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梦绕大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大东南

    而这一仗,也彻底毁掉了薛仁贵。

    在灭掉高丽之后,李绩已经没有精力在上阵打仗了,他真的老了,已经风烛残年,这次的高丽之战已经耗掉了他所有的精力。

    现在真正能打的,也就是薛仁贵了。

    就在灭掉高丽不久,西南的吐蕃又在蠢蠢欲动。在李治集中全力攻打高丽的时候,吐蕃居然趁着大唐兵力不足攻占了大唐的属国土谷浑。

    这让李治恼怒异常。

    大唐和吐蕃的矛盾由来已久,虽然当年文成公主入吐蕃,使得大唐和吐蕃有过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但是两国的关系,远不是姻亲能解决的。

    在国家利益面前,姻亲的力量显得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

    李治之所以如此愤怒是因为土谷浑对大唐太重要了。

    打开大唐的地图你会发现,土谷浑在北面,大唐的西面,正是连接西域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大唐和西域的联系,正是通过这里。

    吐蕃攻占土谷浑,可见并不仅仅是垂涎土谷浑的土地,更重要的在于,吐蕃想掐住大唐和西域各国的联系。或者说凭借着这块地方,来要挟大唐。

    狼子野心啊!

    李治在太极宫暴跳如雷,连手中的琉璃碗都摔了。

    没有人可以要挟我,突厥不行,高丽不行,你吐蕃也不行。

    所以等到薛仁贵从吐蕃归来,就立刻任命他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负责把土谷浑抢回来,给吐蕃一个教训。

    当然了,彻底干掉吐蕃是不可能的,因为李治很清楚,这种地方大唐的军队根本就上不去,打都没办法打。

    不过把它打疼,让他安生十几年,李治还是有把握的。

    吐蕃这个时候确实也很强悍,当年李二尝试尝试几次都没沾到什么便宜,不然也不会用和亲这种屈辱的方式来谋求西南的稳定了。

    和亲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求和,只不过双方都比较体面而已。

    看看汉朝,看看后面的宋朝,和亲不断,为什么还不是因为打不过,或者即使打了过也因为耗费巨大打不起,这才想到用和亲的方式来暂时来求得和平。

    为什么明朝的时候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因为人家确实牛逼,说的明确一点,这点大唐确实比不了。虽然大唐很厉害,也很开放,到就军队的战斗力和皇家的气节来说,还真就比不过明朝。

    所以尽管大唐让人神往,但是和吐蕃和亲一直被许多人诟病。也有人说正是因为和亲,才避免了很多战争,钱死了很多人,我们应该心怀感激。l0ns3v3




第三十九章出兵吐蕃
    纵然你翻开历史课本,上面也对大唐和吐蕃的和亲大加赞扬,毫不避讳的说有利于双方都发展,减少了战火,使得双方百姓都得到了休养生息,促进了民族融合。

    这当然是对的,客观上确实是这样的。

    问题是,和亲的时候不管是大唐还是吐蕃,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客观事实,而不在当时他们的考虑之列。

    所以等到双方的实力都壮大了之后,那颗野心就又开始蠢蠢欲动。

    亲家

    不存在的,该打还是打,该抢还是要抢。

    于是吐蕃突然出兵,占领了土谷浑。对于这块土地,吐蕃垂涎已久。不仅是因为地盘大,更重要的,是因为这里是大唐和西域的中转联系之地,富庶繁华。相比于吐蕃的贫穷,土谷浑绝对是富人。

