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的正面主角对战反面主角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满满的烟灰缸
但是,这种问题难不住张四知,只听他开口说道,“皇上,现在朝廷虽然缺钱缺粮,但是总会有办法解决的,募捐却是万万不能的。
古人尚知不食嗟来之食,我堂堂大明王朝,虽然偶遇挫折,但是岂可伸手去讨要钱财,此等行径,实是违反孔孟之道,望陛下三思而后行……。”
张四知正说得起劲,唐龙却已经听得不耐烦了,伸手示意他不要再说了,可是张四知却罔若未闻,依然滔滔不绝的说着。
明朝祖制,刑不上大夫,言者无罪,让这些喷子们无所畏惧,如果被皇帝责罚了,反而沾沾自喜,获得了直臣的名声。
唐龙见自己的话,竟然没有管用,忙用眼神示意殿下的王承恩,过去制止他。
凌风通过唐龙的凌厉眼神儿,明白了唐龙的意思,松开搀扶李待问的手,来到张四知的面前,冷笑着说道,“张大人,皇上不让你再说下去了,你却依然再说,你能不能跟咱家说说,这是什么意思啊。”
张四知却轻蔑的看了王承恩一眼,不屑的说道,“我是在向皇上进言,是陈述事情的利弊,难道你听不明白吗”
凌风见这个老家伙油盐不进,也不废话,直接挽袖,伸手照着这老家伙的脸上就是两个大嘴巴。
大殿中经过了短暂的寂静后,开始起来,周延儒最先跑过来,拉住王承恩,不让他再打下去。
而和张四知要好的几个官员,已经拱卫在张四知的身前,摆出一幅同进退的样子。
“张大人,我们做臣子的只要遵行皇上的旨意,将皇上的旨意办好,这才是我们的为臣之道,今日你却在这里,胡言乱语,当真可气。”兵部尚书陈新甲在一旁说道。
陈新甲:重庆长寿人,万历年间的举人,一生未考过进士,万历年间中了进士以后,被任为定州知州,后入朝为刑部员外郎,迁宁前道兵备佥事,左佥都御史,宣大总督,最后当上了兵部尚书,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二个以举人之身坐上了尚书一职的人。
陈新甲很有才干,是明朝少有的几个知道边事之人,但是他结交宦官,滥用职权任命高官,但这些都被司礼太监王德化压下,是以并没有传到崇祯的耳中。
最后因为泄漏跟清朝议和之事,被羞愧的崇祯了脑袋。
陈新甲是极为聪明之人,看出崇祯皇帝的心意,而且他也知道,大明的国库是真的没有钱了,作为兵部尚书,没有钱,就不能给士兵发军饷。
不发军饷,士兵就不会有战斗力,士兵总打败仗,他这个兵部尚书也不好当啊,如果败仗打多了,搞不好哪天就
第238章 御书房议事一
陈演资质平庸,而且为人刻薄,入阁后,在朝廷内排除异己,公报私仇,而且对军事一无所知,屡屡犯错,最后被崇祯皇帝怒斥他,你死有余辜,被赶出了大殿。
最后当李自成攻入北京后,主动交出4万两白银,当作活命之资,四天后就被李自成坐回来斩首。
“所有的人,无论是大臣还是平民百姓,捐多少银子,都随个人意愿,朕不强求,但是朕要告诉你们,朕准备在京城修建一座功德塔,每一个捐赠银钱的人,都会作详细的记录,而且捐款之人的信息跟捐赠多少银子都将记录在功德塔上,供后世人瞻仰,让后人永远记住,守护大明王朝,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官,唐龙是不能给的,那样太轻率了,就好像花钱买官做一样,如果这人是个有才能的人,倒还好说。可是如果是一个庸才,甚至是一个败家子,让他来做官,那岂不是会坑害更多的人,在唐龙想来这就是作孽。
不给官,只能给名誉,在京城显眼的地方建一座巨大的高塔,让所有的人都能看到,某人某月捐赠了多少银钱
在原来的历史时空,崇祯搞了一次募捐大会,就太不成功了,整个京师一共才捐献了2万两银子。
这一次唐龙准备换个花样来搞募捐,每个人捐赠多少都刻在功德塔上,让京城所有的人都知道。
如果你捐献的少了,是会被所有人唾骂的。
如果真的有钱,又肯舍下脸皮,捐赠很少的钱,势必会引来极多的骂名。
到那个时候,唐龙将会派盗贼小组出动,将他的银子全部取出来,那时不但不会引起百姓的反感,反而还会拍手称快。
有如此一箭双雕之计,唐龙自然不在乎他们捐赠多少。
捐的多了算你们赚了,赚到了名声。
捐的少了算你们赔了,到时银子跟名声都没了。
众位大臣见皇上没有硬性规定捐赠多少银钱,倒也放心不少。
可是其中有不少聪明之人,想到了功德塔这件事,也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众位爱卿,朕在这里再说一次,捐赠多少都可以,朕不强求,都回去好好想一想,该捐赠多少明日朝会将捐赠的数目报上来,让人记录在案,好刻录在功德塔上。好了,都回去好好想一想吧,退朝,李待问,陈新甲留下,其余人都回去吧。”
