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带着淘宝去异界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血歌华章
这支小队的进度快有各种原因,但人才是最根本的。包括队长在内,有五分之一的成员在过去的几天内都做受到术师的提点,过一些相对复杂的工作,虽然未必有共同之处,却比其他人来的镇定和熟练一些,在他们的带动下,剩下的30多人也渐渐放开了手脚。大体上完成了基础之后,带队的遗族队长和两位组长又查看了一遍,确认应该没什么问题了,队长拨出四分之三的人把材料和工具搬运到下一座去,而之前更多的只是在打下手的那些人来到闻风面前,把那些奇异布匹成捆抱了过去。
闻风看着他们把这种布匹展开,在临时搭起的一张光面木制工作台上某种工具把它们互相黏结了起来,形成非常巨大的整张透明薄膜。之后几个人爬上了已经固定好骨架的后墙,把这张巨大的薄膜一边抖开一边拉上去,直到完全覆盖整个骨架的弧面,然后上面和下面的人一起合作将它扯紧,用泥土压实接地的部分。另一部分人在大棚内部进行固定,最后从外面拉上一层粗铁丝,把整个弧面压稳。
终于从里面走出来的遗族队长向后退了几步,和闻风一起看着在正午的阳光下醒目无比的白色大棚。前者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对闻风说道,“总算搞完了一个,看起来还行吧”
“我是觉得够可以了。”闻风说。
“要让术师过来看看才行。”遗族队长说。
闻风扫了一眼四周,除了他们两个没有闲人,“那让我去请”
遗族队长转头看了他一眼,笑了起来,“你爬过去吗”
“……”闻风面无表情地看着他,“我会记着你这句话。”
他的同族哈哈笑了一声,“记着就记着,跟刚回来的时候比起来,你精神多了嘛。”
“天天吃了睡睡了吃,想装死也难。”闻风说道,“那位术师让你们做这个干什么”
“术师大人说要用来种点东西。”遗族队长说。
“种东西”闻风看着白色的膜面,整个温室有七八十步长,将近十步宽,比他们现在居住的最大的帐篷面积还大得多,最重要的是这种温室要建六座,“……好像是行。那层东西是拿来挡雨雪的吧”
“不仅如此。”遗族队长说,对闻风说道,“你先跟我进去看看”
东墙的小门开着,闻风和遗族队长
第69章 集体力量大
第一座温室大棚刚刚建好,后续的准备马上就跟进了。
从沼泽那边运来的泥炭均匀地平铺在木制苗床上,经过水枪喷出的水雾湿润,然后细碎的种子被人小心地撒了上去。只是苗床还占不完这座大棚的空间,已经稍稍露出芽苗的薯种也分装进直径10公分的营养钵,在木架上一层又一层地摆放起来。梯形向上的立体式排列方式充分利用了空间,黑色的营养钵在架子上层层叠叠密密麻麻,仅仅就视觉效果来说也算的上壮观了。
云深看了一眼温度计,这时候的室外温度在19°左右,大棚里的温度已经上升到将近30°,浇过一次水之后,湿度不必测量,用皮肤就能感受到明显的提高。他低下头去看工作日记,午后明亮的光线透过塑料薄膜照下来,云深被纸面的反光映射得微微眯起了眼,一只手从旁边伸过来,为他遮出一片阴影。
云深抬起眼,看向身边那位身姿挺拔的俊美青年。来到这片土地之后,准确地说,是在子爵离开之后,范天澜身上原先那种凌厉得仿佛能够割伤人的气势渐渐收敛了起来,虽然谦和之类的气质还是与他完全无关,但云深那根迟钝的神经也能感应到他已经有了一些改变,至少不会光是接近就让两三岁的孩子因为害怕而大哭起来了。他跟云深默契也加深了不少,有些时候,云深没有开口说出来的事情,不必任何眼神接触,范天澜一样会感应到然后做出反应。
就算是在过去的团队中,云深也很少遇到这样契合的同事。带着微妙的类似欣慰的心情,云深收回视线,低头在笔记本上写了几笔。
“天澜,你已经把500个常用汉字都记下了吧”
“是的。”
“字典你也会用了,”云深合上笔记本,和他一起从温室里走了出去,“你学习的速度真是比我快多了。”
在小孩子们为小夜班上谁的表现更出色而暗暗较劲的时候,范天澜跟着云深学习的进度已经差不多到了初中阶段,除了数学曾经向某位贵族学习过,基础还不错之外,其他科目他基本上都是从头开始,因此这种进展可以说似乎非常地惊人。而且这些进步不仅仅表现在数理化一类的重点课程上,他对这些知识的基础载体——文字的吸收速度也令人感到惊讶。从从主动提出学习到完全记忆500个常用汉字,范天澜只用了短短两周不到的时间,虽然词汇量还比较少,现在他学会了如何使用字典,进步只会更快。相比之下,连总结会议发言也要跟他对稿,通用文字还学习不到200个的云深暗地里也不免感到有些惭愧。
