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皇宫当侍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文墨金名
第262章 西宁国内政
花铃进入了他们这个姐妹圈之后,也开始慢慢的融入进去。
花铃也算是书香门第出生,知书达理,也能写会算。可是她很显然没有把自己当成是主人,而主动担任了下手和协助的工作。
只要葛岩在西宁城府邸的时候,她基本就是给葛岩端茶倒水,铺床叠被。只要葛岩不在西宁城,她就会跟着雪儿,给她做服务。
她是打心底里就感激葛岩的。是葛岩把她救出生天,而且还把她最重要的父亲大人,一起救出来了,而且还给了他们新的生活,给了父亲大人一个非常适合显赫的工作。
这一切的一切,恩同再造,花铃简直把葛岩,当成是自己最亲最亲的人了。
就是因为这个样子,所以花铃很快的能和这些人拧成一股绳。
葛岩对于花铃和花勤修都是极为信任的。这份信任,建立在完全的利益纠葛上面,非常的稳固。
这边葛岩回到了西宁之后,也开始投入到西宁国的事务上面。
其中葛岩最关心的事情,就是整个西宁国的建设重任。
此时这个重任,已经全部交给了窦均负责了。毕竟这件事情,不需要什么专业和学识,只需要监督进度即可。
窦均是葛岩值得信赖的人,而且性格也是雷厉风行,葛岩相信它能够做好这一切。
葛岩如今建设的南方经济中心,西京城,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
为了更好的打造这座城池,葛岩修建西宁城直达西京城的驰道,还有水运路程,都已经完完整整的弄好了。
西京城只要顺着西江而下,就能进入长江,可以直达大魏国边境还有大辽国。
西京城坐拥如此好的地利位置,外加上完善的基础设施,如今西京城葛岩派出了一众亲信班底,都是曾经天机阁的骨干成员坐镇。
可是如今西京城,还是缺少一个让葛岩完全放心的点。他似乎还是差这么一个人才。
如今的正义君子堂孔钰蓝全权负责了西宁国的防务和练兵,葛岩只能让他待在蒙古和大琻还有大辽国交错的城池里驻守。
孔钰蓝自从来到西宁国以后,却是也给西宁国注入了不少新鲜的元素。在他的训练之下,西宁军的战斗力,又有了不少的上升。
关键是孔钰蓝拥有孙平海没有的排兵布阵的能力。正是因为这一点,孔钰蓝是一个十分优良的大将之材。
葛岩将军务交给孔钰蓝,也就十分放心了。
之前的西宁国,总军力大约在三百万左右。
不过那是西宁国的全部军力加持,如今经过孔钰蓝的一番壮大,军力已经扩张到了四百万。
不过这四百万大军里面,其中有三百万,都是屯田的戌守兵。只有精挑细选出来的一百万精兵,才是西宁国主要的战斗力。
孔钰蓝将军队一分为二,目的就是让这些精挑细选出来的人,变得越来越强。
只有这样,西宁国的投入,才能让战斗力越来越精湛和提高。
一百万的数量,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已经是极高的数量了。
不过这是对于防卫而言,对于进攻而言,葛岩觉得一百万精兵还有所不足。
葛岩回到西宁之后,第一时间就去边关拜访了孔钰蓝。
他把自己将要进攻大理国的想法说了出来。两人按着地形图,将大致的战略方针,仔细的讨论一番之后。
孔钰蓝给出了先平回鹘,再战大理国的方案。
不得不说,这是葛岩必须要选择的路。
回鹘是一个教派管理的国家,这个国家商业和经济都非常的弱,可是却拥有最大的寺庙和僧侣。
这样一个国家,往往战斗力,都是不足的。可是他们的民心却是最凝
第263章 大军压境
这么多的钱,起码够一百万大军用上一个月了。
获得这么多的收获,却只用了区区七天而已。这份收获确实是很大的。于是乎,孔钰蓝对于剿匪,也是充满了期待。
孔钰蓝一直都是一个正义感极强的人,匪兵的所作所为,一直都被孔钰蓝所不齿。
正是因为这一点,他对于匪兵从来都是毫不留情。
幸好葛岩比较宽容,因为这些匪兵,大部分都是因为当年大辽国饥荒,不得已才上山当了匪兵。后来葛岩的西宁军南下,夺得了这片领地,他们其实有心收手,可是却是一直没有机会。
正所谓穷寇死战,葛岩对于攻心战法,一直研究得很透彻。
死战之下,必须留下生门。于是葛岩让孔钰蓝,只斩首匪首,却将八成的匪兵,都放掉。
这些人并不是普通的直接释放,而是作为劳工,送往西宁国各地,服劳役五年,才可获得完全的自由。
