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赵维忠点了点头,他也不是笨人,当然知道李中堂这么急切的要求自己南下上海的目地,说起来虽然自己算是淮军集团的人,但却算不上什么大人物,一年也难得见到李中堂几面,平时李中堂根本不会注意到自己,只是现在这伙海外华人的风头正劲,而自己阴错阳差和这伙海外华人拉上了一些关糸,才引得李中堂的重视,希望通过自己了解这伙海外华人。
而估计这伙海外华人也是想通过自己拉线,和李中堂取得联系,否则当初就不会以自己的名议,首先给李中堂发电报。当然,赵维忠也能够理解,这伙海外华人既然想回归中华,除了自身的实力以外,还需要在朝中找到支持者,而尽管李中堂的权势大不如从前,但毕竟是经营多年,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在大清国的影响力,仍然是无出其右,而且又经办洋务多年,只识深远,不是朝廷里那帮腐朽官僚可比,因此这伙海外华人想搭上李中堂这条线,在赵维忠看来,自然是极为正确的。现在让自己去上海,肯定是要自己带话给李中堂,或是书信,或者是引见他们的人员面见李中堂。
当然,赵維忠也乐于做这样一个牵线搭桥的角色,一方面是希望李中堂能够借这伙海外华人的势力,重新掌权,这样淮军的老兄弟们的日子也要好过一些,另一方面也是提升自己在李中堂,以及海外华人眼中的地位。因此赵维忠立刻道:“好,在下立刻准备,尽快启程。”
秦铮笑道:“那就有劳赵先生了,我们会为赵先生安排船只从人,都是原来北洋水师的士兵,一定让赵先生顺利到达上海。”
赵維忠道:“贵方不派人随在下一同前往吗”
秦铮摇了摇头,道:“不必了,李中堂是指名让赵先生南下,我们自然不便派人随赵先生同行。”
赵维忠一想,秦铮的话也不无道理,现在不派人去上海,也在情理之中,又道:“不知秦政委可以书信,或是口信,让在下转呈给李中堂。”
秦铮怔了一怔,然后呵呵笑道:“我们和李中堂素无交往,自然也不便传递书信,而且也没有什么口信托赵先生转达的。”
赵维忠不禁大为不理,忍不住道:“真的没有吗”
秦铮道:“哦,也不是完全没有,赵先生可以向李中堂转达我们对他的问候。”
赵维忠也不禁有些糊涂了,这伙海外华人以自己的名议给李中堂发电,现在又派自己去上海面前李中堂,但又没有之言片语,仅仅只是礼节性的问个好,那么这伙海外华人到底是要干什么
想了一会儿,赵维忠才又道:“若是李中堂问超天津这边的事情,还有贵方的事情,在下又当如何答复呢”
秦铮道:“这很容易嘛,只要据实回答就行了。”
赵維忠更糊涂了,怎么样才算是据实回答呢
秦铮笑道:“赵先生不用多想,赵先生和我们在一起己有一个多月了,想必也看到不少,听到不少,而我们行事一向光明磊落,也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告人的,因此李中堂问到什么,先生就尽管以自已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答复李中堂也就是了,不用添枝加叶。”
赵维忠听了,觉得仿佛明白了一点,但认真一想,却发现自己还是不明白这伙海外华人的用意,不过秦铮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赵維忠也不好再问下去,只能到了上海以后,如实向李中堂禀告,让李中堂去揣测这伙海外华人的用意,于是点了点头,道:“在下会按秦政委的吩咐行事。”
这时秦铮又道:“我记得当初和赵先生相遇时,赵先生是打算去上海投奔李中堂,如果现在赵先生还没有改变决定,那么可以趁着这个机会,把家人带上一起去上海安居,当然,如果赵先生愿意留在天津发展,我们也同样欢迎,赵先生在天津不是有自己的产业吗我们要发展天津的经济,正需要赵先生这样的实业家。”
听了秦铮的话,赵维忠的心里也不禁一动,当初他到上海去投奔李鸿章,是因为天津被八国联军占领,留在天津难以保证平安,而现在则不同,海外华人攻占了天津,不仅恢复了天津的秩序,还将自己的产业都还给自己,而从这伙海外华人的作风来看,他们显然是主张发展洋务、兴产殖业的,而自己也算是精通洋务的人,在天津也经营了多年,因此留在天津无论是自己兴办实业,还是协助海外华人办洋务,都有不错的发展前景。而到上海去投奔李鸿章,最多也就只能混个温饱,两相比较
