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李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梦中渡劫
“他也跟你说了“李贾说,”怪不得,想当初还是三哥带着我来的。“
“进去吧。”李贾说。
两人刚一进门,一个粉面老鸨走了过来,“见客!两位小哥快上坐,你们是有中意的人儿还是我介绍啊我这姑娘个个都水灵着呢!吆,这位小哥才多大啊,就想着抱姑娘了”
李白让说的脸通红,李贾好歹来过几次,说:“我有中意的人,至于他你们找个位子给她,打打茶围2,拿点酒菜就行,哦,对了,酒要好酒,你们的剑南春拿过来。”
“哎,好嘞。”老鸨笑着说。
“白,你先在这喝点酒听点曲,我去找个朋友。”李贾说。
“找相好的去吧你才十一啊,禽兽啊。”李白很鄙视地说。
“别乱说,我就是找人家谈谈心。”李贾连忙解释。
李白给他个白眼一挥手:“去吧去吧。看在有酒喝的份上,不告诉大伯了。”
李贾不好意思地笑着,急匆匆离开了。
“猴急的样子。”李白不屑。
这时我才打量起这青楼来,装饰的很不错,很有唐朝时的味道,大气而简约。一层摆放着不少,和一个饭馆差不多,不同的是有些歌舞伎在侧,吸引来到这的老少爷们的目光。
李白只顾自己的酒,酒一杯接一杯,此时竟然有些享受这独自饮酒的感觉。
第六章 这个人生
“没想到公子才情无双,妾身对这句诗很满意。”琰姑娘称赞道。
李白拱拱手,“随口胡诌罢了,姑娘见笑了。”李白看了一眼那看起来傻不拉几的男的,“这位公子刚才说的话可还记得”
那男子急得额头冒汗,真的叫他给一个小孩子磕头赔罪叫他章元的面子往哪搁
这时那个丫鬟也许觉得刚才他和那男的一起欺负了李白,所以又帮那人说话:“真觉得自己有几点斤两了,你可知道这位公子可是章家的三公子”
“又是章家”李白笑笑,“那便更不能算了。章公子可要反悔”李白问。
章元咬牙看着这个小孩,“你是谁家的孩子”
“你管我是谁家的孩子”
在座的人都没出声,章家不好惹,眼前这个儿童竟然招惹章家三公子,想必也非常人。
琰姑娘出声解围:“这位小公子,既然已经对出我的诗了,不如随妾身小酌几杯,吟诗作对。至于章元公子的赌注,大家在一起本来就是随意玩闹,不必过分计较了吧”
这句话说得很是漂亮,既替章元解了围,又照顾李白的情绪,请他饮酒。
李白刚想说话,却见李贾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白,怎么了”李贾和他朋友正谈论的高兴,忽然听见下面一阵喧闹,有侍女来禀告和他一同前来的小公子在大堂和人争了起来,他就急匆匆地下来。
李白看着他着急忙慌地样子,摇摇头说:“没什么事,不过和这位公子闹了些笑话。”
李贾顺着李白目光看去,见那男子穿着讲究,不像是寻常人家的子弟,他小声问李白:“他没欺负你吧”
“没有,不过是打了个赌,他输了不肯认帐罢了。”
此时琰姑娘接着开口问:“原来是李家的九公子,不知道这位小公子是否也是李家的人”
“琰姑娘”李贾惊讶地问,没想到竟然让琰姑娘也出面了,“正是,这是我堂弟,李家的十二公子,李白。”
“原来是李家五岁诵六甲的小天才,李白公子可否答应和我一起讨论作诗”
李白正要拒绝,李贾却拉着他的衣袖,“快答应,她有上好的西域葡萄酒。”
李白眉毛挑挑,“葡萄酒”
李贾点点头:“而且和琰姑娘喝酒算是你的福气了,琰姑娘是醉春楼头牌,而且才情横溢,是个才女。”
“还不是出来卖的”李白不屑地说。
“你这人嘴巴真毒,琰姑娘和其他女子不同,从来没出过阁。”李贾有些气愤。
“传说中的卖艺不卖身”李白点点头,“比寻常的高级一点罢了。”李白见李贾真要生气。“逗你玩的,不过美酒配佳人确实挺让人享受。”
李白高声道:“姐姐既然相邀,在下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琰姑娘施礼:“多谢公子,婉儿,去请公子上来叙话。”说完入了闺房。
丫鬟婉儿不情不愿地下来请李白:“走吧。”
李白懒得和一个丫鬟计较,不说什么就随她而去。
一旁章元嫉妒之火从眼中冒出,冷哼一声出了醉春楼,带着一脸吃屎的表情回了家。
“三哥这是怎么了谁招惹你了”章家十一子章超远远看了章元愤怒地走来问道。
章元咬牙切齿:“还不是李家那两个黄毛小儿,竟然惹我,我一定报复他们。”
章超感同身受,一想到那李白也生气:“三哥不要着急,前几日我去请李府上的张先生,却被他们冷言冷语呛了回来,我已告诉父亲,父亲很生气,恐怕李家以后的日子不好过了。”
“好!”章元听了觉得很解气,“李家也配和我章家斗!”
