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下凡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雅玩居士
江户刀剑鉴定家山田浅右卫门吉睦在《怀宝剑尺》中评价刀的等级
第115章 二刀流
苏渊上下打量着对方,身材强壮,目光锐利,特别是双手布满老茧,一看就是常年练剑的高手。
想到在电视上看见所谓的剑道,不就是两个人穿上护具,拿着两把竹剑砍来砍去
左卫门感受到来自苏渊的不以为然,仿佛明白什么,笑道:“看来你对真正剑道有所误解,跟你们的武术一样,现在市面上流传的剑道已经沦为一种表演,甚至跟舞蹈没有区别。”
“真正剑道是杀人技,我听过一句关于你们国家对于国术的形容”
“只杀敌,不表演!”
苏渊一愣,看着眼前的虎彻,灵光一闪道:“真刀真枪实战”
柳生左卫门挺直腰板,正色道:“没有任何护具,武士之间,生死只在眨眼一瞬,胜者为王。”
苏渊听完面色凝重起来,回想起刚才左卫门的话,看来巨大利益背后是血淋淋的争夺,难怪连堂堂柳生家主都如此重视。
“哎,想当年先祖何等风光无限,柳生三天狗流芳百世,受万人敬仰,可惜现在……”
左卫门长叹口气,虽然柳生家族有钱有势,号称名门望族,但对于武士出身的背景来说,反而是越发落寞,无奈道:“很多人怀疑,我死后,柳生新阴流还会不会存在”
柳生龙鸣重重磕头,满脸视死如归,大声道:“家主,您放心,这次誓死也要为柳生家扬眉吐气!”
左卫门摇摇头,强打精神道:“尽力而为吧,今天贵客临门,展示一下。”
柳生龙鸣站起身,双手接过虎彻,又从怀里掏出一把短刃,右手持长刀,左手握短刀,顿时杀气腾腾,进入状态。
“二刀流”
苏渊眼前一亮,传说中的二刀流,太刀加胁差,柳生十兵卫的必杀技!
看着柳生龙鸣开始演示刀法,左卫门介绍道:“所谓二刀攻击法,基本是以小刀押住对方,同时以大刀攻击要害,或是突刺。在对手攻击时以小刀抵挡,同时大刀反击。”
“高手过招,心不专一,生死相搏,出现任何疏忽,便是致命的败亡。所以二刀流多为以小刀受对方之打而大刀,趁空隙击打对手破绽部位。”
“当年剑道界懂得并能使用双刀的剑客寥寥无几,很多人对二刀流的价值产生诸多怀疑,认为这种战法是邪魔外道,直到一个人的出现。”
宫本武藏!
二天一流的开山鼻祖,号称史上最强剑客。
说道这里左卫门满脸崇敬道:“在武藏创立二刀流剑术流派之前,无所谓二刀流,双刀战法可能只是未受过剑术教导之人情急之下的行为而已,仿佛随手抓起两根棍棒交替挥舞,觉得更有威力些。”
“与诸多武家的剑道技法格格不入,虽然武藏也未系统学习过任何流派的剑术,但他藏眼里,没有对持双刀战斗的不屑,只有对胜利的渴望。”
“经过武藏的改良,加长太刀刀柄,保留双手持刀和刀柄击敌功能,经常使用一把太刀作战,靠超人腕力,和对距离的无比敏锐来赢得决斗,直到晚年才使用二刀。”
“所以二天一流是可以单独选择一把长刀或者一把短刀作战的流派,严格说起来不是真正纯粹的二刀流,可我们柳生新阴流不同!”
又拿出几把太刀展示道:“十兵卫把刀进一步改进,刀刃变短使两刀容易配合,刀刃弧度变小使之容易直刺。最重要的是刀柄变成更适合双手使用的短柄,所以这才是正经的双刀流。”
说完猛的站起身,肃然道:“宫本武藏将这种剑法发展成二天一流,使其为世人所接受,并且让更多人学习和发展这种剑术,功不可没。”
“但柳生十兵卫则是让二刀流成为真
第116章 牡丹映
?
“只要大师能出手相助,无论什么条件,柳生家全部满足。”左卫门满脸欣慰,没想到柳生惠美的一次任性居然能让家族迎来转机!
还有半个多月准备时间,苏渊直接住下,手里还有三块金光陨石矿,正好派上用场。这次不但关系柳生家族声望,对于自己还有特殊意义。
大刀向,
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难得有机会让小鬼子自相残杀,用的还是哥打造的兵器!
