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万历驾到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青橘白衫

    至于张鲸会不会理解朱翊钧的意思,朱翊钧还是很有信心的。

    大明朝的官场上秘密很少,基本上就像一个漏勺一样,消息想瞒住是不可能的了。刘台的奏折很快就震撼了整个京师,这可真的是很多人都没想到。

    有的人兴奋不已,有的人叹气摇头,有的人则是破口大骂。

    张居正阴沉着脸坐在椅子上,在不远处的地上有一堆碎片,那是张居正刚刚摔碎的茶杯。这一次张居正是真的没想到,他想到会有人弹劾自己,但是没想到是自己的学生,更没想到是刘台。

    对于刘台,张居正还算是看中,如果干得好,将来未必没有接掌都察院的可能。

    现在这么一弄,刘台的仕途算是完了,没人会用一个背叛老师的人,可是张居正关注的重点不是这个,而是自己该怎么做!还政归家,张居正不甘心。

    他想做出一番大事业,想要在首辅的位置上做出成绩,不想庸庸碌碌的就下去。

    将归正回家这样的想法扫出去,张居正叹了一口气,对着站在不远处的游七说道:研磨,我要写一份请罪折子!

    作为内阁首辅,被自己的学生弹劾擅权,张居正无论如何都要上一份请罪折子的,这是应有之意。只是还没等张居正开始写,外面就传来了下人的禀告,司礼监秉笔奉旨提督东厂办事太监张鲸来了,而且是来传旨的。

    虽然张居正久经沙场,可是这个时候听到圣旨,还是不由的心一沉。张居正不禁想到了高拱,难道自己也要和高拱一样,就这样黯然收场了?

    虽然如此,可是张居正还是整了整衣冠,面无表情的走了出去。

    张鲸双手揣在袖子里面,笑眯眯的看着张居正从里面走出来:张阁老,咱家奉了皇爷的圣旨来传旨,张阁老,接旨吧!说完笑着从后面小太监捧着的盘子里面拿过了圣旨。

    这是司礼监拟定,直接加盖了司礼监玉玺的圣旨,没有经过内阁,所以算是中旨。

    历史上万历皇帝很窝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连中旨都下不了,因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冯保,玉玺掌握在李太后那里,如果李太后不同意,玉玺就盖不到圣旨上面,哪怕是万历皇帝亲笔。

    没了玉玺,那圣旨就不是圣旨,只是皇帝亲笔写的一幅字。

    张居正权力大,那就是因为他拉拢了冯保,还有李太后的支持,他能让冯保盖玉玺。哪怕是他写的条子,盖上了玉玺,那也是圣旨。

    现在虽然好一些了,可是朱翊钧如果要下废掉张居正的圣旨,依旧需要盖玉玺,可是李太后绝对不会同意张宏盖这样的玉玺。至于张宏会不会站在朱翊钧这边,朱翊钧心里面没有底气。

    甚至对于张诚和张鲸,朱翊钧心里面都没底气,到了那个时候,谁站在哪一边,说不好。

    朱翊钧想要下罢免张居正的圣旨,那就要先拿回玉玺,最好是司礼监张印的位置。如果不这样做,那就要通过暴力手段了。

    此时此刻张居正却没有想这些事情,他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达到写个条子就能当圣旨的程度。张宏虽然不站朱翊钧那边,也不站张居正这边。

    如果把张居正朱翊钧和李太后分成三极,在张宏那里排名第一的是李太后,然后是为了朱翊钧,最后才是张居正。只不过张宏心怀大明,有自己的行事准则和态度。

    毕竟历史上这位张宏可是绝食而死的,原因就是因为朱翊钧对张居正的清算。

    张居正躬着身子,开口说道:臣张居正接旨!

    张鲸点了点头,展开圣旨开始念了起来,开头自然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后面就是一顿夸,公忠体国,尽心尽力,扶幼主于危难,解天下于困顿,反正好话说了不少。

    在后面就是赏赐了,把礼物念完之后,张鲸大声的说道:钦此!

    圣旨选读完毕之后,张鲸把圣旨交给了张居正,然后笑着说道:张阁老公忠体国,皇爷是知道的,这些吃食都是皇爷亲自挑选的,可是皇爷对张阁老的关爱。

    张居正连忙笑着说道:皇上厚恩,居正惭愧!说完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张公公,请里面用茶。

