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大亨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赫墨

    主要是杨靖怕麻烦。行李托运麻烦,抵达目的地取行李更麻烦,耽误时间不说,万一要是被别人领错了行李,那可就真麻烦了。

    有这样的傻人,领行李的时候也不看看号码,光凭自己行李箱的颜色提起来就走,结果把别人的行李给提走了......

    随身携带就没这些麻烦,到了目的地之后,提着行李直接走人。方便、安全、快捷。

    持有头等舱机票的乘客在下飞机的时候依然享受特殊待遇,虽然杨靖没有坐上小电瓶车出闸,但因为有头等舱专用通道,所以出闸还是比较快的。

    十月底燕京的凌晨还是有点冷的,幸亏杨靖在下飞机的时候多披了一件外套,否则还就真有点受不了呢。

    出闸之后,杨靖没有急着走出t3航站楼,而是先来到了航站楼的二楼西侧,在那里的工行atm机上提了三千块钱的现金。

    回国了,英镑和欧元就不太适合在国内使用了,在国内,就是用国币。

    在航站楼里面喝了一碗加州“李师傅”牛肉面,一边心满意足的感慨还是国内的伙食好吃,一边暗自鄙视机场餐馆的收费太高,杨靖这才拉着行李施施然的走出了航站楼。

    出航站楼的时候还不到五点,无论是轻轨还是机场大巴都还没有开始运行,不过辛勤的首都出租车司机依然在守候着,杨靖倒是不愁没有车进入市区。

    事实上,杨靖大学时代的同寝室好兄弟王家赞家就是燕京的,而且这家伙的家庭条件相当不错,他父母都是燕京高校的教授,要是杨靖提前给他打个电话,王家赞一准儿会开车过来接机的。

    不过杨靖这次回来是归心似箭,要是找老同学接机,免不了又得在燕京耽误多半天,所以杨靖干脆谁也没通知。

    出租车沿着机场高速一直走到东直门桥,杨靖才下了车。沿着二环路稍微向南走一点,就是地铁二号线的东直门车站。

    清晨时分的机场高速还是比较好跑的,从机场跑到东直门,也不过才用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

    五点半,燕京的地铁已经开始运营了。杨靖买了票在东直门站等了几分钟,就坐上了地铁。到了宣武门转乘地铁四号线,没几分钟就到达了燕京南站。

    从燕京回家,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在燕京南站乘坐高铁。一个小时二十二分钟,时速高达三百多公里的高铁就能把杨靖从燕京送到老家天衢市。

    杨靖抵达燕京南站的时候已经是六点多了,第一班从燕京南到天衢东的高铁票是买不上了,不过在七点十分的时候还有一趟,杨靖很顺利的购买到了




第六十四章 熟悉、亲切
    天衢市有两个火车站,一个在老市区,一个在xc区。

    老市区那座始建于1908年的火车站,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在高铁时代到来之前,那座火车站就是天衢市的门户。

    只可惜,更快、更舒服的高铁时代来临了,现在那座老火车站只能承担一些货运任务和少数普通客车客运任务。

    而修建于2010年的天衢东站,是专门为高铁修建的一座火车站,是京沪高铁沿线地级市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火车站。无论是建筑面积还是设施先进程度,都要远远超过了市区的老火车站。

    杨靖之前在金陵上大学的时候,每年都要从这座火车站乘坐高铁,因此他对这座火车站要更熟悉一些。

    下了车,跟随着不算多的人流走出了天衢东站,一出站口,那种熟悉的感觉立刻就扑面而来。

    无论是那略显干燥的空气还是周围那熟悉的语音,都让杨靖再次有了一种想哭的冲动。

    呆呆的站在出站口一边,杨靖有些贪婪的呼吸着,原本那嘈杂的声音此时也是显得如此的亲切。

    两年了!已经足足两年多没有呼吸到这样熟悉的空气,没有听到这么亲切的声音了。

    “师傅,打车吗到汽车站和老火车站三十块钱就能走。”一个带着天衢独特口音的问话声硬生生的打断了杨靖的享受,这让杨靖很不满。

    瞥了那位出租车司机一眼,杨靖没搭理他。

    不过,能干出租车司机的,脸皮早就已经练就出来了,那位司机也不以为忤,继续笑呵呵的说道:“师傅,你到哪儿去啊坐我这车吧,保准既安全又舒服,还省钱。”

    “唉,老师,去哪儿啊坐我这车吧”

    “师傅,我的车就停在那边......”

    ......