顿时恶从心头起,怒向胆边生,苏渊和徐奎动力十足,说干就干,马上开始打造第一把武士刀。
先研究完柳生家所有珍藏的太刀,吸收经验,足足上百把精品力作。虽然新阴流没落,但柳生家财大气粗,收藏堪称一流。
“师傅,所有原料已经到位,随时可以开始。”柳生惠美听说要帮家族打造武士刀,激动的彻夜未眠,努力这么久就是为今天,作为女孩,也能为家族崛起出一份力。
苏渊检查完所有原料,全部是用钱砸出来的极品,特别是砥石,堪称奢华,几十万美金的极品。
昨晚直接从龙泉空运来的黄泥和寒泉水,就连松木炭也弄来一大车,万事俱备,马上开始。
所谓太刀,是镰仓幕府时代所出现的武器,长3尺9寸,常与小太刀配合使用,战场上用刀,大小两把不离左右。
而肋差,则是挂在腰上的短刀,主要用来破铠,如果足够锋利,可以用来对付身穿重铠的武士,一击必杀。
16世纪的战国时代,岛国冶金业开始使用进口矿石,矿石多为葡萄牙和西班牙贩卖,通称为南蛮铁。总以为铁锭都是从西方来的,但实际上,却是印度的乌兹钢和马来铁。而这些钢材,曾是世界第一快刃大马士革刀的原料。
早期炼钢术,一炉钢必须冶炼七天七夜。最大特点是可以在一炉中同时炼出钢、生铁、熟铁等不同品种。
基本一次炼钢,3400贯铁矿砂、3600贯木炭可炼出300贯钢,400贯生铁和250贯熟铁。由于冷却方式及熔炉的不同,根据大小、软硬,分为顷钢、玉钢、火钢、千草钢、出羽钢和水钢。
然后钢到刀匠手上,必须重新回炉,进行脱碳或渗碳处理,并熔铸成条形,这时候才算是真正的打造阶段。
制刀时,需将此类条形钢料加热至赤灼,尽心锤锻,并通过加热反复折迭打延,少则七八次,多则二三十次,这个标准已经超过龙泉宝剑的要求。
因为杂质太多,使之质地匀称,这时候武士刀上独有的花纹也会逐步出现,品质优劣,全凭工匠经验。
宋朝的时候,曾经出现过一种冷锻制甲法,在不经加热的条件下,纯靠锤子砸,可将铁料锻薄至原厚度的三分之一,堪称绝技。
“小鬼子的刀说白了不就是夹钢,还弄这么多名堂干什么”
徐奎想起昨天看过的资料,很是不以为然,夹钢工艺,通俗理解就是将刀背、刀身、刀刃用不同钢材进行打造,使其能够在保持刀刃锋利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自身的强度。
什么狗屁三合,将钢夹于上下两层铁之间;卷合,以铁为心,外包以钢。然后又细分成本三枚合,铁为刃背、钢为刃口而夹于两层铁之间。
四方诘,一条铁料为干,左、右分别以铁条、钢条为刃背、刃口,上下再加铁。五枚合,基本结构与卷合相同,纬度在心材与钢之间再加一层中间层,听着都头大。
苏渊哈哈大笑,民族性格就是严谨,追求完美和极致,但这点正是传统工艺的真谛。
“咱们古代是油淬,在这里就是覆土烧刃,乃各门各派的不传之秘。”苏渊解释道:“否则柳生大小姐也不会千里迢迢专门跑到龙泉去偷师。”
“也是因为如此,每个流派的作品都有独一无二的花纹,真正鉴赏高手可以通过纹理和地肌判断刀的优劣高低,叫做刃文。”
说完拿出几把刀,讲解道:“这把纹路如同丁子
第117章 铸刀
?
徐奎准备好所有原料,柳生惠美也来帮忙,期待道:“师傅,这次您真要用传统工艺打造武士刀”
苏渊检查完材料,轻松道:“入乡随俗,既然在你们的一亩三分地,自然要用你们的手艺。”
柳生惠美俏脸通红,十分兴奋,终于能见识到最高深的武士刀铸造水平,对于她来说,苏渊就是无所不能的神!
现在苏渊已经完全掌握所有武士刀古法技巧,正好有机会试试手,准备完全按照古法挑战其他流派。
第一步,炼铁皮,要做一把80厘米长的刀要先准备六公斤的玉钢。将其中一部份熔化打制在长方形,并与铁制的挺相粘合,其余部份投入炉中打制。
放入水中,继而平均分成小块,然后放在积熔台上推放,重又放入炉中熔炼,接着再取出轻轻敲打成一张厚板,然后将其加热,打平,把钢凿放在中间二折,这种作法反复十回至二十回。
过程中把夹杂物质排出,从而将碳含量降至腺重量的五分之一,约95克左右。期间熔炼的时候还要涂上草木灰,洒上泥水,这将有助于防止钢的表面脱碳,并加速愈合折痕。
徐奎跟柳生惠美动手,苏渊在旁边监控,小丫头主导,这段时间水平一日千里,这点小事轻而易举。
然后拿出一块金光陨石,这是打造心铁的关键,将柔软的疱丁铁加入玉负钏,进行数次折翻锻造,使其碳含量降至0.25%,重量降至原重量三份之一,成为心铁,乃武士刀的命门所在。
皮铁和心铁炼成后,在中间放入心铁,外层用皮铁包住,这是最基本的古法,甲伏锻造,流传千年,经久不衰。
苏渊接过小锤,亲手开始锻打,上面放心铁,下面放皮铁,中间用硼砂粘合,通过敲打皮铁包住心铁锻造。将其投入火中,一边加热一边将其打制延展,名曰素延。
徐奎拿大锤配合,根据小锤敲击的力度和角度变化,稳定输出,配合默契。经过素延后,刀胚的雏形进一步加热打平,并将刀刃处打薄,刀背立起,刀身略弯,刀形状就大致出现,这就是火造。
旁边的柳生惠美没有闲着,用心把黄泥和寒泉水融合,加上各种配方,这就是传说中最神秘的覆土烧刃。
苏渊盯着刀胚,在光芒最耀眼的瞬间,插入覆土中,充分吸收各种微量元素,相当于吃十全大补丸。
接下来就是真正技术的时刻,按照传统工艺来说,这个时候必须让锻造场地的光线暗下来,将刀放入炉中,平均加热,根据刀身烧红程度来判断水淬的最佳时机。
此环节是整个制刀过程中最耗费心神的环节,一旦失败,前功尽弃。刀身在炉中加热的时候,要密切关注使粘土不被火烧掉。在这个过程中,有三分之一的机率会失败,失败的刀条将不能使用。
苏渊满脸轻松,把握时机简直易如反掌,这次不但要覆土烧刃,还要尝试油淬之法,看看到底中西合璧会产生什么奇迹
一次覆土,一次水淬,一次油淬。
周而复始,
足足三遍!
