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为唐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猪拱拱
诸皇子之中,三子李亨性情沉稳,老成持重,但行事却让人不敢苟同,是个帝王之才,十六子永王眼高于顶,目光短浅,二十一子盛王颇有才干但是却桀骜不凡,加以磨练能成大器,至于剩下的棣王和延王,虽然老成太太过故步自封,守成有余,却没有进取精神。
若要比起对于自己的孝心,诸皇子之中自然要属长读孔孟之道,通晓礼仪孝道的寿王,而诸皇子之中最令自己放心的同样是自己的十八子,因为他没有野心,只要自己应得的,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从来就没有想要过。
若是把兵权交给其他的皇子李隆基不会放心,但若是把兵权交给十八郎,李隆基那是一万个放心,因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相比于半年以前,寿王确实看上去性情大变,但是一向善于揣摩他人心思的李隆基自然能够透过李清那清澈的双眼察觉到李清的本心并未有多大的转变。
而且,还有李亨没有发现的一个原因,就是随着盛王强势加入太子一党,如今的太子一党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几年之前权势滔天的寿王一党,以前的李隆基之所以放任寿王一党成长,自然是对寿王放心,毕竟只要寿王没有别的心思,就算是李林甫加以扶持,也对自己的统治造不成什么威胁。
但是相比于对寿王孝心的认可,对于三子那老成持重喜怒不形于色的韬晦之道,就算是一向自诩能够算准别人心思的李隆基也无从把握,原本仅仅凭借着三皇子一人还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但是今夕不同往日,盛王的加入,让原本趋于平衡的天平用重新变得不平衡起来。
因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如今的皇帝虽然老当益壮,但是毕竟已经接近迟暮,这天下早晚都是新君的,一旦新君继位,届时一朝天子一朝臣,就算是宰相李林甫手中权势再大,面临着一国之君的滔天权柄同样难逃覆灭的命运。
以此刻李林甫与当朝太子的关系,众人毫不怀疑,一旦太子继位,李林甫包括身为京师五大顶级门阀之一的李家绝对会家破人亡,权势散尽!所以,虽然如今朝堂之上的李林甫虽然权势看似一时无两,但是稍微有点眼力的官员大都发现,凡是站在李林甫身旁的官员,大都是以前站在李林甫身边把当朝太子往死里得罪的官员。
他们深知,就算是他们此刻改换门庭投到太子门前,太子也绝不会轻易绕过他们,已经没了退路的他们所以才会下定决心的站在李林甫旁边,如今以李林甫为首的宰相集团把控朝堂好几载已经呈现出一丝疲态,相比于以往,少了很多新鲜血液的输入。
相比于日间颓惫的宰相集团,而以太子和盛王为首的储君集团却是权势正盛,正如一轮冉冉升起的朝阳,大有取代宰相集团在朝堂之上地位的趋势。
正是因为感觉到朝堂之上的两大党派已经逐渐失衡,所以李隆基才会心急之下扶持以杨钊为首的外戚集团成长起来,平衡两方的实力,稳固自己的统治。
&n
第417章 承诺两王
而此刻的寿王就是李隆基再好不过的选择,“知子莫若父”,虽然相比于自己记忆中的十八郎如今的寿王成长许多,但是自己看着长大的寿王,李隆基还是有着九分了解的。
诸皇子之中,三子李亨性情沉稳,老成持重,但行事却让人不敢苟同,是个帝王之才,十六子永王眼高于顶,目光短浅,二十一子盛王颇有才干但是却桀骜不凡,加以磨练能成大器,至于剩下的棣王和延王,虽然老成太太过故步自封,守成有余,却没有进取精神。
若要比起对于自己的孝心,诸皇子之中自然要属长读孔孟之道,通晓礼仪孝道的寿王,而诸皇子之中最令自己放心的同样是自己的十八子,因为他没有野心,只要自己应得的,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从来就没有想要过。
若是把兵权交给其他的皇子李隆基不会放心,但若是把兵权交给十八郎,李隆基那是一万个放心,因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相比于半年以前,寿王确实看上去性情大变,但是一向善于揣摩他人心思的李隆基自然能够透过李清那清澈的双眼察觉到李清的本心并未有多大的转变。
