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枭途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任鸟飞

    蔡仍道“第二条,不论汉民,还是契丹、奚、渤海、阻卜等有色之民,限十日内更换我汉服,三个月内留起头发,不更换、不留头发者,一次警告,第二次直接格杀勿论!”

    这没甚么可商量的,你连衣服都不肯换,连头发都不肯留,换而言之,你连敷衍都不肯敷衍我一下,显然是毫无归顺之意,对于这种顽固之人,不杀他,难道留着他处处反抗自己?

    所有人都感觉到了蔡仍话中的杀气腾腾,进而心有戚戚,暗道“这位蔡相公,果然是尸山上爬过来、血海里蹚过来的人,好大的煞气!”

    不过——

    也有人理解蔡仍。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不将这些外族人变成真正的汉人,他们必然无休无止的闹事,没完没了。

    其实,不仅仅是那些外族人,就连燕云的汉人,也就是汉儿,暂时都不能完信任。

    汉儿,最初是少数民族对汉人的称呼,如汉乐府中有诗说“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唐诗中也有“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儿。”的诗句。

    最初,“汉儿”这个词语与汉人同义,并无褒贬意味。

    在辽国获得燕云十六州之后,特别是在辽国与北宋对峙期间,辽与宋对分属于两国境内的汉民的称呼开始发生了变化。

    辽人称呼宋国境内的汉民为南人,而称呼本国境内(主要是燕云地区)的汉民为汉儿。

    宋人也称呼辽国境内的汉民为汉儿,有时还骂他们为番人。

    总之,历史上,辽、宋以及后来的金国,对燕云地区的汉民都一致称呼为汉儿。

    这表明汉儿已演变成了一种带有蔑视口吻的特称,也反映出了辽、宋和金国都对汉儿很不信任。

    而汉儿也由于辽、宋以及后来的金国对他们不信任,不仅在民族认同上日显孤立,且在政治态度上也没有固定的倾向,并非赵佶君臣认为的那样“心向中原”,而是以利益为中心,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在辽、宋、金之间往来叛附,政治态度非常灵活。

    就以在靖康之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郭药师为例,他就是典型的汉儿,辽强则为辽效力,宋强则投宋,金强则投金,没有固定的政治立场,卖起原主人,一点都不手软。

    而且,郭药师这厮在投降赵宋了之后,就不肯换汉服,一直身穿辽服,还美其名曰不忘旧主,我呸!

    蔡仍可不想像赵佶那么蠢相信这样的鬼话。

    所以,不论是谁,只不不肯穿汉服、不肯留头发,没说的,杀!

    仇悆和郭永也知道,燕云那里形势特殊,不得不用一些极端的办法来治理,而且,换件衣服、留点头发而已,正确引导一下,应该不会造成太大的杀戮,退一步说,如果真有那些不肯换汉服、不肯留头发的人,杀了也是在所难免。

    所以,仇悆和郭永很快应道“诺。”

    蔡仍道“三、你们要正确引导,要将不极端的外族人当成咱们的子民治理,不要搞特殊化,要公平公正的对待你们治下的所有人。”

    仇悆和郭永一听,心下顿时一松,他们心道“还好,相公并不是行霸道之策,只是恩威并施,如此才是真正的治民之道。”

    仇悆和郭永心悦诚服的应道“诺。”

    蔡仍道“四、要尽量尊重各个民族的信仰,只要他们的宗教在咱们的控制下,只要他们的宗教不传导偏激的思想、不去干违法乱纪的事、是教导人向善的,就不要去过多的干涉他们。”

    信仰这种东西,禁是禁不住的,只能正确引导,给于一定的包容,这才不会出现极端的对抗。

    仇悆和郭永应道“诺。”

    蔡仍道“五、切记,咱们不可能争取到所有阶层的支持,咱们的基础是普通民众,所以,要对那些大奸大恶之人进行公审,公审时,对于那些劣迹斑斑的豪门贵胄不要手软,不需要考虑政治或者其它因素,当然,对于那些良善的豪门贵胄,也要做到秋毫无犯,另外,不要因为咱们的粮食得来不易,就心疼粮食,战端一起,势必要造成饥荒,要赈济好灾民,要分好田地,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契丹、渤海、奚、阻卜、汉民,只要他肯要,就赈济他们、就分给他们田地、就帮他们种田。”

    “公审?”

    “分田?”

    仇悆和郭永一脸迷惑道“公审是什么?分田又是什么?”

    蔡仍并没有立即给于解答,只含含糊糊的说道“这事我会派专门的人负责的,你们注意配合好就行了……”

    ……

    。

    (iishu)是,,,,!




