓正在休养生息,此时去攻南疆,势必引得百中教团结一心对外,徒劳甚多,所以只有等南疆自身内乱才有良机,这才又让南疆有了这几年的喘息之机。
命运再一次发生了改变,天知道苗不燕后来在楚寻语的帮助下又夺回了大位,接到报告的朱元璋心情甚好,苗不燕也派人频频在边境示好,朱元璋已经开始暗中考虑和亲的皇子人选了,至于是谁,想必大家也猜到了,这不,已经派来了,就是眼前的这位知书达理、风流倜傥的年轻蜀王,皇十一子朱椿。
就在几个月前朱元璋考虑和亲皇子是谁的时候,万万没想到百中教又演了一出去找黄金城的闹剧,说实话,哪怕这时候南疆举兵打仗朱元璋都不会在意的,但偏偏这出戏码挑的是黄金城,这可是我们这位朱大皇帝绝对不会允许的,这要是要百中教得到了那些传说中古滇国遗留的惊世骇俗的力量那还了得所以才暴跳如雷决定征讨南疆,庄蹻倒是挺上道,椎牛万花山这么一闹,弄出了朝廷一直苦苦企盼的南疆内乱,百中教搬石砸脚没挖到庄蹻的宝藏反而被咬的不轻,这不,顶不住了,向中原求援,于是顶着拯救南疆苍生黎明的高帽明军三军开动,名正言顺的攻了进来,围了个水泄不通,本打算一锅端掉了事,但昆仑出面了,因为宋祁等各大派元老在得知南疆求援的消息以后,明锐的觉察到南疆要变天,于
第一千零三章 天高云淡(三)
书接上回,且说慕缘提到了正事,那就是手里的卷轴,这才是重中之重,众人立刻屏气凝神,看着楚寻语,楚寻语伸手接过它,用手细细摩挲了一番,这卷轴的中轴是“天沉木”,拿在手里轻如羽毛,里面用的是“尸花绸”,万年不腐,封口处是一张残缺的附录,刻画着倒三角眼睛和下面的月牙图案,外面封了一层类似火蜡的红色东西,就不知道是什么了。{}{} ][}
“天沉木”,此木极为罕见,据说是蓬莱仙岛上的仙人树木,长在云端之上,常年在空中飘荡,只有狂风袭来,才能从天而降,这树受尽日阳精华,能辟天下邪物;而“尸花绸”是一种放养在尸体上的蚕,唤作“鬼蚕”,食尸吐丝,颜色黝黑,做成丝绸,坚韧无比,可保内部千年不损。楚寻语摸了半天,左右看看,众人都很期待,楚寻语点点头,拿过长剑就用剑根去削卷轴外面的火蜡,没想到残情长剑破天荒的第一次砍不下去,居然把持不住的往后挣,竟然有抗拒的意思,这让楚寻语大为惊骇。
苗不燕在一旁看见楚寻语甚为焦急,便拿过来细细看了看,用鼻子闻了闻,便告诉众人,这外面封着的火蜡其实是古滇国的“桃魂浆”,庄蹻的古滇国有一种桃树,是命手下的盅师特意栽培的,用盅术把亡魂钉在树中,结出来的果实个个黝黑锃亮,剖开一看,尽是黑汁,臭不可闻,味道苦涩哀怨,食之哀怨缠身,引人自尽,所以并无价值,但桃树不同,寻常桃树开花结果树干上会分泌出桃浆,颜色艳丽,味道香甜,采摘了可以用来食用,也可入药。可此树的桃浆颜色猩红,犹如人血,唤作“桃魂浆”,乃亡魂怨念浓郁所化,天生克五行,金木水火土皆要避让,所以桃树分泌的桃浆越多,对树木的伤害也越大,最后桃浆掉在根部时间一长,桃树自己也枯死了,这种桃魂浆用来封存东西极为合适,因为它能让金锈,让木枯,让水干,让火熄,让土涸。楚寻语用蛮力自然是剖不开的。