而且,还有李亨没有发现的一个原因,就是随着盛王强势加入太子一党,如今的太子一党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几年之前权势滔天的寿王一党,以前的李隆基之所以放任寿王一党成长,自然是对寿王放心,毕竟只要寿王没有别的心思,就算是李林甫加以扶持,也对自己的统治造不成什么威胁。
但是相比于对寿王孝心的认可,对于三子那老成持重喜怒不形于色的韬晦之道,就算是一向自诩能够算准别人心思的李隆基也无从把握,原本仅仅凭借着三皇子一人还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但是今夕不同往日,盛王的加入,让原本趋于平衡的天平用重新变得不平衡起来。
因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如今的皇帝虽然老当益壮,但是毕竟已经接近迟暮,这天下早晚都是新君的,一旦新君继位,届时一朝天子一朝臣,就算是宰相李林甫手中权势再大,面临着一国之君的滔天权柄同样难逃覆灭的命运。
以此刻李林甫与当朝太子的关系,众人毫不怀疑,一旦太子继位,李林甫包括身为京师五大顶级门阀之一的李家绝对会家破人亡,权势散尽!所以,虽然如今朝堂之上的李林甫虽然权势看似一时无两,但是稍微有点眼力的官员大都发现,凡是站在李林甫身旁的官员,大都是以前站在李林甫身边把当朝太子往死里得罪的官员。
他们深知,就算是他们此刻改换门庭投到太子门前,太子也绝不会轻易绕过他们,已经没了退路的他们所以才会下定决心的站在李林甫旁边,如今以李林甫为首的宰相集团把控朝堂好几载已经呈现出一丝疲态,相比于以往,少了很多新鲜血液的输入。
相比于日间颓惫的宰相集团,而以太子和盛王为首的储君集团却是权势正盛,正如一轮冉冉升起的朝阳,大有取代宰相集团在朝堂之上地位的趋势。
正是因为感觉到朝堂之上的两大党派已经逐渐失衡,所以李隆基才会心急之下扶持以杨钊为首的外戚集团成长起来,平衡两方的实力,稳固自己的统治。
&n
第422章 太监武卫
东郊皇陵,层层青松掩盖之下,一个高大宏伟的陵墓出现在李清等人的面前,武惠妃死后被追赠为贞顺皇后,葬礼也是以皇后的规格安葬,所以此刻的武惠妃的陵墓比起一般的妃子陵墓自然要高上许多。
因为有着高力士的带领,所以李清很顺利的通过了守卫皇陵军队的盘缠,说是一个军队,但是就是李清观察,这只守卫皇陵的军队加起来也不超过五百人,而且大多都是闲散年迈之人,到老在此处某个守卫皇陵的闲置。
也许是皇陵的肃穆亦或是心中对于惠妃的思念,就连一向叽叽喳喳在李清面前很是活泼的太华公主也变得神情肃穆,一脸的悲伤,虽然惠妃去世已有十年,但是作为惠妃最小的女儿,在小小的太华公主心中,母后对于自己的宠爱是永远无法忘怀的。
诚然这些年来,在宫内有着杨玉环和高力士的照顾,但是没有了母后的公主内心难免孤单,这些都是在这三天的相处之中,太华公主亲口告诉李清的。
两人虽然几年没见,但是两人之间的兄妹之情却没有因此而有半点疏远,短短的三日之间,年龄较小的太华公主对于李清这个从小就很照顾自己的皇兄是有很强的依赖性的。
毕竟自己兄妹四人,长姐咸宜公主善于逢迎,盛王一向与诸兄弟不和,而且一心只盯着储君之位,唯有剩下的寿王不争名利,始终对于自己颇有照顾,所以诸位兄弟姐妹之中,太华公主自然而然的与寿王关系最好。
其实何止是太华公主心情沉闷,李清的心中又何尝好受看着远处高高耸起的陵墓,每向前迈一部李清的心情就沉重一份,来到大唐半年之久,李清逐渐发现想要重新回去已然不可能,自然而然的李清就把前世对于母亲的思念转化到今生今世武惠妃的身上。
接受了上任寿王的记忆,怀念着武惠妃生前对于寿王的照顾,李清是感同身受,此刻躺在这座陵寝之下的女子是一个可敬的母亲,这也是李清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查明当年武惠妃逝世的内幕。
上任寿王也许察觉不到惠妃当年逝世的蹊跷之处,但是李清确实能够察觉出来,当年的惠妃身体一向健康,平白无故的一念之间就会突然病逝,这是李清苦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不过李清并没有贸然的表现出自己的异常,以免打草惊蛇,毕竟以当年父皇对于惠妃的宠爱程度都没有发现让惠妃突然病故的幕后黑手,凭借着李清现在的势力根本无法完成,到时候不仅无法为惠妃报仇,很有可能将自己也搭进去。
