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优秀青年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朱瞻基顿时就被逗笑了:“人家都想着做京官,你倒好,总想着往外跑?你是不是有毛病?”
“呸!”杨少峰呸了一声,说道:“有毛病的是你,不是我。你想想,县令好歹也是个正七品,总比我这个从九品要高上好几级吧?”
“不是,你怎么总想着你那个几品官的事儿呢?这满朝上下又有谁真拿你当从九品的看了?谁闲的没事儿敢招惹你?”
“这不是招惹不招惹的问题。”杨少峰道:“这是品级的问题。
当然,也不光光是品级的问题,而是我还有一些想法,打算到下面的州县去试一下,要不然我这心里没底气。”
朱瞻基好奇的问道:“什么想法?还非得你自己去折腾?这不是有七十三个学生么,永乐十九年的殿试,怎么着也能有几个考中的吧?”
杨少峰有些烦燥,抓着头发说道:“别说他们七十三个了,你就算是把伊逍和白庚给我弄过来也没有,我要是不亲自去下面盯着,我不放心!”
将杯子里的酒一口喝光,杨少峰干脆跟朱瞻基摊牌了:“这么说吧。等回到了大明,我就去找皇爷爷求个恩典,外放一地做个县令。
我要求不高,只要随便找个不太偏远,最好在山东沿海一带的县就行。
我想试试,能不能靠着工坊之类的玩意让百姓有另外一个活法,不用靠地吃饭,也不用看天活命。”
朱瞻基顿时好奇了起来:“你这不是脱裤子排气,多此一举么?
咱不说别的地方,就说杨家庄子吧,庄子上的庄户,现在又有多少是真个靠地吃饭的?不还是靠着你家那几个工坊还有养殖鱼羊之类的玩意?”
“那不一样!”杨少峰道:“杨家庄子是杨家庄子,可是你瞧瞧杨家庄子旁边的那些庄子,有几个是跟杨家庄子一样的?”
朱瞻基道:“人家别人家的庄子,纵然比不上杨家庄子,可是也没差了太多吧?
还有顺天府的百姓,现在也多是靠着工地在活,而不是靠着那一亩三分地,你说你这实验到底有什么意义?”
杨少峰随即反问了一句:“当顺天府皇城的工程结束了呢?
你要知道,现在宫城、皇城的工程都已经完工了,剩下的外城还有那些园林都可以慢慢来,用不着像现在这么赶,到时候需要的劳工数量也会减少,你让他们咋办?
我想找个地方试试,弄几个工坊出来,让百姓习惯在工坊里上工赚钱。
记得不记得前两年我曾经跟你说过,我觉得这天气一年比一年冷?总得早做打算吧?”
朱瞻基更迷糊了:“那不更应该劝耕农桑,让百姓多种粮,各地各仓多存粮?”
第二百二十八章 到底是谁犯蠢?
朱瞻基的话音刚刚落下,杨少峰却呵呵笑了一声道:“对,也不对。
再怎么深挖洞广积粮,储备再多的粮食,都无法解决一个问题——灾年的时候,人口的增长速度并不会放缓,而粮食却停止了增长,甚至还有很多人把粮食捂在手里。
对于很多地主来说,把粮食捂在手里,市面上的粮食就会涨价,而粮食涨价之后,那些泥腿子就吃不起粮食,最后就只能卖儿卖女卖地卖自己。
大家手里的银子更多,地更多,日子更好,再稍微拿些银钱出来修个桥补个路啥的,这钱和土地都到手了,名声也有了,还想咋的?”
至于其他的事情,那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这天下是皇帝的,可不是自己的。
朱瞻基却瞧着杨少峰道:“你未免把人想的太坏了些。我不否认有人会像你说的那样儿囤积居奇,但是这天下也有不少的士绅能在灾年施粥舍药吧?”
“那样儿的士绅又有多少?是囤积居奇的多,还是施药舍药的多?”杨少峰直接反问道:“临清那边的教训还不够?”
“……”
尽管不想承认,但是朱瞻基却又不得不承认,杨少峰说的才是对的,那些囤积居奇的士绅数量远比施粥舍药的士绅更多。
“可是,让百姓去工坊上工,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么?”
朱瞻基依旧有些怀疑:“百姓跑去上工,种地的就会少,种地的少了,粮食也就少了。一旦遇上灾年,粮价岂不会因此而价格更高?”
想了想,朱瞻基又接着说道:“且不说别的地方,就说山东,济南青州等地连年干旱水涝,你让百姓去做工赚银子是没错,可是银子能解决干旱水涝的问题吗?”
杨少峰道:“那我也想试一试。有了银子,干旱可以打井,可以筑水库蓄水,水涝可以疏通河道,加强河堤。你不让我自己去试一试,我总是不甘心。”
朱瞻基想了想,然后问道:“那在这倭国不也一样?你现在是大明驻倭国全权特使,这里的一切都是你说了算,不比回到大明之后再去做个县令要强?”