    可惜土谷浑自身根本就无力保护自己的财产,而大唐现在忙于对高丽的战争,几乎所有能征善战的大将都被抽调过去。

    在西面,坚守不成问题,可是要再打一场,就困难了。

    于是土谷浑在吐蕃眼里成了一块无主的奶酪,谁抢到了就是谁的。

    常年在高原生存的吐蕃练就了强大的体魄,土谷浑的那点兵力根本就不够看,吐蕃还没出全力,土谷浑就缴械投降了。

    而现在李治对高丽的战争已经取胜,自然就要抽出手来教训一下吐蕃。把土谷浑抢回来是起码的,毕竟这关系到大唐的脸面。

    而李治也很有自信再次取得胜利,因为现在的大唐兵强马壮,经过了几次对外战争,大唐的军队已经被磨砺的能征善战。而且又有薛仁贵这样的猛人在,打赢吐蕃好像问题不大。

    于是薛仁贵再次出发了。

    可惜的是,李治给薛仁贵配了一个不靠谱的副总管,正是这个决定,最终导致了薛仁贵的惨败。

    这个人就是郭待封,大唐名将郭孝恪的儿子。

    他的父亲郭孝恪很厉害,征战无数,虽然没有李绩,程知节这样出名,但也是和梁建芳一个级别的。

    所以所为郭孝恪的子孙,郭待封是骄傲的,我老子是英雄,我也是英雄。虎父无犬子啊,我父亲这么勇猛,没道理我会差太多。

    这种强烈的自我暗示使得郭待封沉寂在自己构建的虚拟世界里不可自拔。

    在很多场合,郭待封都侃侃而谈,谈起带兵打仗来头头是道,颇有青年杰出人物的味道。

    但是没有经过磨练注定是走不长远的,因为他太想证明自己了,太想证明自己比他父亲还要厉害。

    如果他能静下心来好好的跟着薛仁贵打几年仗,不浮躁,不嫉妒,一步一个脚印的话,最终的成就能够超过他父亲也不是不可能。

    跟在薛仁贵身后,他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毕竟能够得到薛仁贵这样猛人的指导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

    薛仁贵也确实把他当做一个后辈来看待,他也知道,大唐需要不断的培养新的将领,才能保证大唐的江山稳固。

    相信李治之所以让郭待封跟着薛仁贵出征攻打吐蕃,也存有这样的心思。

    从客观上说李治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他勤勤恳恳,有着高超的政治手段和强烈的进取心,智商也在线。所以更明显,他对大唐有长远的考虑。

    薛仁贵在高丽之战中彻底脱颖而出,成为大唐新一代的佼佼者,让李治很欣慰。这意味着,以后他可以彻底抛弃那些贞观武将了。

    他要以薛仁贵为中心,建立自己的武将系统。

    为此他不断物色人选,让一些有潜力的青年将领跟着薛仁贵,学习打仗的艺术。

    一个薛仁贵是不够的,大唐疆域辽阔,一个薛仁贵根本就不够用。即使他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几个地方。

    上次和高丽的战争打到最关键处,结果北方的铁勒发动叛乱,为了应对,只能从高丽前线抽调将领。

    最后完成对高丽的战争无功而返。

    教训太大了,不能再次重演。

    如果再来两次这样的事情,不仅李治撑不住,大唐的将领也撑不住。

    而现在老将已经太老了,已经不堪大用。能独当一面的年轻将领还是太少了。

    他迫切的需要新人,像薛仁贵这样的猛人,越多越好。

    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嘱咐薛仁贵,在打仗的同时,也要带出一批人才出来。

    纸上谈兵终归抵不过真刀真枪的训练。

    对于李治推心置腹的交代薛仁贵自然铭记于心,这说明李治根本就没有把他当做外人。

    所以在大军出发后,薛仁贵对于郭待封一路上都是耳提面命,悉心教导。一方面是因为李治的嘱托,一方面是因为他和郭待封的父亲关系还算不错。照顾后辈,是应有之意。

    然而郭待封却十分不爽,他是来带兵打仗的,是来展现自己的才能的,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那才威风。

    薛仁贵这个人总是唠唠叨叨,调兵他要和自己说原因,粮草他要和自己说如何计算,前面一个山坡他就指着和自己说如何预防埋伏。

    真是受够了!

    郭待封十分恼怒,这些还用你教兵书上都有,而且我父亲已经教过我很多次了。你以为你是谁啊你不就是打败了高丽吗有什么好神气的

    如果让我郭待封出手,根本就用不了那么久,一个小小的高丽而已,我一出手就能吓破高丽王的胆子。

    年少的心总是轻狂,郭待封也不例外。而且,他比其他年轻人更加的轻狂。

    即使是薛仁贵的儿子薛讷都没有他这么轻狂。

    所以为年轻的轻狂付出点代价也是正常的。

    年轻人嘛,总要付出一点代价才能明白自己真的还差的选。

    看到郭待封是这个表现后薛仁贵放弃了对他的培养。

    这样的人是不值得他浪费时间的。他的身边有无数人等着他的指导,等着他另眼相看。一个郭待封而已,你不学我还懒的教呢。

    薛仁贵现在只有一个念头,干掉突厥的有生力量,夺回土谷浑。l0ns3v3



第四十章任务
    对于吐蕃的战斗力薛仁贵早已清楚,这是一个强大的敌人。而且他是远道而来,吐蕃以逸待劳,这样的仗打起来注定要谨慎再谨慎。

    粮草问题很重要,但是郭待封带兵打仗的能力实在让薛仁贵怀疑。

    所以他并没有让郭待封充当先锋,而是让他留下,负责看守粮草。

    大唐时候,土谷浑到处都是湿地沼泽,进行十分困难,这严重的拖慢了行军速度。

    大军已经在湿地里行走了一天,疲惫不已,无奈之下,薛仁贵只好命令大军找一处高地安营扎寨。

    几万大军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很多兵卒不适应这里的天气还有环境。在泥地里走了很长时间,脚底板全是伤口。