过不了多久他就可以放手让天澜自学了,不过在那之前,他那顶一半充作工作室的帐篷空间已经狭窄到连晚上睡觉都有困难的程度了,新来的书要挤进去,恐怕要把一部分东西先清走。
“还是不够用。”范天澜木着一张英俊的脸说。他学习的东西越多,这个人和他讨论的话题越深奥,基础还非常薄弱的他时常跟不上对方的思维,而这个人这时候往往是径自陷入沉思,或者去翻找资料,或者拿过图纸修改,然后还会对他说一句谢谢你给我提供了思路。
……在工程师云深的领域,再少见的天才现在也是彻底的菜鸟。
云深轻轻挑起眉毛,然后微笑了起来,“不要太贪心,慢慢来没关系。我们还有很多时间。”
既是助手又是卫队的遗族青年在温室外的围观群众中开出一条通道,云深默默地看着那堵人墙,连忙快步和范天澜走了出去。现在正是午休时间,吃过午饭之后暂时空闲的人们对今天出现的新鲜事物很感兴趣——或者说,对术师带来和因他才出现的各种造物,这些在过去一直处于低发展状态中的人们都表现出了很热情的态度。
早已习惯现代工业文明的云深可能不能理解,他在可以说极度困乏的环境下开展的这些改造,给这些单纯的原住民造成了怎样的震动。虽然云深暂时还没有时间对人们完整描述他的整个规划,但是从正在逐步实现的各个项目中,大多数的人都有了一种模糊的感觉。
他们现在所做的,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已,这位神奇的术师带给他们,可能是一个梦一样的未来。
因此就算对自己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能理解的地方,无需队长或者组长如何鼓动,人们都会尽力去配合从术师那儿传达下来的各种指令。
充实的时间总是流逝得很快。夜晚到了,晚饭过了,接着就是已经成为惯例的总结会议时间。除了少数情况,云深都会保证会议在半个小时之内结束。
云深坐在座位上,静静听着各队队长向他报告今天他们的工作进度,和往日不同的是,他在这个时候一定会放在手边的钢笔转到了范天澜手上。后者手上拿着一本空白的记录本,修长有力的手指握着笔杆,落笔的速度虽然不怎么快,却已经很流畅了。
例行报告是云深加给他们的习惯,报告本身当然是简略粗糙的,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面对云深的时候说话总是不太流利。而各队队长能够描述地最准确的还是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进度只能表达个大概。云深给每支队伍都发放了他们在分工中需要用到的度量衡具,不过统计什么的,现在大部分还是要范天澜带人去过手才能算数。这些流程让大家都感到很不习惯,但云深还是让人们把这些坚持了下来。
最后一位队长的报告结束了,云深翻了一下笔记本。
“从我们来到萨德原地,至今已经过了十三天。第一天主要用于勘测地形地质,第二天拔寨迁移,第三天才开始真正记录,因此算作十天工时,”云深说,“今天我们作一个小结。”
 
第70章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只是一个普通人。
至少从云深自己的角度来说,这是事实。双硕士学位,二中一高工程师职位,大型国有企业工程项目组组长,还有两年半外派工作经验,这份履历提出来看当然是很出彩的,以至于他为了在那短短三天内正式离职而不得不借助时空管理局的力量。不过祖国的人才太多,有23岁就攻关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关键技术的博士和26岁的航天部门总工程师,未见于纸面报端的牛人更是众多,相比之下,云深这点资历也算不上什么。而来到这里之后,过去的所有学历职位什么都成了浮云,虽然他脑子里的知识还在,但那些建立在数次工业革命基础上的知识体系只有在遥远的未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就个体来说,他的生存能力很低,身体素质也不怎么样,至于法术和奥术这类不在常识内的力量,当然离他更为遥远。要说有他现在有什么地方可以称道的,就是意志坚定,外加运气实在很不错而已。