却说另一边醉春楼中李白与琰姑娘一起饮着葡萄美酒,时不时吟诗作赋,相处的很是融洽。李白虽小,琰姑娘也不以为意,认为李白是神童。李白和琰姑娘讨论诗赋,倒也觉得这女子比寻常女子多了分才情。
从此李白常往来于醉春楼,经常饮酒作诗,倒也快活。只是常常喝的迷迷糊糊,在私塾中常常昏昏沉沉。
张先生看着李白整日昏昏沉沉,上课无精打采,心里有些着急,常常找李白训话也无济于事,心里着实有些着急,他就要走了,这个好苗子难道就要这样毁掉不得已,他去找李白父亲李客,希望他能够让李白结束浑浑噩噩的生活,能够奋发图强,成为栋梁之才。
李客听了点头称是,表示一定会教育李白,但许多日子过去了,李白仍然不知所谓。
眼看又一年关将至,自己来年就要走了,张先生忧心忡忡。
自冬至开始,私塾就要停课,张先生也要准备上京事宜,这日他去寻李白来,语重心长地说出一番话。
“白,你是我见过最聪明的孩子,大抵神童形容你也不为过。可你偏偏贪玩成性,不好学。倘若你将十分之一的精力放在学习之中,恐怕你早就超过我,哪怕以后考中进士也不为过。我知道你家境富殷,并不愁将来生计,但我希望你能珍惜你的天分,奋发图强,成为股肱之臣,图大计,谋人福,你一定会如房杜1一般流芳千古。”
李白听了先生一番话,若有所思,我想起了我小时候一位老师,他常在家门口经过时向我母亲夸耀:“你家孩子聪明得很,一定能出人头地。”穿越来时,那位老师已经得了抑郁症自杀了。
我不禁想起他来,开始思考这个人生。
李白恭恭敬敬地跪下磕头,“先生,我会努力。”
&n
第七章 历史使命
李客欣慰地点点头,“你明白什么了”
李白回答:“父亲,我要做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外能御敌,安定边境;内能安邦,造福百姓。”
“难。”
“难我也会实现,父亲。”
李客没有说什么,只是暗自握紧了拳头。从此李白发奋。
李白年后才知,章家发动其士家势力,处处阻碍李家生意,李家举步维艰。而母亲也因此事而忧思成疾。
公元709年,李白八岁。这年唐中宗得了“和事天子”的称号,公主纵奴掠良民为奴,朱敬则1卒。而李白在家发奋读书,尤好治国经典,兵法策论。
李白十岁,读诸子百家,经史子集,通诗书,好文章,家中大人令诵子虚赋,诵毕,皆奇之。
公元712年,唐睿宗传位李隆基,是为唐玄宗。713年,太平公主谋反被诛,后改年号为开元。这年李客入京,归来时身藏一物。是夜李客与李白秉烛夜谈。
李白从此不读经典,不读兵书,常读黄老之学,常游于匡山寻访道士,每每坐谈一天。虽潇洒快活,却总是怅然若失。
这日李白带着杂毛去眉山游玩,四处游荡,逛到了经常来的小潭。见到一个老婆婆坐在潭边拿着一支铁棒不停地在石头上磨着。
相信你和我一样,想起了一个关于铁棒磨成针的故事。但故事与真实总是相差甚远。
李白上前去问:“老婆婆,你是想把这铁棒磨成针吗”
“没错,我要把这铁棒磨成针。”
“老婆婆,铁棒是磨不成针的。”
“不行啊,不磨成针我就回不了家。”
“怎么回不了家呢我送您回去吧”
老婆婆似笑非笑地看着李白:“你自己都回不去,怎么上我回去”
李白如同雷震,“婆婆说笑了,我怎么回不去,我家就在附近。”李白强作镇定。
老婆婆拿起铁棒摇摇头:“我说的不是这个家。”
她拄着铁棒颤颤巍巍地走:“记住,不完成使命是不能回去的。”
“老婆婆,什么使命”
“历史的使命。”老婆婆留下一句话越走越远,李白却怎么也叫不住她,“等一下,老婆婆!你是什么人”
最终老婆婆消失在山林之中,李白呆呆地站在那儿好久,直到杂毛拿着大脑袋蹭蹭他裤脚,他才回过神来。李白摸摸它的头,说:“杂毛,你说我该怎么办”
“历史使命,历史使命……难道说只有完成历史使命才能回去吗李白的历史使命,作诗只有成为诗人吗李白还有其他使命吗”李白带着杂毛出了眉山,一路上一直魂不守舍。
回到家里,李白也不进门,呆呆地坐在自家门前。