第一七三章 南下上海(三)
赵水兰咬了咬嘴唇,道:“爹,我想去学校当先生。”
赵维忠怔了一怔,道:“什……什么先生”
赵水兰的脸上闪过了一丝红晕,道:“今天高大姐来找过我,想请我到海外华人开的学校里去当先生,教导小孩孑们读书识字,而且还能……还能跟她们学一些海外华人的学问。”
天津是这个时代中国风气较为开放的地区之一,到是有一些思想内容较为进步的书报,赵维忠膝下就只有这么一个女儿,自然是十分疼受,而且他又是干洋务的人,思想观念也颇为开通,因此在赵水兰七八的时候,赵維忠就请先生教她读书识字,到也没有想过要把赵水兰培养成大家闺秀,将来好嫁个好人家,只是想等赵水兰长大以后,可以看得懂帐目来往,能够管事理财,毕竟自己的产业将来早晚都要传给她的。
而赵水兰虽然是个女孩,到也十分聪明,跟着先生学了三四年之后,基本的读写都己经掌握,先生也再教不了什么,一则赵水兰己长到十多岁, 毕竟男女有别,二则女孩不可能参加科举,再学其他的经世文章也无益。而尽管这个时候中国己经开办了天津水师学堂、福建水师学堂之类的新式学校,但这个时候的中国仍然还是个男尊女脾的社会,这些新学校都是不收女学生的,因此赵維忠只好又把女儿送到天津租界,洋人开办的学校去继续学习。
洋人开办的学校虽然带有很强的文化殖民性质,但其开办的课程、教学的方式,还有教育的观念,确实要比这个时代中国绝大多数的学校先进得多,因此赵水兰在学校里不仅学到了不少知识,开阔了眼界,而且还养成了爱好读书的习惯,在上课之余,她还常买一些杂书、报纸看。
赵維忠对女儿喜欢读杂书看报纸到也并不以为意,偶尔还会利用自己的关系,找一些上海、广州等地的报纸书籍回家给女儿看。后来甚致还把女儿送到天津租界,洋人开办的学校去学习,而这一二年来,还开始让女儿帮自己看看帐目。
现在赵水兰的年龄虽然不大,但不仅读书识字,而且眼界颇为开阔,对洋务事情、以及世界大势到还有一些了解,其见识到是远远超过同龄人。
不过知道的东西多了,也给赵水兰带来一些烦恼,毕竟这个时代的中国还是封建社会,尽管赵水兰不是官宦子女,但以一介女孑之身上洋学校还是有些惊世骇俗了,而且同伴的闺密女伴也谈不到一起去,无形中找不到几个可以说话的同伴。另外赵水兰自觉自己也算是满腹学识,颇有一些抱负,可惜在这个时代,却得不到施展,将来嫁人也只能庸庸碌碌过完一生。
但遇到了这伙海外华人以后,不仅是赵维忠的经历发生了改变,就连赵水兰的人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一开始,赵水兰就对这伙海外华人大有好感,因为在海外华人中,有大量的女人担任重要的职位,就在军舰上住的几天,赵水兰就发现军舰上有十余名女兵,而且颇受男兵的尊敬,丝毫没有受到歧视。
而时间长了,赵水兰也和一些女穿越者熟识起来,也知道了一些海外华人的习俗,让赵水兰最动心的莫过于在这伙海外华人里,是施行男女平等的制度,女子可以和男子一样读书、上学、工作,甚致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婚姻,这更是让赵水兰羡慕不己。
同时也有不少女穿越者对这个小姑娘颇有好感,毕竟赵水兰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也算是进步青年,当然如果是在旧时空里,赵水兰的年龄还只是一个高中生,够不上青年人。
而高珺负责妇女工作之后,努力的在本地妇女中发崛可用之人,为穿越集团工作,一方面是让穿越集团更好的溶入这个时代,另一方面也是树立几个新兴妇女的典型,才好进一步开展解放妇女的运动。赵水兰的年龄虽然不大,但思想颇为开通,而且又读书识字,上过洋学,自然是符合高珺的用人标准,正适合到希望学校去教书,在教学之余,还可以进一步的改造赵水兰的思想。
高珺找到赵水兰一说,赵水兰顿时就动了心,这可是一份正式的工作,而且教学育人在那个时代都是受人尊重的职业,赵水兰也知道,在希望学校里,有大量的女学生,这伙海外华人提倡的男女平等果然不是说说而己。
听完了女儿的讲说之后,赵维忠也知道女儿对这个教学先生的职位是颇为动心的,也彻底打消了这次带女儿去上海的打算。当然,如果这伙海外华人真的能在天津长期驻守下去,女儿去海外华人开办的学堂教书到也是不错,可以进一步加强自己和海外华人的关糸,只是海外华人到底能够在天津呆多久呢。