杨少峰顿时无言以对。
怎么说?说永乐十八年的时候山东会有一场唐赛儿起义,现在不确定还会不会发生,所以我打算跑到山东去替你镇场子?
说出来之后会不会被人扔火堆里烧了?就算是不烧,那朱老四会不会问自己是怎么提前知道的?是说朱重八托梦还是说自己是穿越者,所以才知道的?
这种狗屁倒灶的说法,说出来也得有人信啊!
朱瞻基见杨少峰不说话,便笑着道:“先可着倭国折腾吧,等开春了咱们把城池给修好,让户部迁移百姓过来,这里就是大明的一个州县,你想怎么折腾不都随你?
还有,与其想着这些有的没的,你还不如想想倭国的那四万劳工该怎么办呢。咱们来的时候,可没预计到会有四万劳工,带的物资不够吧?”
一听见物资这两个字,杨少峰顿时就头疼起来。
在最开始的时候,杨少峰最头疼的是很多事情想干却没办法干,比如码头港口和城池,因为没有足够的劳工,所以只能先勘探规划。
而现在的情况是,后小松后小松和后龟山这两个后字辈的难兄难弟很快就会各自运送两万劳工过来,在解决了劳工不足的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
物资不足的问题。
杨少峰等人从大明出发的时候,整个舰队一百四十多艘宝船确实带了不少物资,足够整个舰队消耗到永乐十八年六月份。
但是加上徵葛诚二郎送来的三千劳工,再加上后字辈两兄弟将要送来的四万劳工,这些物资可就不够用了。
更头疼的是,一时半会儿的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从大明往倭国运,不光不划算,而且没办法满足几万人所需要的物资缺口。
在倭国就地补给,先不说那些简单到极致而且难吃的极致的食物能不能吃的问题,就是倭国本身都已经穷成了狗,再搜刮他们的物资来进行补给,估计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彻底逼反倭国。
逼反倭国没什么,两万五千多的步兵再加上三千骑兵还有一百四十多艘宝船以及宝船上的那些将士,就算横推了倭国都很简单,而且朱老四也不会在意,杨少峰也不用害怕担责。
但是这种一次性把羊薅成葛优的薅法无异于杀鸡取卵,跟原本的细水长流薅羊毛计划不符。
难道想薅倭国的羊毛,还得先帮助倭国致富?这他娘的也太扯蛋了!
朱瞻基瞧着杨少峰的脸色来回变化,忍不住问道:“怎么了?难道这物资的事儿很难解决?”
“嗯,”杨少峰点头道:“咱们现在刚刚三万人多点儿,物资就已经挺紧张了,如果再加上四万的倭国劳工,到时候怎么办?
让倭国解决,倭国解决不了,从大明运,一时半会儿的也运不过来。这他娘的不是很难解决,这是相当难解决啊。
难道咱们还得先帮着倭国人发家致富,等养肥了之后再抢他们一波?”
朱瞻基瞪着眼睛道:“没那么麻烦吧?你现在拿钱找倭国人买物资,倭国人再把这些钱赔给大明,等于咱们在用他们的钱买他们的物资,咱不亏啊?”
“但是也没赚,”杨少峰皱着眉头道:“如果咱们不用花钱就弄到他们的物资,那咱就是赚了。
现在咱们要拿钱先买物资再让他们把钱赔给大明,就等于咱们没赚钱。没赚不就是亏了?”
朱瞻基瞧着杨少峰道:“那你说咋办?明抢不行,花钱买你不愿意,难道你还能凭空变出物资来?就算你想学着边市城和顺天府一样弄房地产也没指望啊,卖给谁去?”
杨少峰摸着下巴说道:“要不然咱们开学校?让倭国的学生花钱过来留学,由本状元的七十三个学生执教,替倭国培养几个人才?”
“好想法!”朱瞻基竖着大拇指夸道:“新城里有了学校,有了学生,就得解决住的问题,慢慢的这些房子也就卖出去了,再用这些钱去买倭国的物资,然后倭国还要把这些钱再还给大明,最后等倭国彻底废了,再一次性的解决掉?”
说完之后,朱瞻基干脆从椅子上坐了起来,在屋子里来回赚了两个圈子,然后又接着说道:“我知道了,你是打算把边市城的那些教材再拿到倭国来用,让这些倭奴死读书?”
“边市城的教材可不成。”杨少峰满脸坏笑:“边市城那边的教材虽然被改动了一些内容,可是总的来说,当初我就是奔着让鞑靼和瓦剌彻底融入大明的目的去的,所以里面主要还是强调了要忠于大明,忠于皇祖父,剩下的没多少坑人的地方。
倭国这边不成,都他娘的禽兽不如的玩意,让他们用边市城的那套教材,岂不是愧对鞑靼和瓦剌?
