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中世纪的欧洲,国王的实力较弱,可参考东周时候的周天子,所以诸侯们受到的约束较少,
&nb
第900章 米国的建立(十九)
当然,这不是发什么善心,而是君主要打压贵族必须依托民众,是一种需要罢了。
就好像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君主,同样需要依托民众,因此同样会给予民众更大的自由一样。
法国的集权倾向,同样影响了他在南美洲的扩张。
16世纪中和17世纪初,法国的新j徒,曾两度尝试过在巴西建立殖民地。
包括1555年-1565年的“南极法国”,以及1594年-1615年的“赤道法国”。
只不过,相比新j那种更倾向于自我管理的组织结构,法国对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使得其更倾向于继续以tz教立国。
并同时不愿意看到新j徒们在海外的努力,影响到政权的稳定。
这种战略取向,最终使得在殖民时代结束之后,后人在全球范围内,看不到由法国后裔所建立的“法语国家”。
在英、美、加、澳、新五个,系出大英帝国的英语国家,能够凭借彼此间紧密的历史、地缘关系,
打造“w眼联盟”的后世,法国所能做的,仍然只是跟大航海时代之前一样,在欧洲大陆谋求主导权,进而扩张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人口的不足和制度上的缺陷,不仅导致法国在与英国,在争夺北美的战争中落败,更影响到了“加拿大”内部地缘z治结构,以及与米国的边界划分。
在英国治下的“北美十三殖民地”谋求d立之时,并不是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英国人,都赞同这种选择。
彼时英国刚刚通过战争(1763年),从法国手中,夺取了其在北美的大部分殖民地,
尤其是身为“新法兰西”地缘核心的“圣劳伦斯河-五大湖流域”,也就是最初的“加拿大”。
在无力阻止米国d立的情况下,那些仍然忠于女王的英国殖民者,被称之为“效忠派”,开始向已经变身为,英国殖民地的加拿大境内迁徙。
由于受人口规模所限,法国在圣劳伦斯河流域的有效殖民线,实际只扩张到了,蒙特利尔所处的“渥太华河-圣劳伦斯河”相接河口三角洲。
这使得北上的“效忠派”们,得以迅速填满蒙特利以南至伊利湖的区域。
为了英国人与法国遗民,能够彼此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自我管理,大英帝国决定以渥太华河为分割线,将“圣劳斯河-五大湖流域”分为上、下两部分。
以英国人为主的南部地区,被称之为“上加拿大”;以法国人为主的北部地区,则为“下加拿大”。
所谓上、下加拿大地区,也就是后世加拿大“安大略省”与“魁北克省”的前身了。
在“哈德逊湾公司”将大哈德逊湾流域的土地管理权,交还给英国政权后,上、下加拿大地区,都得以将行政线,进一步扩张到了哈德逊湾。
只不过,无论是英国后裔还是法国后裔,都仍然更愿意,聚落于气候更温暖的“圣劳伦斯河-五大湖流域”。
并由此诞生了“魁北克-温莎走廊”,这条加拿大核心走廊。
从这个角度说,法国人如果一定要说,他们创造了“加拿大”倒也不尽然,最起码英国人可以说,是他们开发了“上加拿大”。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蒙特利尔这个法属殖民地的中心地带,是围绕着整个渥太华河口而兴起的,
所以上、下加拿大的分割线,也就是安大略、魁北克的行政边界,在这个位置上向南拐了个湾,
以确保法国后裔和魁北克省,能够完整的保留它,最重要的地缘z治遗产。
单纯以位置和体量来说,蒙特利尔倒是很适合,做加拿大s都的。
第901章 米国的建立(二十)
经过勘测与谈判,这个决定米、加两国,到底能够得到多少五大湖湖区的源点,终于被落实在了地图上。
至于这个点在哪,其实也很好找。
如果你们去观察这幅后世米国本土地图,一定会发现,它的西半部除了沿海部分以外,
本质是一条纬度线,具体说是北纬49度线,而东半部,则明显是依山形水势划定的不规则线。
