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地仙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短刃
而厨房和餐厅那边,李琴、李香、郑云红、冯春梅、姚苗苗正在张罗着饭菜……
得!
温朔和黄芩芷哭笑不得地对视一眼,小两口还琢磨着清清静静地过生日呢,谁曾想,母亲却是如此兴师动众地张罗着,把亲戚朋友都给叫了过来。
但随即,温朔就明白了,为什么母亲今天会把亲戚都叫来。
如今姐弟三人的家眷,事业,全都在京城里,平时都很忙碌,李琴和大姐、姐夫因为工作关系,几乎每天都能见个面,可李彬两口子的生意那么忙,公司总部又在南四环外,和两个姐姐之间,同样都在京城,见面的机会却很少。
李琴这是借着给儿子过生日的机会,一家人在京城能聚在一起吃顿饭。
“哟,寿星回来了!”
胡军海在客厅里笑呵呵地站起身来,招呼道:“你这天天忙的,好嘛,这都几点了”
说话间,几个人全都站起身来和温朔打招呼。
黄芩芷向大家微笑致意后,便转身去了厨房帮忙——帮不帮得上是一回事儿,去不去,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其实她心里并不喜欢这种氛围,却也不会过于厌恶。
出身名门的黄芩芷,对任何人、事务、环境的适应性极强,哪怕是不喜欢,也能让自己平静地接受一些事情。一些,无伤大雅,也无甚坏处的事情。
温朔笑呵呵地走向客厅,礼貌地和舅舅、大姨夫、表哥、徐从军、詹东他们打招呼,一边从兜里掏出香烟,散发了一圈,自己也点上一颗,然后走到电视墙旁侧拿了空调遥控器,把空调的通风系统打开到最大化——这些大老爷们儿因为生活习惯的缘故,抽烟没什么避讳,但温朔却格外在意这种小细节。
但回来就直接开空调,会显得好像嫌弃、怨怪别人抽烟了,那样也不好。
所以,温朔才会极为礼貌,自然地先给大家发烟,自己也点上烟,再打开空调的通风系统,尽量减少室内烟雾缭绕的状况。也许母亲、大姨、郑云红,乃至表嫂姚苗苗他们都不会在意,甚至都想不到这些问题,但……温朔却知道,不抽烟的女性,没有谁喜欢室内烟雾缭绕的环境,尤其是黄芩芷。
和大家说说笑笑地闲聊了几句,将长长的烟蒂摁灭在烟灰缸里,温朔起身到餐厅和厨房之间,一边礼貌地和大姨、舅妈他们打招呼,一边故作出一副馋嘴的模样,探着脑袋看了看餐桌上丰盛的饭菜,道:“妈,有红烧肉,蒸米饭了没”
“有!就知道你好那一口!”李琴乐滋滋地说道。
温朔右手在餐桌上哒哒敲了两下,一副得到满足的小孩子模样:“我得多吃两碗米饭!”
李琴笑着向大家解释:“以前日子过得紧,平时舍不得吃点儿好的,每年小朔过生日时,我就给他做红烧肉,蒸米饭,这孩子喜欢红烧肉的汤汁拌米饭吃,每次吃三大碗米
822章 伤痛之深,谁人知?
迟老板姓迟。
这似乎是句废话,但在李琴和温朔这对母子,以及知情的李香、胡军海夫妇,李彬和冯春梅夫妇心中,也只记得那位“老板”姓迟,却不知道对方的叫什么名字。
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他们这些知情人甚至都怀疑,当年那个骗子,是不是姓“迟”
毕竟,人家是骗子嘛。
怎么可能告诉你真实的姓名!
当年李琴丈夫去世,一个人带孩子,在仙人桥农贸市场摆摊卖杂粮,最初还挣了点儿小钱,结果被骗子盯上后,施以连环套的骗术,当初还年轻,又没什么文化见识的李琴,一心想着多挣钱让孩子能过上好的生活,结果被骗,拿出所有的积蓄,还借了不少的钱,进购了一批绿豆、黄豆、红小豆,结果大部分都是变质发霉的烂豆子。
李琴那一次生意,赔得干干净净,还欠下了大笔的债务。
她在亲戚面前哭得死去活来,诉说着整件事的经过,自己的不易,但,她没有在儿子的面前掉过一滴泪,却实实在在地告诉儿子,家里欠下了外债,是她这个当妈的没本事。与此同时,李琴告诉所有借了钱的亲戚朋友,她哭,诉苦,只是承受不了的一种宣泄,但不会赖账,一定会慢慢连本带利地把所有钱还清,让借了钱的朋友们放心,她也不会去寻短见,她还要把儿子养大!
