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黑太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牛笔老道

    杨嗣昌虽有心辩解,可太子已经懒得听了,两只大汉将军更是异常勤快。

    冬天的那场惨败,这只肉球至少占一半的责任,分兵驻守各地,结果被清军各个击破,一路攻城略地,称得上是所向披靡,几乎扫荡了整个华北。

    与其如此惨不忍睹,还不如集中兵力,让卢象升全权指挥,与敌人火并一场。就算打不赢,也能断其一指,多少能挽回些颜面。

    胜败乃兵家常事,但让战死者背锅,这就太过分了,老子不收拾你们一顿,往后还得了

    内阁无人为杨嗣昌说情,六部的大臣们更是无动于衷,生怕这个倒霉蛋连累到自己。

    混了这么多年,这人缘也是真够差劲的了,被宰了也是咎由自取。

    首辅薛国观见状非但没有扼腕叹息,反而有点幸灾乐祸。

    杨嗣昌被下狱就意味着内阁又空出来一个位置,若是太子继续让推荐入阁人选的话,那就又可以大赚银子了,何乐而不为呢

    幺鸡故作忧虑状,询问起自己的首辅大人:“薛爱卿,现内阁出缺一个,兵部尚书亦如此,不知有何人可担此重任啊”

    一个坑里只能种一个萝卜,要想多收获点萝卜,就得多挖几个坑嘛……

    薛国观心中狂喜,就等太子这句话了,但表面肃穆非常,疏言道:“启禀太子殿下,微臣以为翰林院掌院陈演,学识渊博,见解颇深,或可入阁。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陈新甲通晓谋略,擅长边务,乃是掌管兵部不二之人选。”

    刚开始的时候,入阁人员必须已有大学士头衔才行,后来就放宽准入条件了,先入阁后封大学士亦可。

    薛国观推荐“二陈”并非没有一点道理的,翰林院就是年轻士大夫们的集散地,也包括在京的东林门徒。包括状元、榜眼、探花在内的殿试三甲皆可入翰林院为官,金榜题名就是寒窗苦读的褒奖,而进入翰林院就是仕途成功的伊始。

    陈演作为翰林院掌院,一言一行自然代俵士大夫们的部分权益。虽然权力不如内阁诸人与七卿,可也算是能够面圣疏言之人,算是位极人臣了。到了这个位置上,只要再暗中使使劲儿,六部的侍郎之职几乎是唾手可得的了。

    至于陈演本人嘛,呵呵……

    而陈新甲绝不是滥竽充数之辈,薛国观对其能力的概述的确是实际情况,陈新甲对兵部诸事与眼下官军弊病了如指掌,而且十分看重傅宗龙、孙传庭等人,这两位主帅被下狱之后,也是靠他据理力争,才得以获释。

    由他来接任兵部尚书一职倒是没错,其专业能力很强,至少不会比杨嗣昌低,只是两人的缺点都很明显。杨嗣昌的缺点是心胸狭隘,不能容人。陈新甲的缺点倒是不同,可更加致命,足以使其……

    “启禀太子殿下,微臣以为陈演入阁极其不妥!”

    一个张四知就够受的了,现在陈演又要入阁,程国祥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太子尚且年幼,不能识人在情理之中,作为本朝老臣,自当在此时挺身而出。

    若是让陈演进来,便三人成虎,薛国观势必会把持朝政,变成第二个温体仁,亦或是魏忠贤也说不定。

    首辅大人用余光扫着程国祥的身影,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悦之色,但还是愿闻其祥,也好后发制人。

    幺鸡还以为没人反对呢,便饶有兴致地问道:“哦程爱卿,这是何原因呢”

    这时候有人愿意与薛国观互怼也是好事嘛,总比他一个人唱独角戏要有意思。

    明末虽然傥争不断,贪官遍地,可在朝堂之上,也有克己奉公之人。

    原本程国祥在崇祯在位时根本不愿意与薛国观如此对抗,但如今太子监国,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太子大肆打压曾经不可一世的勋贵势力,使其看到了一丝大明复兴的希望。

    即便疏言之后,被太子严厉斥责,程国祥内心也绝无半点悔意。若臣子苟且钻营,倒行逆施,才是有负圣恩之举。官员皆是如此行事,泱泱大明何至于此

    “启禀太子殿下,微臣以为陈演虽为翰林院掌院,然其一无六部侍郎之资历,二无处理政务之经验。倘若贸然入阁,或可事倍功半,后果难以预料,还望太子殿下三思。”

    程国祥认为张四知入阁之前,好歹也在礼部做事,还有侍郎头衔。这陈演何德何能,可以直接入阁

    若非这是朝会,而在太子的府邸,程国祥定会力陈这厮才能才质平庸,为人刻薄,仅凭薛国观的一句推




第26章:内阁更迭
    首辅大人的推荐标准有三条,第一,必须与自己关系较好,如果是东林死敌,就没有举荐可能的。第二,至少了解对方的家底,拿不出万两银子就别想入阁。第三,多少都要知道对方的弱点所在,像程国祥这样刚正不阿的清官,他是不屑一顾的。

    杨嗣昌被拿下,内阁就少了一位知兵的阁老,薛国观是不懂军事的,一旦被太子问询其相关事宜,可能会语结,导致太子不悦。所以新推荐入阁的外援必须有兵部背景,对御敌剿寇之事颇为精通才行,这样能够大大减轻首辅身上的压力。

    一般说来,按照薛国观所描述的内容反向推理,就知道他推荐之人到底如何了。

    但做戏要做全套,幺鸡听了频频点头:“嗯,首辅所言有理,那就这样定了吧!”