这两段边界线的交接点,就是当年英、美两国,确定的“圣劳伦斯河-五大湖”流域的源头。
这个源头同样是一个湖泊,被命名为“伍兹湖”。
其与五大湖最西端的“苏必利尔湖”之间,通一系列小型湖泊和水道相连。
双方在划界之时,需要确定到时是哪条水道,能够成为连通伍兹湖与苏必利尔湖的航道。
因为这条航道,将成为美加边境的一部分。
至于五大湖区的分割,就要简单的多了。
在每个湖泊的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划定一条直线,就可以很容易的对湖区作出分割。
唯一的问题在于,苏必利尔湖与其东部休伦湖之间的连线,并不需要经过西南部的密歇根湖。
这使得米国完整的得到了,这个位于五大湖主航道以南的湖泊,并且分得了,超过70%的五大湖流域。
假如,当年的地壳运动,让密歇根湖的某条支流,延伸的长度,超过伍兹湖与苏必利尔湖之间距离,那么,情况则会完全相反。
加拿大将完整得到“苏必利尔湖”,而位于密歇根湖以西,以密歇根州为主的这部分米国领土,将成为加拿大的一部分。
有趣的是,即使当时的z治家和测绘人员,严谨的根据条约议定的原则,并遵循地理规则划出了,
在五大湖流域的米加边界,但这条边界还是出了一个,技术上的小错误。
这个小错误,出现在“伍兹湖”最西端的确认上。
确认源头的标准在于,从哪个点出发,能够最大限度延伸水域的总跨度。
当时被认定为,有资格承担这个特殊任务的,是位于伍兹湖西北部的,一个向西延伸的峡湾。
这个峡湾与伍滋湖出水口之间的连接线,也因此成为了,米加边境的一部分,并将伍兹湖主体平均分给了米、加两国。
同时,由于这个源点,位于英米两国议定的西部边境,也就是北纬49度线以北,
因此,这个被法律认证的“圣劳伦斯河-五大湖流域”起点,与北纬49度线之间,
还划出了一条,长约43公里的南北向直线,以充当东西两段边境线的连接部。
问题就出在这条连南北向的连接线上。
若干年后,当这片土地,真的开始为移民所开发后,双方发现伍兹湖的最西端,其实并不是在西北部,而是位于北纬49度线的西南部。
依照之前确定经纬度来划分这部分边境的话,米国不仅错误的得到了大片湖区,更在北纬49度线以北,
得到了一片,三面为米国领有的伍兹湖水域所包围,陆地部分却只与加拿大相接的“飞地”。
基于位置关系,这块面积为4.50平方公里米国领土,被称之为“西北角”。
尽管,后世加拿大方面并没有在外交层面,提出过对这片定居有60人的米国领土,提出过主权要求,
但加拿大民间,却一直有人认为,这个错误应该得到纠正。
只不过,就21世两国亲密无间的情况来看,还没有z治家认为,这个小小的历史错误,能够影响米、加两国那新如兄弟的同盟关系。
“圣劳伦斯河-五大湖流
第902章 米国的建立(二十一)
食物禁忌是这种设定主要形式。
比如:绿教对猪肉的禁忌、印度教婆罗门阶层的素食主义。
而每种禁忌背后,又都有着地理环境因素。
绿教原始的游牧属性,而猪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印度恒河流域湿热的气候环境,不利于肉类的保鲜,就是这两种食物禁忌形成的初始原因。
tz教徒们则在每年“复活节”前,有一个长达40天的斋戒期,被称之为“四旬期”。
对于守斋之人,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不能吃肉。
然而,任何禁忌在理论上,都有绕过的可能,尤其在它跟人的生理需求发生冲突时。
就tz教的斋戒来说,肉类被限定在了,所谓“热血动物”范围,鱼类则不在此范围内。
这意味着,在tz教统治下的欧洲,即使你不喜欢吃鱼,每年最起码也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必须以鱼类为主要食物来源,除非你能忍受吃素。
每一种习惯,都是特定环境需要养成的,味蕾也是如此。
比如,我国有很多,在某地人食之如甘露,比如京城的豆汁,外地人避之不及的地方性美食。
如果出于z治或者宗j需求,使得全国人民在某一个时段,不得不选择的话,相信都有机会,成为全国性“美食”的。
被送上餐桌的海鱼,有大半都是来自于,北大西洋的寒冷地带的鳕鱼。
