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三国之帝国文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冷剑情

    曹操南征韩玄不成,班师前留张辽、李典、乐进与七千多人防守合肥。韩玄见曹操撤军,也率军徐退回建邺。

    韩玄回到建邺后,将建邺改名成“建业”,来提醒江东之人勿忘进取之心,早日进兵中原才能建立大业!

    曹操称魏公的消息传来,韩玄也有些坐不住了,如今天下局势已渐趋明朗。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而综合对比下来,韩玄和刘度的实力都不如曹操,曹操麾下真可谓是谋士如云、猛将如雨。而韩玄虽然坐用江南九郡和辽东、夷州之地,随着黄忠、徐荣等将的过世,江东面临着人才凋零的残酷现实。

    而江南之地隐匿了汉末从各地涌来的大量的人口,素来不缺文人,那么就要反思了,为何会缺乏人才首先,制度上就存在缺陷。

    韩玄料定曹操短期不会再南下,刘度在西川的崛起必然会牵制曹操大量的兵力。趁此时机,韩玄决定放手一搏,来一场浩浩荡荡的大变革!

    与陈武商议讨论之后,韩玄将徐庶、石广元、陈群、钟繇、顾雍等人悉数召来建业。

    韩玄高坐主座,对众人说道:“

    我自黄巾起兵以来,不拘一格用人才,百官诸将或有起于寒门者、或有起于士族大家者,玄与诸位戮力同心,方建今日基业……”

    韩玄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说得高堂下众人激动不已,韩兴、黄叙、陈修等一班小将也在下面,用崇拜的眼光看着韩玄、陈武等人。

    韩玄突然话锋一转,接着说道:“我江东今拓土至海外,统二十余郡、九十七州!然各郡多有官吏军将不足备之象,究其根源,乃选人、用人之策弊也。我欲于各郡县府广设学府,不论是寒门还是士族,皆可入学!昔日我曾于庐江、临海等郡设几间学府,当时因我江东地广人稀,又因关系重大,故一拖再拖,今日我江东亟须广揽人才!为江东计,为天下计!为大汉百姓计!!我韩玄在所不辞!!”

    韩玄令各郡县张贴告示,使江东、乃至天下人都知道韩玄要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而这场变革甚至可能改变整个社会的阶层划分。

    &n




第420章 立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此法名为科举制!”韩玄高声说道。闪舞

    “科举制”徐庶和石广元都是不知所云,只有陈武笑而不答。

    韩玄便详细给徐庶和石广元他们介绍了科举制。所谓科举制就是通过科举考试的形式来选拔人才,而不是像察举制那样,由各郡县推举有德行和才能的人做官。

    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将每年分期举行的考试称常科,由韩玄下令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文官选拔主要是明经、进士两科,将是韩玄要开设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丹阳郡和其他郡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建业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郡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建业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建业应试者通称举人。

    郡县考试称为解试,建业的考试通称州试,州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的都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进士其次看重诗赋、文章,明经其次看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考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闪舞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建业官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科举制有利于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而韩玄当务之急是要扩充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特别是寒门学子,韩玄决意规定每届考生中必须要有一定比重的寒门子弟。

    如果是和平时期,韩玄还进行殿试,韩玄亲自主持考试,策问考生。如果是战时,则不举行。

    然后就是武举了,乱世之中韩玄更不可能重文轻武。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军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职,其次以类升……

    徐庶和石广元听完韩玄对于科举制的构想,都惊鄂地张大了嘴巴。良久,石广元反应了过来,他仔细端详着韩玄的科举之法,还是发现了其中的弊端。

    “楚侯此法虽前无古人,然而毕竟未曾推行过。若要强行于江东推行科举之制,必然会遭到士族暗中动手脚。科举考试负责监考的官员,科考考生身份的确认,科考考场之秩序,以及徇私舞弊等象皆要严加防范!”石广元不愧是内政奇才,刚接触科举制就预测出了可能存在的缺陷。

    “广元所言极是!科举之法若是不能妥善施行,则为士族利用,以致执行中走样。”韩玄作为一个现代人自然知道科举制弊端很多,但韩玄想通过自己的把控,尽量克服那些弊端。

    不过石广元所说倒是提醒了他,改革推行新制时一定要注意用人问题。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人不当,有了这个前车之鉴,韩玄自然会格外注意。

    韩玄左思右想,既然自己要推行科举制,那何不再推行与之相辅相成的三省六部制韩玄在江东大力发展商业,商人的地位不断上升,从而形成很多资金雄厚但没有政治地位的大家族,可以称他们为庶族。

