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机器狗去唐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南山堂
今天下朝的时候,这些人被通知一会一起跟着李世民去互助村挖祥瑞,脸上都是一脸懵逼的,好在路上房玄龄简单的给大家解释了一下,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是说实在的,压根就没有人相信这世界上还有这么神奇的作物,所以别看现在他们这么积极的拿起锄头,其实不是为了帮助李世民挖土豆,
第172章 地价要跌了
虽说是李世民带着各位大臣在挖土豆,但是实际上不可能真的全部让他们来挖。
张华带着几个农户在魏征圈起来的一亩地中帮忙挖着,魏征看到了也只是凝视了这个年轻的过头,但是最近风头很盛的年轻人,并没有出声。
李世民越挖越兴奋,今年才三十岁的他,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一向兵马娴熟的他,虽然最近一年比较少运动了,但是挖一挖土豆还是难不倒他。
很快,在李世民后面就垒起了一座土豆堆成的小山,而旁边一起挖土豆的裴寂,却是越挖越心惊,越挖内心越纠结。
一方面,他们也不算是良心冥灭的官员,对于大唐能够多处一种产量如此夸张的食物是充满期待的,但是另外一方面,他也知道,这土豆一旦普及开来,李世民的皇位就算是彻底的坐稳了,即使再拿玄武门之变来说事,也没什么意义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虽然很多时候老百姓在朝堂之中并没有任何发言权,但是一旦当今天子真的得到天下军民的支持,那朝中再怎么折腾,也难以造成什么影响了。
一亩地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不到半个时辰,所有的土豆都被收拢起来了。
“魏爱卿,来,你亲自来称,一个土豆都不要漏,我看着土豆,不像是只有一千斤的样子。”李世民满头大汗的随手接过一个帕子,随便擦了擦,便一脸笑容的看着魏征。
“陛下,一切已经准备就绪,刚刚已经数过,这一亩地共有土豆六百八十六株,现在就马上开始称重。”魏征说完就只会身边的人开始称重。
“陛下,我赌这一亩土豆至少有两千斤!有些人偏偏说连三百斤的作物都没有见过,今天倒是要睁大眼睛好好的看一看了。”闻到风声后面才赶到的程咬金,关键时刻又跳出来献宝了。
裴寂和陈叔达装作没有听到程咬金的话,作为混迹朝堂多年的老臣,自然知道关键时刻要明哲保身的道理,今天很明显是自己处于劣势,硬的碰过去还说不准吃什么亏呢。
“这边的已经达到一千零六十斤了,继续称。”魏征在一旁指挥搬动土豆,不断的过称。
“哈哈,好,非常好,这还不到一半,就已经有一千斤了。只要大唐十分之一的土地种上了土豆,天下饥荒问题将彻底消失了。”最高兴的莫过于李世民了,自登基以来,他还真没有碰到什么顺心事,今天总算是开怀大笑了一回。
“陛下,这土豆亩产三千一百零八斤,不过这是刚从地里挖出来的,过几天再称可能会有些许误差,但是亩产超过三千斤是确定了。”
很快魏征就确定了这亩土豆的重量。沣河北岸这一大片土地,李世民是随便选择了一亩,虽然其他地方也许有多有少,但是总体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陛下万福,大唐从此再无饥荒。”
“天佑大唐,如此土豆,着实称得上是祥瑞了。”
“这种祥瑞,可以多来一点啊。”
虽然刚才挖掘过程中大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当最终确定了土豆的产量的时候,还是引起了各种称赞。
“陛下,土豆的情况已经落实了,这片地瓜我们是不是也一并挖出来以后南地瓜,北土豆,有此神物,实乃天乃天降祥瑞啊。”
房玄龄看到大家沉浸在土豆的喜悦之中,觉得干脆再加把火,看看地瓜的产量是不是更加的夸张。