    几乎是在短短的十几秒钟之间,已经有五六个出租车司机拥了上来,一个个的都用一种期盼的声音问杨靖。

    也怪不得这些司机都把目光瞄准了杨靖,在回国之前,杨靖奢侈了一把,在伦敦花了八千多镑买了一身阿玛尼的休闲西装和风衣,而且杨靖本身身材不错,十足的一个衣服架子,再加上在国外留学这两年养成的那种气质,这身衣服穿在他身上很出那种味道。

    用天衢话来讲,那就是很抓人眼球。

    尤其是杨靖在抬手间不经意的露出了那块价值几百万美元的百达翡丽铂世界时腕表,更是让他在无形中增添了无数的魅力。

    即便是在国外,也有很多人认不出来杨靖手腕上戴的那块表,更别说国内了。别说这块表了,恐怕就是百达翡丽这个牌子,在国内普通老百姓中,也有绝大部分人认不出来。

    但名表就是名表,尤其是科蒂尔大师亲手打造的名表,就算是认不出来也能看出这块表的不凡。名表就和名车一样,有的名车你认不出来是什么牌子的,但一看就知道这绝对是一辆好车。

    名表同样如此。

    和国内流行的高仿表相比,科蒂尔大师打造的这块百达翡丽铂世界时腕表就好像是屹立在鸡群中的那头鹤,就算看不出来那头鹤是一头丹顶鹤,但鹤就是鹤,永远是鸡无法比拟的。

    天衢这边的出租车司机就是这样,尤其是在火车站和长途客运中心附近“蹲点”的出租车司机,只要看到有客人,不管人家坐不坐车,这帮家伙都会一股脑的围上去。

    坐不坐车先另说着,上去打个招呼问一下,万一人家坐车呢这就是一个活啊。

    现在天衢的出租车行业也不好干,典型的僧多粥少。

    小城城区总共才不到六十万人,可出正规的租车就有2700多辆,再加上最近流行的滴滴打车以及那些没有正规出租车手续的黑车,小城的出租车能好干了才怪。

    这么多出租车司机围着自己,这让杨靖既感到有些烦恼又有些亲切。

    前几年在金陵上大学的时候,每次从金陵回到天衢,一出高铁



第六十五章 近家情怯
    天衢市的第一棉纺织厂,是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国有大型企业,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天衢一棉曾经着实红火过将近二十年,最巅峰的时候,这个厂拥有六千多名职工,产能和盈利在全国纺织行业中高居第二位。

    那个时候因为盈利很高,所以国棉厂的福利待遇好的能让天衢市绝大部分的老百姓红眼。厂子给职工盖宿舍楼,厂子内部有自己的医院、幼儿园、小学、中学和职工技校,厂内食堂和厂外食堂每天都能给职工和职工家属提供味美价廉的食品,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天衢市,绝对是蝎子拉屎独一份的。

    那时候天衢市绝大部分的老百姓一提国棉厂,都是一脸的羡慕,当时就算是华能电厂在天衢建厂,都没有人选择去电厂而是选择去国棉厂,结果这些人后来都后悔的不要不要的。

    杨靖的小姨就是这一批人中的一个。

    杨靖的小姨是八八年高中毕业的,就他小姨那学习成绩,考大学别说门了,就连窗户都没有,于是小姨在毕业之后就直接要参加工作。

    那时候,因为天衢市的铁路交通特别的便利,京沪线和石德线这两条铁路线在天衢市交汇,于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上市公司华能国际就准备借助天衢市的便利交通条件,在天衢市的西边靠近鲁省和冀省交界的地方建造一座大型的火力发电厂。

    这个项目要是放到现在,恐怕项目还没有开工,各种各样的关系就会把新厂子的职工位置全都占满了。可偏偏,在那个时候,即便是电厂都快建好了,可工人愣是招不全。

    为啥,就是因为当时天衢市有一个第一棉纺厂,适龄和应届毕业生的第一选择是国棉厂而不是火电厂。

    用那个时代的人的话来讲,去那种厂子干啥看锅炉吗那是没文化的人才去的地方。

    杨靖的小姨那个时候要是去发电厂的话,甚至连考试都不用,直接就能进去,成为一名发电工人。结果那时候因为一家人都在国棉厂上班,再加上那时候国棉厂的工资确实是整个天衢市首屈一指的,结果小姨就去了国棉厂。

    然后,当华能电厂建好之后,那效益简直就是突破天际,华能电厂的职工成为了天衢市老百姓最羡慕的一群人,而棉纺行业因为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再加上棉纺厂后来的接班人老是往自己怀里揽东西,结果曾经辉煌一时的国棉厂开始逐渐走下坡路。

    那个时候能有机会进入到电厂而没有去,选择了国棉厂的人都后悔一辈子。

    杨靖的小姨就是这一批人中的一个。

    杨靖的外公和外婆老家都不是天衢市的,外公的祖籍在首都,外婆的祖籍在隔壁的冀省。后来冀省的衡.水曾经出过一个全国闻名的邓庄公社,外婆的老家就是邓庄公社的......