徐奎和柳生惠美满脸痴迷,打铁这种苦差事仿佛变成一种享受,行云流水,从容自在,不带一丝烟火之气。
特别是节奏感,闭上
第118章 刀也会死!
柳生惠美点点头,介绍道:“本阿弥氏是一个世世代代以刀剑鉴定,研磨,浄拭为业的家族。代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起源于菅家流,家纹为星梅。”
“相传祖先早年也继承刀剑艺术的工作,但之后艺术创造领域渐增,曾经被誉为宽永之三笔的第一书法家、此外在陶艺、漆器艺术、出版、茶道亦有涉猎,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我们柳生家所有名刀都是由他们研磨护理,每年最少花费几千万,我曾经多次上门拜访,希望能学习整体研磨技巧,结果……”
说完摇摇头,苏渊看着小丫头满脸遗憾的表情,笑道:“如果早点遇见我,这点小事何足挂齿”
说完拿起砥石,正色道:“不就是整体研磨,你们看着!”
柳生惠美神情大震,不可思议盯着苏渊,只见他拿起一块出产于爱媛县松山的伊予砥,开始第一项工作,下地研。
一般统称荒砥,400目左右,质地比较硬,切削能力好,能去除表面各种坚硬锈迹及对刀具进行较大的整形。
苏渊飞快用荒砥整理完表面后,又换上备水砥。出产于熊本县的天草地区,目数依然是400目左右,但硬度不是很高,能很好地清理掉上一步荒砥留下的痕迹,同时最后修整刀形及大的瑕疵。
产于山形县的改正砥,600目,质地也比较硬,将刀胚研磨出初步刃文和镐地,开始出现刀工个人风格的雏形。
柳生惠美目不转睛盯着一举一动,用心体会,刀一旦被研出刃文后,也就意味着大动作的研磨工序将要结束,此后进行的会是更加细致的研磨,基本上开始进入艺术创作范畴。
苏渊重新洗干净刀胚,选择两块砥石,中名仓,约为800-1200目;细名仓,粗细为1500-2000目。
两种砥石质地较硬,作用是将刀的地肌和刃文划分得更清晰,但效果有一定差异,要看对象及需要效果的不同分别使用。
之所以天然砥石价格是人工的几倍,区别在于柔软和细腻度,即便目数一样,因为天然砥石中含有一些特殊化学成分,刀表现出的颜色也会出现细微变化,更具美感。
“开始刃引和地引了!”
柳生惠美情不自禁的脱口而出,最关键时刻来临,刀上的地和刃文需要用特殊手法引出来。苏渊拿起一块内曇砥,高达4000-6000目,产于京都大平山。
使刃文和地肌的变化,都充分体现出来。这是相当重要的一步,非常体现研师磨的技巧。
整个过程中苏渊全神贯注,用心体会研磨的细节,虽然有吹毛利刃,但研磨古法能流传千年,必有过人之处,强强结合效果岂不是更好
再次清洗刀胚,检查一遍解释道:“完成第一步,下面是仕上研,可视为是研磨师对刀具本身的参悟及再创造过程,有着浓重的艺术创造及审美判断成分在内。”
边动手边解释道:“先用地艳对刀做进一步处理,以更好地体现和丰富地肌,如棒映这类的细小变化。”
“下面要用到的刃艳,使用前先要用另外一种砥石,青砥仔细磨成需要的形状再用……”
“地艳和刃艳都要磨成很细小的薄片,用指肚轻轻压住,然后根据刀上地和刃文的走向,一点点地进行研磨,用心体会……”
完成第二步后,苏渊站起身,开始调配秘方,柳生惠美更加兴奋,给徐奎介绍道:“研磨师会将粉末及液体按一定比例调制成膏状,然后用吉野纸沾着对地肌进行处理。经过这道工序后,地上的变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