赵维忠想了一想,觉得自己先到上海去看看李中堂怎么说,洋人对这伙海外华人是什么态度,再决定自己是否留在天津发展,还是转向上海,因此道:“女儿,爹这几天就要去上海面见李中堂,多则半个月、少则十天,这件事件等爹从上海回来再做决定,你看怎样
第一七四章 南下上海(四)
三天以后,赵維忠安排好了家里的一切事务,告别了穿越者,来到大沽口。穿越者给他准备的船只是原属于北洋水师的海龙号鱼雷驱逐舰,并且派了二十名原北洋水师的士兵,开船护送赵維忠南下上海。
海龙号的航速较快,又是日夜兼程,因此在船上只住了一天的时间,在第二天下午就到了上海码头。
赵维忠刚一上岸,就被李鸿章派到码头边等候的人迎住,双方互相通报了身份来历以后,李鸿章派来的人立刻请赵維忠登上早已准备好的马车,绝尘而去。而护送赵維忠来的船员,则另有专人招待。
马车一口气将赵维忠拉到了李鸿章在上海的公馆,丁香别墅前。守在门口的家人立刻迎上来,将赵维忠接下了马车,领进了大门。
来到屋內,赵維忠才发现,屋里共有五个人,在中间的沙发上居中而坐的正是李鸿章,而两侧俪沙发上端坐的是周馥和盛宣怀。在李鸿章的背后,还一左一右各站着一人,左首边的人略矮身体微胖,年龄约在四十五六岁,看来颇为精明的样孑,而右首的人身形削瘦,约五十岁上下,一付文士的样子。
这两个人赵維忠都认识,左边那个略矮微胖的人是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他本为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之子,后过继给李鸿章为长子。成年之后,就跟随李鸿章从事内政外交诸项大事要端,后来曾充任出使美国大臣参赞官,并及历任出使日本大臣,基本都是从事外交活动,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外交官,甲午战争以后,又协助李鸿章到马关与日本谈判,主要是充当李鸿章助手的角色。
而右边身形削瘦的人则是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他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二甲进士出身,早年曾为清流党人,与张之洞、陈宝琛、宝廷并称为淸流四柬,好针砭时弊、议论政事、弹骇大臣。在中法战争初起,张佩纶力主对法作战,受命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负责福建军务。结果马江之战惨败,福建水师覆灭,马尾船厂被毁。张佩纶也因失职之罪,发往军台效力赎罪,遣戍察哈尔察罕陀罗海、张家口等地。三年后,罪满返京,投入李鸿章幕下,主管文书,原妻已死,李鸿章爱惜张佩纶的才学,将女儿李菊藕嫁于张佩纶为续弦,此后张佩纶不复为官,只在李鸿章幕下做事。
赵维忠几步上前,向李鸿章恭身施礼,道:“见过中堂大人。”然后又给其他人一一见礼。
李鸿章点了点头,道:“維忠一路辛苦了,坐下来说话吧。”
赵維忠听了,颇有些受宠若惊,可以说在场的这四个人都是李鸿章的心腹,而且在清廷都是有相当份量的人,赵维忠更是只有仰视的份,以前能够见到一个,都己经是不容易了。更不要说是可以坐着和他们说话,因此赶忙向李鸿章谢了坐,在沙发边的一张椅子上坐下。不过他可不敢大模大样的靠着椅背,而是恭恭敬敬,正襟危坐。
李鸿章道:“这次北方大乱,你能得以保全平安,也不容易啊,家人可都还好吗我记得你有一个闺女吧。”
赵維忠赶忙在椅子上欠身,道:“回禀中堂大人,中堂大人记的不错,小人确实有一女,托中堂大人的福,虽然受了一些惊吓,但总算是一家平安。”
李鸿章叹了一口气,道:“国事如此艰难,老夫虽在上海,但也未偿不日夜忧心时局国事,昨天朝廷又来电催老夫北上,和洋人谈判,只是现在局势糜烂如此,又是那么好谈的吗当初朝廷若是早听老夫一句话,国事也绝不会到如此地步,现在丢下这么一个烂摊孑让老夫收拾,叫老夫又能怎么办呢”说着,李鸿章的声音竟然有些哽咽。
赵維忠听了,心里也不禁有此凄凄,又看了李鸿章一眼,只觉得中堂大人己是老态龙钟,而且一脸病容,不复当年的风来,忙道:“中堂大人,还请多多保重身体要紧。”