从那以后,李琴不敢再去做生意,也没有了做生意的本钱,只能辛辛苦苦地在农贸市场作清洁工,挣得少,但省吃俭用,总能把孩子养大,能慢慢地,一点点还钱。
而且那时候给予李琴最大的安慰和鼓励、希望的,就是年纪还小的儿子,就开始捡废品、拾破烂挣钱,给家里贴补。
从初中开始,温朔的收入就开始超过了母亲的工资……
那些年,家里欠下的外债,几乎有百分之八十多,都是温朔挣来的钱还上的。
那些年,除了冯春梅之外,几乎没人找他们母子要过账!
让李琴和温朔深感歉疚的,便是欠下这些亲戚、朋友,乃至邻居的钱,时间太久。
谁借出去的钱,不想让借债的早点儿还上!
看着李琴和温朔这孤儿寡母日子贫苦,李琴挣得又少,谁不担心,借给这对母子的钱,打了水漂!
但大家可怜孤儿寡母不容易,始终不好意思开口要……
甚至有些人,已经打心眼儿里放弃了这笔债务——算了,估计这辈子他们都还不上了,唉。
认倒霉吧!
可时间拖得久了些,但到底,是还上了!
最让这些借给李琴钱的人感到钦佩和感慨的是,在没有把钱还上的几年时间里,只要是见到了债主,李琴每次都会主动提及还欠着人家钱,并信誓旦旦着将来一定连本带利地还上。每年春节前夕,李琴也会登门致歉,请求再宽限些时间,会还钱的……
其实民间大多数亲朋之间借钱帮衬,债主也不会非得逼着你早些还,在意的是,你是否当回事儿。
债主们最愤怒,最担心的,就是借钱的心里没这回事儿。
那就令人厌恶和愤怒了。
感情我们借给你钱,还有罪了
你的日子过得倒是踏踏实实,我们却天天惦记着,我们图什么
所以,李琴的态度,决定了亲戚朋友直接的情感,没有因长时间借钱不还而受到伤害,与此同时,维系了情感的持续。
了解李琴那些年的亲人们都知道,如果不是被骗,当初丈夫去世,家里留下的积蓄,以及李琴在农贸市场摆小摊挣的钱,虽不至于丰衣足食,却也不会让孤儿寡母的生活那般困顿。
最大的苦,是背负债务给予精神上的折磨和巨大压力。
没有受过那种精神折磨,长时间煎熬的人,不会懂得,骗子给人带来的伤害有多么巨大。
尤其是,如李琴这样的孤儿寡母!
不仅是欠债的精神折磨,还有一些闲言碎语、幸灾乐祸的嘲讽等等,给人造成的心理伤害——这源自于李琴坚持着,没有再嫁人。其实李琴也并非没考虑过,改嫁之后生活轻松些,儿子也能过得更好一些,可年代不同,那时候一个死了丈夫的寡妇,还带着一个孩子,想再改嫁,难度真的很大,别人会说她克夫,会说她带着一个儿子是累赘等等,除非……找一个条件很差的人!
条件太差的,曾经有过一个好丈夫的李琴,肯定看不上,也担心儿子跟着自己改嫁到那边之后,吃亏吃苦。
于是乎,一些曾经上门牵线说媒的人,以及那些想过娶李琴的家庭,在被拒绝之后,难免会心中忿忿着,四处传播李琴的坏话,一个克死了丈夫,没啥文化,带着一个儿子,还被人骗了钱的傻娘们儿,竟然有脸在改嫁的事儿上挑剔
呸!
活该她守一辈子的活寡,吃一辈子的苦头!
长得也不错,为什么宁肯吃苦受累不嫁人
八成早就私底下勾搭人了吧
风言风语和旁人的指指点点、冷嘲热讽,以及欠下亲人朋友债务的压力……
在这样的精神折磨下,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多少年!
谁曾想到过,越是这般折磨,李琴越坚强,儿子,也活得愈发顽强,在苦难的生活中拼了命地挣扎着,没心没肺地开心着,活着,苦熬着,希冀着。
今天是温朔的生日,又是在家里亲朋共同为他庆生,所以男人们喝酒也不会没完没了。
收拾干净了茶几之后,还特意端来了蛋糕,学着城里人点上蜡烛……
好在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长辈们,没有嬉闹地把蛋糕扔得到处都是,不过,还是热热闹闹地说笑了很多,
823章 粮油批发市场
龙泉粮油批发市场地处北三环内,可以说是地理位置极佳的地方,两年前就一直有传言要搬迁,但一直拖到现在,也没有要动迁的意思——其实原因很简单,龙泉粮油批发市场是龙泉街道办的产业,街道办不乐意将这个能下金蛋的聚宝盆,从自己的盘子中拱手送出——每年仅是租金都有几百万啊!