“对,一并挖了。”
“陛下,微臣准备了些许茶水,是不是让各位先休息片刻,挖地瓜的事情就交由农夫来完成”
张华看着满头大汗的李世民等人,赶紧安排人端了茶水过来。
这大热天的,李世民带着一帮臣子身体力行,他自己年轻可能没事,但是有些老臣已经气喘
第173章 永定伯
大唐建国已有十年。
隋末战乱的时候,各地地价下跌的很快,再加上产生了大批无主的土地,所以唐初的地价是不高的。
但是,即使如此,通过十年的休养生息,各地的地价还是在不断的上涨的,现在长安城周边的好地,价格已经和隋朝鼎盛时期差的不远了。
一直以来,不管是士大夫还是下本老百姓,手中有了钱都喜欢买地,所以不管是裴寂还是孙叔达,家中都有良田无数。
这是他们家族延续和生存的重要保障之一。现在房玄龄一说地价要下跌了。大家才反应过来,有了土豆和地瓜,大唐的粮食产量不要说增加几成,就是翻一翻,翻两翻,甚至翻三翻都没有问题。
大唐只有两百多万户人口,虽然有一些隐户和逃民,但是终归不会超过三百万户人口。
粮食产量一下子增加那么多,虽然解决了大家的吃饭问题,但是粮价肯定会下跌的非常厉害。
现在几文钱一斤的粟米,到时候可能一文钱就可以买到好几斤的土豆与地瓜。
那土地的价值还能维持现在这么高吗
很明显,到时候土地肯定卖不出好价钱了。特别是听说地瓜在旱地里也能种植,土豆在北地边疆也能种植,那么大唐的耕地面积必然会有大幅上涨啊。
“是时候回去考虑卖掉一部分土地了。”
这是在场许多人心中的想法。
“陛下,天色似乎有变,微臣请陛下及各位大臣到家中小憩片刻。”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天上突然之间就飘来大片大片的乌云,一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
“陛下,这是要下雨了啊。”
“干旱了半年,终于要下雨了。”
“关中百姓等这场大雨等了好久啦。”
“今天可是双喜临门啊,出了土豆和地瓜这样的祥瑞,干旱了这么久的关中又终于要下雨了。”
看到要下雨的样子,大家都变得更加兴奋。虽然关中旱灾基本上平息了。但是如果继续不下雨的话,下半年还是一场大旱,到时候刘麻烦了。
“张爱卿,你可真是朕的福将啊。走,那今天朕就带众位爱卿去见识见识张家的美食。”
张家的炒菜已经慢慢的在长安城的部分勋贵之中流传开来,和无滋无味的煮菜相比,口感不知道差了多少倍。
“都说长安城第一才子张华家的厨子有天下第一的厨艺,今天我们倒是有口福了。”
“民以食为天,着实要趁此机会见识见识张家美食。”
“我们这算是沾了陛下的光了。”
一帮人有说有笑的往张家走去。
沣河北岸离张家也就两里路,大部分臣工都是第一次来互助村,不说沣河上造型独特的桥梁和亭子,单单河边的大水车就是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所以大家都没有再骑马回去,而是在李世民的带头下缓步向前。
一行人刚刚进了张家大门,雨珠就开始噼里啪啦的落在了屋顶。巨大的雨滴撞到瓦片上溅起了白色的水雾。
贞观元年最受期待,最受欢迎的一场大雨在无数的祈祷之中,突然之间就来了。
“都说春雨贵如油,这夏天的雨更珍贵啊。”
“有了这场雨,旱情就算是彻底的缓解了。”
“今天的收获可真是大啊,一扫老夫胸中的郁气啊。”
伴随着“轰隆轰隆”的雷声和闪电,远处的山脉很快就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之中。
屋顶的水开始哗啦哗
第174章 一瓜难求
永定伯张华的册封没有太多的引起大唐的老百姓的关注,除了中保镇的百姓。
但是,这个看似平常的伯爵,在长安城勋贵之中却是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
不说那天土豆和地瓜的挖掘有不少朝中高官亲眼目睹了,本身勋贵之间的消息传播就是非常快速。
亩产超过三千斤的粮食!
