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野火时代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启煜
陆坤把自行车停好,摆好摊位,给边上的大哥散烟。不是什么好烟,但这会儿人实在,不注重这烟的好坏,注重的是态度。
出来混的,多结交些兄弟,好处不少。
别的不说,陆坤和边上大哥轮流“捉货”,就省了不少事儿。每当一人去和菜农谈价钱,另一个人就帮忙看着摊子。
“哎,大叔,你这苦瓜怎么个卖法”一个菜农刚到街口,陆坤便急忙迎了上去,几个慢了的只得遗憾地止步。
菜贩同行之间是有规矩的。
“捉货”先到先得,只要有一个菜贩在和菜农谈价,其他菜贩都不能再涌上去,除非是先前的菜贩和菜农已经谈崩了。
这个时候的苦瓜其实相对非常难,尤其是菜农自己卖更甚。
原因也很简单,这个时候的苦瓜是非常苦的,一般家庭食用油又不够,想要把苦瓜做得好吃是真的不简单。
菜贩子们懂得“看菜下饭”,一般只会向衣着光鲜的城镇职工推销这种中看不好吃的果蔬。
陆坤把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发挥到了极致,挑出来一大堆的毛病,把那菜农大叔说得一颤一颤的。
其他菜贩给陆坤这个新来的小兄弟面子,没有去抢这个货。当然了,苦瓜难出手也是事实。
陆坤给的价钱极低,菜农大叔刚开始还梗着脖子说自己卖,不卖给陆坤。没过一会儿,这菜农自己又找到了陆坤的摊
第十六章 我是金大腿?
“大兄弟,要凉瓜不?”
陆坤拉着一位路过的年轻人问道,把人家吓了一跳。
这青年打扮得流里流气、双眼圈都黑得跟大熊猫似的,估计昨天晚上要么是值夜班,要么就是在玩游戏。
对付这种死宅,陆坤最是拿手。
年轻人揉了揉眼眶,努力地做思索状,神色不禁一怔:凉……瓜?
一脸狐疑地看向陆坤,看着陆坤挤眉弄眼的样子,不由得心里思忖:莫非……他说的是……
上个月年轻人就在县城里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不过就是在街上闲逛,一个长相猥琐的男子上来就问他:“大兄弟,要片不?”
然后那猥琐男子嘴里开始蹦出各种天花乱坠的词藻,把他说得鸡儿梆硬!
年轻人花了十块钱买了两张碟,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
从那儿以后,年轻人每个星期都往县城跑,就是希望在那条街再遇到那位长得猥琐的大哥。
好人呐!
……
不过听说最近城里好像在严打,那位大哥被拍进局子里了。
年轻人努力地睁大眼睛瞧陆坤的模样,竟然发现他竟然和自己一般,也有黑眼圈,只不过颜色稍浅而已。
“莫非……我们是同道中人”年轻人心里想着不禁激动起来:“大哥,你……你也是卖片子的?”
陆坤:【?_??】
“不是,我是给他们做后期配套的”。
陆坤眨眨眼,努力让对方看到自己真诚的小眼神。
“配套?”
年轻男子挠挠头,有点摸不着头脑,买几张片子而已啊,又不是买的影碟机!
莫非还有什么玄机还是说这是他们行里的俚语?
……
“小兄弟,你先看看,就是这些。”陆坤忙指向自己的摊位的那些个苦瓜。
年轻人看着陆坤摊位的那些苦瓜,整个人都懵了。
“这不就是苦瓜么我又不买菜!”年轻男子不禁有些气恼。
“小兄弟,这可不是苦瓜,这是凉瓜”,陆坤说着神神秘秘地凑到男子耳边压低声音说道:“壮阳的!”