这么多免费的劳动力,对于西宁国的建设大计而言,又是一股中坚的力量。
孔钰蓝剿匪是越来越给力,他将一百万大军分成十支队伍,分四面八方,不断的进行地毯式扫荡战役。
大到上万人的山寨,小到几百人的马贼。孔钰蓝都是雷厉风行的击破。
于是乎,从全国各地,大量的投降匪兵,开始送往各地服从劳役。
随着人数的增加,服从劳役的人暴涨到了三百万人。
这么多的免费劳工,将之前的建设工程,又拉快了不少。
建设的进度在加快,西京城很快就建设起来了。这个时候,大量的商人还有工人,开始涌入到西京城里面。
西京城的人口直线攀升,在区区两个月的时间里,从一百万不到,暴涨到了六百万人。
人口的集聚上升,就会诞生大量的手工业作坊。外加上西宁银号的支持,只要有手艺,有能力的人,都可以从西宁银号里面获得大量的资金支持。
正是因为这些资金,给予了他们启动的动力,西宁的经济,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膨胀起来。
西宁的经济慢慢变好,那些匪兵自然也看在眼里,他们热切的希望自己能够融入到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面去,重新找回自己的幸福。
安居乐业,是每一个老百姓的梦想。孔钰蓝依旧在不断的剿匪,可是后面的剿匪,却是越来越容易。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剿匪之后这些匪兵也希望从良了。
只不过,攻城拔寨之下,收获却变得越来越少了。
葛岩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匪兵的核心成员,将那些钱财全部暗中藏了起来。
他们有些人逃之夭夭,有些人混入到了匪兵当中,想要服从劳役之后,再去把银子取出来,然后享受荣华富贵。
葛岩自然不会给他们这种机会。因为葛岩剿匪的目的,就是以战养战和练兵。
剿匪得不到钱这还了得葛岩让孔钰蓝将那些匪徒的首领,全部都关押起来,每天不停的派出人手,责难他们。
让他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非要剥皮也要把他们的油水炸出来。
这个效果,果然是不错,严刑峻法之下,这些首领为了保命,最终都将财产藏匿的地点说了出来。
这一下可不得了,收获比之前还要丰厚起来。
这场声势浩大的剿匪运动,一直持续了大半年之久,最终剿匪成功,缴获纹银总计达到四千多万两,粮草和辎重,价值大约三千万两白银。
这么多的资源,别说是养活那两百万军队,就是进攻回鹘的军费也有了。
为了更好的管理这些资产,葛岩让孔钰蓝,将
第264章 腾笼换鸟
葛岩在前面探路,后面却是大军直奔这边而来。葛岩的命令是,孔钰蓝必须步步为营,将攻下的地方彻底的占领。
回鹘这个国家,虽然战力薄弱,毕竟是教派国家,却是非常有民众基础,随时都会死灰复燃。
为了防止这些占领区的人闹事,葛岩直接弄了一个强制移民的政策。
那就是占领区的回鹘人,直接移民到西宁国国内地方去。西宁国给予安置,给予土地和基本生活保障。让他们在一个地方重新开始。
一个村子绝对不会安插第二家,这样子散乱的移民,目的就是快速的同化他们,让他们大乱分散,无法形成反抗的势力。
然后葛岩从西宁国内部,抽调愿意移民过来的人,享有大量的土地和优待,还给予补贴和扶持。
这要腾笼换鸟的方法,就是能够让占领区,快速安定下来的秘诀。
孔钰蓝的军队,一靠近回鹘的边境,只遇到了一股只有六七万人的军队抵抗。可是这点军队如何能够抵挡得了孔钰蓝的百万大军。
大军逼近之下,这些军队立刻溃散。很快的,孔钰蓝一路击败了数只两三万人的部队,最终占领了足足一百余个镇子。占领面积已达回鹘的国土面积六分之一。
回鹘的面积,大约是整个西夏国的两倍,所以面积还算浩大。
六分之一的国土,可是一个不小的面积。可是孔钰蓝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遇到。
直到这个时候,葛岩才知道了,原来整个回鹘,其实奉行的是部落制度。
这些抵抗的军队,其实就是一个个部落的酋长军队。
正是因为部落的制度,才决定了整个回鹘,不可能形成一个中型以上的城市,所以这里的主要单位,都是以小城镇为主。
