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带着系统回北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灰头小宝2

    其实是唱红脸和白脸的区别,王安石去拉仇恨,末了神宗皇帝来做个好人。这是新党旧党、以及摇摆不定的中立皇帝合唱的历史大戏。

    现在巍山书院“图书馆”里仍旧有许多针对王安石的谩骂和评论,其中一本人物列传较为有趣,是张纪?的著作:

    王相公他不总对,也有诸多毛病,但那近乎信仰的偏执,足以让他位列历史超一线人物。

    章惇是个有理想又铁腕的人,可惜刚猛有余而柔性不足,吕惠卿阴柔有余而刚性不足,两人又相互忌讳无法互补,导致他们最终无缘历史一线人物。

    在王安石相公后,几乎再也没人能压制住文学声望爆红的司马光吕公著等人。

    司马光主持对西夏割地议和时,章惇不服气的跳出来说“经安石相公之变法后西北无惧,议论割地者当斩,司马光这种村夫子的话也能听,不要以为他孩童时会砸缸就永远是神童,有些人是越成长越蠢,这种越长越蠢的神童老子们大宋还尤其多”。

    说的跟真的似的,敢这样和司马光与高太后吵架,当然一脚踢飞离京,如同范仲淹似的换地方做官。

    相腹黑又阴险的吕惠卿最是能屈能伸,像毒蛇一样隐忍到司马光大爷死了后,带领新党强硬派表示不服:西夏人他真那么可怕

    最终吕惠卿章楶经略西北时取得了金兵入侵之前,北宋时期少见的胜利,史称平夏城之战,彻底扭转了宋夏间的战略主动权,导致辽帝国都坐不住要介入调停。

    吕惠卿是真的阴险,但其一生最大的作用就是用平夏城之战证明了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西北其实就是王安石变法的“军事特区”,作为不多的样板保留了下来,哪怕过度到了这个烂到根的年景,西军还是大宋唯一能打的一只军队。

    这些就是张纪?对这段历史的大抵评价,当做学术留存在了巍山书院“图书馆”,没被和谐。当然也和张纪?的特殊身份有关,否则蔡京为相的时期不会和谐关于王安石的论述,但吕惠卿三字基本是“屏蔽”的。

    这就好,这虽然暂时无法被收入正史,好歹也可以当做地方志的一种,留待有心的




第52章 蔡知州的理论
    至于蔡知州苏在方当然也惹不起,他正是当朝宰相蔡京的长子,奸臣蔡攸,历史上是个不依靠他老子也吃得开的人。

    最初时候身为长子是和蔡京关系很好的人,不过到后面也是敢和他爹叫板争权争宠的人。蔡京的仕途也并不一帆风顺,经历了多次罢相真空期,不过如同跷跷板一样,蔡京下去的时候相反蔡攸这家伙最有风头,在支撑蔡家。

    不过不知道为毛他现在会在池州做官

    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前阵子蔡京罢相后,赵挺之相爷猛烈打击蔡系党羽,导致蔡攸被贬到这里做官。

    历史上赵挺之的确这么干了,定向整顿。只要是蔡京的人和政策,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全部废止赶走,把政治弄的一团混乱。

    关于蔡攸在这里执政的第二个解释,也可以是现在他和老爹蔡京还是蜜月期,上阵不离父子兵,东南尤其池州作为命脉钱政基本盘所在,特殊时期老蔡相爷把儿子放在这里,也可以解释得通。

    苏在方早知道今天蔡攸会来,也提前有所准备,便将袖中的一份策论拿出来递上道:“知州相公,这是学生游学池州以来多番观察思考,一些对池州的所见所闻和建言,请知州相公指点过目。”

    蔡攸心里有些烦,寻思你这纨绔子弟在这里游学,分明是为了张纪?以及本官那女儿,还以为别人不知道啊。

    不过碍于面子,这里又是书院,这些文绉绉的书生学子的确就喜欢这么干,朝代也有这样的传统,于是蔡攸只得勉强接了过来。

    随意的翻看两页后,蔡攸不禁大皱眉头。

    又看了三页,蔡攸漫不经心的道,“这就是苏公子对州衙的建言”