陆坤说完还给了他一个你懂的的表情。
年轻人听陆坤说到最后,眼神一亮。
家里那种类型的片子虽然只有两张,但是百看不厌,每次看完再偷偷地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身体就变得一天不如一天了。
他老是搞不懂这是为啥,每次问老妈,总是支支吾吾地说是自己营养跟不上……
可是家里顿顿都有肉吃啊,自己怎么就营养跟不上了……
跟在城里上学的表哥说了这事之后,表哥只是意味深长地拍拍他的肩膀,一脸古怪地说道:年轻人,要(不)好(要)好(打)学(飞)习(机),天(多)天(多)向(壮)上(阳)。
“多少钱?”年轻人清了清嗓子,压低声音问道。
“一块钱就能买到一斤!”陆坤这会儿是磨刀霍霍向肥羊了,直接狮子大开口。
“太贵了,八毛一斤”。年轻人试探性地还了个价。毕竟上次在城里买片子讲价被人鄙视,这会儿不禁心下惴惴。
陆坤:づ成交!!
年轻人:……
陆坤的爽快出乎年轻人的意料。
最后,在陆坤的建议下,年轻人选择了“一夜七次郎”套餐,挑了七根又肥又大的苦瓜欢快地付钱走人。
“赚大了!又宰了一只肥羊!!”陆坤眉飞色舞。
……
“哎,兄弟,没想到你竟然认识刘镇长家的公子?”边上的大哥忙给陆坤递了根烟。烟不错,竟然是红塔山。
陆坤:哈?……
瓦特?
刚才那小傻逼竟然是刘镇长的儿子
陆坤是真被惊住了!
 
第十七章 女儿上学
有了同行们打包票卖不完帮着卖,陆坤接下来进货就变得大胆了许多,入手了好几样果蔬。
一直到中午十一点多,陆坤才收了摊子。
货也卖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分给同行们帮着寄卖,第二天早上再来跟他们结算。
……
自从有了充足的货源,陆坤变得越发忙碌,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五个小时。
但看着家里的钱不断增多,即便是每天都累成狗,他也是心甘情愿。
毕竟。
年轻,就要醒着拼!
不过短短两个多月,家里存款便由原来的不足十元,增长到如今的八千七百多元。
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陆坤即便是早有心理准备,也不禁被惊得目瞪口呆。
夫妻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分享着这份喜悦。
“爹爹,我跳级了!”
大丫儿小辫子一晃一晃地,脸上满是得意的神色。
没错,自从家里宽裕了些后,陆坤夫妻俩就把大丫儿送去了村子里的私塾上学。
如今才不过短短一个多月,小丫头就从学前班跳到了一年级。
陆坤算是看明白了,自个儿的两个女儿读书的资质都不差,前世大丫儿之所以没读出什么名堂,多半是家里困难,给耽误了。
“粑粑,还有我呢,老师也给了我一朵小红花……”
二丫儿是个小机灵鬼!
姐姐上学之后,她就闲下来了。陆坤和刘氏整天都在忙,没功夫管她。小丫头就成了野生放养状态。
村子里剩下的小朋友要么是在上学,要么就是年纪太小。
小丫头脾气不小,傲气得不行,不乐意和比她小的孩子玩,就哭到了陆坤面前,嚷着要和姐姐一块儿上学。
陆坤拗不过她,只得推脱说只要老师同意,爹代表自己和你娘同意了。
“嗯?老师同意你上学了”
陆坤有些惊讶。
说实话,陆坤倒是更乐意两个女儿都去上学。家里整天忙,把两个丫头片子都塞到学校去也是好的。
最重要的是,在这种村里的私塾,跳级的条件非常低。
只要能把老师们出的往年的语文数学卷子考到双科八十分,再给校长老师们送点东西,跳级这事基本上就稳了。
“没有呢,老师只是答应我,如果我不哭就让我和彩丽她们一起听课”
二丫嘟着嘴,有些不愤,又有些沮丧。
陆坤有点懵,“你先说说,你怎么上学的,老师不是不同意么”
二丫儿口中的彩丽,陆坤倒是也些印象,是个人见人夸的懂事小姑娘。
之前她们家的日子过得还不错,陆坤也得过王瘸子这个老邻居的帮衬。
记得当初父母没了,姐姐出嫁,陆坤老是挨饿,还是多亏了王瘸子时常周济他才熬了过来。
两人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在陆坤心里,他却是比亲叔叔还亲。