大臣们都愁眉苦脸的向外走去,周延儒却意味深长的看了陈新甲一眼,方才转身离去。
张四知也尴尬的被几个同僚搀扶着走出了殿外。
唐龙回到了御书房,换上了便装,坐下不久,王承恩领着李待问跟陈新甲也来到了御书房。
“去搬两个椅子,给两位大人做。”唐龙吩咐小太监。
李待问身体不行,站也站不多久,便朝皇上告了一声罪,坐了下来。
陈新甲却有些受宠若惊,只用半个屁股坐在了御凳上。
唐龙笑着说道,“李大人身体不好,却依然任劳任怨的在户部任职,是朕对不起你呀!本该让你回家养病,只是现在实在是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呀”
李待问朝唐龙施礼,“皇上,臣身为大明的臣子,为大明尽力也是应该的。”
唐龙站起身来,缓步来到李待问身边,伸手轻轻搭在他的肩膀上,“大明朝到了万难的时候,正是李大人大展宏图的时候,朕来替你看看你的身体到底出了什么毛病”
一股温热的内力顺着唐龙的手臂,缓缓进入李待问的身体内。
&nb
第239章 御书房议事二
“皇上,微臣该死,西北闯贼已然势大,再加张献忠在四川攻城掠地,杨大人兵少,粮草也供应不足,军饷又拖欠许多,士气低落,恐怕难以支撑多少时间了。”
“说说解决的办法。”唐龙认真的听着。
陈新甲沉吟片刻,才咬牙说道,“陕西,山西等地灾害连连,土地几乎已经没有产出,本已生活艰难,却又要交重锐,再加上乡绅大量兼并土地,百姓大多失去了土地,已然无法生存,在这种生死关头,只能去从贼,去为自己搏一条生路。”
唐龙想不到陈新甲竟然能看出这些事情,到也吃了一惊。
很多小说上写的却是,朝中大佬不知民间饥苦,认为百姓的生活尚可,不交税的都是刁民,造反的都是刁民挑事,是在趁机闹事。
听了陈新甲的这一番见解,唐龙才有些明白,那些都是骗人的,朝中的很多大臣其实已经看出来了这些,只是不敢跟自己这个皇帝明说,怕引来杀身之祸,毕竟崇祯杀的大臣可不少啊!
“陈大人,为今之计,朝廷该怎么做,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唐龙真诚的问道。
陈新甲也能感觉到皇上的诚意,却也不敢明说,如果说真话,以后在朝中将无立足之地了,东林党八的弹劾,会像雪片一样的将自己赶出朝廷,可是不说真话,皇上也不会答应。
正犹豫间。
“陈大人,你不用有什么顾虑,今天朕跟你透个底,以后朝堂将会罢免一些无用的大臣,选一些能做实事的人做官,这些人不一定是进士之身,只要有能力即可。”
陈新甲闻言,眼光一亮,心中暗道,“机会来了。”抬头见皇上正面露微笑,鼓励般的看着自己,心中不由一热,在次跪下,“皇上,微臣必为大明效死力。”
“陈大人,你跟李大人都是我看重的人,今日,就是想让两位爱卿拿个可行的主意。”
唐龙可不认为自己比这些大明精英更厉害,这些人在后世,可是相当于北大,清华一流毕业再考研,考博的强人,将学业一门技能练到满级的神级高手。
智慧是相当高的,可惜的是,这些满级高手将眼光放到内斗,排除异已,为自己或家族捞钱上,对国事应付了事。
现在大明的局势恶劣,再过两年,京城就被李自成占了,再后来,李自成又被皇太极打跑,为清朝做了嫁衣。
在现实世界,不眠不休的研究了半月,唐龙却更加迷茫,感到无处下手。
崇祯十四年,这时期太乱了,各地造反的农民起义军多如牛毛,国内民不聊生,千里无人烟,遍地是枯骨,到处是蝗灾,大水,干旱,再加上土豪恶霸和各王府的压榨,官府的贪婪,百姓已然没有活路,只能铤而走险,走上造反的道路。
而且历史上记载,崇祯14年6月,两畿,山东,河南,浙江,湖广一带又要大旱,到时蝗虫四起,饿死百姓无数,尸体又造成了瘟疫,李青山率领民众起义,又阻断了漕运。
在这种各地闹灾的情况下,满清又趁国内大乱,开始南下劫掠财物和人口,趁势做大,野心也越来越大,最后起了长久占中原的想法,并且已经开始行动。
这一切,如果大明王朝有钱有粮,都可以解决。
可是,大明王朝的朝廷非常穷,又拿不出这许多的钱粮,而富者又不肯赈灾,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明王朝灭亡,让外族占了这大好中原之地。
这一切,唐龙不愿意看到,他想解决,可想不到好办法,只能看看这些精英有什么好办法没。
陈新甲思索良久,才缓缓说道,“皇上,各地的灾
第240章 御书房议事三
崇祯的所作所为,想想就让人心寒,可以说,大明王朝的灭亡,就是崇祯皇帝一手造成的,换做大明的任意一个皇帝都不会搞到如此地步。
万历皇帝多年不上朝,可是朝廷的财政却并没有出现亏空。
崇祯的哥哥,也不大管朝廷的事,却也为崇祯留了不少的家底。