    苏在方也略微感觉有些不对,但是一想这就是他那宝贝女儿的思路,朝中也开始有些传言说蔡攸蔡京父子相互有了分歧和心病的

    苏在方继续硬着头皮道,“知州相公明见,池州治下山寨林立,现在已经到了明目张胆之地步,大幅影响到了池州经济民生,如若不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对知州相公为官一任的名声不利……”

    蔡攸漫不经心的道:“你觉得本州的名声和政绩需要依靠这维护”

    “那是自然。为官一任则需造福一方,这也是我爷爷经常挂在嘴边诉说的。”苏在方很自信。

    蔡攸不置可否,想了想低声问道:“所以苏老他在朝为官,而整个大宋也山寨林立,城市中帮派更是多如牛毛。照这推论,苏老的政绩和名声就受到影响了”

    “额这……”苏在方有些尴尬,“知州大人怎能这样解释。”

    蔡攸淡淡的道:“国朝有病,此点本州比你爷爷清楚。说到此责任呢,本州自问真不比你爷爷的更大。病了就要吃药我知道,哪怕猛药也可以,但本州就想问了,你怎么知道你医理正确何况你这只是书生泛泛而谈,连药方细节都没有。”

    毕竟是小年轻火气重,也是真正的书生意气,又基于这时代的文人地位和环境,听他竟是把大儒文宗爷爷拉进去一同担负责任,苏在方不高兴的道:“知州大人谬论也,池州乃是您之治下,朝廷被您父亲老蔡相公把持法度,这天下之匪患,又如果能算到我苏家头上去”

    蔡攸风度还是有的,指着他的鼻子勉力笑了笑,“书生意气,其实本州也经历过你这样的时期,现在不说也罢。”

    “事关苏家名声,何故能不说清楚”苏在方道。

    蔡攸只得皱着眉头道:“赵挺之乃是家父力挺而起,得势后不问青红皂白,把家父之政策尽数废弃



第53章 谁写的
    苏在方坚决不认同这种不剿匪也是政治正确的理论,话说之前他还给蔡姑娘出了注意,故意买通了一个温和山寨试图扮演苦肉计,打算造成池州境内的大新闻,进而掀开池州境内的剿匪呢。

    只是说面对蔡攸这样的人物,现在火药味那么浓厚,苏在方真不敢随便说话了。

    张纪?倒是不怕蔡家的人,不过暂时表现的很宁静,把蔡攸的话仔细想了许久。

    客观说蔡家的为政思路和官声道德那真不敢恭维,是肯定有问题的。可惜在这个比烂的时代里,就张纪?所知,赵挺之做的那也真不地道,作为蔡京系的叛徒,上台后一刀切大转向,从政治技术上讲本身就是错误的。

    从品行道德讲呢,老赵相公的改革不是为了国朝利益,而是为了把老主子蔡京系全部拖走打死,想走出蔡家的阴影。于是这就不可避免的把中书门下这个国朝政策公器,带入了报私仇的路线之上。

    其后赵挺之很聪明的借助了一群声望隆重的大儒助威,又打出了清楚**保护民众的严打口号,一时之间看似声势浩大,却就是处于失控的边缘。

    蔡攸未必是什么好人,所说所讲……也有为蔡家推卸责任的嫌疑。但既然是辩论就必须给他申辩机会,现在听完后张纪?也楞了少顷,觉得在技术上他有他的逻辑和道理。

    “那知州大人以为,此局如何可解”

    这是张纪?在这论坛第一次发言,好奇的看着蔡攸。

    这真不是一般人,所以蔡攸很客气,略苦笑的神情摇头,“先生之提问还真难住了本州,池州现为国朝金融命脉,一定不能乱。具体怎么处理本州真不知,不过有一点很确定,没把握的时候多看少动,这在任何领域都基本错不了,先生以为然否”

