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帝国重器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周硕

    水产总公司管理着各地的渔业公司,而水总又受到渔业局的管理。这可以算是农口的线。除此之外。中船也派出了一名副总经理和一名远洋渔船专家总师。魔都海洋大学也有一名教授参加。甚至还有一个胡文海见过的总参三部的技术军官。

    加上海军后勤部门和补给舰方面的一位设计专家,加上胡文海和翟友江,不大的会议室里竟然有了点拥挤的感觉。

    今天把大家都聚集到渔业局这里,原因大家想必都清楚。胡文海同志提出了一个建议,海军通过远洋渔业增加国防经费收入,就这个提议我想请在座各有关部门进行一下研究,看看是否可行,能否解决海军经费短缺的问题。

    池秘书目光在会议室里环视一圈。别看是顶着一个秘书头衔,可他不论是级别还是权力,都是在场当之无愧的老大。背靠的大树足够乘凉,这目光就相当有分量。在他的注视下,渔业局的邵局长顿时就坐不住了。

    邵局长是今天的地主,远洋渔业又可以算是渔业局的分内事。同为在海上混饭吃,他本身就是从海军专业出身,没有不出头的道理。

    这个远洋渔业的情况,我看还是请水总的白经理说两句吧。舟山渔业在今年组建了咱们国内第一只远洋船队,这方面是不是有些资料?

    水产总公司的白总经理沉吟了一下。缓缓的点了点头:我们之前对国际上的远洋渔业进行了一定的调查,今年舟山渔业公司派出了一支13艘渔船的远洋船队。赶赴西非海域进行远洋捕捞。从目前的进展来看,年利润大概能达到一千万美元左右。不过这个过程中也有不少问题,我国没有远洋渔船建造经验,远洋渔船偏小,成本偏高,不适合远洋作业等问题比较严重

    好了,让你介绍远洋渔业的资料,不是让你谈困难的。邵局长皱眉,打断了白经理的话。

    水总那点小心思他心里清楚,年利润肯定不止是一千万美元,不过是怕说的太多了,引起上面的关注而已。

    像这种新生业务,肯定要多强调困难,这样一方面出了问题才不会被打板子,另一方面最好还能阻吓后来者分薄资源,这都是官场上的老套路了。

    不过今天不是主管部门调查下属企业的经营状况,而是调查海军进入远洋渔业的可能性。

    邵局长明白干脆问道:白经理,请你介绍一下国际远洋渔业的情况吧。海军如果在这个领域投入,要达到年十亿人民币收入,需要有什么准备?

    这个,十亿人民币

    白经理心算了一下,皱眉答道:我想,大概要投入一百艘渔船吧。但是肯定不能全部放到西非海域,可我们对世界上其他远洋渔场的了解又比较薄弱。

    他想了想,最后犹豫的下了结论:我认为,要通过远洋渔业实现年十亿人民币的收入,是比较困难的。

    这样么,远洋渔场的资料郎教授,魔都水产大学有没有什么研究?

    魔都海洋大学的前身是魔都水产大学,在远洋渔业方面,水产大学的郎教授是国内少有的专家了。

    郎教授刚要开口说话,却听到一个年轻的声音插进了话来。

    请稍等一下,我觉得大家目前的思路有些问题。

    第二百八十二章

    思路有什么问题?

    远洋渔业的利润率不低,但是偏重于积累和投入。以苏联为例,在苏联解体之前,远洋捕捞是苏联补充其粮食体系的有力支撑。

    从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苏联就已经在重视开发远洋渔业资源。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世界最先进最大的远洋船队,就是苏联所有。

    区别于中国或者其他国家的远洋渔业模式,苏联是通过常年对远洋渔业资源研究,掌握了世界渔场分布的详细资料,并且苏联的远洋捕捞船更是相当先进而且规模巨大。

    这样一来,苏联才在世界上坐稳了远洋渔业的王者宝座。

    和苏联远洋渔业相比,中国的远洋渔业起步晚,1985年才派出第一支远洋捕捞船队。积累薄弱而且对远洋渔业的研究匮乏。

    派出的船队也是近海捕捞船队里相对吨位较大的改造远洋渔船。性能和技术都不占优势。甚至可以说相对简陋。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凭借远洋渔业增加海军的国防开支,也似乎只有走量这一条路了。

    胡文海说这个思路有问题,虽然碍于他的身份比较敏感,在座的众人不方便明确表示反对,但眼神中都透出了一股不信任。

    嗯,我这么说吧。胡文海沉吟一下,说道:我想有一个故事诸位应该都听说过。旧金山淘金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找到黄金,但最终旧金山这座城市却发展了起来。这其中确定赚到了钱的人,偏偏不是淘金客,而是向淘金客出售工具的商人。

    这个故事倒也算是家喻户晓了,胡文海只说了一个开头,有的人就不住的点起头来。

    没错,出售工具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小胡同志的意思,难道是说,我们应该出售远洋渔业的工具?