还有各租户每年的税收、管理费……
把这个市场搬走了,卖地只是一锤子买卖,而且还是被区政府拿走的钱,街道办和居住龙泉的民众们也不乐意。
龙泉粮油批发市场面积不大,拢共占地也就三十多亩地的样子,这其中,还有庞大的仓储区和住宿区。
所谓住宿区,其实就是早些年市场刚刚成立时,建起的那种简易二层砖房楼,楼梯和楼道还都是外置的,一间间小小的房屋,都是在市场内做生意的人租住。
除此之外,市场里还有些公共区域,以及零售杂粮、油、调味品的摊位。
虽然市场不大,经营和住宿的条件相对都很差的样子,可但凡在这里做生意的,哪怕是租赁一个小小的摊位,零售杂粮、油,每个月的净收入,也能过万,甚至几万元。
更不要说,那些搞粮油批发的大户了,其收入更高。
这在许多哪怕是就近居住的京城民众,以及诸多白领、公务人员心里,绝对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平时看着这些做粮油批发生意的,一个个灰头土脸,每天开着小型货车送货、进货,甚至很多时候为了省钱自己装卸,哪一个都像是装卸工似的……
白领和公务人员,京城本地的居民,多半都瞧不起这些小生意人。
可实际上,这些小生意人的收入,往往都是他们的几倍,几十倍,甚至百倍!
在这个小小的市场里,随处可见那种穿着脏兮兮的粗布衣衫,汗流浃背装卸完粮食的师傅,前一刻还拿着毛巾擦汗,捧着大碗喝凉水,下一刻就会掀开衣襟,从腰间的手机包里掏出价值数千元甚至万元以上的手机打电话!
几分钟前刚驾驶着一辆脏兮兮的小型箱货回来,灰头土脸穿着沾满面粉的劳动布服装;几分钟后,他们可能就会洗得干干净净,西装革履从屋里出来,弯腰钻进一辆宝马车的驾驶位。
虽然地处京城已经近中心的地区,但粮油、农贸市场这种地方,在某些方面和全国各地差别不大。
比如,经常会出现同行之间的纷争,买卖双方的争吵……
吵骂、斗殴可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了。
与此同时,市场中也会出现一个又一个实力较强的人物甚或是家族,反正是买卖做得越大,实力就越强。
国人千百年来的传统习惯,造就出了全国各地这种普遍的现象。
乡下某个胆识魄力较强的人物,独身到外面闯荡,做某个小生意赚了钱,生意规模开始扩大,人手不够,然后把自家的兄弟、姐妹、亲戚叫来帮忙,给钱,然后他们看到这种生意能赚钱,学会了我也开始单干,一来二去,诸多相对简单的生意,往往不需要几年,在一个市场里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势力。
龙泉农贸市场如今最大的一股势力,便是来自于江龙省的一个亲戚本家相互拉扯的家族。
他们的生意做得最大,两处批发大米、大豆的仓库、门市,也有在市场摆摊的亲戚,从东北江龙省老家拉货过来的车,都是自家的车,一共养了四辆大型货运车,在京城这边还有三辆送货的小型货车,司机、装卸人员等等,全都是本家或者亲戚,总计得有四十余号人。
有钱,人多,还都是自家人……
而且多是好勇斗狠的性子,在龙泉粮油批发市场,绝对堪称一霸。
这个家族最大的老板姓穆,名叫穆增民。
穆增民有一个表妹夫,叫迟宝忠,在龙泉粮油市场有自己的一个小摊位,卖杂粮的。
迟宝忠此人,头脑灵活,鬼点子多,而且老家那边的家族有着相当大的势力,便是穆增民当年能在京城把批发粮食的生意做起来,都是靠着迟宝忠牵线帮助,赊账从迟宝忠堂哥迟宝田的大米加工厂,拉到京城第一车大米,再到后来一车压一车地给钱,穆增民才能将生意越做越大。可以说,当年没有迟宝忠帮忙,没有迟宝田信任他,赊账给他送到京城大米,就没有穆增民的今天。
所以迟宝田和穆增民偶尔见面谈到迟宝忠的时候,都会感慨着这家伙脑子好使却不务正业,好吃喝玩乐,好赌……
若非如此,迟宝忠也不至于混到如今,四十多岁的人了,还只是一个小零售摊位。
就这,还是穆增民经常帮衬着他,送他一些小生意。
否则迟宝忠这个小摊位都养不住。
可正如前文所说的那般,只要在龙泉粮油批发市场里有一个小摊位,零售杂粮、油,每个月的收入少说也能超过普通白领几倍。
没办法,市场行情就是如此。
周六上午八点多钟。
一辆黑色的路虎揽胜,驶入了龙泉粮油批发市场的正门。
这个时间段,并非进货出货的高峰期,显得比较冷清,大的门市和库房前几乎没什么人,唯有小摊位区域那边,有零星的顾客走来走去,或者和摊主讨价还价、问货。
路虎揽胜选了个不碍事的车位停稳。
 
824章 我不是来要钱的
在龙泉粮油批发市场,认识胡志强的商户不少,即便是不认识的,也都看着眼熟,知道他是经常来市场采办的人,而且算得上是个大户,尤其是面粉、小米、豆类、芝麻等产品。
迟宝忠也知晓胡志强,更是凭着自己过人的观察力,知晓胡志强只是一个跟班,做不了太大的主。
以往,胡志强都是跟随一名中年男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