而崇祯皇帝,不分白昼黑夜的工作,却穷得叮当响,自己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而血战的将士们却连军饷都拿不到,当真可悲。
一个明君,只要选好有真正才干的大臣,其余的让他放手去做就好,不要做过多的插手行为。
术术有专攻,这句话不是白说的,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是全能的,都有自己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作为皇帝,只要找到真正的人才,让他像老黄牛一样,为自己打造一个盛世就可以了,自己只管享受就可以了。
而崇祯却认为自己比谁都强,认为谁都不如他,这就是他的短处。
每一个大臣或者将领做事,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大臣们可以按照自己规划好的步骤,一步步的进行,最后将事情彻底做好。
可是崇祯却从中敲掉几个步骤,然后再让你去做,此刻,大臣们的心里恐怕只有四个字,“真坑爹呀。”
唐龙收回思绪,将目光重新放在陈新甲的身上,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欣赏之意,微笑着对陈新甲说道,“爱卿快快请起,我们坐下慢慢说这件事,以后朝廷还需要更多的像陈大人这样的干才呀!”
陈新甲本来小心翼翼的心情,忽然间变得激动起来,这是要重用自己的节奏啊!
“皇上,乱世该用重典,才可平息这些灾民。”陈新甲试探着说道。
唐龙不知可否,转头示意李待问说出他的看法。
“皇上,老医是户部尚书,掌管着天下税收,皇上可知盐税的重要性。”
李待问说到这儿,语气停顿了一下,抬头看了崇祯皇帝一眼,这本是极为失礼的事情,但是他不得不看,他深深的知道盐税的重要性,如果崇祯皇帝依然是那副不与民争力的态度,他就应付了事,不再说下去了,如果皇帝确实想要改革,那他李待问不介意将这把老骨头,献给皇上。
唐龙正色的看着李待问,语气沉重的说道,“以前朕有些偏激,总想把事情做好,却反而将事情弄得不可收拾,以至将这大好河山,搞得盗匪四起,民不聊生。
朕昨日没有上朝,就是在痛恨思过,也想明白了一些事情,朕的大臣们主张废除商税,朕认为是好的,就废除了,却反而加重农税,才将百姓逼反。
这都是朕的过错,今日找你们二人过来,就是想将一些错误的事情改正过来,让这天下重新出现太平盛世。不过说这些有些远了,毕竟眼前的局面也是危机时刻,能不能渡过此次难关,尚且未知。
朕现在真的有些迷茫,希望二位大人能够开诚布公的跟朕谈一谈,让我们君臣一起努力,将这个乱世平息下来。”
李待问的眼泪禁不住又要流下来,心中暗恨自己,今天这是怎么了,一把年纪的人了,怎么总像孩子一样的想哭呢
“皇上,臣曾研究过前宋的税收,宋朝一年的总税收是1亿6千万贯,这里包括所有方面的税收,单只是盐税这一项,就达到3千万两白银,而我大明朝,盐税最高只有2百五十万两白银,而废除商税,现在已经一文也收不到了。
皇上,三千万两白银呀,能干多少事情呀。
皇上,崇祯元年的时候,全都
第241章 难民的呼喊声
二人虽然不明白皇上为什么说以后没有机会了,不过二人却都是知道为臣之道的,皇上不想说的就不要多问了,再加上心中有事,到也没多说什么,只是起身向皇上告退。
待二人走后,凌风上前问道,“老大,你看他们出的主意行吗”
唐龙叹了一口气说道,“大明朝现在太乱了,而且我一时也想不到什么好办法解决这复杂的状况,这么大的国家,单靠我们几个人也是不够的,所以也要拉拢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中间来,共同将大明治理好,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说到这儿,唐龙顿了顿,“另外你的新军也要开始组建了,兵员就从外面的难民那里招吧,银子你不用担心,还有火器也要尽快的研发出来,以后你就专心的搞这两个事情吧。”
“新军要招多少人为好。”凌风问道。
“先招1万人吧,其余的以后再慢慢的招。另外传旨下去,从南方买粮,价钱高点不要紧,但是要给送来。毕竟银子不能当饭吃。
而且新军的伙食也不能扣,要吃好穿暖,他们才会有归属感,我想你也看过不少穿越类的小说,你要从中吸取点经验,来训练我们的新军,让我们的新军快速强大起来,在这个乱世,只有武力才是最重要的,才能在这乱世有话语权。
你现在所做的应该是最重要的,你一定要小心去办,千万不要搞砸了,那样我们就没有赢的机会了。
最后说一句,要快,现在就去吧,我等你的好消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