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当贤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别予安
而萧文的态度,也可能会因为吕雉的筹码发生转变,因此,阵营的选择并没有在这一瞬间就轻率的发生。
鲁元看着两人,心中也是轻叹一声。
她知道,在东边的宋明,有一句话很流行。那就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这么想着,鲁元召开了一辆停靠在路边的马车。那辆马车通体由木头制作而成,上面用红黑二色绘制出了美丽的图案。只是上面没有镶金带银,更没有丝绸制作而成的窗帘,虽然有着皇家的规格,但是处处都透露着贫穷与节俭。
甚至,萧文还看到拉车的驽马,颜色也不一样。
“看来哪怕是汉国的长公主,也无法配置一辆合适符合自己身份的马车啊!如果鲁元这身行头,被宋国的帝姬们(宋对公主的称呼)看到,恐怕要被笑死了。”萧文想道。
不过这么想着,不代表萧文会去嘲笑对方。
尽管从鲁元的行头上看,就能看出哪怕是汉国皇室,也没有太多的财富。如果单从经济利益出发,恐怕对方也不能给自己太多好处。
甚至如果站在皇室这边后,萧文恐怕还要时不时地接济一下刘家。
当然,利益从来不止是来自于经济。虽说经济决定了政治的基础,但是含蓄的中国人很擅长隐藏这个真理。很多时候,人们更喜欢来自于政治的利益而不是更深层次的经济。
看着从马车车窗中倒退的,长安百姓那一副副因为贫穷落后而显得憔悴的脸,萧文觉得,自己应该把这次的关注点集中在政治上面。
只是自己如今已经是二十等爵制中第十六级的大良造了,难道在最近,吕雉还敢给自己更高的爵位
要知道,他
第236章 赵王张敖
第236章 赵王张敖
老实说,当萧文看到张敖的第一眼,他就感觉到了一丝麻烦。
原因并不是什么通过逻辑分析,利益关系得出的结果,而是他从张敖身上,看到了一些过去敌人的影子。
那是游侠儿的感觉。
或许有人会疑惑,这个张敖堂堂赵王,为什么会带有游侠气质呢
其实这不奇怪。
毕竟相比于秦国这种正统的古典军国主义帝国,汉国的构成更像是一个游侠窝。
所谓的贵族,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在过去就是游侠而已。
就连汉高祖刘邦,也曾经当过游侠。
张敖的父亲张耳年少时,在信陵(今宁陵)是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的座上常客。
他曾因为得罪当地游侠,被逼无奈亡命游外黄(今商丘民权县)。
当地有位富人家的女儿长得很美,初嫁丧夫,她父亲的门客就建议她:“想要找一位好丈夫,就跟着张耳吧。”
于是这个女子就嫁给了张耳,并且给予张耳大力资助。
张耳因此能招致四方食客,成为魏国外黄县的县令。
不久就在外黄生下了张敖。
魏国灭亡后,张敖和父亲张耳就一直在外黄县的家里,刘邦曾多次访问张耳,相处达数月之久。
可以说,赵王张敖,与刘邦本来就是关系要好。加上无论是刘邦,还是父亲张耳,都是当过游侠的人。
因此,张敖身上有着令人讨厌的游侠气息,也就不奇怪了。
不过讨厌归讨厌,张敖这人,与刘邦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从平城经过赵国。
张敖脱去外衣,戴上袖套,从早到晚亲自侍奉饮食,态度很谦卑,做足了作为刘邦女婿的礼节。
而刘邦这个游侠头子,却席地而坐,像簸箕一样,伸开两支脚责骂,对他非常傲慢。
赵国国相贯高、赵午等人都已六十多岁了,原是张耳的宾客——也就是说,这也是一群游侠黑社会。
他们的性格生平豪爽、易于冲动,就愤怒地说:“我们的赵王是懦弱的国王啊!”
然后,这些游侠就规劝张敖说:“当初天下豪杰并起,有才能的先立为王。如今您侍奉陛下那么恭敬,而陛下对您却粗暴无礼,请让我们替您杀掉他!”
