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来谁著史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汉风雄烈
服务业的发达繁荣,最大的受益人就是城内的小市民阶层。
只是短短几年时间,汴京的市民阶层就迅速的恢复了元气,而他们的复兴又从另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消费与兴旺。
年节时间,正是一年中百姓消费大爆发的时日。
看着人头攒动川流不息的市井,直叫赵构想到了后世的节假日。
“天下四行,士农工商,皆以士为重,其次农为贵。只因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很多人以为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
赵构说的话俩皇子觉得很耳熟,这不就是报纸上的话么。
报纸作为一个公开平台,很轻易的就能把争论挑动起来,之前的那几句话就是。在页面上刊登几篇重农抑商理念的文章来,立刻的就能引发大批人的反驳,然后稍加炒作,一场波及无数人的大辩论就开启了。
有了噱头,报纸的受关注度自然就增高。同时间,舆论权也在这一场场的大辩论中,被报纸牢牢的把握在手中。
“你们去过草原,见识过贫穷和弓马,也见识过铁炮板甲和市井繁华,自己说说,工商之业真就那么的不重要”
赵琯、赵瑗想都不想就直摇头。
先进的技术就等同于强大。这事儿赵构早就开始向他们灌输了,几年时间的潜移默化,俩娃娃就是不懂得大道理,也知道了自己穿的、吃的、住的、玩的,那全都是工商。
没有工商,生皮子比细布绸缎穿着更舒服,还是死面饼子比美味佳肴更好吃自己还怎么吃到皇商进攻的南方佳果,还怎么吃到荔枝、芒果、山竹等好吃的果子
而走了一趟草原之后,工商的重要性就更一目了然了。
草原之民的贫穷,塞北游骑简陋的武备,大宋的富饶和兵甲之犀利,与之形成了一个最最完美的对比。
“孩儿以为士农工商皆天下之本,无所谓上下高低之分。”
“孩儿亦这般认为。重农没有错,抑商却大可不必。看汴京之繁华,即可知商贾之要。”
赵瑗先说,赵琯后说,对于年纪不大的他们言,如此回答已经合格。赵构眼睛眨了眨,深以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赵琯的性格真的比赵瑗好,相对持稳,对于一个要幼年登基的帝王言,真的是个很好的特性。
“不错。你二人年纪小小,能有如此见闻已经不俗。正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日后你们皆是要君临一方的人,务必要铭刻在心。”
“商旅不行,货不能通南北,物不能尽其用,则民不能得其利也。”
“民无利则不富,民不富则国无税,国无税则兵不强,兵不强则天下危。由此可知,重商之风大兴,实在是国富强民的重要一环。”
“你们都要记着,立国之重首在赋税。全国的赋税,谁藏而不纳,谁便是天下第一大害,我赵氏的第一大害。商人再是重财轻义,只要他们行商交税,那便是天下第一等的良善。”
赵构最怕的就是自己死后,继位的赵琯被身边的士大夫出身的朝臣给带歪了。小孩子不定性,现在看着再好,长大后成什么样谁也说不清。
他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当权阶级必然是贪婪的。
千古以降,从贵族制度到世家门阀,从世家门阀到士绅官僚,为自己谋福利某权柄那都是天经地义的。
历史告诉他,当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到宋朝,掌握中国地方资源数千年的地方大族和豪强经济完全解体,科举制度的成熟,催生了一个新的官僚士绅阶层。
这些人利用执政权力和致仕之后的影响力,为这个群体谋取政治和财税上的利益。从赵宋不轻易杀文官,到朱明士绅无需纳粮交税,那就是再明显不过的一过程。
嘉靖年间,文官集团从法律上形成了“士绅无需纳粮”的制度。“现任甲科京官一品,免田一万亩,以下递减,八品免田两千七百亩。外官减半。致仕免本品十分之六;未仕进士优免田最高可达三千三百五十亩,未仕举人优免田一千二百亩;生员、监生八十亩。看上去每个品阶能够免多少税赋都是有定数的,但基数一开始就定的大,所以当执行起来的时候,就基本不用交税了。
如是到了明末时候,崇祯穷到什么程度,文官们的无耻又能达到什么程度,就是很多人都一清二楚的了。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人们的无耻,赵构从来都不介意从最坏最恶劣的角度出发来揣测猜想的。
从现在开始,在接下来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会着重向两个儿子去灌输一个道理读书人的话信不得。