    不仅是工具!胡文海点头,但又摇头:准确的说。我们可以卖服务。

    服务?

    众人莫不惊奇,八十年代的中国。哪里有卖服务的概念。实际上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国内商业环境的一个缩影,中国商业似乎始终不重视服务的提供。

    若非是花钱换到了真金白银,单纯的服务总是让人有吃亏的感觉。

    比如说各种设计类工作,客户虽然捏着鼻子付钱购买设计服务,但往往总要对设计师提供的成品改了又改。

    真的是设计师提供的成果有什么问题?问他们,最多就是一句:要大气!

    大气你个大头鬼啊!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觉得我钱花了,又没有真金白银到手,不折腾你我心气就不顺罢了。

    骨子里,这是对脑力劳动的一种蔑视。

    不光是艺术设计之类的无形服务,三十年后络上网络小说为多少网友带去了精神上的享受。然而不还是就有那么些人,看盗版看的不亦乐乎,觉得自己看盗版有理,看盗版光荣么?

    说到底,这些人都是觉得就自己聪明别人都傻。觉得脑力劳动不是劳动,连一毛两毛钱看本书都不舍得。却没想过设计师作者或者其他脑力劳动者,作为服务提供者的价值。

    话说回来,没有正版读者付费,作者怎么能坚持把书写完?也就是说,有些人的良心,也就值那么一毛两毛罢了。

    可胡文海当然知道服务的价值所在,他掰着手指头分析道。

    一艘能远洋的渔船,最少也要几百万。我们少算一些,两百万一艘可不可以?他看向水总和中船的人,见后者勉强点了头,大概这个价钱真的是比较低的成本价了。

    ok,两百万一艘船,一百艘船成本两亿。再配上各种耗材和补给,一百艘船远洋捕鱼,至少拿出三亿人民币来才能开拔,这笔账差不多吧?

    胡文海问的干脆利落,在他目视之下的池秘书也只好接着点头。

    那么我请问,海军能拿出这三亿成本吗?还是渔业局能拿出这笔钱?水总愿意出这笔钱?就算全用旧货,请问目前国内能凑出一百艘能够用来改装支持远洋捕捞的近海渔船吗?

    水产总公司的白总经理面色铁青,斩钉截铁的摇头:这不可能,舟山渔业公司今年这支船队,就已经占用了南方渔业公司所有能用的大型远洋渔船了。

    事实上这当然不可能,远洋渔船比近海渔船要求当然会高,但大型渔船国内怎么也不会搜罗了东南沿海也只找出13艘来。说白了,这些渔船都是水总,是各地渔业公司的命根子,和海军关系再好,也不可能这么简单的让出来。

    何况白经理说的也不算错,近海渔船改远洋渔船涉及到的问题很多。增加抗风浪性增加自持力增加冷冻鱼库增加新的捕捞钓具,这些都是钱。改造13艘近海渔船,这已经是水总和舟山渔业拿出全部家当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水总也确实是拿不出另外的远洋渔船了。

    胡文海没有深究这里面的猫腻。而是又看向池秘书。等到后者也气馁的摇头,这才满意的收回目光。

    显然,海军一时也拿不出三亿的造船费用。当然,海军还可以边赚钱边造新船,滚雪球壮大。但目的呢,远洋渔业的任务期很长,一般都是要在海上漂泊一到两年时间才会回航。如果指望自有资金发展壮大,我看三五年内。海军不能指望这笔远洋渔业的收入补充国防开支。

    小胡同志,那你的意见呢?听到胡文海这番话,皱起眉头的竟然是渔业局的邵局长,看起来他是比海军方面还要着急。

    这不奇怪,不提他的海军出身背景,国内如果远洋渔业发展壮大,对他掌握的渔业局当然是百利而无一害。

    这个,我的计划是两步走。胡文海痛快的说出自己的计划。

    我的意见是,先做远洋渔业的服务业,积累经验锻炼队伍。远洋捕捞渔船常年出海。捕捞的渔获需要有大型补给冷冻船收购运输。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海军补给舰改造之后做远洋渔业补给船,前期先从收购远洋渔获为远洋捕捞船队补给开始。既赚了钱又锻炼了队伍。现在看,我国的福清级补给舰在国际上远洋补给中是很有优势的。军用补给舰的自持力大大优于民用船,吨位和生活条件更是比民船要好,改造成本更低。

    胡文海其实是一早就盯上了福清级补给舰,八十年代国际上除了苏联的远洋捕捞船队保持了一贯的毛货风格,更多国家的远洋渔船补给使用的都是民船。

    在补给方式上自然是因陋就简,多数就是一个带冷库功能的大型轮船。在远洋捕捞作业中,补给也因此成为相当危险的工作。零下四十度冷冻的几十斤重的海鱼,使用相当原始的牵引方式转移到冷库船上,因此造成的事故相当频繁,甚至造成船员丧生都并不奇怪。