用他那位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友人的观点来看,历史总是因为特别出众的天才和蠢材而改变,而社会的总体进步则是由精英推动的,占据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只是天才和精英产生的土壤。普通人是社会需求的提供者和成果的分享者,站在分水岭的一端,另一端的是创造者和控制者,无论社会如何进步,这种阶级几乎不可能消失。而对他一个在网上比现实活跃得多的死宅凡人来说,像云深这种早早跻身精英阶层却无自觉的人生赢家,真不是一般的讨厌。
“这句话就逻辑来说漏洞太多了。”人生赢家说,不知不觉地换回了母语,“只有意象的拼合而没有具体的指向,这句话不可能有精确的释义。而解释权掌握在发布者手中,只需要针对已发生的事实增删补充条件,就能实现它的逻辑自洽……”
范天澜的眼睛已经变成了--的形状。虽然他年纪轻轻就面瘫的脸上很少有什么明显的表情,不过日夜相处,言传身教之下,云深对这位已经成为自己半个学生的青年的情绪还是比较敏感的。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停了下来。
“那么就是这样了。”范天澜说,虽然除此之外,亚斯塔罗斯也已经知道云深的来历,风暴君主一贯的风评是恣意妄为,却很少插手领地之外的事务,这封口传的短信已经是非常难得而且怪异的了。黑发黑眼的醒目外貌在遗族中就像湖泊中的一滴水,南山和黎洪也许同样猜测过云深的来历和身份,但无论他们有过什么猜想,在那个确定云深在这个群体真实地位的夜晚中,南山带头向他誓约的行为已经说明了他们的选择。
云深轻轻点头,“不管别人有什么说法,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是一样的。”
已经开始的计划,除非遇到不可抗力,否则就应该继续下去。
小结会议结束后,云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炼铁熔炉上,材料准备了这么长的时间,所有计划中最核心的,也是黎洪为代表的遗族人最为期待的部分终于开始动工。其实在此之前他们已经用自烧转砌造了一个生铁炉,能够日产数百公斤生铁,不过还要经过其他工序才会变成能够投入应用的熟铁,至于钢材,那就先不要想了。金手开得再多,云深也不能直接从那边买个小高炉过来,就算真能买得到完整地送过来,对他和这些正在艰难积累建设经验的人们来说也没有多少好处。因此工程还是规规矩矩地(照云深的标准)从初级阶段开始。
从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砖窑出产的砖块几乎全部投入了铁炉的建设。建材的耗费如此惊人,主要是因为熔炼炉和预热室的墙壁相当厚,足足有70厘米,这方面的工程不必云深费心,真正需要他动手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坩埚,另一个就是炉内的耐火砖,两者都必须能够承受1600°以上的高温,才能算是达到云深的设计要求。眼下云深能够掌握的硅藻土可以做出硅砖,他们目前开采的铁矿品位还算高,却是酸性的硫铁矿,要做的只能是碱性炉,硅砖不能用——虽然要用也是可以,只是使用寿命比较短,出炉的钢质也不太好。要么是铝矾土,最好的还是镁砖。
从手上掌握的资源来看,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云深估计他们也能找到白云石来制作镁砖,但眼下比较赶时间,他也只能用比较贵的办法来得到合适的材料了。相比之下,坩埚就令人头痛一些。有氧化镁,粘土,熟石灰这些基本材料,并不等于他们就能把东西烧出来了。吴运铎那样的大家在造第一个坩埚的时候也经历了数次失败,还有人因此受伤,在目前只有云深和黎洪算是一又四分之一个技术人员的情况下,更是困难重重。
但云深和那些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建立起国家初步工业基础的前辈们不同,他有外挂。