    张纪?迟疑顷刻,只得微微点头,“大人所言有些道理。”

    苏在方心中苦涩,原本还以为张纪?会以新奇的观点和特别的威望猛反驳蔡知州一把,为书院以及发言学子挽回些面子呢。

    另外张纪?又想到了早先那篇赵诚的策论,那思路张纪?不喜欢,但也不至于反感。于是之前没太在意,现在听闻了蔡攸的一番颇为激烈的吐槽后,张纪?发现,一些思路上赵诚所论和蔡攸的一些观点汇集了,重叠在了一起。

    蔡攸的执政理念和思路的确是有问题,但限于角度新鲜以及他特殊的身份,既然两种观点汇集重叠后,也导致张纪?颇为惊讶的又朝赵诚所在的远处看去了一眼。

    迟疑少顷,张纪?从袖口中把那份早先没看完的文章拿了出来,开始观看后半部分。

    在这之前限于家学影响,限于父亲张叔夜是个大枪杆子性格的酷吏,张纪?是在一些方面的思路是真喜欢简单粗暴的枪杆子思路的,于是非常喜欢《管子》第一讲课程中赵诚那直接简单的说法。

    其后拿到赵诚的作业后,却发现思路变为了曲线,那家伙似乎有意的开始说这届庙堂喜欢的东西,变为了一种近乎妥协的政治思想植入模式。于是从老师个人喜好角度,导致张纪?对赵诚的文章兴趣大减了。

    但鉴于她刚刚认为蔡攸说的有些道理,两相结合、全部看完之后张纪?又楞了楞,颇惊讶的再朝赵诚看去一眼,现在,对于这篇文章的态度真就有了不少的转变。

    现在张纪?的理解就不同了,赵诚的思路不能简单的算是文人的“怂”,竟是和蔡攸的思路差不太多,是一种打不过就迂回,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新鲜思路。

    客观的说,现在张纪?认为赵挺之若真有赵诚这思路和见地,那他就不至于把政治搞乱了,兴许蔡家就真的一次就凉透了。

    这么深想了下去,张纪?竟是看着文章略有些发呆。

    蔡攸当然不能免俗,很对张纪?有偏爱和兴趣,便凑近插话道:“先生在看什么”

    &nbs



第53章 各怀心思
    “知州相公在想什么”

    张纪适时的提醒一声。

    蔡攸回神后略有些失望的神色,“观他模样……不像是能进巍山书院的人,难道是先生破格录取”

    张纪微微一笑道:“还真不是我,乃裴知县破格推荐,起因是……他解决了贵池县的一个较大难题:河防事务如期完工。另外,救我和李建由的人也是他。”

    “喔……”

    蔡攸便真来了些兴趣,捻着短胡须少顷喃喃道:“原来先生和李建由被绑山寨后获救的事,是出于他之手贵池县的河堤如期完工是出自他之手里”

    张纪微微点头。

    这样一来的话,市侩的蔡攸又觉得,能有这些功绩在身,证明他真不是个普通书生,除了有思路脑洞外,最重要的是他机灵有胆识、不同于一般书生的大执行力,难怪了,这造成了他在经义和典故积累上做的不够好了

    “知州大人自始至终没有表达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张纪明白他的部分心思,但到底是学者,好奇的追问了一下。

    蔡攸不想把话说的太满以至后面闹笑话,当下略保守的道:“客观评价写的不错,思路视角新奇,风骚有余而文采不足是其最大瑕疵。若是李建由或苏在方能有这番见地,那登入庙堂取得一席之地便不会超过十五年。”

    又道,“但这样的文章出于他之身上,勉强不算哗众取宠但总体偏于假大空,因为依照他的思路和方式,首先他得拥有名气和群众基础,拥有认可他的读者基数,最不至,他得有钱有家势这才对位,否则更偏向于穷书生不切实际的幻想。”