然而张敖听了,便把手指咬出血来,说:“你们怎么说出这样的错话!况且先父亡了国,是依赖陛下才能够复国,恩德泽及子孙,所有一丝一毫都是高祖出的力啊,希望你们不要再开口。”
可以说,张敖也算是一个十分讲义气的人。
不过黑社会再怎么讲义气,他都还是黑社会。
在萧文眼里,这个游侠,始终还是祸乱的源头。
他看着张敖,不动声色。却见张敖走到车前,大大咧咧地说道:“公主,你这是要去哪”
“我今天奉母后的命令,去接云中郡来的大功臣们到未央宫。”鲁元语气冰冷,似乎不太喜欢张敖这个人。
甚至乎,萧文发现鲁元在说话的时候,身体还隐约有种往自己身边挪的节奏啊!
如果不是萧文穿越开局之后,就主修微表情和心理学,对于四周人们的种种心理,都能够准确的把握,今天恐怕就要被鲁元给坑了。
“当我是弱智的吗虽然你鲁元长得好看,而且还是长公主,地位崇高,但是鬼才不知道你鲁元是什么德行。”
鲁元,或者说汉国大部分的公主,其实都有着一种强势的性格。
她们热衷于参与到汉国的政治活动中,干涉国家的动向。
同时,汉唐时期因为风气开放,很多公主也有给自己的驸马戴绿帽的习惯。
甚
第237章 未央宫
第237章 未央宫
“可恶!没想到这个家伙竟然有如此手段。看来是我低估他了。”毕竟萧文属于游士籍,这个籍贯的人或许有出身低贱,或许有道德低下的,或许有样貌丑陋,天生残疾的,但是游士籍的人,绝对不可能有见识短浅,智商低下的。
因此,鲁元也只是对自己的大意感到自责和遗憾,却没有对萧文的行为感觉奇怪。
不过鲁元算计萧文的事情,只不过是萧文前往未央宫的一个插曲。
虽然让鲁元更加重视萧文的实力,但也并没有出现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鲁元和萧文原本是想让路给太子刘盈的。
只不过因为张敖这么一耽误,刘盈竟然会错意。他以为在双方的对峙中,鲁元并不想给自己让路。
然后……
这个懦弱的太子……
竟然让路了!
woc!
这下子的确刷新了萧文的三观。
诚然,萧文知道这个刘盈的确是一个懦弱的家伙,在历史上,他老妈子吕雉让他和自己的外甥女结婚,他都没有敢反对。
然而今天,当他看到刘盈给鲁元让路的行为后,他才知道,什么叫懦弱,什么叫怂。
喂!
太子的威严呢
未来皇帝的威严呢
这么怂,你以后要怎么混啊
难怪以后你当上皇帝,只能靠吕雉来治理国家。
难怪以后你死得比吕雉早。
难怪你特么的谥号都是“惠”。
这怂得一匹的个性,哪怕萧文看来,也不是当皇帝的料。
不过这毕竟也是插曲,萧文没有在意太多。他只是继续坐着鲁元公主的车架,一路来到未央宫。
这次的邀请,吕雉只点名了萧文和李伯考进入。所以虽然鲁元已经知道,关羽等人是萧文的弟子,其中甚至还有孙尚香这样地位显赫的贵族小姐姐,但是最终,进入的还只是萧文和李伯考。
在未央宫下,两人将别在腰间,相比于战斗,更像是用来装饰的佩剑交给了卫兵。接着,登上了长长的楼梯,进入到未央宫内。
“宣!李伯考,萧文入内!”
