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之穿越诸天万界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会飞的坦克车
这一点元朝做的并没有后来的清朝做的好,清朝是真正融入到了中原文化之中。(当然因为没有融入所以蒙古人跑了,继续统治草原地区,而清朝,满人想跑都跑不掉了!)
正因为元朝把中原人看作奴隶,所以对他们一点都没有怜悯之心,四等人口分类,更是把中原人看作是最低等的人,对百姓的剥削可以说是能从石头里榨出油来,到了元末更是变本加厉。
使得无论百姓、地主还是读书人对明朝建立支持的力度都是空前的!
只是朱元璋因为出身太低,要过饭当过和尚,虽然他最后做了皇帝但气度和眼光都不是那些受过教育的上层人士能比的!
你如果翻开中国的历史仔细琢磨一下,就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开国皇帝出身越好,那么他手下的将领和官员就越能得到善终,反之就越倒霉!
从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讲起!
秦朝是在秦国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饿,秦始皇是是秦国国君出身,导致他虽然好大喜功,残暴无比!
一统天下之后还南北用兵!
北方蒙恬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南方五十万秦军南下百越一打就是十几年!
在加上修长城、建驰道!甚至为了阿房宫把秦岭都砍空了,自己的墓地在死的时候都没有修完!
可以说短短十几年秦始皇把国家的国力就消耗一空!
但是秦始皇对于自己的将领大臣都很信任的,无论是老一辈的将领王翦、王贲还是新一代的将领蒙恬、蒙毅,以及丞相李斯等人都加以重用!
如果不是出了一个赵高,秦二世又那么无能,把大将、忠臣一扫而空,秦朝也不会二世而亡!
秦之后的汉朝,那些开国功臣就有点倒霉了,汉太祖混混出身,四十岁之前都一事无成,他的气度明显不如秦始皇!
汉朝刚刚成立,就要杀臧荼,导致他恐慌下起兵造反,楚王韩信这位为汉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发誓永不反汉的名将!先被小人告以造反之罪名贬官入狱,后被骗至长乐宫杀害,且惨遭株连满门抄斩!
在往后的韩王信、卢绾、彭越等人,可以说在汉朝成立短短几年时间里,当初生死追随在刘邦身旁征战的功臣都死在他的手下。
汉朝初期为什么面对匈奴要卑躬屈膝,送公主和亲,就是因为能打仗的将领仅仅几年几死的死亡的亡没剩几个了!
打不赢只好求和了!
如果刘邦大度一些,让韩信领兵抵挡匈奴,你说匈奴能南下牧马!
可惜连张良都要出走,萧何要自污才能自保的时候,刘邦无论如何都不会让韩信领兵的!
随后东汉的光武中兴,刘秀手下的云台二十八将下场就好多了,这些随着光武帝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才完成同意大业的将领,基本都是善终!
主要原因就是刘秀的出身,虽然因为退恩令,到刘秀这一辈的时候,刘秀已经成为布衣!
但是作为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的刘秀仍然是汉室宗亲,其出身让他有着天然的优越感,从小接受的教育不是老祖宗刘邦能比的,对部下也就
第十九章、老朱和小朱
朱元璋也就是老朱的出身在历代开国皇帝中是最低的,人家刘邦虽然也低,但人家有老婆孩子,也有父亲,自己还是一个亭长,也算最起码吃喝不愁!
而老朱呢,凤阳历来就是穷地方,加上官府欺压,老朱的兄弟和父母都饿死了,而他为了不挨饿,跑到寺庙里当和尚,最后和尚都当不成,只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
老朱称帝以后,其部下有六人为公爵——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还有28位大将军被封为侯爵。
这么多将领在建文帝小朱时期竟然只有一个老将耿炳文了。
其他的人不是病死就是被老朱给杀了!
特别是在太子朱标死后,老朱就开始大规模有目的屠杀开国的功臣!
先后通过胡惟庸案,蓝玉案等,无限的牵连,连坐,最后将几万人全部杀掉,几乎将功臣杀绝,就连之后立功的年轻派的功臣都没有放过,可以说也是古代最狠的皇帝。
在老朱刚刚登基的时候,朝廷内文武并重,甚至武将权利远远大于文官!