    当然,哪怕是在军舰补给上,有专业工具进行作业,因为海况的复杂,仍然也是很麻烦的事情。

    但是不管怎么说,福清级毕竟是军舰标准建造的补给舰,用来给远洋渔船补给和收购海鱼优势就太大了。

    不过当然,纵观世界各国,穷的海军要自己找食的也就是plan这独一份了。其他家里养得起补给舰的海军,没有这么跌份的。

    福清级在民船海上补给领域,那就相当于殴打小朋友的水平,实在是没什么好骄傲的。

    海军后勤和补给舰的专家这才恍若大悟,为何胡文海会点名请他们来参加会议。这个设想经过补给舰设计专家的研究,认为福清级增加冷库和针对远洋渔业改造的问题不大。本来就是为海上补给建造的军用补给舰,在补给种类的兼容能力上是很强大的。

    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可,胡文海满意的笑了起来。

    我们可以改造一到两艘补给舰,这样一来成本就很低了。与此同时,可以请中船贷款建造一批相对先进的大型远洋渔船

    请等一下!中船的李副经理连忙出言打断:这个贷款的主体是谁?中船还是海军?涉及到数亿的资金,哪家银行会因此贷款?

    贷款的主体么,当然是中船了,银行没有给海军放贷的可能吧?胡文海揣着明白装糊涂。

    那就是了!李经理连忙说道:这样一来中船的风险就太大了!占用贷款额度,导致资金紧张,如果最终计划不能推进,中船造成亏损怎么办?

    李经理看了面色阴沉的池秘书一眼,不过最终还是硬顶着头皮说道:毕竟是做生意,怎么有稳赚不赔的。如果赔了本,亏损的这笔钱算谁的?

    池秘书咬咬牙,刚想说话,却冷不丁被胡文海一手拦住了。

    他老神在在,看了李经理一眼,毫不担心的说道。

    这个问题好说,我已经有了一个万全的计划。李经理在中船的级别不低,想必应该听说过总段造船法吧?




第二百八十三、四章 情报
    第二百八十三章

    李经理是中船的副总经理,放在船舶工业部还在的时候,至少也是副部级的领导。

    而巨型总段造船法在胡文海手里,半年完成一艘船的奇迹一般的表现,当然不会逃出他的关注。

    巨型总段造船法缩短了船舶建造的周期,减少了船台占用的时间成本,让一艘船分成几个巨型总段进行齐头并进式的建造,技术进步相当显著。

    然而巨型总段造船法也有它的劣势,那就是对管理工艺和技术的高难度要求。

    历史上九十年代韩国人发明了巨型总段造船法,当其实计算机仿真技术成熟,计算成本低廉,可以说这种技术的出现就是捅开了造船业和电子业的一层窗户纸而已。

    但仅仅如此,中国造船企业能够推广巨型总段造船法,却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

    技术装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对工人技术水平的要求,以及对管理上的要求。

    巨型总段造船法需要各个体型巨大的分段,公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很抱歉,以八十年代中国国企工人的责任心水平,这真是强人所难。

    技术上胡文海虽然做出了突破,但迟迟没有国企造船厂出头,不得不说管理上的难题是最主要的原因。

    而改变这种管理难题,所有人都知道这并不是单纯的管理问题,而是国企体制的问题。不解决产权和管理权明晰的缺陷,管理问题是无解的。

    巨型总段造船法。对中船来说。也就成了看得见吃不下的鸡肋。就算有再大的利益诉求。可国企改革这是通了天的事情,绝非中船一家能够撼动体制。

    虽然有着这些困难,可中船仍然对巨型总段造船法相当关注。不是他们不想推进这项技术,而是目前有着无法解决的体制问题。

    李经理点头,面沉似水,却不知道应该向谁郁闷的发火,只好压抑着说道:我知道巨型总段造船法,小胡同志开发的这项技术。相信有着改变当前世界造船业格局的能力。

    说起来,胡文海重生十多年快要二十年,也有些习惯了这个时代的效率。从他要做的几件事来看,除了海军,每一家的反应速度都算不上快。

    中船明知道巨型总段造船法有利可图,而且是有巨额利润可期,然而限于体制,上层却始终无法推动巨型总段造船法的进步。

    空军航空部呢?85年初14战斗机就已经送到了北航,但到了年末熊猫国产化项目组才组建完成。

    陆军倒是还好,有七十亿项目在前面勾引着。军工部门倒是能够自发的努力工作。

    然而胡文海寄予厚望的igt功率半导体,这都已经几个月的时间了。上面却迟迟没有决定。

    这个时代的中国,是一个需要下层推动上层跑的年代。小岗村的分地,推动了包产到户,马胜利的承包推动了企业改革,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倒推了市场化的进程。诸如此类,胡文海也早就已经明白,这是一个摸着时候过河的年代。

    下面先做出成果来,上面再给个确认。任何改革,开始都是诞生于灰色地带。

    巨型总段造船法也是如此,要靠中船自身去搞,这在体制上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只能是下面先做出成绩了,上面看到可以!,然后再给个名分。
1...162163164165166...5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