第二百二十章 大捷(上)(求订阅!)
    【】(iishu),

    …

    正月十四。

    金军如期向中京进发。

    这天,西北风刮得很猛,一阵紧似一阵地在旷野上尖叫着。

    耶律余睹率领先锋军顶风冒雪,昼夜之间强行军三百多里路。

    黎明时分,耶律余睹他们悄然来到了中京城外的一座山岗上。

    风雪已停下,眼前是一片白茫茫的宁静的世界。

    耶律余睹的心情很激动,根据情报报告,耶律延禧此时就在中京城内。

    耶律余睹想象着,耶律延禧被俘时,究竟会是一副什么样的神态?

    耶律余睹期待着向耶律延禧报仇雪恨!

    辽中京建于一零零七年,即澶渊之盟后的第三年。

    那时候辽国正是繁荣鼎盛时期,财力充足,因此,辽中京是仿照大宋东京汴梁城而建,也是由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重城构成——皇城住着契丹贵族,内城住着契丹平民,外城则住着汉、奚、渤海、阻卜(蒙古草原上的人)、女真等族百姓,层次很分明。

    攻城从早晨开始,耶律余睹骑着一匹黑骏马精神抖擞飞驰而进,在他身后是数千余名精锐骑兵,一齐向中京城发起冲锋。

    大金第一名帅完颜斜也,随后率领金军主力赶来,将中京城团团包围住。

    守城的辽军获悉是耶律余睹率军攻城,很快便停止抵抗,开城投降。

    辽国五京之一的辽中京,就这么几乎没费任何劲,就被金人夺取了。

    一入城,耶律余睹就去找耶律延禧,他要将耶律延禧挫骨扬灰以报大仇!

    可令耶律余睹暴怒的是,耶律延禧已在半夜时分就带领家眷和亲卫顺着一条暗道逃出城了……

    ……

    出了雁门关,一直往东北方向走了几十里,右路先锋军也没有碰到辽军。

    这种情况完出乎岳飞、张宪、杨再兴等人预料。

    要知道,他们这一路可是踩了辽国的十几个讯点,辽国不可能发现不了他们。

    可既然发现他们了,为什么不派兵来阻止呢?

    ……

    跟岳飞、张宪、杨再兴有相同迷惑的,还有吴玠、王德、卢俊义。

    他们翻过六蕃岭一直深入到灰河边上,都没有碰到一支辽军。

    王德眉头紧锁道“是不是辽军在哪设伏?否则,也不能这么久了,还不出兵啊。”

    吴玠将朔州的军事地图拿出来,与王德和卢俊义以及一众参谋反复观看,最后他们一致得出结论,他们之前的判断并没有错,除了六蕃岭、陈家谷和灰河以外,他们这一路,根本就无险可守。

    王德尤嫌不稳妥,又亲自去带回来了几十个当地人,然后向他们反复询问。

    结果,结论如故。

    吴玠寻思了一会,道“这只有一种可能了,辽军兵力不足,不能出城迎战。”

    王德和卢俊义也赞成吴玠的判断,不过王德还是忍不住问道“不会有别的可能吗?”

    吴玠道“咱们在这吓唬自己没用,小心趟过去,就知道是不是这样了。”

    接下来,吴玠让王德派出三营马军分左中右三路在前面开路,又以剩余的踏白军殿后,小心翼翼的向朔州挺进……

    ……

    辽人不知道宋军入云了吗?

    当然不可能。

    事实上,早在右路军过第三个询点的时候,辽人就已经知道宋军趁火打劫来了,而且,他们还知道,宋军来得不是一路人马,而是两路人马,分别是从雁门关和陈家谷进来的。

    得知宋军出雁门关和陈家谷来攻打西京,辽人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该派使者质问宋军,为什么要背盟,纵兵越界,侵犯辽国的疆土?

    有人认为反正辽国也快完了,不如投降宋军,免遭生灵涂炭。

    还有一部分人则认为,宋人趁人之危,不讲道理,卑鄙无耻,该与之决一死战。

    最后西京留守萧察剌,力排众议道“不管选哪条路,都得先战而胜之。”

