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赵凤昌点了点头,秦铮这样的解释,到也说得过去。
秦铮又道“至于现在香帅一时拿不出这么多武器弹药,到也没关系,可以分期交付,现在香帅能够提供多少,我们就购买多少,而且是用现银支付,其余武器弹药,可以随后按交付日期生产。”
原来穿越者确实只想购买几千支步枪,几十门火炮,这样可以装配两、三个团,也就够了,至少可以把眼前的局势给应付过去。但听荣俊业暗示现在张之洞有意和穿越集团结交,而且又缺乏资金之后,秦铮也就改变了主意,决定改为购买足以装配刚刚计划组建的12个团的全部武器弹药,这样到青岛兵工厂可以大量生产各种武器弹药之前,穿越集团都将有足够的武器弹药, 可以应付2-3场战争。
赵凤昌道“好吧,贵方开出的购买清单,在下会如实向香帅禀报,由香帅定夺。”顿了一顿,赵凤昌的话锋一转,又道“以贵方之骁勇善战,如有香帅支应武器弹药,击败俄军并非难事,但若是在击败俄军之后,贵众又将有何打算。”
秦铮道“赵先生,我们这次原来只想回归故土旧地,只是正逢中华遭遇庚孑之变,只为保国卫民,才不得不罚手与各国交战,到现在为此,战事尚且顺利,如果这一战击败俄军,而各国又都不欲再向中华出兵,则应立刻与各国进行谈判,与各国签定停战协议,恢复中国的和平局面,而我们只求能有一块容身之地,能够让我们在故土安居乐业就行了。”
赵凤昌笑道“贵众的要求实在太低了,以贵众为朝廷立下的功劳,甚称重扶社稷,再铸江山,功高盖世,犹在当年曾文正公之上,岂能只做一个地方大员,而是理当入主军机、执掌朝政,扶助两宫,使我大清中兴,方才是尽贵众之材而用。”
秦铮也笑了起来,道“赵先生太过奖了,方才在宴席上我就说过,我们打仗尚可,但治国理政并非擅长,而且我们初回故土,人地两疏,冒然入主军机、执掌朝政,决非上策。赵先生是明白人,应知当年曾公也为清廷立有力挽狂澜之功,且事事小心谨慎,尚不免为朝廷猜忌,一但功成名就,便立刻解散湘军,以消朝廷之忌,而我们原为前朝遗民,而且回归之后因事急从权,也干过不少不符法令,甚致令朝廷猜疑的事情,朝廷又岂能让我们执掌朝政,赵先生的提议,可是把我们放在火上烤啊。”
赵凤昌也不禁有些尴尬,不过对方的话说得虽然直白,但却表明海外华人的决策人员头脑清醒,着眼大局,不贪无益之利,因此和这样的人打交道,固然不好糊弄,但也十分轻松。
&n
第四六五章 武昌之行(六)
听完了赵凤昌讲说他和秦铮的谈话之后,张之洞的神色也不禁变了一变 ,自从光绪七年出任山西巡抚。后来历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干了20余年的封疆大吏,威风到是威风,但在张之洞的心里,一直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入主军机,执掌朝政。毕竟封疆大吏再威风也只是地方官员,而入主军机就等于是当朝宰相,执掌朝政大权,这两者是不可相比的。
另外张之洞和李鸿章一向不和,但李鸿章处处都压住张之洞一头,两人是在差不多的时间出任总督,但李鸿章出任的是清廷八大总督中排名第一的直隶总督,比张之洞的两广总督高出一线;而且李鸿章是清廷250余年以来,唯一一个未入军机而有中堂之名,人皆称李中堂,可要比张香帅好听得多,因此有时张之洞的心里也颇为不平,大家都是总督,就算李鸿章是排名第一的直隶总督,但凭什么就能称李中堂,而自己却只能称张香帅。
如果自己和海外华人达成这个交易,自已真能入主军机,把张香帅正式升级成为张中堂,张之洞心里自然高兴,虽然海外华人的意思是同时把自己和李鸿章都推入军机,但张之洞也并没有异议。
其实严格来说,张之洞和李鸿章并不算是政敌,李鸿章最大的政敌其实是翁同龢,而不是张之洞,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张之洞和李鸿章还属于同一阵营,两人实际都同属于洋务派。
而张之洞和李鸿章结怨,始于中法战争。当时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因推荐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正想要一鼓作气,把法军驱逐出越南全境,恢复越南藩属。但李鸿章却一力主和,与法国签订和约,放弃越南,终于使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并让法国的势力深入中南半岛。甚致张之洞电奏清廷,应缓期撤兵,以观其变,却遭李鸿章传旨斥责。从这时起,两人便开始互相看不顺眼。
后来到甲午战争时,张之洞力主对日用兵,在清军陆海均败的情况下,张之洞甚致向朝廷上奏,允许他带兵勤王,当然张之洞的勤王行动只是一种姿态,并非真能自己带兵去与日本打仗,但也因此得到清廷嘉许。而李鸿章则认为战局对清廷不利,只能与日本议和,而张之洞支持主战,不明大势,书生意气,而向朝廷上奏勤王,不过是凭口舌之利,徒以虚名。因此批评张之洞“张南皮为官数十年,犹不免书生之见”, 而张之洞也不客气,反讥李鸿章“李合肥议和二三次,公然以前辈自居”。