当然了,若是能够借助李林甫的权势,李清有着五成的把握能将当年的幕后黑手绳之以法,但是奈何即使目前自己与丞相府出于合作状态,但是自己依然察觉不到李林甫的最终目的。
毕竟就目前看来,他支持自己的很大原因是想借助自己退到太子,他的责任只是帮助自己争夺储君职位,至于调查当年惠妃病逝的内幕很明显的不在丞相府的职责范围之内。
再说了,如今朝野之上,谁人看不出来,当今陛下的目光已经完全集中到杨贵妃身上,至于武惠妃,十年之内,即使再深厚的感情都
第423章 咸宜公主
听到此言,李清了然的点了点头,也正是因为,对于面前年迈的老太监也忍不住多看了一眼,不为别的,单单是这层关系就足以让此人横着走,毕竟如今的长安城想要与高力士攀上关系的人不知几何但是真正令高力士放在眼底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看了一眼身旁的高力士,再看了一眼面前面容枯黄的素衣老太监,李清真的没有想到,这个看上去足足差上一旬的两人真实年龄竟然大致相同。
几次的接触,李清对于高力士也是有着一定的了解,此人性格和善,从不仗势欺人,简单交往容易,但若想要与之深交却是难上加难,正是因为如此,面前的老太监与高力士的关系才更加的弥足珍贵。
并没有给李清多少感慨的机会,宁静的皇陵之中脚步声再次响起,回首望去,一男一女两人并肩走来,对于这两个人,李清自然不会陌生,一个自然是如今与自己势不两立的盛王,另一个即使李清没见过,但是那种血脉相连的感觉李清也能够猜得到这个一身宫装打扮的女子正是自己的长姐--咸宜公主。
发现了两人的到来,高力士和站在石碑面前的老太监对视一眼,而后齐齐对着李清拱手说道:“寿王殿下、太华公主,如今你们四兄妹终于好不容易的聚在一起,借着这次机会好好谈一下,我们就到外面等候。”
说着,高力士对着守卫在远处的十几名龙武军将士挥了挥手,示意他们撤到远处,而后携同一身素衣的华发老太监向着远处走去,很明显要给李清几人留下足够的空间。
两人在路过盛王和咸宜公主身边的时候,简单的交谈的一番之后,就再次向着远处退去。
眼中闪现一抹冷色,看着不远处并肩走来的姐弟,尤其是咸宜公主那一身刺眼的盛装,李清心中升起一抹难受,若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到,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闹到竟日恨不得多方消失的地步。
台阶并不长,两人虽然走的不快,但是短短的片刻之间,两人却也走到李清的面前,自始至终始终站在李清身边一身素衣的韦嫣语看着面前似乎有话要说的四人,扯了扯李清的衣袖,开口说道:“夫君要不嫣语先行离开,与高公公他们在外面等候你们!”
听到此言,李清刚想劝阻,却被一道声音所打断,开口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四人之中年龄最长的咸宜公主,相比于面对李清的愧疚,此刻面对着站在李清身旁的韦嫣语,直接摆出一副长姐的架势来,淡淡的开口说道:“还是王妃有颜色,我们几人之间的话语外人最好不要听到!”
听到此言李清脸色更冷,拉着佳人想要离开的身影,淡淡的看着面前自己名义上的长姐开口说道:“本王的王妃何时轮到咸宜公主来安排了再说,本王不认为我们之间还有什么好谈的”
说罢,左手拉着韦嫣语右手拉着太华公主顺着台阶向下走去,看着挡在自己面前的盛王和咸宜公主冷漠的开口说道:“让开”
对与李清的冷漠,自始至终盛王的面庞之上都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惊讶,但是相比于盛王的不动声色,盛王身边的咸宜公主要显得失态许多,看着面前一脸冷漠的玄衣青年开口说道:“十八郎,我是你的姐姐,不是你的仇人母后面前,你这样对待我们,难道不怕母妃难安吗“
“为了区区一个女人就这么
第425章 准备一切
三个时辰之后,太子府书房,一袭明黄衣袍双手背负的李亨与书房幽深昏暗的环境格格不入,自忠王出宫独自建设府邸之时,对于昏暗环境有着独特喜爱的李亨一直把自己的书房建设的这般寂静。
太子权势滔天,太子府人气自然不会单薄,但是任谁都知道书房是太子府的重中之重,太子府之内,上到太子妃嫔,下到八位统领和太子府管事,若没有得到太子的允许,任何人敢于踏入太子书房一步者,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死!