但是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屠杀,老朱在位的后期朝中的权利已经转到文臣手里!
原因很简单,古时候没有军校,很多练兵心得都是将门口口相传,而老朱的屠杀让很多将门都灭了门,自然没有传承下来!
而文人不一样,江南文风鼎盛,读书人成千上万,你杀了一个后面还有十个,杀了十个后面还有一百个,可以说人才源源不绝,根本杀不完!
对于这种现象老朱不在意,文臣没有军权不会造反,至于没了领兵大将那就自己儿子顶上,派到边疆统领大军!
老朱总共封了25个藩王(24个儿子一个孙子),他们分镇全国各地。
因为老朱认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其中老十五朱植为辽王,驻守辽东相当于现在的东北军区司令
老四朱棣为燕王驻守北平,相当于现在的北平军区司令员
还有封在山西,陕西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至于继承人老朱在太子死后选中的自己的孙子小朱,之所以不选儿子,因为这事在元朝有实例!
当年忽必烈在长子真金太子英年早逝以后,立了真金太子第三子铁穆耳为继承人,将原本属于真金太子的印玺皇太子宝授给了铁穆耳,间接表明了传位给铁穆耳的意图。
铁穆耳之后长期在北方军队历练,拥有北方边军的支持。所以在忽必烈死后顺利继位,是为元成宗,在位十三年。
而成宗这个庙号在庙号中属于相当不错的了,说明铁穆耳干的还可以。
但老朱忘了一条,明朝的都城在繁荣的南京,不是北方的北平!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对他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小朱从小在南京长大,见到的是繁荣的秦淮河,听得是花船上面的歌声,结交的是那些纸上谈兵的书生,对于北方的金戈铁马是一点映像都没有!
可以说小朱天生对读书人有好感,喜欢听他们的话!
当他登基以后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是读书人,以至于建文朝有书生、秀才朝廷的称呼!
这些人在做事中难免有理想主义色彩,甚至要恢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
对于小朱的信任,这些文人给予回报,在宣传小朱是千古一帝的同时,还想办法帮他稳定江山!
这个时候对小朱最大的危害就是各地的藩王了!
老朱封的藩王权势很重,拥有自己的军队,少则三千,多则数万,特别是北方边防线的几名“塞王”,拥有指挥军队的权力,如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连朵颜三卫都要听他调遣。
面临这种困局,小朱身边的文人提议削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要削藩有什么不对,难道你还敢翻了!
只是书生就是书生,在上战场之前指着地图,今天消灭这个,明天消灭那个,说起来容易得很,但是真正做起来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而最让人意外的是,他们削藩不从最强的开始削反而从最弱的,也就是封在长江以南的藩王开始削!
这些人两年连续削掉好几个藩王,而且这些藩王的结局很不好!
周王橚有罪废为庶人徙云南,湘王柏不堪受辱直接死,齐王榑、代王桂有罪废为庶人,岷王楩有罪废为庶人徙漳州,在那个年代流放与死刑差不了多少。
 
第二十章、迁都和土木堡
朱棣在明朝的地位很高,因为他奠定了明朝数百年的基业!
夺了侄子的皇位,朱棣做了两件事!
一来就是削藩,只是朱棣的削藩比他的侄子小朱温柔多了!
他对那些兄弟讲,你们握有兵权我不放心,你们也提心吊胆害怕我害你们!
这样好了,你们把兵权叫出来,封地换到内地,俸禄、随从、待遇也照旧,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
藩王们也知道交出兵权是大势所趋,如果不是因为小朱咄咄逼人不给他们活路,大家早就把兵权交出去了!
削藩很快完成!
第二就是下西洋了!
据说小朱跑到海外去了,朱棣担心他给自己捣乱,于是派郑和去西洋寻找!
郑和去了七次也没有找到小朱,不过商路意外打通了,大量商品随着商路出口到海外,换取了大量金钱,充实了国库!
朱棣为什么能五次征讨大漠,打的蒙古人落荒而逃还没有损害经济,就是因为下西洋带来的利润支持!
朱棣在金陵呆了很长时间,不过呆着呆着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再呆下去大明的江山就不保了!
这不是杞人忧天,实在是金陵这里太舒适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说的实在是太对了!