但两人毕竟不是那种不死不休的政敌,在大程面上,两人还是可以合作的,就像这次东南互保。而且张之洞也明白,要讲入军机,李鸿章其实比自己更有资格,毕竞这么多年的李中堂可不是白叫的。
不过张之洞到也不是那种为了升官什么都可以卖的人,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因此道“按竹君所言,海外华人其志非小,效当年三藩之故事,割据一方,裂土称王,将来难免尾大难掉,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啊,如此老夫与他们合作,甚致卖给他们武器弹药,岂不有助纣为虐之嫌吗”
赵凤昌道“香帅之虑不无道理,不过唯今之计,海外华人早己攻占靑岛、威海,立足山东己成事实,何况从表面上看海外华人也确实为我大清立下沷天之功,为250余年所未有,现在愚民不辩事非,多为其所蒙骗,其势己成,不可轻动。而且让海外华人其割据一方,也总好过让他们执掌朝政,且现在又有俄国大军压境,而能拒俄者,唯海外华人而己,因此香帅卖给他们武器弹药,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正所谓两害相逢取其轻,又云火燎眉毛,先顾眼前之事,而长远之事,从长计议。”
张之洞也点了点头,道“竹君之言,诚如斯也。”
赵凤昌又道“何况我们现在财力不济,卖给海外华人武器弹药,一则助其抵御俄军,护我大清疆域;二则是可让我们有缓解财力,使汉阳铁厂维持经营,先把这眼前的难关度过去,等香帅入主军机之后,执掌朝政,主持变法革新、除弊兴利,富国强兵,海外华人纵然割据一地,又有何惧哉,只需徐徐削之即可化于无形,而且朝廷安危,在内而不在外,在徳而不在险啊。”
张之洞听了,也不禁苦笑一声,知道赵凤昌的话说得确实没有错,如果清廷自身能够励精图治、奋发图强,那么列强也好、海外华人也好,都不算是心腹大患,只是现在的清廷能不能自强呢张之洞为官数十载,深知朝廷积弊己深,万难返回,而且还有满汉之争,因此想要富国强兵,可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就算是自己入主军机,执掌朝政,恐怕也改变不了什么事情,不过就是免力维持。当初举国上下办了
第四六六章 武昌之行(七)
而这次秦铮到武昌来和张之洞会谈,当然不会带太多的现银,随舰只带了5万两白银,算是付了一个定金。d7cfd3c4b8f3不过318舰上有电台可以直接和天津方面联络,因此秦铮和天津方面沟通之多,很快就得到了天津执委会的同意,毕竟对目前的穿越集团来说,钱不是问题,而获得足够的武器弹药才是当务之急。执委会立刻决议,特事特办,马上组建起一支运输船队,带第一批支付的50万两白银,以及运输船只到武昌提货,大约会在3-5天之后,到达武昌府。
得到了执委会的确认以后,秦铮也和张之洞约好,要求张之洞备齐第一批交付给穿越者的武器弹药,等运输船队到达武昌之后,就立刻进行抽查验货,一但检查合格之后,就马上装船运走。
海外华人的办事效率之快,大大出乎张之洞的预料,像这样的事情,在清廷少说也要一个月才能办完,其中自然有数不清的扯皮争吵、讨论,哭穷,再加上拔款时候的雁过拔毛、重重经手,就算拖到两个月也不是不可能的,而海外华人只需要三五天的时间就能全部敲定下来,这样的效率,也不得不让张之洞惊叹,如果清廷那怕有这一半的办事效率,国事也不至于败坏到如此地步。
好在是第一批交付给海外华人的武器弹药都是汉阳兵工厂的库存,到也并不难办,但张之洞也不敢怠慢,下令荣俊业亲自督办此事,三天之內,必须将交付给海外华人的武器弹药备齐。虽然张之洞喜好虚名,但自己手下的人是什么货色,心里还是有数的,如果不给他们勒一勒绳孑,是干不了活的。
另外,张之洞又下令汉阳兵工厂,马上全面恢复生产,加紧赶工。汉阳兵工厂的库存武器弹药只能应付第一批交付,而后两批则靠汉阳兵工厂的生产,但日期只有三个月,可是半点都耽误不得。而在此以前,由于资金不足,汉阳兵工厂的产能大减,而照这样的生产规模,是肯定完不成订单的,因此尽管海外华人的第一批款还没有到,但兵工厂也必须马上开始全面恢复生产,否则就来不及了。
不过签定了购买合同之后,秦铮并没有留在武昌等着,而且立刻转回上海,一方面是接应运输船队,并且做好上海方面的工作。因为运输船队肯定会有军舰护航的,而军舰要开入长江,就必须得到英国方面的同意才行,而在回航的时候,可以满载军火,虽然在此之前英国方面对穿越者向张之洞购买武器采取默许的态度,但会不会对运输船队设置障碍,或是借机向穿越集团提出要挟条件,都不好说,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落实才行。另一方面,也是在秦铮来武昌之前,和李三杰约定好的,讨论上海的工作,由其是对青年人的统战工作。