    两个人有说有笑的向里面走,哪里像是仇人,反而像是多年的老友,一起谈笑风生。

    虽然朱翊钧让张鲸去传旨了,效果也有一些,但是并不太好。不少人继续上奏折弹劾,一时间声势浩大。张居正依旧上了请罪折子,然后就在家里面闭门等待处置了。

    在弹劾的三天之后,张居正又上了乞恩疏,说白了就是请罪辞官折子。让人如此误会,张居正觉得没脸在做内阁首辅了。




第二十三章 衬托
    紫禁城,文华殿。

    文华殿在紫禁城里面名气还是很大的,虽然不及三大殿和皇帝寝宫乾清宫,但是文华殿是皇上的书房。在万历年代,这里是张居正教导万历皇帝读书的地方。

    朱翊钧此时手里拿着两份奏折,不时的敲打一下,背着手站在一连片的屏风面前。

    这座屏风有十二面,上面没有花鸟鱼虫,也没有镂空雕刻,而是每一面上面都贴着不少浮纸,有些像后世的便利贴。只不过这些便利贴不是便利贴女孩贴的,而是张居正让人贴的。

    一方面是为了给朱翊钧看得,另外一方面是为了震慑。

    这十二面屏风上,贴着大明朝大大小小官员的资料,他们担任的官职,已经他们的政绩。说白了,这就是一份大明朝官员简单的档案。

    这上面的浮纸十天一换,每一次都有不少被摘下来。

    自从考成法推行之后,这十二面屏风就摆放在这里,张居正每惩处一名官员,便从这里摘下一张浮纸。自考成法实行到现在,从这上面被拿下去的贴纸五千八百多张。

    每一张纸都代表着一位九品以上的官员,也就是说张居正已经开革了不符合考成法的官员五千八百多人。

    将身后的奏折拿在手里面,朱翊钧随手递给身边的小太监,这两份奏折一份是张居正的辞官折子,也就是乞恩疏。另外一份是刘台弹劾张居正的折子,这两份折子朱翊钧看得很有意思。

    在朱翊钧的身后,张鲸和陈矩全都恭敬的站着。

    这两位皇宫大内最大的特务头子此时已经感受到了气氛的非同寻常,这是皇爷第一次把他们叫到了一起,同时也是第一次把他们叫到文华殿议事。

    文华殿是皇爷读书的地方,他们两个自然是知道,而且这里是张阁老教导皇爷读书的地方。

    皇爷虽然只是站在屏风前面看着,可是两个人还是觉得有些心惊胆战,大殿里面的气氛异常的凝重。

    朱翊钧叹了一口气,五千百八百多人,这些人全都是读书考上来的,最差也是举人,说十年寒窗苦绝对不为过。这里面或许有冤枉的人,可是怕也不多。

    可是大部分人不会说自己不是,而是全都会怪罪到张居正的身上。

    别说现在了,放在后世的那些贪官上,神言论不也是一大把一大把的,什么国情如此,什么被腐化拉拢,何况在这个时代。有了张居正的改革,大明朝的官员行政效率的确好了不少。

    在张居正的改革里面,朱翊钧很看重这一点,官员改革很困难啊!

    五千八百名官员,牵扯到的利益团体何其庞大,这些人怕是恨不得张居正去死。可是他们绝对不会这么做,想着办法鼓动皇帝才是正道,最好把这个锅甩给皇帝。

    想到自己背这口锅,朱翊钧的心情就不好,不管怎么说,张居正评价一句救时宰相绝对是恰如其分的。如果不是他一些大话,比如兰芝拦路,吾亦除之吾非相,乃摄也,他的评价一定更高。

    如果再如范仲淹来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张居正一定会站在很高的高度。

    当然了,没有我大清泼脏水,恐怕也会好很多。

    朱翊钧突然想到一件事情,等到张居正死了,自己是不是应该弄一句超级牛的评语给他,然后让人大肆的宣传一番。历史上这一套玩的最溜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你看人家那宣传玩的。

    篡改和抹黑隋朝历史就不说了,人家宣传自己就不遗余力。

    无论是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样对魏征评价的话,还是李世民挂在嘴边上的那一句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都把李世民的形象拔高了好几个层次。

    朱翊钧觉得自己应该学一学前辈,营造帝王形象是一个大事情。

    后世的明星都有形象定位,有专门的团队为他设计宣传策略,维护形象,自己身为皇帝,怎么能够不树立这样的形象呢?想到这里,朱翊钧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海瑞。

    海瑞之名绝对名震海内,在官场说能止小儿啼哭都差不多了。

    出名之战就是参合自己爷爷嘉靖皇帝那份奏折了,那句嘉靖嘉靖,家家皆净,那真是时代强音。最重要的还海瑞这个人就像苦行僧,绝对的完人,你想弹劾都没机会。

    人家弹劾皇帝,无畏权贵,在民间海青天的名声,那真是声势震天。

    朱翊钧与张居正的想法不一样,他喜欢海瑞,尤其是喜欢海瑞晚年的一些论调,比如严苛峻法,像自己老祖宗朱元璋那样,把剥皮充草捡起来。

    当然,朱翊钧未见得这的这么做,但是朱翊钧觉得真想从新建立大明的监察系统,不下重手是肯定不行的,合适的人就是海瑞这样的人,还有税务机关他也合适。

    有海瑞的大明税务局,绝对是堪比美国国税局的存在,搞死丫的。

    当然,指望海瑞听话肯定是不可能的,弄不好这位还会指着自己的鼻子破口大骂,但是那也没关系,后世什么样的阵势自己没见过,网络上骂的比他狠多了。

    到时候自己就堪比唐太宗,没事就说海瑞真乃朕之魏征也,然后等到海瑞这个老货死了,自己也去来一套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海瑞没,朕亡一镜矣!

