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带着机器狗去唐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南山堂

    更多人的疑问应该是为什么要烧掉这些气体,白白浪费掉很可惜,难道石油公司就是有钱任性烧吗

    可以明确回答的一点就是,石油公司很抠门,他也知道那样一年要烧很多钱。

    其实那不是什么烟筒,而是被称作“安全火炬”的一种安全设备,一个化工厂里往往有好几个。

    大部分时候只是飘着淡红色的小火苗,偶尔会烧起熊熊大火,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安全。

    因为石油是易燃物质,在加工和提炼的过程中,无论是最终产品还是副产品,就包括中间产品也是易燃物质。

    有些其他不光易燃,而且还很毒。如果这部分气体泄漏出去,就会弥散在空气中,环境污染就不说了,毒死人可就麻烦了。

    而且更要命的是,他们大多数要比空气重,会蔓延在工厂地面,闹不好碰上火种就炸了,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

    所以索性收集起来一把火点了。

    这个道理,张华要是不说,很可能要用很多血的教训,作坊的工匠们才会想到这种处理方法。

    “另外,一定要和所有的匠人强调,但凡是在火油作坊的空间范围内,一定不能有任何擅自点火的操作,火石更是严禁携带到作坊里面。”

    安全第一,很多时候这话还真不能只是说说而已,要不然是要吃大亏的。

    在张华的指导下,火油作坊进行了一番大的改动,总算是在七月初的时候产出了张华想要的煤油。

    “伯爷,这个应该就是您说的煤油了,我试过了,点火烧起来几乎没有烟,也没有味道,还挺耐烧的,比蜡烛要强多了。”

    王玄策抱着一坛煤油来到了张华面前,“伯爷,这煤油明明是从火油里面提炼出来的,和煤炭作坊没有任何关系,为何偏偏叫做煤油呢”

    虽然煤油不是煤炭冶炼出来的,但是后世张华已经习惯把它叫做煤油。

    如果煤油灯变为火油灯或者其他什么的名字,张华总觉得怪怪的,还是维持原样舒服一些。

    &




第463章 先撸一波羊毛
    煤油灯要让勋贵们接受,自然不能按照王玄策给出的简单模型来制作。

    张华来到书桌面前,拿起了鹅毛笔,开始画了起来。

    “伯爷,这是煤油灯怎能看起来像是个装饰品”

    王玄策看着张华在纸上快速的画着,虽然不知道那是不是煤油灯,但是似乎也没有别的可能了。

    “没错,这就是煤油灯,这个灯头用精铜来制作,显得高贵一些,而灯座和挡风用的灯筒则用玻璃制成,一定很受大家喜欢。

    然后你看,这灯头四周有多个爪子,旁边有一个可控制灯芯上升或下降的小齿轮。灯芯的下方伸到灯座内,这样就可以控制煤油灯的亮度。

    这灯头有螺丝绞与灯座相配合,故可把灯头扭紧在灯座上,即使在行走的时候使用,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灯座内注满煤油,灯芯便把煤油吸到绳头上。只要用火柴点着绳头,并罩上灯筒,便完成点灯的动作。

    你说这煤油灯卖一百贯钱,有没有人买呢”

    很快的,一副后世经典的煤油灯的图片就出现在王玄策面前。

    对于大唐这个时代来说,玻璃还是奢侈品,几乎等同于宝石,用上了玻璃的煤油灯,卖多少钱都不算贵。

    王玄策咽下一口唾沫,放佛看到无数的钱财长着两只脚,飞快的跑向张家的库房。

    “伯爷,这个煤油灯,长安城的勋贵有多喜欢,我还不确定,但是以我对草原上的那些部落首领们的了解来看,绝对会很畅销。”