王瘸子是“铁树开花”,四十三岁才娶的媳妇。可惜福薄,媳妇生彩丽的时候难产没了。
“嗯哼!爹爹好讨厌啊!”二丫儿这小机灵鬼气咻咻点就找刘氏去了。
“什么情况?”,陆坤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向站在旁边的大女儿。
大丫儿一番解释之后,陆坤愣是哭笑不得。
恁缺德。
二丫儿这丫头,连着去私塾大门那儿折腾了一个多月,把老师们搞得狼狈不堪。
这丫头片子,一到私塾上课时间就在外面鬼哭狼嚎,嚷着要和姐姐一起上学。
老师们出来试图说服她等过两年再来,这丫头倒好,抱着人家老师
第十八章 沙姜价格暴涨事件
陆坤知道,1989版的“姜你军”事件就快要上演了。
对陆坤来说,这一次至关重要的发家机遇,不容有失。
1989年11月下旬开始,宁贵省内的沙姜价格就会开始一连串的暴涨,甚至涨到了极其恐怖的十几元一斤!
如果陆坤不是在前世经历过,恐怕他也会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要知道,这是1989年,十块钱都能买到四五斤猪肉了。
而在1989年11月上旬之前,沙姜价格一直都是不瘟不火,在五六毛钱左右一斤的价格区间内徘徊。
不过短短半个月,沙姜便由原来的每市斤五六毛钱暴涨到十几元每市斤,价格足足翻了二十多倍!
很明显,这不是正常的市场供需失衡,而是有大批的资本在做空“沙姜”这一农产品,人为地制造沙姜原材料供应紧长的局面,以达到获取巨额利益的目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社会并不少见。
“姜你军”、“苹什么”、“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油他去”等扰乱市场、哄抬物价的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1989年的沙姜价格暴涨事件,来得快去得也快。
前前后后只有三个月时间,及时撤退的人赚得盆满钵满,垫后的要么大笔资金被套牢,要么就是被抓了当典型。
前世沙姜价格暴涨的时候,陆坤还窝在农村里,没能接触到这些秘密,白白错失了在其中分一杯羹的良机。
这辈子他可不会让这个好机会平白溜走。
村里人倒是也有人种沙姜赚了钱,不过农民想要和资本家斗智斗勇,显然是痴心妄想。
有不少村里人在沙姜价格暴涨之前就已经把沙姜早早地卖了出去,即便是没卖出去的,看着沙姜价格不断走高,也不敢再卖了,心里想着沙姜价格还会接着涨或是明年沙姜更贵,把剩下的都留做种。
甚至还有不少老农在沙姜价格攀高至十几元的时候还入手了不少沙姜,留做来年的种子,最终赔得干干净净。
距离生姜价格发生剧烈波动还有近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陆坤都在拼命地攒本钱。
……
“唉……还是重生晚了点”,陆坤擦了把汗,在心里叹道。要是早重生几个月,家里的两亩地就不中粮食,直接种沙姜,到时候轻松便能赚好几万。
……
在不少人眼里,**十年代的钱特别好挣,就像是遍地黄金一样,随便捡。
其实不然。
**十年代期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那么健全,法律法规也有很多的漏洞可钻。
国内国外的一些不法商人在违法犯罪的边缘疯狂试探,甚至铤而走险地操纵各种生产资料的价格暴涨暴跌,谋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十年代的小作坊主、小工厂主受到资本力量的影响,多是今日百万富翁,明日百万负翁。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鼓励人们下海经商,不少人成为先行者,尝到了甜头,一跃而起,成为“万元户”、“百万元户”……
其实这些人能够发家,跟他们自身的管理能力并无直接关系。
事实也证明了,早期发家的那批人,基本都是撑不过二十五年的企业寿命“诅咒”,在二十世纪末迎来了倒闭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