    萧察剌组织了契丹、渤海、奚、汉四军共两万人,并为之配了四万匹战马、上好的兵甲,然后将之一分为二,由善战之将耶律马哥和耶律佛顶分别统领阻击宋军。

    ……

    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眦穿胸不汝忘。

    这两句诗说得是一个人——大宋第一间客宇文虚中。

    金人第一次入侵东京汴京,宇文虚中殚精竭虑,出谋划策,亲入金营与金酋周旋,最终金军退走。

    可事后,宋国言官却弹劾宇文虚中议和误国,他被贬放青州,又改韶州。

    建炎二年,赵构寻求出使金国的使者,宇文虚中毅然应诏使金,后被金软禁。

    转年,由于宋金之间的关系略有松动,金人放宋使回江南,宇文虚中言道“二帝未归,我岂能归?”,然后独留虎狼之国。

    由于宇文虚中仪表堂堂,文采卓然,金人爱其才艺,对他加以官爵。

    宇文虚中欣然受之。

    这使得后来的宋使洪皓等人很鄙视宇文虚中。

    实际上宇文虚中心中怀有更大的抱负,忍辱负重,以成将来之大事——他在金国,每每派人持密信告以金国虚实,金人每次南侵,他都想方设法予以阻劝,真正是身在金营心在宋。

    可恨的是,秦桧为报答金兀术在宋金和议中要求南宋小朝廷保证不能轻易废掉宰相(即主和的秦桧),他便把宇文虚中为宋国内探的实情告予金国,更有甚者,秦桧为金人出谋,尽迁宇文虚中家属于金国。

    宇文虚中得讯,密奏赵构说,若金人索取我家属,请告知他们我的家属早已在靖康乱中失散。

    不料,赵构不仅不保护这个功臣,反而亲自下诏派人前往时在闽中的宇文虚中一家,一个不留,部派人监视着送往金国。

    被赵构、秦桧出卖的宇文虚中被金人杀害,家百余口也遭屠戮。

    《金史》称宇文虚中因恃才轻肆被女真贵族以文字案致死,《宋史》也大概如是说。

    直到清朝,清人袁枚在《随园随笔》摘选散佚的宋人施德操笔记时,发现有这样一条惊人的记载“绍兴十五年(十六年?),(宇文虚中)谋挟渊圣(宋钦宗)南归,为人告变。(宇文)虚中急发兵直至金主(金熙宗)帐下,金主几不能脱,事不成而诛。”,盖世胆魄,是在可歌可泣!

    宇文虚中在金国当国师时,给使金的杨安一封“矾书”,让他把情报传回南宋。

    所谓“矾书”,就是指用明矾水写的书信,这种书信笔迹一干就变成了一张白纸,得重新沾水才能现出字来,算是一种古老的密信。

    宇文虚中怕矾书被人识破,所以书信内容乍看只是一部佛经和经后的“跋语”(后记)而已,其实秘密都藏在那跋语里。

    在跋语中这样写道

    “石头双林,虽未出世,气象已咄咄逼人……当坚其心,有进无退,众魔将降,吾道自胜。”

    所谓“石头”是指耶律大石;“双林”则是指两位林牙,也即耶律大石林牙和耶律佛顶林牙;“魔将”是指女真人;“吾道”是指南宋朝。

    这段话看上去都是些神神鬼鬼的妄语,真实含义却是说,最近耶律大石和耶律佛顶的势力变得极为庞大,如果能够与之联络,请他们大举进攻金国,咱们宋国就有收复中原的希望。

    宇文虚中希望杨安把这份跋书传递给张浚,再由张浚奏报给赵构。

    那时,耶律大石已经建立了西辽,手下精兵强将无数,并准备派七万骑兵杀回来,而耶律佛顶也在可敦城聚有几万骑兵,如果能与他们取得联系,夹击金国,南宋则有很大的可能性收服长江以北的旧土。

    可惜,赵构一心只想着投降、和谈,不奢望恢复中原,重整河山,宇文虚中的一番苦心,也就化为了泡影。

    耶律大石就不说了,那是历史上数得上数的枭雄,那是能称霸中亚的顶级俊才,那是在辽国极度势微的情况下还戳破了北宋大国泡沫的顶级战将。

    而这耶律佛顶,虽然比不了耶律大石,但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至少现在包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跟耶律大石齐名,并称“双林”。

    此次带兵来阻挡岳飞、张宪、杨再兴等人的,就是西南招讨使耶律佛顶所率领的一万马军。

    虽然因为要聚集兵马耽误了不少时间,但雁北平原到底是辽国的主场,所以此战还是辽军占据着主动。

    通过讯点传回来的消息,耶律佛顶推断,从雁门关出来的这支宋军,必是来攻打应州的。

    基于此,耶律佛顶选择在河阴与之决战。

    河阴之地,有一道深浅不一的小河,不熟悉该地形的军队,在过这条小河的时候,势必会落于被动。

    另外,离河阴两里多远的地方,有一片松树林,可藏数千人马。

    耶律佛顶在到了河阴之后,立即派手下大将带着三千马军去那片松树林藏起,准备以这三千马军作为胜负手。
1...105106107108109...1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