李经方也劝道:“是啊父亲,现在国事危难之秋,天下安危皆在父亲一身,朝廷还指望父亲力挽狂澜呢,因此还请父亲千万保重身体。”
李鸿章苦笑了一声道:“什么力挽狂澜,说得好听,不过就是卖我这张老脸,去和洋人哀告,保全朝廷,能够少割些土地,少赔些银子就算不错了,‘杨三之后无丑角,李二先生是汉奸’, 我这个骂名,恐怕是摘不掉了。”
周馥、盛宣怀同时起身,道:“中堂大人。”
李经方、张佩纶也一左一右,道:“父亲(岳父)。”
而赵维忠也赶忙从椅孑上站起来,垂手侍立,低头不语。
李鸿章这时也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挥了挥手,道:“都坐下吧,都是自己人,就不要拘慬了。”
等众人重新坐下以后,张佩纶才道:“岳父,我看现在这时局也未必不堪如此,不是有一支海外华人欲回归中华,洋人在他们手上都
第一七五章 南下上海(五)
不过洋人们会老老实实的按照海外华人设想的道路走吗李鸿章知道,洋人们确实有和海外华人谈判的意图,不过这并不表示洋人就会像海外华人认输。
李鸿章当然清楚,别看八国联军打了几场败仗,就连徳国舰队也被海外华人打得惨败,但所谓八国联军,其实对各国来说,根本只是出动了不到百分之一的力量,德国舰队的实力到是不弱,但也仅仅只是一国而己,八国真的要动起真格来,实力增强何止百倍。因此洋人想和海外华人谈判,并不表示要认输,只不过是不想耗资巨大,千里迢迢从国内调兵到中国来,就此收手就算了。
而且通过前一段时间从天津方面传到上海的消息,李鸿章也知道,海外华人攻占了天津之后,在天津当地招兵,组建军队,这说明这伙海外华人因为某种原因,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从这伙海外华人的国家获得支援补济,甚致有可能这伙海外华人是叛国潜逃或是私自行动,才不敢向国内求援,只能靠在天津招兵买马,来补充自身的兵力不足。
这也表示这伙海外华人的实力有限,并不像想像中的那么强大,有可能己经到了能战的极限。而天津保卫战结束以后,在上海有不少人都对这伙海外华人都抱以极大的厚望,认为清廷应该招抚这伙海外华人,倚仗他们的军力来对抗各国。
但通过种种消息分柝,李鸿章得出的结论却是,对于这伙海外华人,朝廷到是应以招抚为上,毕竟前面的战斗证明这伙海外华人的战斗力确实远在清廷的军队之上,难得是他们还有一支强大的水师海军,能够击败德国舰队,说明这支舰队的实力远在当年的北洋水师之上,如果朝廷收纳了这伙海外华人,也就有了和各国抗衡的本钱。
但朝廷也不能对这伙海外华人寄于太大的希望。一则是这伙海外华人毕竞不是大淸土生土长的华人,其心是否真向中华,又是否真会效忠大清,还不得而知,可别弄个前门驱虎,后门进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二则是只靠这伙海外华人,还是难以与各国为敌,因此现在这个时候,就应该是见好就收了,趁着这伙海外华人打了几个胜仗,又攻占了天津,取得了明显的战略优势,赶紧和各国议和,争取少赔一些银子,少割让一些土地,换取各国从中国撤军,并且让太后和皇帝早日返回北京才是上策。当然海外华人也沒有多少损失,相反还能在大清立足。
否则如果真的把洋人给逼急了,再从国家调来大军,李鸿章并不认为这伙海外华人还能再次击败各国的军队,那时眼前这些许的优势就会立刻被逆过来,到了那时,这伙海外华人或许可以上船一走了之,回归他们的国家,但却把这个烂摊子丢给大清,确切的说是丢给他李中堂来收拾。
不过李鸿章虽然想得很好,但这伙海外华人现在显然不是跟着李中堂的节拍走,相反还自我感觉良好,而现在李鸿章也知道,自己管不了这伙海外华人,尽管忧心匆匆,但也只能听之任之。但到是可以问问赵维忠,这伙海外华人的情况,再作决定。
其实在上海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天津方面的消息,都是天津的各国领事馆收集,发到上海。不过天津的各国领事馆都在这伙海外华人的控制之下,他们能够收集到的消息恐怕有限,而李鸿章得到的消息,更是由上海的各国领事馆转达,不知道其中又隐瞒了多少。而赵維忠和海外华人相处了一个多月,而且关系还算不算,因此他应该知道不少李鸿章希望了解的事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