    一切中原的精美物品,在草原上都能卖到一个好价钱,煤油灯这种横空出世的精美又实用的东西就更不用说了。

    为了突出不同煤油灯的档次差异,张华甚至想到了用白银和黄金去打造灯座,在灯上镶嵌宝石。

    反正怎么看起来土豪就怎么制作,先撸一波有钱人的羊毛再说。

    反正刚开始的时候煤油的产量有限,没有办法让普通老百姓也用上。

    过个一两年,产量上来了之后再慢慢的推出价格低一些的产品,最终让它走进千家万户。

    这一套手法,后世的西方资本家可是玩的炉火纯青了。

    自清末,煤油灯被引入中国。美观的灯具,先进的燃料,以及科学的燃烧方式和数倍于老油灯的亮度,使它一下子吸引住了中国人的眼球。

    张华不相信张家的煤油灯会失败。

    “伯爷,要是这么漂亮的煤油灯真的做出来了,我觉得草原上的家家户户,但凡是有钱人家,都会抢着买呢。”含香对于薛延驼人的德性显然也是很清楚的。

    草原民族和印第安人有点类似,就是对于亮晶晶的东西很感兴趣,这有玻璃,有铜或者金制成的煤油灯,完全满足这个属性。

    “长安城的各家勋贵,最是喜欢攀比。少爷你说的用黄金做灯座,用水晶做灯罩,我觉得应该会很有市场的呢。”梅子现在负责张家的茶叶生意,对于奢侈品的运作很有心得。

    毕竟“互助香茶”现在在大唐就完全是属于奢侈品性质的。

    普通的炒茶一斤也就一两贯钱顶天了,比较差的几十文钱就可以买到一斤。

    但是“互助香茶”,特别是沣河北岸山林里的老茶树上出产的,人家压根就不按斤卖,而是直接一两一百贯钱起。

    还经常有钱也买不到,想买为还得看你的身份,只是有钱还不行。

    简直就跟后世武夷山上正宗的大红袍一样,老树旁边直接有武警站岗,每年出产的几斤茶叶直接特供到有关部门,你有钱也别想买的到。

    劳斯莱斯也一样,你身份不够的话,有钱也不卖给你。

    当然,随着劳斯莱斯连年亏损,慢慢的变得有奶便是娘了。

    &



第464章 读书有用
    西北的夏天,没有华庭县那种酷热,只要你别站在太阳底下,其实并不是很难受。

    这种南北差异,单单看温度是比较难感觉出来的。

    在南方,三十度以前就算是很热了,室内室外都是湿热湿热的,浑身难受无比。

    但是在榆林,三十五度的夏天也不是多么的难受。

    各家作坊都在热火朝天的施工、建设之中。

    煤炭作坊和火油作坊更是一次性的招工了几千名人员,再加上水泥作坊、瓷器作坊、羊毛作坊、奶粉作坊等等,一时之间,在榆林,你只要手脚还能动,就不愁找不到工去做。

    “伯爷,这西城的集市最近是越来越热闹了,崔县令已经安排人手扩建了一次,但是每天从早到晚都还是人满为患。可以说整个北部草原的牧民,都在找机会来榆林,西域来的商队,很多已经不去长安了,直接在榆林买东西。”王玄策满头大汗的从外面回来,喝了一口香茶之后对着张华说道。

    “并且,这段时间开始有不少士人来到榆林,虽然大部分都是一些不得志的书生,那也是”

    大唐的人口其实不算多,三千万都不到,但是因为社会对人力的需求基本都围绕着土地在转,从事其他产业的人其实不多。

    华庭县刚和榆林城是个例外,他们是大唐少数用工很紧缺的城市。

    长安城的人工成本原来是大唐最高的,一个壮劳力一天能挣二十五文钱,并且还有上升的趋势。

    但是,在榆林城,火油作坊最新招募的人手,一天的工钱已经开到了三十文钱,仍然没有完全招募到足够的人手,只能说勉强够用。

    也就是,在榆林,一个壮劳力,一个月几乎可以挣到一贯钱,一年将近十二贯钱。

    这个数字,放在几年前,需要榆林人用四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挣到。

    并且,一个月挣一贯钱和一个月挣五百文钱,可不是简单的翻一倍的关系。

    五百文钱的时候,衣食住行用下来,可能每个月存下来的也就是一百文钱。

    但是一贯钱的时候,一百文就变为六百文了,相当于收入翻一翻,存款跟着翻了好几翻。

    这对商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一方面,大家看到在作坊里做工可以挣到更多的钱,会吸引更多的人去作坊。

    另外一方面,大家在作坊里挣了更多的钱,就有实力拿出更多的钱去消费,这又间接的比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甚至,朝廷中的高官们担心的重商会对圣人之学的传播造成影响,在看到了榆林城的实际情况之后,也会乖乖的闭嘴。

    因为人口只有十几万人的榆林城,居然有八千人的在册学童。

    这个数字放在后世,那是不合格的,六年义务教育里的学生都不止这个数。

    但是,放在大唐,张华敢说,除了华庭县之外,没有哪个地方的学童比例比榆林高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唐朝廷又没有额外的给榆林划拨经费,怎么支撑的起八千学童