没有大的城市,就无法形成有效的防御工事,这才是孔钰蓝一直能够长驱直入的主要原因。
可是到了这一步的时候,孔钰蓝的大军,终于遇到了大问题。
前方有一条大河拦住了去路,河的对面,侦查后发现了足足两百万的大军正在不断的集结。
情报显示,圣僧震怒之下,居然调动了整个回鹘的部落酋长,全部带兵过来参与这次战役。
如此高强度的抽调,才有了河对岸的两百万大军。
这条河是回鹘的母亲河,名叫乌河,河面很宽,水流量很足。想要顶着两百人的镇守,强行突破,似乎并不容易。
葛岩结束了他的刺探,回到了孔钰蓝的军队里面坐镇。
如今两军隔河相望,一时间西宁军也没什么办法,敌人也休想过得来。
这样的情况下,葛岩干脆让西宁军在这边,先搞腾笼换鸟的计划。
这个计划刚实行下去,立刻引起了剧烈的反抗。面对着世代生存的土壤,想要让他们背井离乡,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生存,任何人都会觉得极为的恐惧。
葛岩从一开始,有没打算让这些人安安静静的就迁徙走。阻力是肯定很大的,所以需要军队坐镇,强制执行。
孔钰蓝的一百万大军有战斗任务,葛岩就从西宁调派了五十万大军过来帮忙。
整个西宁军的占领区,大约有两百万左右的人口。
想要安置这么多的人,对于西宁而言,是一个巨大的任务。
为了能够提供足够的安置资金,这边开始押送人员进入内陆,那边就已经开始将占领区的土地使用权,弄到西宁国的各大城市,进行拍卖了。
占领区,此时兵荒马乱,土地想要卖到高价显然也不太可能。可是西宁国内陆,本来土地就是国有,而且还有大量的储备,土地安置方面,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nb
第265章 两军对峙
葛岩这边的占领区,将腾笼换鸟的计划,执行得极为顺利,那河对岸的回鹘统治层,却是陷入了癫狂。
只要对面的人不是傻子,谁都清楚,葛岩这招腾笼换鸟,简直就是回鹘的釜底抽薪杀招。
这么一来,等于彻底同化掉回鹘,让整个国家彻底的灭亡。
这一点,是统治阶层,绝对不能忘记的和妥协的。
可是如今,虽然他们有足足两百万的大军,但是他们根本还不敢和葛岩的军队硬碰硬。
光从刀枪铮亮,铠甲鲜明,军纪严明,如今整个回鹘的大军,拍马都及不上西宁军。
他们幸好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不敢采取攻势,所以只能采取守卫态势。
可是一味的防守,对于整个回鹘而言,无异于慢性中毒。
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整个回鹘并不是一局棋。圣僧家族虽然有威望和号召力,但是却没有掌控住全国的军权和财权。这些权力都分散在各个部落的酋长手里。
这一次的联合作战,酋长们是自己带着军队,带着军粮,带着武器过来的。
酋长们可以集合在一起,一天两天也没有问题,可是一旦时间长了,酋长们就会打起了小算盘。
一个部落,维持一支军队,长期在外面驻守,对于部落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压力。
这些经济压力,都会反馈到酋长的账本上。于是乎,这些酋长就会自作主张的,缩减这场战争的投入,军队的人数就会偷偷的减少。
这可是一个很危险的举动,毕竟一个人开始减少,剩下的人也会效仿。
这才耗了一个月不到,回鹘的两百万大军,直接缩减到了一百万。
无论圣僧家族如何怒吼,都已经于事无补了。
一个草原的游牧经济体,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和农耕商业经济体对抗的。尤其是消耗持久战,回鹘都是毫无优势的。
圣僧家族知道这么耗下去,自己必死。于是他选择了最明智的方案,那就是求援。
回鹘北方是西夏国,不过回鹘和西夏一直都有矛盾和冲突,所以难以合拍。
不过回鹘和大理国,都是世代交好的。正所谓唇亡齿寒,回鹘的求助国书,一到了大理国的那一刻,大理国就派出了十万大军驰援。
大理国的十万大军,可都是大理国的精兵强将。别看只有区区十万,但是却是大理国全权负责了这十万大军的所有开支,完全不会增加回鹘的半分压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