    张纪知道他是故意说的保守些,不得不承认蔡知州的老奸巨猾。

    就此张纪也神色古怪了起来,这事上蔡攸也信息不对称了。他所说的名气和群众基础么,赵诚这家伙还真有,莫名其妙迅雷不及掩耳的形势下,现在他执笔的《兰若寺》已经在池州治下大火。

    大宋的这类娱乐八卦总是传的很快,兴许不用多久也能在京城火起来。这其实就等于著书立说了。基于此,张纪认为赵诚出这篇文章还真不是假大空,那更像是步步为营的在经营他自己的底子

    想这么想,张纪也没把《兰若寺》的事说穿,那会显得张纪太过偏帮赵诚,而失去客观超然的立场。

    “有缘自会在聚合,知州相公老辣且有自己的见解,那这事就让它到此为止吧。”张纪又说了这么一句。

    蔡攸大人捻着胡须微微点头,听论坛的同时,不经意的又朝赵诚的方向看过去一眼,却微微一愣,那里空了,那落魄书生提前离场了

    “有意思,还是个知道进退的人”

    蔡攸又喃喃自语道……

    赵诚知道今天的效果已差不多了,做任何一件事都不能太快,而要慢慢积累,根基才扎实,这是宇宙定理。

    尽管留在论坛有很多发言的机会表现自己,但那也叫欲速则不达,会因太过突出而过早拉满其他人的仇恨,甚至把李建由衙内从朋友转到敌对阵营都有可能。

    很遗憾这就是人性。

    根基不足的时候博来过高关注度,一定会成为焦点得罪所有人。如果赵诚有苏在方的身份就相反是好事,但对于毫无防护力的穷书生,那一般是坏处。

    就像不会轻易打动张纪那样,当然更难说服蔡攸。如果真是一篇文章一句话,就导致蔡攸那样的人惊为天人待若上宾,那在人性上一般只会有两种情况:一,蔡攸是个白痴。二,马上要被他用去背锅填坑了……

    老陈头碉堡了。

    《兰若寺》的收益被他买断后,运作起来神得力。和顺茶坊的口述连载正在继续,进度略慢,但是扮演了持续吸粉增加知名度的角色。至于真正的吸金、《兰若寺》精装本第二集正在策划



第54章 赵大官人和阿宝
    一个话本能火到这个地步赚钱不是主要的,最近赵诚觉得很充实。

    今个书院休课,赵诚进入靓衣坊拿了新衣服,穿上感觉了一下很合身,整个人也焕然一新。

    最近有钱了不就要改善衣食住行吗,穿的很低调不华丽,不过面料质地还是缝纫制工、色泽都已经和以前有很大差别,宝石蓝的布裳会很适合现在的赵诚。

    在头上盖上一片纶巾,而不是宋人习惯的那种傻乎乎的帽子。整个人就有些脱变的感觉,弄得那个伺候赵诚试衣服的小娘子“官人官人”的叫,前后叫了十几遍。

    宋人和“官”字都有不解之缘,叫官人既是尊敬也是亲切。譬如东京的皇帝,亲近又熟悉的臣子就叫他官家,皇帝的老婆亲戚长辈,也都叫他官家。不过一般酱油党主要还是叫陛下。

    民间市井也差不多,妻子叫丈夫官人,亲近熟悉的外人也叫官人或小官人。如果是地位再高些的就叫“大官人”。譬如清河县的姑娘或者干娘们都叫西门庆那货为“西门大官人”。

    此番也给萌妹子美娘制作了一套,如果口头问她,不论什么她说不要,但实际给她的时候,她总体还是要的。

    离开了制衣店,又在街市上遇到了一个小姑娘有些眼熟。

    “杀杀……杀杀杀……”

    五岁的小萝莉拿着一把小木刀,在模拟骑马打仗,一跳一跳的喊着从赵诚身边路过。

    是那个梁红玉,身后还跟着一只小狗。
1...1415161718...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