    道理其实很简单,榆林的学童,大部分都是在商人办理的蒙学里面上学。

    一年三贯钱的学费,再加上榆林县衙给于的补助,兴资办学在榆林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

    张华听王玄策汇报了一下榆林城最近的情况,也是一阵感慨。

    一个学童一年的花费大概也就两贯钱,交了三贯的学费,县衙还补贴一贯,相当于每个学生他一年能够挣两贯钱。

    而对于榆林城的百姓来说,一年三贯钱虽然不少,但是在连妇女都能找到待遇不错的活的榆林,一年收入二十来贯,拿出三贯钱出来,



第465章 奴隶贸易
    有需求就会有供应,就会有人去想办法满足这个需求,因为有利可图。

    榆林城缺少人力的情况同样如此。

    对于张家的火油作坊这样的大作坊都觉得人力紧张了,那么普通商人的小作坊招募人手就更难了。

    这么一来,有些人看到了商机。

    裘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早年间,裘六算是榆林城的一个小混混,隋朝末年还在卫府做过几年兵卒,后面隋朝亡国之后,他也趁机离开了军营,在县城里厮混。

    由于为人比较讲义气,做事也还算是公道,在榆林城三教九流之中,不少人都知道他裘六哥的名声。

    作为榆林城的地头蛇,这里的一举一动都是入了裘六的眼中,不少作坊缺少人手他也自然也是知道的。

    自从前两个月他和一帮薛延驼人合伙捉了七八个东突厥人卖给一家作坊,获得了几百贯钱之后,他就发现了一条新的财路。

    然后,他立马就召集了以前一起在榆林城厮混的几十人,再拉拢了城外一批薛延驼人,组成了一个捕奴队,专门在东突厥、西突厥等地捕猎。

    还别说,短短的两个月,他就挣了前面三十多年也没有挣到的钱财,成为一名腰缠万贯的有钱人。

    他裘六哥的名声更是在榆林城如日中天,许多小作坊主都找他买人。

    五十贯钱一个奴隶,虽然不便宜,但是算一算,只要四五年就回本了。

    再说了,奴隶用起来可以更加的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上班,还是很划算的。

    对于后世的人来说,奴隶是一个比较遥远的事情,除了在小说中看到美国黑奴的描述,基本上没有太多其他的了解。

    嗯,房奴除外。

    其实,早在战国之际,“卖仆妾售于闾巷者,良仆妾也”,就反映出奴隶买卖已极其普遍。

    公家、私家之间都会进行奴隶买卖。

    《国语吴语》记越王勾践在伐吴前下令说,军士因不听命被斩者的妻儿要没为奴隶卖给私家。

    秦简《封诊式》的“告臣”爰书说,士伍甲由于其臣“骄悍,不田作,不听甲令,谒卖公,斩以为城旦,受价钱”。

    可见私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把奴隶卖给公家。

    此外,如国家没收犯罪者的奴隶、私人用奴隶为官奴赎身、国家间或私家间掠夺奴隶、占有他人的逃亡奴隶等等,也都会使奴隶变换主人。

    不过,到了隋唐之后,大规模的奴隶贩卖已经基本绝迹,即使是有,也是因罪入了奴籍的官奴。

    所以严格说来,裘六在榆林城贩卖奴隶是违法的。

    崔光作为榆林县令,自然也是听说了这个风声,不过他比较纠结。

    因为榆林现在是什么情况,他其实是很清楚的。

    客观的说,裘六做的事情对榆林是有好处的。

    但是崔光一向是保守习惯了,自己没有太多的主见,不敢把这个责任往自己身上揽。

    所以他就来见张华了。

    反正榆林现在大部分的产业都是张家的,也只有张华的爵位是最高的。

    “伯爷,情况就是这样了,你看……”崔光欲言又止的看着张华。

    崔光不需要多说,张华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其实,崔光今天会来和张华说这件事,就代表了他对捕奴的态度了。

    “崔县令,我大唐律保护的是大唐子民,像是榆林城外那些薛延驼人也好,东突厥人也好,扑骨人也好,亦或是其他民族的人,只要他们认为自己是唐人,只要他们服从管教,他们就受到大唐律的保护。”

    张华并没有思考太久,就给了崔光自己的答案。

    “但是,草原上其他没有不认为自己是大唐人的人,包括西域各国人,




第466章 满载而归
    广州这个名字,可以说历史悠久了。
1...130131132133134...1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