青莲丫头走了出来,看到自家少爷失魂落魄地坐在家门口也不进去,担心地上前去问:“少爷,你怎么了”
“青莲姐,我想家了。”
“少爷,你不就在家门口吗”青莲不解。
“不是这个家……”李白小声自语。
“什么”
“没什么,青莲姐,你说我以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青莲不知道少爷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但青莲知道少爷是个天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青莲自信满满地说。
“伟大的人青莲姐也想我做官吗”
青莲吞吞吐吐地,“这个……”青莲下了很大勇气说,“少爷要听实话吗”
“但说无妨。”李白笑笑。
青莲咬着嘴唇说:“少爷不适合做官。”
“为什么”
“我看着少爷长大,少爷从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和常人小时候不一样,少爷从来没有哭闹,有时候还会望着天空发呆,像个大人一样。我感觉少爷打小对什么都不放在心上,有时候觉得少爷像是个神仙,不问世事,好像什么也不能让少爷的心绪产生波澜,不就像仙人一样无喜无悲少爷太过潇洒了,感觉不会把什么东西放在心上,除了有一次主母被九少爷骂了一声,少爷才发了一次怒,少爷几乎都是一副平淡性子,这样的人不应该去做官,倒应该做个隐士。少爷太
第八章 学剑术
李客和兄弟们商议了一番,李白的两个叔父都愿意和李客前往任城,而李白大伯李天南却选择留下。
“我老了,对这儿有感情了,也不想放弃李家在这的产业,就不和你们去了。”
于是李白和大伯一家留了下来,青莲听说李白不去之后,苦苦哀求让她留下来陪少爷,于是她也留了下来。杂毛因为月娃,也留了下来……
李白此后跟着大伯学习两年经商,但学了两年就放弃了,因为他发现他对这东西实在没有天分。在一次李白把一批收购西域葡萄酒的钱给了一个三合镇郑村的穷孩子,就是李客带着李白去的那个村子,那个不排队读书的孩子。李天南就再也没有让李白插手产业,让李白老老实实读书去了。
此后李白终日要么读书,要么四处游山玩水,偶尔跑到醉春楼与琰姑娘吟诗作对,整日无所事事。
李天南也不干涉李白,随他去耍,在他看来自己的侄子就是个潇洒性子,旁人管不得。
李白这日来到匡山,听说这里有一位老道士,老道士仙风道骨,能算命,精剑术,被人传的神乎其神,简直成了位老神仙。
李白于是四处寻找这位老道士,匡山不小,李白三次寻访不得,只得在此四处游玩,匡山景色优美,丛林茂密,常有山间野鹿出没,又多山泉,清冽甘甜。李白即兴赋诗:“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此即《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无聊诵了首诗,学着在眉山樵夫给的方法,捕了一只野兔,在溪边处理后,收集松枝烤着兔子,不久便有松香伴着肉香飘飘而出。杂毛在旁边直勾勾看着,浑然不觉留着口水。
“等会就好,别急。”李白笑着说。
“好香啊,能不能分给我点”一个道士打扮的老头边嗅边走过来问。
李白看着这突然出现的道士,难不成这就是自己要找的道士“好啊,反正这么大只一个人也吃不完。”李白爽快地说。
兔肉烤好后,李白掰了一只兔后腿给那道士,自己也拿了只兔子腿啃着,从身后拿出一壶酒来,问那道士:“要不要来口”
道士大喜:“好啊,”他接过来喝了一口,“啧啧,好酒。”
“这是三十年的剑南酒,自然好喝,哎,你少喝点!”李白心疼地说,“这酒我家也就几坛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