这些鳕鱼在被风干,或者用来自地中海的食盐腌制之后,成为了西欧地区,重要的热量和蛋白质来源。
顺便说下,我认为欧洲人之所以那么渴望得到香料,是因为香料,可以用来延长这些海中食物的保鲜期。
其实纯粹从储存食物的角度,香料的需求,整体算是一种奢侈品而不是必须品。
更鲜为人知的是,由于欧州人只对鱼肉感兴趣,那些国人可以用筷子和复杂烹调手法,做成美味的鱼头,通过会被制成鱼粉喂牛,间接为欧洲人的身体补充蛋白质。
如果说,“河狸”是加拿大的国兽,那么,“鳕鱼”则几乎可以算得上,是英国人“国鱼”了。
19世纪的英国人,在“听说下雨天,鳕鱼条和土豆炸着吃更配”后,做法简单、热量丰富的“炸鱼薯条,遂”遂成长为英国的“国菜”。
当然,这只是个玩笑了。
反正英国人在饮食问题上,也不是第一次被后世人们嘲笑。
英国人当时所食用的鳕鱼,有相当部分来自于北美附近海域。
不过,帮助五月花号和清j徒,完成登陆工作的“鳕鱼湾”,并不是鳕鱼的主产地,
让欧洲人大开眼界的鳕鱼产地,其实也不在圣劳伦斯湾,而是在“纽芬兰岛”东南。
请看下图,这张能够显示海洋的地形图,图中标出了纽芬兰岛东南,有一块面积比之大一些的倒三角浅滩区。
这一盛产鳕鱼的浅滩,被称之为“纽芬兰大浅滩”。
在海洋渔业中,这片水深仅25-100米的海底高原,是如此的著名,以至于人们在称呼它时,甚至不需要纽芬兰这个前缀,而直称其为“大浅滩”。
从渔业角度命名的话,“大浅滩”又被称之为“纽芬兰渔场”。
海洋是鱼类的天堂,但并不是所有海区,都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
温带大陆架海区,是渔业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
比如,在面积辽阔的南海地区,真正能够为渔民们带来收获的,还是那些岛礁周边的浅海区,特别是泻湖之中。
阳光、土壤、水资源,是影响陆地植物生长的三要素,并通过食物链,影响到动物结构,海中生物的生长,同样受这三要素影响。
&nb
第903章 米国的建立(二十二)
与其迎面相对的,是从赤道方向北上的“北大西洋暖流”。
对于这股暖流,我们并不陌生。
整个欧洲得以在如此高的纬度,拥有适合人类大规模生存的气候,就是直接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以及将海洋温度带向大陆深处的“西风”。
尽管,西风没有办法,为同纬度的加拿大内陆,同样带来“北大西洋暖流”的问候,但这股来自赤道的暖流,
终于还在纽芬兰岛附近,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帮助滋养了那么多的鳕鱼。
那么,大浅滩鳕鱼多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你只要把一个,放了石头的篮子坠入海中,就能捞起满满一篮子鳕鱼。
如果钓鱼的话,甚至都不要鱼饵。
不管这些说法是否夸张,这片面积约12万平方的海域,的确都有着,足以让人垂涎的渔业资源,并在捕渔季吸引来大量的渔船。
值得一提的是,后世传说中的泰坦尼克号,正位于大浅滩之南约150公里处,与一座冰山相撞而沉没。
这不由得让人设想,要是它当年的航线,再稍微向北偏移一点的话,乘客们获救的机会,也许将大上许多。
实际上,纯粹从航程角度考虑,从泰坦尼克号的出发地英国,到目的地纽约之间航线,的确是应该经过纽大浅滩的。
然而,在处在捕渔季的渔场中航行,这种选择反而会增加事故的风险。
毕竟,相比漂浮的冰山,渔船的数量可要多得多。
这样看来,反倒是那些鳕鱼的存在,阴差阳错的让泰坦尼克碰到了那座,原本不在最短航线上的冰山。
回到最初的话题上来,法国并不是唯一一个,觊觎纽芬兰鳕鱼资源的国家。
1583年,寻找“西北航道”的英国探险家,汉弗莱吉尔伯特发现了纽芬兰岛,以及鳕鱼资源的存在,并宣布纽芬兰岛为英国殖民地。
从这个时间点来说,纽芬兰岛可以算得上,是英国的第一片海外殖民地。
不过,最初英国渔民,只是在捕鱼季周期性的来此捕鱼。
因此,以建立永久殖民地的标准来说,这个第一,还是应该归属于“詹姆斯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