忘尘也看了看,指着上面说:“这封口的符文是残缺的,应该是庄蹻已经命手下盅师强行打开了,看过里面内容,为了重新封存才用桃魂浆的,还得请盅师帮忙。”
“那我去问问,要是行的话你们等会过来。”苗不燕转身推门出去。
过不多时,就有下人来唤,孙濛罄扶着楚寻语,商芊扶着慕缘,都走了出去。这是第一次众人可以大大方方的欣赏鄯阐城风光,既不用偷偷摸摸,也无需行暗杀争斗之事,第一次可以享受这和熙的阳光,洋洋洒洒的,楚寻语三人因为有伤在身,所以苗不燕唤了一辆马车,拆了顶棚,铺上毯子,带上些普洱茶水就出发了。
众人是首次这样游览百中教总坛,顺着蜿蜒的江水走,周围到处都是在打点行囊的教众,远远望去总坛中央的大佛在阳光下闪闪生辉,隐隐有许多人影在底下攒动,苗不燕告诉众人,南疆自古尚佛,百中教在这里驻扎了百年时光,所以很多教众都有来拜佛的习惯,毕竟异族众多,尊重它族的宗教信仰,现在要走了,有很多老教众这些日子都在佛下祈福。
“哦”楚寻语诧异的问,“你们不把这尊大佛请到新教址去”
“不了。”苗不燕道,“总坛当年是在大理国都城的遗址上修改建立而成的,这尊大佛原本就在这里,并不是百中教铸造的,而是当年大理国开国时就有,当地百姓都已经习惯来这里拜佛进香,所以教内这次迁徙就不请佛了,让大佛留在此处,鄯阐城最大的特点就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想来也是佛祖庇佑,留下也能恩泽一方百姓。”
众人释然,楚寻语又问:“新教址在何处”
“还未选定。”苗不燕答,原来这次一共选了好几个地方,五大寨首领正在细细考量,还要呈报昆仑批文,所以一时间还没有回复。
这次沿途游览风光也算收获颇丰,慕缘时常忍不住跳下马车四处乱逛,看见了很多平日里都不曾注意过的风光,苗不燕有些歉意,对楚寻语说道:“楚家小哥,此番来南疆为了我一己私利,险些毁了你三人的性命,实在抱歉,想来也是惭愧,你我也算半个老相识,当初你们来南疆的时候我未能尽到地主之谊,请你
第一千零四章 天高云淡(四)
书接上回,小屋内,木桌上放了四尊不同的异宗教神像,大约筷子身高,桌面上刻画了一个法阵,上面摆了许多兽骨和草木,苗不燕用手里那把破烂不堪的铜刀割开手心,鲜血滴在卷轴的桃魂浆上,苗不燕连掐二十四诀,盅师黑纹爬满脸庞,喝道:“燃!”
四尊雕像眼神发光,阵法开始点亮,“噗”一声,暗红色火苗燃起,噼里啪啦之声大作,桃魂浆本来由冤魂所化,所以一旦烧起来,无数哀嚎的冤魂在小屋内环绕,众人抬头看看不免有些反感,待火苗逐渐微弱,苗不燕面上黑纹褪去,对着慕缘点头示意,慕缘抬手朝空中一摁,众人遮住眼睛,佛光在小屋内大盛,将屋内的冤魂全部超度,待金光熄灭,小屋内又恢复了平静,众人打开门窗,让外面的阳光重新照耀进来,楚寻语用手挥了挥眼前扬起的尘埃,这才看清桌面上桃魂浆已经融开在桌面上,卷轴静静的在其中。 .