当初他大军南下席卷天下的时候,天底下多少人对他骂不绝口,从道德人品角度对他口诛笔伐。仿佛大宋真就要被他带入深渊谷底去了。
可现在再看大宋天下,不提对外的赫赫武功,只说国内的民生,天下生机恢复之快,就叫无数人都意想不到。
从之前的吃糠喝稀终年不知肉味,到现在的吃饱穿暖,甚至不少百姓家中都有了积蓄。
不是亲眼目睹,谁能相信变化居然会如此之快
第五百六十七章 差点遗忘的大杀器
“孟子有言,尽信书不如无书。你们年纪虽还小,但到底不是当初的蓬头稚子,不能什么都听老师说,你们老师是臣不是君,他给你们讲的那些大道理也是一群臣子写的。他们都不是君,那写出来的东西还能为君之纲目么别信他们口中民贵君轻的空话,读书人口里的民从来都不是百姓黔首,他们口中的民指的是他们自己。如此的民贵君轻究竟是何道理,你们就知道了吧”
“读书人的话可不能全信。为父要是信了那些话,现在还能坐上紫宸殿的龙椅么什么天子拱垂而治,与士大夫共天下,哈哈,天下的权柄就那么多,皇帝手里的权柄少了,那些读书人手中的权柄其部就多了”
“最重要的是,这些人只会放屁,而不干实事。不说之前的靖康之变,只说当初的宋夏之战,我记得你们老师已经简略的讲述过那段历史,范仲淹、韩琦,还有司马光,哈哈,全都大名鼎鼎的正人君子,可结果呢”
“对比之乎者也的道德文章,你们更该记住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句话。荀子说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这芸芸众生比那些做官的更是重要。
“可是父皇,天下黎民何等之多,儿臣孤身一人,如不以朝臣为爪牙,又如何仁爱之”这会儿性格更加稳重的赵琯抢在赵瑗前头发问道。
“如何仁爱百姓,那就是你们的为君之道了。唐时的魏征有说过,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为父觉得很有道理,你们想要仁爱百姓,就要抓住重点,想想自己做什么才是对百姓真好。想想自己怎么做才能叫天下百姓都知道皇帝是爱护他们的,是对他们好的。”
年纪小小的俩个娃,现在还是两颗小幼苗,今后的时间里有的是他们成长的机会。那种比较厚黑的东西,他们日后会慢慢接触到的。
赵构可是专门叫人编纂了一本千古帝王录,很是汇总了一下同行们坐下的不要脸事。
“我唯一能告诫你们的就是这几年里执政的体会。第一不要把读书人想的太好了,第二不要相信谁有绝对的忠诚。这里说的就是你们的那些小伙伴。”
“忠诚只是背叛的筹码不够多。为父要你们永远铭记这一句话。”
“既然已经是孤家寡人了,就别去想什么真情实意。”
“第三就是在满朝文武全都高喊陛下圣明的时候好好的反省自己。当所有的臣子对你高唱赞歌的时候,你就危险了。那一定是你自己的什么政策出错了,让他们觉得有机可乘,有利可寻。他们有利可得了,自然就会夸你是圣君明主了。”
“第四是与民争利和奇淫技巧。今后谁要劝你说勿要与民争利,把器械之利视为奇淫技巧,这人要么是居心不良,要么就是十足的白痴蠢货,但不管是甚人,皆不可用。”
“第五就是在有人骂你是昏君暴君的时候,那一定是你有什么事触到了他们的利益。天底下心怀黎庶的读书人不是没有,但绝对只是极少数。如果普天下的读书人一个接一个站出来跳脚般的痛骂你,那就一定是你触动了他们的要害,就像当初时候的为父。然而,无数骂名滚滚而来,又算得什么坚持下去。”
赵构没有告诫俩娃子要体恤民力,有了秦大大和杨二的例子在前头,汉人皇帝怕是没谁会重蹈覆辙。他今日里最重要的就是给俩娃子心中种上一颗“怀疑”的种子。
单独的从做人方面出发,这样真的很不好,可作为一个君王,孤家寡人状态却真的很合适。
尤其是他们俩注定要年纪小小就登基上位的时候。
幼主临朝,君幼臣强的局面下,太过于相信某人,真的不是好事。
赵琯、赵瑗年纪实在太小,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主见。老师对他们的影响都非常大,赵构这个被二小视为神圣的亲爹的话,那影响就更大了。
不管懂不懂,理不理解,先记在心里头。
“为父不同于历代先皇,武功过盛了些。扫平四邻不说,还出兵远伐河中,固然国力还未见枯竭,可终究是有些黩武好战。你们不要学我,穷兵黩武,终究不是美事。”
“为父拿下的地盘已经够大够广阔的了。今后龙椅之上的人更应该蓄养民力,繁衍丁口,让大宋百姓去真正的填满这广阔的疆域”
“等你们的孩子长成人的时候,再对外开拓疆土,也不迟。”
赵构的话还没把赵琯赵瑗二小给打动,先就叫身边的赵鼎激动异常。