    韩玄要推行科举制,他们无疑是受益最大的群体。等到他们当中有人进入官场,便会成为自己推行改革的助力,自己一定要着重拉拢他们,以庶族来对抗士族。

    江东士族的力量远比韩玄想象的强大,且说江东朝堂之上,张昭、顾雍、陈群、钟繇等大臣都是士族。陈群、钟繇等人表面上支持韩玄实行新政,或多或少在心里都有些抵触。

    徐庶和石广元还沉浸在对韩玄所说的科举之法的深思中,韩玄又提出一个令他们震惊不已的新事物:“为了推行科举制,我还决定于江东进行官制改革!新官制就名为‘三省六部制’!三省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分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直属于尚书省。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楚侯真乃奇思妙想,先是科举制,又推三省六部制。楚侯之才,庶不及也!”徐庶没想到韩玄除了带兵打仗和偶尔搞些小发明外,对改善内政还有如此多的良方,顿时对韩玄膜拜不已。

    韩玄又给二人详细解释了这些新名词。中书省是负



第421章 紫虚上人
    徐庶和石广元各领命去了,韩玄又看向陈武,对他说道:“如今天劫门又有些小动作了,我江东正是改革之际,你也派人多打听打听。”

    陈武点了点头,说道:“你从倭国带回来的那个杨坤,之前不是天劫门的人么,可以向他详细了解一下天劫门的情报。”

    韩玄犹豫了一下,他没有与杨坤深交,就是怕这又是天劫门的阴谋。不过现在有陈武这么个顶级高手在此,也就不必担心了,韩玄和陈武一起准备去盘问一下杨坤。

    谁料二人刚出来,便碰上了陈群,陈群手上拿着厚厚一沓笔记,满脸欣喜的样子。陈群瞧见他们,当即拱手施了礼:“参见楚侯。陈将军也在啊。”

    韩玄问道:“长文急着来府上,可是有何要事”

    “群闻楚侯欲推行新政,故废寝忘食撰写此书,以为我江东选拔贤才。请楚侯过目!”陈群将手上笔记奉上。

    韩玄接过一看,只见书目上写着《九品官人法纪要》。韩玄翻来书快速浏览了一遍,九品中正制无非是三个环节。

    首先是设置中正。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这点与之前许邵、许靖等人创立的“月旦评”有些类似。

    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中正官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

    然后是品第人物。这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闪舞品评主要有三:其一是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其二是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其三是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在实际实行中,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也能位列上品。会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最后是选拔人才的依据,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清闲官职,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微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地位卑下事务冗繁之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陈群满脸期待地在等着韩玄夸奖他一番,谁知韩玄合上书,笑着对陈群说道:“长文,你所倡之九品官人法虽略微优于察举之制,然我已有一新法可胜九品官人法百倍!”

    陈群惊呼道:“在何处,可否借群一览”

    “当然。谷利,将手抄本拿给长文。”韩玄吩咐身旁的亲卫谷利道。

    后者当即双手奉上,陈群接过一看,越看越心惊。陈群问韩玄道:“楚侯,此书可否赠群群回府上再仔细端详。闪舞”

    韩玄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这只是手抄本,原本他已经让徐庶、石广元他们拿去讨论修改了,待形成正式文书后再统一印刷发行。

    陈群接过书后便辞去了,而韩玄和陈武也来到了杨坤的住处。他们到时,杨坤正在府中练剑,院中树叶被他的剑风卷落下来,组合起来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形状。其身法诡僪灵敏也令陈武惊叹不已。

    见韩玄到来,杨坤立马收剑而立,那些树叶也全都被齐整地切成两段,并且整齐地落在地上。韩玄鼓着掌走过去,笑道:“杨大哥好剑法,此等精妙绝伦之剑术,除了王越、史阿,当今天下恐无人出杨大哥之右!”

    “楚侯过奖了。今日来寻在下,可有要事”杨坤将宝剑放到剑架上然后问道。

    杨坤又看了看陈武,说道:“三位,屋里请。”

    谷利老老实实站在门口,韩玄径直和杨坤、陈武他们进屋了。韩玄说道:“杨大哥,我想听你说说天劫门的事。”

    杨坤看了一眼陈武,韩玄笑道:“不碍事的,他也是穿越者。”

    杨坤方才放下了心,韩玄问道:“关于这个世界存在穿越者的事,天劫门中人有多少人知道”

    “为数不多,只有高层的几个掌旗使知道。”杨坤答道。

    “天劫门究竟是何时成立的还有,门中的高手都是什么身份”陈武也好奇问道。

    杨坤眉头微微一蹙,说道:“天劫门存在已有上千年,历朝历代都有天劫门维持秩序。我们门中的人都是自幼被人挑选出来的孤儿,送进山门,接受最严苛、最残忍的训练,最终能活下来的十不存一。因门中



第422章 雒城之战
    只见上面写着:弑帝之人,径入西川。闪舞毒士身死,伏龙升天。一得一失,天数当然。见机而作,勿丧九泉。

    刘璝又问道:“我四人气数如何”

    紫虚上人淡淡回道:“定数难逃,何必再问!”