孙濛罄和苗不燕、商芊她们去忙着烧水沏茶,楚寻语拿起卷轴,三人来到屋外,滇池边有石凳石椅。坐在上面,楚寻语看着手里的卷轴久久沉默,忘尘示意:“打开吧。”
因为庄蹻打开过,所以原本的符箓已经失效了,楚寻语将卷轴放在桌子上用手摊开,认真看去,却哭笑不得,发现卷轴中是一副年代久远的碑拓,内容除了一种看不懂的文字,还有许多人类图案的示意。慕缘诧异的问道:“这上面……说的啥”
楚寻语认真的看了半天终于放弃,道:“如果没有猜错,这应该是‘金文’,周公姬旦是西周人,他那个时代才拥有的文字,庄蹻是战国时代的遗民,会这种文字也合情合理,可我们就不同了,中间相隔了千万年,我们无从下手。”
“我来吧。”忘尘把卷轴移过来。
“你懂”慕缘惊讶的问。
“百无一用是书生,我打不了架,读读这些酸诗烂词的本事还是有的。”忘尘嘿嘿一笑。
金文,顾名思义,乃刻在铜鼎上的一种文字,是商周时期用来举行祭祀大典时候用的,记录的都是国家大事,古人以铜鼎为重,喻以九州,所谓“一言九鼎”就是这个意思,寻常百姓人家是不得铸鼎的,否则就是造反。看这卷轴中的文字样式,前篇都是斑驳的黑色背景,中间文字是镂空的白色,呈阴文状,应该是从某个铜鼎上拓下来的,说明姬旦对此事极为重视,铜鼎大都会被战火损毁,在上古时期,一般王朝更迭都会把前朝的铜鼎给熔了重铸,来彰显旧去新来的含义,所以用碑拓留存显得一份副本给后世是当时流行的做法。
忘尘对古文字有所了解,有一定的造诣,曾经解读过很多文字,所以能看个大概。青莲子说的没错,经过忘尘的翻译,这份卷轴中记载的大都是戮门的功法,是当年姬旦把封印黑灯的方法给保存了下来,前面的故事提到过,戮门在中间的传承中断代了,最近的一次辉煌还要追溯到青莲子和南柯无语那个年代,这套功法也无人学会,所以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封印黑灯的方法,文中那些人体图案也是功法的详解,这套功法现在就算在怎么学肯定也来不及了,所以说真的是无功而返。
&
第一千零五章 天高云淡(五)
书接上回,且说这几日楚寻语等人住在鄯阐城中,百中教的教众都在纷纷打包行李,新教址已经选好了,在云贵高原的深处,一片隐匿的群山之中,教众将教内的东西纷纷装车搬走,看着眼前络绎不绝的车队开始陆陆续续的离开,楚寻语一行人也不知道去哪里,不过海丹已经吩咐过了,大伙都可以去百中教的新址休息,想住多久都行,反正没有逐客令。 {}{} ][}
而朝廷,朱元璋已经颁发圣旨,正式昭告天下,从此以后,南疆改名为彩云之南——云南;鄯阐城更名为“昆明”,所谓史书有云“夷人大种日昆,小种日叟”正是如此;设立“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统筹南疆的民政和军务;大将军沐英永镇云南,世袭罔替。
站在楚寻语他们居住的楼上,看着下面川流不息的人群,楚寻语跟身边的苗不燕说道:“教主妹妹你真是了不起,从今天开始,这里的民生民计将会有卓越的发展了。”
“任重而道远。”苗不燕苦笑一声摇摇头,“我们负担着这里太久太久了,南疆云贵高原自古十万里茫茫大山,上百个异族混居,其中有太多太多的百姓没有东西吃,没有书读,甚至都走不出大山,各地民俗不一,民风大多闭塞落后,要想治理好这里,恐怕非一朝一夕,上百年都恐怕难以完成,我们是坚持不下去的,还是交给中原吧,希望有朝一日,能让这里比肩真正的应天王都。”
众人正在说话,忽然有人来报,原来沐英派人过来和百中教办民生的交接时,送过来一个小匣子,说是汉人修真者临走之前,有人委托要转交给一个叫做楚寻语的人。楚寻语闻言挺纳闷,怎么会有人知道自己,接过来仔细一看,小盒做的挺精致,雕龙画凤,认真在看,原来都是符文,而且不是一般的符文,这是战争期间用来传递最高机密的军事公文用的,这些保护符文是何等的仔细,这里面放的是什么竟然要做重重防护而且战争结束这么多年,怎么还会有人用这个给自己传递东西楚寻语显得有些惊讶和茫然,因为这个匣子最大的麻烦是一对一制作的,由墨家高人手工封闭铸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倘若强拆或者弄错开启钥匙,里面的机关就会被触发,燃起大火,把里面的信件全部烧毁。
打发了来人,楚寻语捧着这东西坐在屋子里那发愣,慕缘急了,问道:“你倒是打开啊,傻看着作甚难道用眼睛看就能看开还是要我们都回避”
楚寻语没好气的答:“我开你个猪脑子,此匣按道理是要用兵符开的,当年我被流放的时候,兵部侍郎的兵符早就被收缴了,我现在拿什么开刀砍斧剁一碰就毁,除非叫墨家的人过来,只有他们有手段拆解。”
“这附近有墨家的朋友吗”忘尘回头问苗不燕。
苗不燕也摇摇头反问:“墨家的人这次为什么要来”
慕缘没好气坐下一边喝茶一边埋怨道:“哪个孙子这么损,弄这么个玩意儿过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