    到时候被自己惩治的官员,他们才会被钉在耻辱柱上,现在谁还记得李世民惩治过的贪官?赞颂的那都是魏征和唐太宗。大唐天可汗和一代名臣,多好,多正面。

    李世民为了躲避魏征能憋死自己的鸟,自己一个后世人,难道做不到?明君没有名臣的衬托是不行的。

    幻想完了,朱翊钧尴尬的咳嗽一声,最近怎么这么容易发撒思维呢?难道是自己要进化出超脑了?也可能是后世穿越到大明的后遗症,幻想完了,还是要面对眼前的事情。



第二十四章 来龙去脉 上
    看了一眼陈矩和张鲸,朱翊钧笑着开口问道:让你们查的事情,查的怎么样了?话是对两个人说的,可是朱翊钧看的确是陈矩,显然是准备让陈矩先说。

    陈矩向前走了一步,躬身说道:皇爷,已经查清楚了!

    朱翊钧点了点头,语气淡然的说道:说说看吧!

    这个刘台是隆庆五年的进士,位列三甲,也不是特别出色。中进士之后也没能留在京城,而是被点了县令,与张阁老的交集也不深。

    朱翊钧点了点头,这个他知道,科举一甲三个人,状元榜眼探花,那是铁定要入翰林院的,基本上进入就是翰林编修。二甲的前几名,基本能上会被点庶吉士。

    翰林是词臣,那是绝对的清贵官,毕竟有着非翰林不得入阁的潜规则在那里,所以那是入翰林绝对是这一批科举最顶级的了,就是像后世考入清华北大一样。

    稍稍差一些的二甲其他士子,观政之后,会被送到都察院以及六部衙门,成为京官。

    到了三甲,留在京城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基本上都会被扔到地方去,这些人就代表这一次考得并不是太好的那一批。当然了,能够考中进士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们只是在考上的这一批人里面稍差,没考上的没资格和他们比。

    一甲是进士及第,二甲是进士出身,三甲是同进士出身,同称呼上就看得出来,这里面差别很大的。

    刘台既然被弄到地方上去当县令了,这就证明他不是这一届最优秀的。

    朱翊钧听了这话就忍不住好奇了,张居正虽然是那届考生的座师,可是他也不可能关注到所有人。排名靠前的,优秀的人,这还情有可原,按说刘台这样的人是入不了张居正的眼了。

    要知道那个时候张居正就已经是内阁次辅了,虽然被高拱压一头,但是也不是全无还手之力的。

    想到这里,朱翊钧就更认真的听着陈矩接着说。

    刘台被吏部派了县令,他去的是江陵!刘台说道这里,明显顿了一下。

    朱翊钧也是一愣,去了江陵?朱翊钧有些明白了,江陵是什么地方,很多人都应该听说过。只不过以前知道是因为那一唐诗千里江陵一日还,可是现在不一样了。

    自从张居正做了内阁首辅大学士,同时权倾朝野之后,人人都知道江陵出了一个张太岳!

    张居正,字太岳,张太岳说的自然就是张居正了。

    朱翊钧点了点头,怪不得刘台入了张居正的眼,原来刘台跑到张居正的老家去了。这算不算是另类的近水楼台先得月?朱翊钧叹了一口气,就知道张居正和刘台的关系没那么简单。

    刘台到了江陵之后,便以张阁老的学生自居,多次到张家拜访,深的张阁老的父亲张文明的喜爱。

    当时长江改道,旧河道成为了一大片荒滩地。

    荒滩地?朱翊钧一愣,说是荒滩地,可是谁都知道,那种地方只要开垦一下,很快就是一片肥沃的田地。不用陈矩说朱翊钧也知道,这片地现在怕是张家的了。

    刘台以府衙的名义发告示,认定荒滩地为无主之物,并发告示寻找失主。

    听了这话,朱翊钧差点气笑了,那片荒滩地,那是国家的财产,国家的地,说白了,那是自己这个皇帝的地。寻找失主,何其不要脸。

    不说别的,如果开成良田卖出去,或者作为公租田,那是多大的利益,寻找失主?

    刘台亲自拜访张阁老的父亲张文明,言明这片地为张家失地,理应归还张家。陈矩说道这里,台头看了一眼朱翊钧,小心翼翼的。

    朱翊钧面无表情,但是却盯着刘台的奏折看着。

    原本朱翊钧的心里面还是抱着一点希望的,虽然他不相信刘台弹劾张居正是出于公义,可是万一真的是呢?毕竟奏折写得那么冠冕堂皇的。

    现在听了陈矩的话,朱翊钧彻底对这个家伙失望了,虽然自己猜对了,可是他却高兴不起来。

    刘台认江陵知县的那几年,张家的土地翻了几倍,原本张家只是江陵普通的士绅,到了刘台离任之时,张家已经有富甲荆楚的称号了。

    朱翊钧叹了一口气,后代流行儿子坑爹,现在流行爹坑儿子。

    张居正远在京城,朱翊钧可不相信他有精力去管老爹在家到处侵吞土地的事情。不过显然张居正这位老爹侵吞土地的时候,吃相肯定不会好看。
1...3940414243...26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