正好,这次我带了七十三个学生呢,回头让他们把论语和孟子再加上程朱理学的东西都改改,把以德报怨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教给他们,我就不信他们不跑偏。”
想了想,杨少峰又接着说道:“不对,现在不仅仅是物资的问题,还有其他一大堆的问题要考虑。
四万劳工啊,吃喝拉撒睡都是大问题,哪怕每人每天只吃两顿饭,只去一回厕所,那这工地也他娘的要不成了。
不行,回头得先让徵葛成二郎送来的那三千劳工去盖茅厕,先把五谷轮回的事情给解决喽。
还有住的,先把茅草屋盖起来吧,毕竟是两万多的劳工,让人睡在雪地里面也有些不像话。”
杨少峰越想越头大:“彼其娘之啊!越想我这脑袋就越疼!这解决了吃,解决了住,还得解决他们的铺盖问题,还要解决他们吃的问题,我怎么就这么命苦啊!”
憋了一肚子火的杨少峰扭头一瞅,却发现朱瞻基正老神在在的喝着茶水,心里的邪火就盖不住了:“我都头疼成这模样了,你还有心思喝茶!?”
朱瞻基给杨少峰的杯子里也倒上茶水,笑道:“刚才你说的那些问题让我头疼,现在轮到你头疼,不是很公平么?再说了,你自己蠢,又怪得了谁来?”
“我蠢?”杨少峰难以置信的伸出一根手指指着自己的鼻子:“我堂堂的六首状元,你有什么资格说我蠢?”
朱瞻基满脸的笑意:“我堂堂的皇太孙,你不一样总是说我蠢?现在轮到我说你几句,你还不乐意了?”
杨少峰哼了一声道:“那你说说怎么办,如果你的办法好,我就承认我蠢,要不然,你就得向我道歉!”
朱瞻基点了点头,指了指门外,笑着说道:“你口口声声的说自己带了七十三个学生,现在让他们一起想个办法,不比咱们两人在这里抓瞎要强许多?你还有脸说你不蠢?”
杨少峰的脸色顿时黑了下来,从牙缝里硬挤出两个字:“我蠢!”
第二百二十九章 超级大喷子!
身为一个身经百战的键盘侠,又在书友群和贴吧里进修升级到中官村的网文作者,杨少峰觉得自己就算不是天字号的大喷子,当不得群雄束手的独孤求败,那也是少峰一生,不弱于人的存在。
可是直到永乐十八年三月,刚刚从倭国回到顺天府,杨少峰才真正的知道了叫做富有大明特色的大明御用喷子。
是的,大明御用喷子。
从朱重八建立大明到朱由检那个倒霉孩子挂在煤山的老歪脖子树上,大明朝从始至终都是有御用喷子存在的。
朱重八定下了该死的“风宪制度”。
所谓“风宪制度”,就是富有大明特色的言官风闻奏事之权——不光喷,还有工资拿,而朱重八的子孙后代严格遵守了朱重八定下的《皇明祖训》,终大明一朝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大明的皇帝都没有削过这些御用喷子们的权柄。
更操蛋的是,这些喷子们可以捕风捉影的喷,他们可以想喷谁就喷谁。
要知道,大明是存在“诬告罪”的,可是这些御用喷子们不用在乎什么诬告罪之类的问题,可以尽管放心大胆的喷,而且喷的少了都不行。
因为喷子们还有绩效考核!
为了保障言官们的工作环境,别把言官们累坏了,大明朝在两方面作了专门的配套:
第一,言官们只负责喷。至于调查和整治,这些费时费力的事情,有专门一个机构来干——都察院,而都察院里还有一百一十个专门负责大明南七北六一十三布政使司,顺便兼职走访调查组的御用大喷子!。
所以言官在大明朝是正儿八经的横着走的,任何人任何事,只要被他们盯上了,他们拥有足够多的时间精力跟你死磕。
第二,言官们人数众多。大明朝生怕把言官们累着,毕竟,喷人是件很累的事情。
以六科给事中为例,吏科四人﹑户科八人﹑礼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共计四十个御用大喷子,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属于定点喷!定人喷!专业喷!
要知道,这些人都是有品级的,属于大明朝正儿八经的朝官,所谓的言官,就是指的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这些御用大喷子。
终于,他们打遍天下无敌手了,喷同僚已经变得无聊之极,完全产生不了职业快感。
所以,这些御用大喷子们逐渐将他们的目光瞄向了皇帝!
皇帝结婚晚了要喷,皇帝临幸妃子少了要喷,皇帝临幸妃子多了也要喷,皇帝纳的妃子多了要喷,皇帝纳的妃子少了还要喷,不纳妃?往死了喷!
言官们对于皇帝的吃穿用度各种事项比谁都清楚——皇帝没有任何**,一切都要记在《起居注》上,而言官是可以随时查阅的。
从这个角度讲,大明朝的皇帝是最悲催的,人家摆明了找你茬,你不仅不能指责人家,还得在人家骂得最厉害的时候,公开表扬一下!
说出去大概都没人信——皇帝贿赂大臣,皇帝给大臣偷偷送礼,就发生大明朝,关键这事最后没让皇帝得逞,最后还被记在史书上了!
再举个例子,看看言官们的战斗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