    大明新一代内阁就大致成型了,首辅薛国观,次辅张四知、陈演、魏照乘、姚明恭,真乃帝国之甚幸啊!

    没有最坑,只有更坑!

    不知道甩锅爹一觉醒来,发现勋贵没了一大半,内阁大变样,他的近臣杨嗣昌被砍了,会作何感想!

    啊哈哈哈哈……

    此时此刻,心中更为得意的是薛国观,如今内阁全是自己安插的人,可谓是铜墙铁壁,固若金汤,行事起来方便极了,即便是温体仁在位时也不曾有过如此盛况。

    今后吏部人员更迭、户部项目收支、兵部武备采购、工部各种修筑费用、礼部举办庆典耗资、刑部审讯案犯所得,全都可以落入自己袋中,真可谓一本万利!

    若是一年收入二十万两,那都是酌情处理,想必不出三年,便可获利百万两之巨,置办田产府宅,迎娶曼妙美妾,自然不在话下。实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

    幺鸡看到折腾地差不多了,便言归正传:“今内阁更替完毕,六部尚书均在,本宫就要公布一件事。那就是从五月初开始,免去北直隶、山西、陕西、河南、山东这五大布政使司治所之内的所有税赋,亦包括三饷。湖广、广西、云南、贵州这四地均收一成税赋,南直隶、浙江、福建、江西、广东这五地收两成税赋,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三饷。各地田赋不再执行一条鞭之策,改为收相应成数的稻谷即可。”

    本想下个月就开始执行,但古代落后的通讯能力导致朝廷的政令有极大的迟滞性,一个月的时间根本就传不到南方各地,只能顺延一个月,或许两三个月才能初步展开。

    即便如此,各地的地方官员也会阳奉阴违,继续向农珉收取高额的田赋,以监守自盗,这才是他们丰衣足食,披金戴银的根本所在,向朝廷缴纳的税赋只是小头而已。

    众所周知,明亡始于驿站裁撤,严重灾荒与压榨税赋是帝国崩塌的主要原因。

    原定于六月下令加派的七百三十余万两练饷,到了地方,就会变成四五千万两之巨。

    北方大旱,百姓颗粒无收,又须缴纳重税,走投无路之下,只有聚众造反可活。

    从实质上分析,杨嗣昌提出的“三月平贼”与袁某人的“五年平辽”,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便是水中望月,可望而不可及。

    这种利令智昏的政令归根结底也只能是饮鸩止渴而已,即便张献忠不复叛,甩锅爹的财政增收计划也维持不了多久。

    更何况军饷虽然增加了,但经过层层盘剥,下发到底层士兵手里已经所剩无几了,大部分都落进了将帅们的腰包里。

    在理想状态下,清军不入关,明朝的走向也就是唐末的结果,即诸多统帅拥兵自重,各地藩王裂土而治,演变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随着旷日持久的残酷战争还在延续,一半左右的总兵都将成为只认钱,不认人的东西。

    当崇祯皇帝手里的银子花光的时候,就是他们……

    太子殿下英明,微臣以为被免除税赋的数以万计的黎民百姓定会对殿下感激涕零,殿下宅心仁厚,体恤珉情,此实为广安珉心的上上之策!”

    薛国观见到小太子对自己青睐有加,内阁成员更迭都寻求了自己的意见,自然很会来事儿,不管新出台的政令究竟如何,但溜须拍马必须即刻跟上,这种事情让决不能让旁人抢了先,哪怕是四个次辅也不行。

    首辅大人已经笃定主意,不管太子说什么,他都要予以颂扬。

    否则……

    之前四个内阁成员,一个被下狱,三个被致仕。四十一只勋贵被东厂查抄府邸,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现在就等着把他们的家产搬进宫里,以正视听,这些人估计就可以被斩立决了。

    实际上,与频频疏言崇祯,要求对贫苦百姓加饷的杨嗣昌不同。薛国观更愿意将侧重点放在勋贵们身上,只不过几次疏言都被忌惮勋贵集团的皇帝给否决了。

    太子颁布的政令可谓甚合其心,毕竟只要大范围减赋,受灾地区的百姓的日子多少会好过些,总比继续追加三饷要强地多,这种竭泽而渔的办法所产生的后果只能是不断的发生珉变。

    张四知也明白此时断不可无动于衷,必须让太子知道自己也是太子的人才行,出列疏言道:“太子殿下英明,微臣



第27章:复征三税
    要想达到太子的要求,就必须将预算继续拉高。

    幺鸡对这个数额基本满意,便笑吟吟地问:“李爱卿,本宫不知取缔‘三饷’之后,户部还能岁入多少呀”

    李待问被问地一身冷汗,“三饷”可是岁入的大头,刨去这个最大的进项,户部简直就成了要饭的乞丐。

    “恐……不足……六百万两!”