自己的侄子有这么大的优势为什么还输给自己,就是因为他实在金陵长大的,受到这里气氛的熏陶以至于他重学问而轻实践,重文而轻武!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个人学问大不大
大!
特别是方孝孺其学问在南方首屈一指!
但是治国还是不提了!一群糊涂蛋!
自己在的时候没事,自己的孩子应该也没事,但是自己的孙子呢,重孙子呢!
他们出生在金陵,长在金陵,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他们会对北方看中吗
蒙古人入侵怎么办,北方布置的重兵一旦有二心怎么办!
到时候怎么解决!那什么抵挡!
南方无百年王朝这句话可不是顺便说说,而是经过上千年的实践得出的结论!
没办法,南方多才子,北方多好汉!
南方的精兵训练成才需要三年,而北方只需要一年!
从北往南统一的王朝不知道有多少个,但是由南往北统一的只有父亲一个!
这还是因为明朝得国正,受到北方汉民强烈支持的原因!
想到这朱棣知道自己需要迁都,必须趁自己活着的时候迁都,要不然等到太子即位那就想迁都牵不走了!
可以说正是朱棣的迁都北平给明朝带来了二百年的国运,虽然有很多反对者说!
由于迁都北平给明朝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北平地位陡然提升,令整个北方防线在向内收缩的同时也向北平集中,破坏了明太祖时北方边防的均衡配置。
明宣宗放弃开平等三卫后,长城以外明军再无据点,令北平暴露了两翼,也失去了战略纵深,使京师长期处于外敌的直接威胁下,同时也是明中期蒙古在大漠、明后期女真在辽东坐大的重要肇因。
但是不迁都,这些就不会出现了吗
冷兵器时代草原民族一直是汉民族的敌人,如果他们没有进入幽州十六州,没有进入雍州那么他们对汉民族的影响都是小儿科!
但是一旦他们在这两个地方站稳了脚跟,那么对汉民族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晋朝变成东晋,北宋变成南宋以及满清入关不都是因为幽州失守的原因吗
明朝好不容易收回幽州十六州,如果不加派重兵,那么这里能守住吗
如果朱棣不迁都,那么当马上皇帝这一代去世以后,生于江南长于江南的明朝皇帝,没了切肤之痛,会下大力气巩固北方的边防吗
不会!完全不会!
&n
第二十一章、吹出来的名将
于谦是不是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不知道,但是把“bei京保卫战”说成挽救了大明就完全是脸上贴金了。
只要看看当时的局势就知道,也先根本没有能力攻打大明的京城!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北宋的首都保卫战来对比!
北宋实行强干弱枝的制度,其军队分禁军和厢军,这其中禁军在京城,而厢军在地方,他们的主要责任不是作战,他们是杂役军,职责是“供百役”,如壮城军用于修筑城池,可以说战斗力很差,没什么用!
在北宋末年最有战斗力的军队是西军,也就是在陕西和西夏常年打仗的几十万军队!
可惜这只军队一半损失在攻辽战役上了!
另一半“京城保卫战”跑来支援!正是靠着这只军队,北宋打赢了第一次“京城保卫战”!
当时他们面对的对手是灭亡了大辽的十几万金兵,那个时期金兵的战斗力不低于后来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
连弱宋都把都城守住了,更别是明朝了,这个时候明朝可是最鼎盛时期,全国兵力不下百万!
至于对手是也先,跑到京城的只有几万人,战斗力远远弱于当年金兵
而大明的兵力,首先是跑回来的十几万人,这些人虽然没有斗志,但是守城总是可以的!
第二就是来自全国的援军!
明朝最精锐的军队除了京城的三大营,就是九边大军!
这个时候的九边大军除了大同镇有一些损伤,但其余各镇兵力未损,再加上山东、河南等地的军队,大明聚集几十万大军小意思!
另外蒙古大军长于野战,对攻城根本不擅长,呆在京城下不动的话,被明军合围是肯定的。
那个时候的明军可不怕和蒙古人野战,不像崇祯时期,面对八旗军队,明军除了守城竟然没有敢野战的!
这么说吧,也先没想到能俘虏皇帝,他就是来占便宜的,既然抓了皇帝肯定要来京城转转,要好处,至于把京城打下来根本没考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