    随军的医户没有好办法,只能用匕首割开伤口,挤出里面的脓疮,然后用撒一把草木灰,用麻布一裹了事。

    这还是好的,几万大军,医户根本就不够用,有几个人的脚懒的都不能要了,只能砍掉。

    能不能活下去,谁都不知道。

    薛仁贵拧着眉头看着地图,不能再往前走了,否则大军还没遇到吐蕃人,自己就折损大半。

    必须想一个办法才行,不然这次讨伐肯定会失败。

    几个将领也很焦急,没办法,实在是没这样打过仗,这里的环境真的太差了。

    薛仁贵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地方说道,我们的大军就驻守这里,然后派一支军队继续向前,轻装前进,攻打吐蕃驻守的乌海城。

    这样吐蕃一定会派兵进攻我们大军驻守的地方。

    到时候我们的那只军队迅速返回,前后夹击,一定能打败吐蕃大军。

    其他将领都纷纷点头。

    然而总有不和谐的声音出现,是郭待封。

    大总管,你凭什么以为,吐蕃大军一定会攻打我们的大军呢你又不是他们,怎么知道他们怎么想万一他们不派兵怎么办我们的大军就守在一个荒凉的地方不动太荒唐了吧

    郭待封你怎么说话呢大总管的计划难道还会有错一个将领十分不爽,他早就看郭待封不顺眼。仗着自己老子是郭孝恪,就谁都不放在眼里。

    呸!

    就你那点本事,根本就没有资格当副总管。如果不是看你官大,老子早就揍你了。

    几乎所有人看郭待封都不顺眼,因为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混蛋居然敢瞧不起他们的偶像薛仁贵。

    这就是严重的路线错误了,你一个没打过什么仗,没什么战功的人,居然也好意思自视甚高,连大唐第一猛人都不放在眼里,你以为你是谁

    大总管这个计划非常好,而吐蕃大军一定会来。

    为什么没听到大总管说嘛,轻装前进。为什么就是告诉吐蕃,这是大唐的先锋部队,大军还在后面。

    郭待封,你连这个都不知道,还好舔着脸问

    丢人呐!

    薛仁贵并没有生气,他轻轻一笑说,这是很简单的计谋,如果你看到一支人数不多的敌人,没有携带辎重,没有携带粮草,向你冲过来,你的第一想法是什么

    有埋伏

    郭待封一愣。

    还有呢

    还有那肯定会这只是敌人的试探,大军还在后面。

    还有呢

    还有就是,消灭这支先锋不对

    这只是一方面。薛仁贵说道,难得你就不想派人去偷袭他们的大军最起码也要偷袭他们的粮草吧

    这……郭待封一愣,他还真就没有想过。在他的意识里,打仗不就是敌我双方挑一块地方,摆开阵势,真刀真枪的干一场吗

    先远程攻击,再弓弩箭矢准备,然后是骑兵冲锋,最后是步兵紧随其后。

    怎么不是这个套路

    薛仁贵看出来了,这就是一个二货,什么都不懂,完全就是一个愣头青。

    这种人吹吹牛还行,打仗还是算了吧。

    薛仁贵没时间理会郭待封,他给其他将领一一分配任务。

    不能再等了,不然大军吃不消。

    看到一个一个将领都出了大帐,只有他一个人什么事没有,郭待封脸上挂不住了。

    大总管,我呢我可是副总管,总不能什么事都没有吧

    你

    薛仁贵笑呵呵的说,具体的事情交给其他人做就好,你地位尊崇,不用做那些小事。只要你安心的待在军中,那就能安定军心。对于郭待封,薛仁贵实在不想多说,这个人,能不添乱就不错了。本以为是个好学的后辈,没想到是个眼高手低不知天高地厚的自负之人。

    这种人,还是乖乖的待在大军之中,不要惹事的好。等回到长安,一定要告诉李治,这个年轻人不适合带兵,还是给他在谋个差事,比如说金吾卫就不错。
1...7980818283...1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