    说到最后,李待问自己都感觉羞愧难当。

    泱泱大明,岁入竟然低到如此地步,真是可悲可叹啊!

    万历年间,明帝国的年收入也就在四百万两银子上下,远逊于南宋。

    主要原因便是税负低、偷税严重,加之耗子一样的藩王越生越多,一个个还超能吃……

    比如山西地方财政收入约为一百五十万石粮食,而山西王爷们每年消耗的俸禄为三百余万石!

    不光是山西一地,宗室极多的河南、山东、湖广、陕西等地皆是如此,光是俸禄赤字,每年便高达六百万石以上。

    马丹!

    真不愧是姓猪的!

    明末,散布在帝国各地的二十八只藩王,连同他们的子女亲属,就是一群无可阻挡的进食机器!

    “那敢问李爱卿,这一千万两的缺口,该如何弥补呢”

    反正田赋是必须减免的,其他招,你能想出来的都可以说,具体行不行再议。

    李待问暗叫倒霉,太子将“三饷”给免了,到头来却让自己拿主意,一个不留神,恐怕就要落的被致仕了,田赋又明显不能再提出来了,这可如何是好啊。

    一群朝臣更是非常配合地三缄其口,大殿上立刻变得鸦雀无声,大家心里都在急切地盼望着小太子最好可一个人坑,千万不要误伤他们这些“忠良”。

    见到李待问被憋地满脸通红,仍然拿不出一个办法,幺鸡也没有刻意为难这位还算尽职尽责的尚书:“好了,想不出也没关系,不知薛爱卿有何良策呀”

    老子按你的新意组阁,你就必须给老子排忧解难,否则真特么把你们这群自以为是的“萝卜”给炖牛肉了!

    薛国观顿感被晴天霹雳击中,身子微微一颤,努力掩饰住内心的不悦,作答:“启禀太子殿下,微臣以为,还是增收商税、矿税、关税,方可解眼下燃眉之急也!”

    首辅大人在圆滑程度上,与温体仁差了一截,揣测圣意也不及他的追赶目标,可架不住今天是他的黄道吉日,想什么就来什么,哪怕是歪打也能正着。

    大明帝国能拿得出手的税项无非四大类——田税、商税、矿税、关税!

    第一个的压榨对象是农民,后三个都是商人,农民没有自己的代言人,商人就不同了。

    其结果就是帝国的商税、矿税、关税形同虚设,只剩下田税是主要的税收来源。

    是哪个团伙帮助商人集团免除如此庞大的税费的,人所供知……

    反正在明朝灭亡之前,北方地区都是大旱,这就意味着五年之内,北方地区的田税几乎就是零,只剩下半壁江山可以收税,所幸把北方的都免了,留着长江以南地区收租子就够了。

    田税也不能再增加了,不然就要把自己收到阎王殿去了。

    幺鸡当下的既定战略是尽量保住帝国全境,避免出现跑路南京的情况发生,那样一来,势必会出现南北朝的局面,等安顿下来,再想“北伐”就太困难了。

    最糟糕的是,跟本家的穿越者大爷王莽一样,被位面之子多尔衮赶下海,不得不跑路宝岛,那就无比尴尬了,好歹咱也是年轻有为的青年才俊呀!

    更加尴尬的是,宝岛还被荷兰人占着,自己又没海军,还得靠前海盗郑芝龙这货,其子郑成功倒是忠心可鉴,只不过现如今在郑家还没有实权。

    木有海军就跑不了路,只能在陆地与东虏和流寇决一死战,决战需要足够多的兵力,军饷是必不可少的东西,银子从何而来,这个是问题。

    幺鸡满意的点点头,顺势称赞道:“薛爱卿所言,本宫深以为然。农业乃立国之根,商业乃兴盛之本!今江南各地并未被战火殃及,繁华依旧,商贾云集,正是征收商税之时!”

    朱元璋虽然宰了沈万三,但对商业和商人给予了相当大的优惠措施,定商税仅为“三十税一”,而且规定书籍、笔墨、农具、舟车、丝布之类皆免税。

    这里面虽有恢复生产,增加百姓收入,提振帝国经济,稳定江南富庶地区的战略用意,但对明朝初期,乃至中后期的商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极其显著的。

    但一直到了万历年间,盐税、茶税、市舶税、通过税、营业税,总额不过三百四十万两,加上矿税和海税,高峰也不足五百万两而已。

    比较南宋数以千万贯的商税收入,明朝的同类岁入实在是有些难以启齿。

    假设宋代一贯钱大约相当于明代的一两银子,宋代仅仅“盐、茶、酒”三项收入便高达四千七百余万贯,那就约等于在明代仅仅这三项收入就达到4700多万两白银。

    仅商税一项,便可年入近五千万两白银!

    这笔钱放到明朝,将会是什么概念

    不管是内忧还是外患,东虏还是流寇。
1...7891011...4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