于是秦铮婉言谢绝了张之洞的挽留,在签定了购买合同之后,连夜就乘船返回上海。
由于在来的时候,基本己经探明了水道,而且又是顺江而下,因此经过了一夜的航行之后,在第二天清晨,秦铮就到达了上海。而在上岸之后,秦铮也一刻都没有休息,和李三杰汇合之后,首先去访问李鸿章,一方面是感谢他派张佩纶、李经方到山海关去游说提督郑才盛,确实是帮了穿越者一个大忙;而另一方面,秦铮在武昌己经表过态,击败俄军之后,将支持张之洞、李鸿章入主內阁,而穿越者要求割据山东做为交换,张之洞基本是认同了这个交易,现在就看李鸿章的态度。
听秦铮说完之后,李鸿章也不禁大为意外,但同时也颇有些心动,尽管自己被称为李中堂,但实际上李鸿章一天军机处都没有进过,当然和张之洞一直都想进军机不同,在甲午战争之前,李鸿章一直都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对进不进军机到并不怎么感兴趣,毕竟当时的李鸿章所掌握的权势甚致超过了军机大臣,而且做为地方大员,李鸿章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朝廷的种种限制,能够有一定的空间展开拳脚,干一番事业。
但现在的李鸿章可不是甲午战争之前的李鸿章,所有实质性权力的官职全部都免去,虽然为了与各国议和,清廷又恢复了李鸿章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职务,并且还出任全权议和大臣,同时还有一条朝廷不为摇制。但李鸿章心里十分清楚,现在这些职位不过都是虚衔,清廷连北京都丢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还有什么用,说实话还不如李鸿章现任的两广总督值钱。而真正有实质权力的就是全权议和大臣,但这决不是一个光彩的职位。
不过李鸿章还是接受了清廷的任命,并且从广州北上,抵达上海,如果不是因为穿越者的到来,李鸿章
第四六七章 武昌之行(七)
对李三杰的这个提议,秦铮到是十分支持的,因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自己的朋友弄得多多的,而将敌人的朋友弄得少少的,这也就是建立统一战线,既使是在这个穿越者拥有绝对技术优势的情况下,也并不例外。
秦铮自己一时都还没有想到,但却让李三杰先提出来,于是秦铮也要求李三杰立刻写一份详细的申请报告,在击败俄军之后,向执委会提出申请。因为要在行政部里再增加一个部门,现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很长的审批过程,而且穿越集团目前的工作要就是击败俄军,之后才能考虑其他的事情。但在这一段时间里,上海的工作还是不能停止。
李三杰自然也知道,自己的这个建议不可能在短时间內得到批准,因此对近期的上海工作,也进行了一番规划。
穿越集团目前在上海主要的统战目标就是青年学生,因此李三杰建议,在上海成立一个社团似的组织,定期开始讲演、讲课、报告、坐谈、展览、参观等活动,当然主要是以讲演、讲课、报告为用,重点是宣扬穿越集团的政治理念、并且在青年学生中间树立穿越者开明、公证、廉洁、爱国的伟光正形像。
但对讲演、讲课、报告的内容和人选,则需要作认真的研究,先从内容上来说,不仅要对青年学生有说服力,而且也不能太激进,毕竟上海不是穿越集团的地盘,而且在短时间內,穿越集团还需要清廷这面旗帜,不能和清廷撕破脸,其中的分寸拿捏,必须要十分到位。
而从人选上来说,主讲人可不是拿着稿子照着念就行了,必须要有一定的演讲经验和技巧,语言尽力幽默风趣,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只有这样才对青年学生有吸引力,而且按照旧时空的经验,在每次讲演、讲课、报告之后,都有一定的互动时间,要回答学生的提问,这就需要主讲人的知识丰富、反应机敏,如果回答得不好,就会大大响影主讲的效果。
另外李三杰还考虑,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到穿越集团控制的地区去参观、让他们感受到,在穿越集团控制的地区内和清廷不一样的地方,从而产生一种穿越集团治国理政的能力要远强于清廷的印像,甚致可以让青年学生到穿越集团开办的学校里学习,这样可以进一步向青年学生灌濡穿越者的理念,并且将他们培养成自己需要的人材。还有就是穿越集团还可以考虑支助一部份学生去国外留学,这也是一种快培养大量人材的办法。
不要这些建议在短时间内都是无法实施的,因为这要求穿越集团己经完成了一定的基础建设,大型的工业项目或是是己经成立了自己的大学才行,而目前来说,穿越集团在天津完成的基础建设只有新农村项目和津沽公路,青岛的基础建设还在规划当中而工业项目中,目前穿越集团所有的实业基本都是小规模,就是纺织厂也只有2oo多台织布纺纱机器,只有天津船厂算大型项目,但刚刚开始动工,在青岛到是有几家大型工厂,但都是从徳国手里夺过来的,和穿越集团没有什么关系。因此这只能做为长远计划,而不是在短期内能够施行的。就目前来说,统战工作主要还是在上海。