    刘璝又请问时,紫虚上人眉垂目合,恰似睡着的一般,并不回应。四人下山后,刘璝说道:“仙人之言,不可不信。”

    张任不以为意:“此狂叟也,听之何益。”

    众人于是上马前行,到了雒县,四将分调人马,守把各处隘口。

    刘璝说道:“雒城乃益州之保障,失此则益州难保。吾四人公议,着二人守城,二人去雒县前面,依山傍险,扎下两个寨子,勿使敌兵临城。”

    泠苞、邓贤请命道:“某愿往结寨。”

    刘璝大喜,分兵二万给泠苞、邓贤二将,离城六十里下寨。刘璝、张任守护雒城。

    却说刘度得了涪水关,与李儒商议进取雒城。李儒将探子得来的密报和刘度说道:“益州从事郑度向刘璋言将军孤军深入,远道来袭,部下士卒不到一万人,且众心未附,军队又无辎重,只能靠抢掠田野的庄稼为食。其献策刘璋是把巴西与梓潼境内的百姓皆驱至内水、涪水以西,把巴西与梓潼仓库中的粮食物资以及田野里的庄稼尽烧之,高垒深沟,静待变化。主公若率军前去挑战,其坚壁清野。我军无处抢掠粮草,不出百日,必然会自动撤退,待我军后退时其再出击,我等皆为所擒也。”

    刘备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忧虑,看向法正问道:“不料刘季玉麾下竟有此能人,孝直可有良策应对”

    法正笑着说道:“刘璋为人,终不会用郑度之计,主公不必担心。”

    其实一切正如法正所料,刘璋果然对部下说:“我听说过抵抗敌人以保护百姓;从未听说要迁徙百姓来躲避敌人的。”

    幸运的是刘璋没有采用郑度的计策。刘度正与李儒商议进取雒城,来人报:“刘璋拨四将前来,日前泠苞、邓贤领二万军离城六十里,扎下两个大寨。”

    刘度聚众将问道:“谁敢建头功,去取二将寨栅”

    只见赵云应声出来请命道:“赵云愿往。”

    刘度点了点头:“子龙率本部人马,前至雒城,如取得泠苞、邓贤营寨,必当重赏。”

    赵云当即接下军令准备领本部兵马上路,忽然帐下一将出来说道:“子龙将军乃主公大将,如何去得末将李傕不才愿往。”

    刘度见李傕虽两鬓斑白,但依旧十分英武,有些犹豫。

    赵云呵斥李傕道:“我已领下将令,李傕,你何敢与我抢且老者不以筋骨为能。吾闻泠苞、邓贤乃蜀中名将,血气方刚。恐老将军近他不得,岂不误了主公大事因此愿相替,本是好意。”

    李傕冷嘲热讽道:“子龙将军沙场冲锋,无人能敌,有常胜将军之名。但今此四将素善用兵,非凭一将勇能胜之,还是由末将出战。”

    赵云见李傕说他不会用兵,刚要发怒,却见李儒说道:“二位将军不必相争。即今泠苞、邓贤下了两个营寨。今二位将军自领本部军马,各打一寨。如先夺得者,便为头功。”

    李儒于是分赵云去打泠苞寨,李傕打邓贤寨。二人各领命去了。李儒对刘度说道:“此二人去,恐于路上相争。主公可自引军为后应。”

    刘度留李儒守城,自与潘凤、卓膺引五千军随后进发。

    赵云和李傕想抢得头功,赵云在当夜挑选五百白马义从,从小路偷袭泠苞军寨。不料早有伏路小军飞报入寨,泠苞已有准备了。

    一声炮响,三军上马,杀将出来。赵云纵马挺枪,与泠苞接战。二人交马,战到十三合,泠苞抵敌不过,急令军士齐上拦住赵云。

    刘璋军兵分两路来袭刘度军,赵云部下寡不敌众,白马义从被大军包围也丧失了优势。而且刘度军走了半夜,人马力乏,抵挡不住,退后便走。

    赵云听得背后阵脚乱,放弃追击泠苞,拨马回走。刘璋军随后赶来,赵云急忙撤走。走不到五里,山背后鼓声震地,邓贤引一彪军从山谷里截出来,大叫:“赵子龙快下马受降!”
1...111112113114115...1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