一声尖锐高昂的声音在大殿深处传来,然后李伯考在前,萧文在后,两人脱下鞋子,进入到大殿当中。
“臣李伯考,”
“臣萧文,”
“参见皇后娘娘。”
李伯考原本想要顺势上前朝拜的,不过现在,萧文却灵机一动。
他微微走上前去,托住了李伯考的手肘,让他的身体不要下跪下去。
李伯考不解地看了一眼萧文,发现自己的政治盟友和智囊,皱着眉头,对自己摇头。半年来培养的默契,让他明白了萧文的意思。
因此,他在愣了一下后,还是选择了鞠躬行礼。
萧文对于这次参见吕雉,已经做足了研究。哪怕只是这小小的礼仪,他也事先知晓应该如何去做。
虽然进来的时候,那个样貌阴冷的礼官就对自己两人说,一定要跪下。
但是萧文知道,因为两人都是高阶贵族,而吕雉也只是皇后,加上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势与重要性,李伯考和萧文在这个可跪可不跪的场合,其实可以挺直膝盖,只是稍微弯腰,鞠躬而已。
坐在未央宫的王座上,看着丹陛之下的两人,穿着一身华丽衣服的吕雉看到两人的态度,然后转头看向一旁的礼官。
那个礼官发现两人竟然没有下跪,顿时露出惊慌的表情。
虽然他没有在这个严肃的时间发出声音,但他跪下磕头的动作,还是表明了他内心的紧张。
只是,吕雉没有多说什么,单纯略微点了点头。
显然,在汉国这个还不算中央集权的国家里,臣子拒绝跪拜,其实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在国内,还有一大堆的丰臣,不要说拒绝行跪拜礼,甚至还听调不听宣。
因此,虽然那些固执而扭曲的内廷的太监依旧想着树立皇家威严,以此让自己获得更大的权力。
但吕雉早就习惯了如今的状况。
事实上,从古至今,皇帝就很少真正能掌握自己的手下。
 
第238章 利义之辩
第238章 利义之辩
当鲁元离开了未央宫后,吕雉也重新看向萧文。
她说道:“萧爱卿在云中的事情,我都已经听说了。你帮助李卿击败了偷袭我国的清**队,还帮助一些云中的百姓恢复了战后生产。这对于我大汉北方百姓来说,是大功一件。只是,有一件事,我却不明白。”
听到这话,萧文皱了皱眉头。
他从吕雉的语气中,听出了一些恶意。
果然,吕雉很快就问道:“你在安排好了云中百姓的生产后,却立刻去了匈奴。虽然我们和匈奴当时并没有直接开战,但你和李将军应该都明白,今年的战争中,我们和秦国是盟友,而秦国和匈奴是敌人。而匈奴,也可算作汉国的敌人。你这么做,是什么意思”
听到这里,萧文知道今天的重头戏来了。
他很清楚,自己的匈奴之行,是他能够获得足够力量的开始。
如果没有匈奴之行,他就无法在前往长安之前,积攒出足够让吕雉忌惮的力量,无法成为不任人宰割的存在。
但是,这种行为,也是他政治上的污点。无论是谁,都可以拿这件事攻击他,弹劾他。
然而,看着吕雉,萧文却没有任何畏惧。
他朝吕雉拱了拱手,说道:“素问皇后娘娘和太子殿下曾经将商山四皓邀请到宫中,作为客卿。相必皇后娘娘对于春秋战国那个年代的学术也十分有兴趣了”
听到这话,吕雉不知道萧文是什么意思。
不过吕雉却很清楚,在萧文开始阐述一部分观点之前,她却无法指责萧文。
毕竟汉国还没有不教而诛的传统,如果吕雉连让萧文辩驳的机会都不给,那她的政治名声,恐怕就要毁于一旦了。
如果在其他国家,或许独裁者的身份对于统治国家的君主来说是一种求之不得的荣誉称号。
但是在汉国,只要统治者打算这么做,那他肯定会死的很惨。
特别是吕雉在历史上,的的确确因为独裁统治,损害刘姓诸王的利益,结果被各路诸侯教做人的事情,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史书上。
因此,无论是吕雉,还是萧文,都很清楚这个国家,无法接受一个独裁的君主。
果然,吕雉在怒怼萧文和顺着萧文的意思说下去之间犹豫了一秒,就十分从心地选择了后者。
她对萧文说道:“虽然本宫对诸子百家的事情,还不算太了解。但平日里接受商山四皓等博士官熏陶,耳濡目染之下,很多事情的确能说个大概。只是不知道先生想和本宫说什么事情”
“我想说的是,利义之辩。”萧文说道。
利义之辩
吕雉听到这个名词,瞬间想起了博士官们和自己提起过它。
所谓利义之辩,实际上就是当年稷下学宫曾经出现的四场辩论之一。
当年孟子继承了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的思想,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追求利必然损害义,为了保拿义,要“舍生而取义”,“二者不可得兼”(<告子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