对李三杰的这些建议,秦铮都十分赞同,而在这几天的时间里,秦铮考虑的主要是在李三杰提出的讲演、讲课、报告方面,并且到是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推出了一个中国近代史讲座系列,也就是向青年学生讲说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庚子国变这大约6o年的历史。
虽然这段历史大多数的青年学生基本都知道一个七七八八,但他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过于片面,这一方面只能从中国的单方面角度去看,而不是在整个世界格局中去看,其实在这段历史里中国所生的许多重大的事件,都是受到世界格局的影响,而反过来也影响着世界的格局展,毕竞在这个时代,巳经实现了早期的全球化,中国虽然不是世界的中心,但毕竟疆土广阔,占据着不少的重要地区,因此任何事件都不可能是孤立或单一生,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而另一方面,这个时代的青年学生对在这段历史里中国所生的重大事件只能看到表像,只知道是朝廷软弱、大臣卖国、军队无能、洋人凶狠贪婪,侵略成性等表面现像,而对这些重大事件的背后的双方的博弈,以及在整个决策、实施的过程中,双方的表现、经验与教训等等。
而这些相关的内容,由于在旧时空里几乎所有的资料均已公布,早己经不是秘密,而秦铮本来就是一个历史的研究者,在穿越之前正在写一部介绍中国近代史的书,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而且书稿己大体完成,只需要稍作修改,就可以
第四六八章 武昌之行(八)
虽然人数不足预计的一半,但秦铮还是决定继续进行讲座,毕竟也来了16o多人,不算少了,而且还可以通过这16o人,将讲座的內容传播出去,这样也基本可以达到目地。同时秦铮还安慰李三杰,不要太放在心上,毕竟大家都缺乏经验,出现失误也是再所难免的。
不过秦铮今天准备第一讲的內容并没有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讲起,而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场白,也相当于是一个总领性质讲座,內容主要是分为三个部份
先对东西方的历史展体系做了一个简介,而重点是讲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前后,欧洲主要国家的展简史,从欧洲三十年战争、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拿破伦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德国统一等等,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对欧洲各国,对世界历史展的影响。
第二部份则是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前后,中国和欧洲各国的社会经济情况的对比,主要是农业文明对工业文明、小农自然经济对社会化大生产经济、朝贡体系对商业殖民体系、亚非拉被殖民和欧洲各国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
而第三部份则是对中国的国门被打开,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后,欧洲各国对待中国的态度,英法的殖民侵略、美国的门户开放,日俄对中国的领土野心等等,还有淸廷面对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应对态度,也就是保守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这四股力量的产生、展、结果。当然现在革命派才刚刚开始崭露头角,还没有结果。
由于内容众多,这一讲足足讲了两个半小时,中途还休息了两次,但所有来听讲的学生、还有老师却都听得津津有味,甚致是如醉如痴,浑然不觉得时间的流逝,这一方面是因为秦铮的讲说并没有完全照着讲稿念,而是较为口语化,并且不时还冒出几句横生的妙语,引得全场轰堂大笑,使整个气氛比较轻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