不说这土豆和地瓜对大唐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也不说有了这高产粮食后地价是否会有变化,农夫数量是否会有所变化。
单单亩产三千的粮食种子,在推广初期,它的价值就不是一般的高。
几文钱一斤的粟米,亩产一百多斤也就是价值几百文钱。
土豆和地瓜大量种植之后,价格肯定比粟米要低,可能低很多。
但是在现在,在未来的一年乃至两三年内,作为种子一样存在的土豆和地瓜,价格绝对不会比粟米低,甚至会更高。
勋贵勋贵,哪家家里没有几千亩地,甚至几万亩地的这要是全部种上土豆和地瓜,一年的收入少说也要增加几千贯。
真当勋贵都是富得流油,不在乎几千贯啊
家财万贯,被拿出来形容家中有钱。这和后世说人家是亿万富翁是一样的。
可见几千贯绝对不是小钱。
几千贯现金和几千贯资产又意义不同。
所以当大家知道张家有土豆和地瓜之后,互助村一下子就热闹了。
张华好歹也是个伯爵,虽然在王爷国公不少,侯爵一大堆的长安城,伯爵不算是多么的显赫,但是也绝对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拿捏的。
坏规矩的事情,哪怕你是哪家王爷,也是不敢随随便便做的。
几百亩的土豆和地瓜种子,虽然可以种几万亩乃至十来万亩的地,但是这些基本上没张家什么事了。
张华能够留下来的就是地瓜和土豆各一亩,所以但凡是来张家求购求赠种子的,张华都把锅甩给了李世民。
当然,走的时候送上一两个土豆和地瓜,让人家见识见识实物,还是可以接受的。
张华的路走不通,大部分人家也只好死心了,但是那些和李世民亲近的朝臣就开始变着法门苦穷了。
李世民当然也清楚这些人的目的,反正土豆和地瓜迟早也是要普及天下的,正好借着这个机会让勋贵们见识见识也好。
再加上国库空虚,这段时间李世民发赏赐也吝啬了好多,现在每家发个几十斤几百斤的土豆和地瓜,花费很少,取得的效果确实非常不错。
……
“萧山,你带着这一百斤地瓜连夜回江南,到了老家之后按照这个册子中的说法把它种到地里,安排专人去照看。”
萧瑀作为老臣,自然也是从李世民那里收到了土豆和地瓜的赏赐,考虑到老家江南更适合地瓜的种植,他还专门和河北的官员用土豆换了一部分地瓜。
然后便让家里的忠仆加急送往江南老家。
江浙地区一向是山多地少,粮食产量不足,有了地瓜这种神奇的物种,不需要几年,就不会有粮食问题了。
作为在江南地区推广地瓜的功臣,萧家能够得到的好处数不胜数。
“老爷,我明白,我一定选择最好的地,安排人日夜照看这些地瓜,力争明年再次种植的时候,能够至少有几百亩地瓜。”
“这地瓜生的熟的都可以吃,在还没有推广开来之前,一定要看好别让人给偷挖走吃掉了。”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长安城不少人家中。这些勋贵,大部分都不是长安本土人士,有土豆和地瓜这么好的东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拿回老家种植。
至于长安的地,有了陛下皇庄里种植的几万亩土豆和地瓜,还担心没有种子吗
无非就是多等一年而已。
物以稀为贵,土豆和地瓜的价值在离长安城越远的地方,发挥的作用越大。
&n
第175章 人尽其才
永定伯给张华带来的,不仅有身份地位的提高,还有实实在在的好处。
首先就是食邑增加了,隔壁林坊村和罗助村的户口也全部纳入永定伯的封地,吓得林元武当天就带着大礼痛哭流涕的来到张家忏悔。
其次就是李世民还赏赐了一批绫罗绸缎和几对白玉,不过对于不差钱的张家,这倒是无关紧要了。
还有一个让管家潘来福不知道怎么安排的,那就是李世民赏赐的宫女太监。
宫女还好说,张华不想纳入房中的话,那就当做丫鬟来使用了。
但是太监就麻烦了。
登基以来,李世民为了开源节流,已经裁撤了宫中不少宫女和太监,其中一大半都是赏赐给功臣了。
这其中的太监怎么用,各家都是有些困惑的。放在自己身边,太监伺候人的水平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是多少有点犯忌讳的感觉啊。
不伺候人,太监也不会做什么其他的啦。
“郑贺,华林,你们说说以前都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特长。当然,不方便说的东西就不要说了,我看安排你们做什么好。”
潘来福不知道怎么安排这两个宫中赏赐的太监,张华只好亲自处理。怎么说也是李世民赏赐下来的,不好随意糟蹋,但是只是单纯的养着,似乎也不是什么好办法。
“伯爷,小的以前是在敬事房当差,除了敬事房的差事,其他都已经不会做了。小的不敢奢望伯爷给于锦衣玉食,只求有一口饭吃便可。”郑贺双腿一软,跪倒在地,眼泪哗啦啦的就流出来了。
像是郑贺这种专门负责yange人家命根子的太监,地位一向是低下,哪怕在宫中也是如此。
这种人物出了宫,如果又无家可归的话,往往很难有活路。
而有家可归的人家,又有几个会进宫当太监呢
所以当张华问他们会干什么的时候,郑贺首先就双腿一软,觉得自己以后难过了。
“你是在敬事房打杂还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