在现代仪器和技术理论的帮助下,云深和他带领的以遗族人为主的技术小组只是经过四次失败,一次爆炸都没有发生,就造出了适用的坩埚。现代坩埚勉强也能造,但云深认为这样步子就迈得太快了——虽然就目前来说他已经非常跃进了。在这个世界的这个时代里,炼铁的方式就是把煤炭或者木炭和拣选过的铁矿一层覆一层地交叠起来,烧出铁水铸成生铁块,然后才锻打加工。成品的好坏取决于铁匠的手艺,一个技巧高明的铁匠的受重视的程度不下于一位法师,这也是矮人族虽然占据矿脉,却很少有人敢于跟他们抢地盘的原因。
按照云深提供的配比,技术小组的成员在烧结好的坩埚内把生铁,熟铁,造渣料生石灰和助溶剂萤石放好,接着架到炉内用镁砖砌好的炉架上,送入炼好的焦炭。燃料点燃,风箱向炉内吹入空气,燃烧后的废气进入由阀门控制进出气的一号蓄热室,经过两个蓄热室的蓄热之后,废气
第71章 临时建筑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在这个部族联盟迁移到萨德原地的第十六天,也就是云深说出某句断言的第十五天夜晚,自北而下的寒潮终于席卷而至。
风声持续了一个晚上。第二天的清晨来到的时候,彤云已经密布了天空,干冷的大风从土地的这一头吹过那一头,凛冽如刀。有经验的老人裹着柔软厚实的珊瑚绒袍子,对准备开始这一天的各种劳动的族人念叨着初雪恐怕就是这两天了。
“这是当然的,术师不是已经说过了么”有人说。
虽然气压计的表现已经提前预告了冷空气的来到,但天气的变化居然和云深当初的“预言”一致,连他本人都感到有些意外。私心来说,他是希望这场雪来得再迟一点的,初雪如约而至让他在整个群体中的威信再度提高,不过这种效果他已经完全不需要了。
骤降至0-3°的气温对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捱的,云深从地球那边调运过来的大批珊瑚绒布料经过塔山族妇女的裁剪,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无袖短打作为工作服很受欢迎。不过当身边环绕着毫不在意地把手臂和半个肩膀坦露在外的遗族男性,已经扛不住而穿上棉衣的云深行走在各个工地间的时候,原本就引人注目的他变得醒目。察觉到人们关心的视线,在很多地方大而化之的云深在最初的时候也感到有些窘迫,不过被看多了他也就习惯了,毕竟体质这类差距确实是技术也无法改变的。
同时进行的数个工程中,除了炼铁熔炉的建设尤其受到云深关注之外,集体宿舍的进展也很快。
土木工程在规划的时候看起来是很复杂,一叠图纸拿出来,能让人看到眼睛疼。但只要分工明确,统筹恰当,即使是没有学习过相关技能的普通人,也能通过合作达到很高的效率。而在有些单纯人力难以应对的地方,机械可以取代工匠的作用。
因应现实的需要,云深对伐木场的车床进行了几次改良,在增加了许多零件之后,水力车床已经变得颇为复杂,也不再仅仅用于片开木材或者刨光板面这样单纯的工作。生铁炉子完成了,原先的车床床身也从木板换成了铸铁,厚重的兽皮切割成块后缝合成皮带,经由木滚轮的传动将木材流水般送向安装了卡盘和多种刀具的车床,负责控制车床的人只要扳开开关,将高速转动的刀具推到指定位置,就能将它们相当快速地加工成符合需求的板材。
流水线的效率是最熟练的木匠也无法达到的。堆积成山的板材没有放在露天晾干,经过简单的尺寸验收,它们都被送到了已经林立了150根立柱的集体宿舍工地上。粗壮的地梁和高大的立柱榫接起来,除了立柱基部的硬化,地梁部分都以半埋入地下的石料分段承托,100个遗族精壮男子只工作了一天,就把第一层的地梁结构安装完毕。
立柱的地面高度有6.5米,为了安装第二层的横梁,现场临时安装了一座滑轮吊车,虽然看起来颇为简陋,但云深设计的这架吊车不仅能把沉重的木梁吊上数米高的空中,还能应对需要,由人力推动来改变吊臂的方向。在砰砰砰的大锤敲击声中,数百根来自地球的无缝钢管也运至工地,在范天澜的指挥下,人们用套件将这些两头刻有螺纹的钢管连接起来,照着云深的设计图以一种相当复杂的结构固定在方格形状的地梁上。
在那些麻烦的金属管道铺设完毕之后,另一批工人搬来还散发着新鲜木质香气的板材,将它们一块块地铺装在嵌入栅栏状木条的地梁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