    外公当年是当兵出来的,他老人家五四年就出来当兵了,当时当兵的地点就在天衢市的第二十六集团军医院。退伍后,外公并没有回祖籍,那时候的首都可不像现在的首都,再加上正赶上闹三年自然灾害,外公就主动留在了天衢市,帮助国家建设天衢市第一棉纺织厂。

    外婆虽然不是当兵出身的,但外婆却是根正苗红的烈士军属。外婆的父亲就是当年解放天衢市的时候牺牲的,因此外婆在天衢市读完高中之后就留在了天衢市,棉纺厂建厂的时候,她老人家也来参与建厂。

    老两口都是国棉厂建厂的时候就来到这里的,他们俩在这里相识相爱,最终组成了家庭,并且有了四个孩子。杨靖的老妈排行老二,她上面还有一个大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以及最小的一个弟弟。

    那时候,杨靖的外公一家人除了杨靖他舅舅因为岁数小没有在国棉厂上班之外,其他六口人都在国棉厂上班,甚至就连杨靖



第六十六章 岁月不饶人
    国棉厂医院原本是国棉厂的内部职工医院,以前在厂大门里面的宿舍区,介于生产区和生活区之间的主干道旁边。那时候的国棉厂医院是厂子提供资金,职工和职工家属在那里看病花钱很少,一些工龄足够大的老职工看病甚至不花钱。

    这就是当年国棉厂的福利之一。

    后来国棉厂入不敷出,医院也就渐渐地没人管了。可医院上下好歹也有百十口子人呢,总不能饿死吧于是在国棉厂第一次改制之后,国棉厂医院就被现在的刘如峰院长单独的承包了起来,同时这位颇有魄力的院长筹集资金,在场外现在这个地方建起了一座五层楼的新医院,不仅依然厂内部的职工优惠看病,还开始对外营业搞创收。

    虽然碍于医生的资质问题,国棉厂医院看不了什么大病,但守着拥有几千名岁数超过六十岁的老退休工人的国棉厂宿舍,每年光是给老人输液、做康复,就足以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行了。再通过对外看病,这家医院现在发展的还算是不错的。

    国棉厂是一家拥有六十来年历史的国营老厂子,宿舍区自然也就少不了离退休的老工人。这些老工人岁数大了,身上的毛病自然少不了。

    就好像杨靖的外婆,今年虚着八十岁了,这要是在古代,那可是见了皇帝都可以不跪的老寿星了。

    但在现在,这个岁数的老人越来越多。而老人到了这个岁数之后,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毛病全都冒出来了。

    杨靖的外婆得了一种很让人头疼的病,这种病的学名叫做血栓脑微血管病。

    这种病是属于脑血栓病症的一种,但与普通意义上的脑血栓又不太一样。

    一般而言,人得了脑血栓,厉害点的就是梗这里、梗那里,不是说不出话来就是行动不了。杨靖的外婆可倒好,她虽然也是脑血栓,但症状却并不明显,但全身都有脑血栓的轻微症状。

    通常而言,脑血栓病人发病的时候是脑部某一个部位的血管被梗死,体现在脑ct或者脑核磁共振影片上就是脑子发生梗死的部位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大块黑斑。

    可杨靖外婆的脑ct和脑核磁共振的影片上,出现的却并不是大块的黑斑,她的影片上出现的是很多的状如小米粒一般的小黑斑,虽然梗死的面积不大,可数量却很多。

    用医生的话来讲,这就是典型的血栓性脑微血管病。

    得了这种病的病人不会如大部分脑梗病人那样出现半瘫或者无法说话的严重病症,可一旦得了这种病,病人的走路、说话、吃饭等一切日常行动就会越来越困难。

    就好像杨靖的外婆,得了这种病已经有好几年了,前几年还算可以,可这两年,老人家的病情是越来越严重,现在走路是越来越困难,腿部明明有充足的力量,但就是迈不开步,腿部不受大脑的支配了。吃饭的时候也老是呛咳,吃十口饭能呛咳六七次,到现在,老人家不仅呛咳,连吞咽都有些困难了。

    可偏偏这种病以目前的医疗技术而言又没有办法根治,只能每年进行两次输液通血管来维持。

    外婆输液的病房在医院的四楼神经内科病房,这个杨靖倒是知道。在去伦敦之前,外婆每年两次的通血管都是在这个楼层住院。

    到了四楼,到了护士站问了一下,才知道外婆住在最南边的29病床。

    医院的小护士也挺纳闷的——这个长得挺帅气,穿的也挺时髦的帅哥怎么还拖着行李箱来看病人呢

    站在病房外面,杨靖深吸了一口气,正要推开病房门呢,结果门却从里面被打开了。

    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了杨靖的面前。

     



第六十七章 外公
    杨靖的突然回家,让外婆非常非常的高兴。

    老太太坐起身来之后,那只没有扎针的手就一直抓着杨靖的手不放开,看外孙子的眼神也是如此的温暖。

    小姨回来之后,一家四口就这么在病房里聊了起来,这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幸好这间病房是一个双人间,而且另外一个病床没有病人住,外婆就相当于住在单人病房里。

    一直到护士来给换药,外婆这才擦了擦不知道流了多少次眼泪的眼,对杨靖说道:“小靖啊,别在这里陪我这个老太婆说话了,回家看看你姥爷和你舅舅吧。”

    听到老太太这么说,老妈也点头说道:“是啊,小靖,再有这一瓶就输完了,你先回去吧。等这瓶药输完了,你舅舅开车来接你姥姥,每天都是这样的。”

    这个情况杨靖倒是清楚。像外婆这种通血管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在医院过夜的,虽然是办的住院,但通常都是早晨老舅开车把外婆送到医院,然后输一上午,到中午输完了就回家。

    之前外婆通血管都是这么过来的。
1...1415161718...31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