“陛下,太皇时候大军数度北伐,河北由此贫困,民力枯竭,朝廷尤不自知,以至暴动频发。及至金虏南下,非但河北受苦,中原、京东、河东各路亦流民遍地,人皆饥荒,至树皮草根为食。老幼流移,颠踣道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民穷财匮如此,而朝廷犹徭役不休,征敛不息。天下苦难如陷水火之中。而今短短数年间,大江南北,四面八方,世人所共见,民生虽不至小康,百姓黎民皆可衣食无忧”
说出这番话后,赵鼎又冲着赵构一拜。
“天下大安,民生恢复,皆陛下之功。”
这个马屁拍的很舒服,赵构听得心情大畅,但是在受用之余,他却也神情严肃的说道“元镇过奖了。此功业安是朕一人所能成驱除鞑虏,恢复汉家威仪,内靠百官,外赖兵勇,此天下人之同功也。”
当天色见暗时候,外出浪了一个白昼的赵构一行人回到了皇城。
赵构急叫人招来了赵不试与王渊,还有兵部尚书陈遘。却是对着赵鼎说场面话的时候,忽的叫他意识到,自己还有个大杀器没拿出手来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
倒不是真要搞人民英雄纪念碑,而是变一个花样,比如忠烈祠和贤良祠等等。也就是放大版的配享太庙
此策一旦拿出,定能再大大的收取一波军心。
第五百六十八章 正旦使
明州,也就是后世的宁波。在沪市还为海水倒灌而苦恼,大片土地还是一片滩涂沼泽的时候,明州港口的重要性是十分突出的。
从李唐时起,明州就是中原王朝最为突出的贸易口岸,即是广州也难压过一头。因为贸易是依靠市场而存在的,广州背后的岭南之富庶显然不能与明州背后的江南相比。更别说背靠运河的明州还能起到一个内销转口的作用。也就是南洋大开发后,广州始有赶超之趋势而且无论是日本还是高丽,两者与中原主要的船贸口岸皆是明州,而非距离似乎更近的齐鲁登莱。
具体原因是什么,这儿就不多说。
反正明州作为当今最为重要的外贸口岸,其繁华富庶,其人口稠密,必是仅次汴京城的第一等城市,放在此时的世界上,也是第一等的繁华大城。
而作为中原第一等的繁华之地,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明州在亚欧各地都可以说是盛名远扬,连远在万里之外的白番们都听说过这座城池的名字。来自各方的商贾聚集在这里,塞尔柱人,埃及人法蒂玛王朝,天竺人,高丽人,倭人,他们有的是商贾,在这里进行贸易,有的则是为求学。
赵宋官学、私学皆是繁荣,日本、高丽与中国往来频繁之后,少不得就有人前来求学。
那高规格的会被直接送入太学、国子监,低规格的甚至就在明州私学盘恒。
清晨,海上有一轮红日越出,整个城市醒了过来,继而人声鼎沸。
哪怕现在正值冬季,乃是海船乘风南下的好季节,而不是海外商船前来口岸的时节。而且时间已经到了年底,该南下的商船已经纷纷南下,明州港口已然冷清了许多。
但整个城市依旧在散发出无穷无尽的活力。
没有了南来的海船,还有当地运输货物的近海商船。
随着冬季的严寒席卷江南,把一条条大江小河统统封冻,沿海的近海运输反而会更见繁荣来。
城门开启,进出的人早已在城内外排成长龙。
看似依旧平凡的一天。
提举明州市舶司的李若虚用过饭,穿戴整齐,不紧不慢的从后衙迈到前堂。冬季里的市舶司,虽不能说近乎于闲职,可比起春夏秋时候,真的是清闲太多。
在签押房里待了半日,李若虚起身伸了个懒腰,看来这一天和过去没有什么区别。但就当他准备打道回府,转回后衙歇息的时候,忽然的急报叫他知道,自己今年的安生日子是再也不复来了。
却是外头的大海上来了一支船队,一支日本官方船队。
正旦使来访
好家伙,这绝对是大新闻。虽然明州这地方经常能见到外国使臣,比如高丽、日本、三佛齐等,甚至明州都有专门的馆舍供来朝的高丽使臣暂住。
但日本正儿八经派出正旦使却还是开天辟地的头一遭。
正旦使即是贺正旦国信使。当初宋辽之间往往于旧历年前向对方互派使者,于正旦春节向皇太后、皇帝、皇后道贺致礼,使者称贺正旦国信使,简称贺正旦使、贺正使或正旦使。
因为日本素来不咋搭理赵宋的。
大家都听说过遣隋使、遣唐使,可有听说过遣宋使
哪怕被赵构强行藩属了,日本也只向汴京派遣国使,而非是所谓的正旦使。
事实上,赵宋与日本虽然在文化、信仰和经济上往来频繁,远超李唐时候,但在国家层面上却相当不热情。
因为赵宋兵势不振,契丹的存在叫中原丧失了唯我独尊的气势。赵宋的外交政策,比起之前的两汉、隋、唐以及后來的明、清等大一统王朝,更讲究经济实利。
奉行“來則不拒,去則不追”灵活外交原则。就拿高丽来说,高丽于五代后唐时段立国,公元993年前奉宋为正朔,公元994年辽入侵高丽,则又臣翼于契丹。宋与高丽断交。宋神宗在位期间恢复了中断40年的外交关系,可高丽方面提出继续使用辽国年号,宋朝也答应了。正史上金替辽,宋室南渡后,高丽仍尊北朝,可与南宋亦有沟通,临安方面也依旧接纳,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半官半民的海上贸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