这点,自从太子府建立二十余年,就已定下的规矩,太子府的很多老人都知道,刚开始还有一些人仗着自己在太子面前有着几分面子,对于这条规矩不以为意,但是随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倒在了书房门前,其中甚至包括曾经太子最为宠爱的一个妃嫔,所有人方才发现,原来太子并不是开玩笑。
正是因为这条血腥规矩的存在,太子府书房方才能够在人气鼎盛的太子府保存这份寂静,只不过,这份寂静并未持续多长时间,就被一声禀报之声所打破,“禀太子,二统领求见!”
听到此言,双手背负的太子舒缓了紧皱的眉头,并没有转身,当即对着门外守卫的侍从吩咐道:”进来!“
一声令下,吱的一声,房门应声打开,一道明亮的光线照射进来,在昏暗的书房之内显得十分突兀,门外之人似乎知道自家太子对于光线十分敏感,所以房门仅仅打开半个口子,等到人进来之后,十分迅速的将房门重新掩上。
进入书房之内的李二双眼一阵昏暗,对于幽暗的环境很不适应,过了一段时间,看清了站在不远处的明黄背影之后,方才躬身说道:”太子府二卫统领参见太子殿下!“
对于黑衣统领李二的参见太子仅仅只是点了点头,而后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都已准备好了”
知道自家太子的性格,李二对此没有感到一丝意外,当即不慌不慢的说道:“回禀太子殿下,一切都已安排妥当,整整一百名死士,他们有着六十名出身军旅之人,其中大概有着三十人是剑南人士,而且,属下特意在他们身上做了一番痕迹,这次无论如何寿王殿下也逃脱不了干系!”
”如今一百名死士已经陆续出东门,向着皇陵周围集合,今日太阳一落,借着夜色的掩护,他们就能越过皇陵守军的防线,到达预定的地点潜伏下来,届时,一旦发动,定然能够造成不小的影响!“
听到此言,双手背负的李亨转过身来,一双幽深的双眼紧紧盯着面前的李二,足足过了半晌,等到一身武力非凡的李二都被其盯得略感不适方才满意的点头说道:”李二,你做的很好,果然没有令本太子失望!“
听到自家太子对于自己如此毫不掩饰的认可,李二双眼通红,当即对着明黄衣袍男子开口说道:“属下受殿下提拔,方才能有今日,为殿下做事,李二万死不辞!”说着,抬起头的李二,看着面前的明黄衣袍的中年男子双眼之中夹杂着一抹疯狂的崇敬。
挥了挥手,站起身来的李二看着面前的明黄衣袍欲言又止,犹豫了片刻,终于开口说道:”殿下,属下有一眼,不知当讲不当讲“
听到此言,李清皱着眉头,终于开口说道:“属下今早奉命前去皇陵查探地形之时,碰巧看到盛王和咸宜公主的车架,一时好奇之下,属下就一路跟随两人的脚步抵达惠
第427章 十王之威
此刻的李清距离不远处正殷切交谈的一群显贵并不远,仅仅片刻时间,就已经出现在众人的面前,李清的到来自然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尽管李清已经来的很早,但是不得不说,一番耽搁下来,等到李清真的抵达目的地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先李清一步抵达此处。
以往的祭祀大多都是宗室一些重要的人员在宗正寺的主持之下对于历代李家先祖进行祭奠,但是此次祭祀很明显的不同于以往,无论是规模还是当今陛下的重视程度都要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一次祭祀。
不仅要求凡是李唐宗室血脉必须到场前来祭奠,朝堂之上百官也是集体出现,以凸显此次仪式的重要,李清的席位被安排在第四位,从右到左依次为一个十七八岁身材瘦削面色冷酷的青年,其后是四皇子棣王李琰,十六皇子永王李璘,十八皇子寿王李瑁,稍后是二十皇子延王李玢以及二十一皇子盛王李琦,六人站在百官之首,各个英武非凡,李隆基相貌本就不差,而能够被其看上并为其产下龙嗣的女子定然姿容上等,所以但论相貌六人的卖相的确不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