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修真美利坚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东方胜
    对张诚来说,小日子过得更好了,一个个姨太太被抬入门中,嗯,这世界虽然没有姨太太,不过道理差不多的。

    门派积分有增不减,至今张诚已经有了三十几万积分,不论是炼丹用还是以后换四阶法器,都是足够用的。就算这样,张诚身上还有着大量的妖兽没有分解出售。反正也不缺积分。留着有留着的用处。

    家里刘珊珊在王彩霞和刘娟娟这两个姐姐先后受孕之后,刘珊珊也爆发了,不到十三




第367章 张记
    瓶颈期既然早晚都要遇到,自然是早来好过晚来。遇到瓶颈期后的张诚,试了试出门狩猎,打了一些金丹期元婴期的妖兽回来。

    不过没什么作用,瓶颈期还是丝毫未有松动的迹象,本来张诚也没指望在这个世界解决瓶颈期,对于渡过瓶颈期张诚有着更多地资源和办法,世界那么多呢。终于,张诚在刘珊珊和杨小慧肚子也大了之后,宣布出门远游一次。家里剩下沈小翠做主,留下了不少筑基期的丹药,而且如今沈小环也有能力炼制筑基期的丹药了,成丹率还不错。

    张诚宣布远游之后,先回去给现代社会补货一次,然后又遇到了选择困难症,去哪里解决瓶颈期的问题好

    最后张诚决定看天意,再给公司补货的货物中选了一块大红袍印章,放在传送的阵盘上做阵眼。将自己送了过去。这次瓶颈期对张诚还是很重要的,解决这次瓶颈期之后,直通金丹后期的路就对张诚打开了。所以,张诚并没有带外人来。

    到了地方之后,张诚在四周打听了一下,竟然是嘉靖初年,朝廷刚刚换过年号,附近最大的城市是杭州。

    张诚印象中嘉靖初年,倭寇还是很猛的,不过也没力量进攻杭州这样的大城。至于朝堂斗争,大约很快就会开始了,不过那不是张诚关心的事情。

    既然是杭州附近,那就去杭州好了,在村子里打探消息喝了水之后,张诚留下一块二两的银饼。

    杭州锦被天下,商业还是很繁荣的。这里自然也染上商业气息严重的毛病,本来应该严查路引的城门守卫,在张诚扔下两块银饼之后,立刻满面笑容的让张诚入城了。

    并且告知张诚,只好肯花钱,晚上出入城也是可以的。虽然晚上不能开城门,可是却能用绳子和大篮子摇着轱辘把人放下去或者接上来。这都不是事。

    虽然这里没有客户就是上帝一说,可是做的是同样的事情。

    在杭州城中,张诚进城后先打听着去找了牙人。既然要常住,当然要买房,这是第一刚需。厚厚的重赏了牙人之后,张诚直接在杭州入了籍贯,填写的职业是商人,明朝就这个坑人,每人都需要有职业的,不论是军户还是农户,匠户商户,这是从朱元璋时代留下的规矩。

    商户虽然比农户匠户社会地位低,但那是朱元璋时代的旧事了,商人有钱,怎么可能满足于四民之末的地位。事实上现在商人子弟考科举做官已经是常态了。

    至于农户,要三代富农才能培养一个读书人,匠户如今几乎等同于官府的奴隶,更不可能供养孩子读书了。

    如今朝廷上的官员,不是官绅子弟就是商人子弟。造成的结果就是,他们联手压低海商们的货物价格,并且以次充好给海商供货。海商们都是做得刀头舔血的生意,哪会服气,自然是找些倭国的流浪武士打前锋,攻打沿海的各地,掠夺乡村甚至攻克县城。

    这也是明中期的倭寇之乱的由来。其实海主们大多数明朝的海商,例如在倭国也打下一块地盘的五峰老人汪直。

    张诚花了八百两银子买下的是一个四进的院落。外面是门市,第一进院子是养马和住伙计的,第二进院子是住仆役的,第三进院子是家主人自己的书房和接待客人的客厅,第四进院子是后宅,要



第368章 匪类
    在张记珍珠店之内,一颗颗滚圆的珍珠装在透明的玻璃瓶中——瓶子是吃罐头的副产品。在室内耀眼的灯光下闪着璀璨的珠宝光芒。

    现代珍珠和古代珍珠产量是两个概念,就以合浦珍珠为例,近代人工养殖前每年出产的珍珠都是以两为单位的,另外采珍珠是非常危险的,历代记载的书中谓之曰以人命换珠。就这点产量还是用人命换来的,就算古代人命再不值钱,也是人命。

    至于近代珍珠,张诚都是按吨收购的。各种不同直径档次的珍珠,一吨的价格几千万人民币。

    开业后,张记这里看热闹的多,买的少。这也不奇怪,张记这里最便宜的珍珠一颗的定价都是五两银子——直径五毫米最小的。

    这个定价是张诚考察了附近各家珠宝店后定下的价格,虽然不是最低价,但是如果是看做同样品质中的,张记这里还真是最低价。

    随着张记这里雇佣了一些匠人之后,各种型号的珍珠手串和金银珠钗等也上架了。明朝南方风气崇尚奢侈,往往家无几日余米,身上也要穿的绫罗绸缎,和吃糠喝稀的我大清完全是两个世界。珍珠手串、珍珠项链和金银珠钗还是非常有市场的。

    生意也是慢慢转好,没人会买一颗珍珠拿去玩,但是买一个珍珠手串或者一支珠钗,是很正常的。

    而且,杭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南方起点,也是各路商人的汇聚之地,很多商人和张诚这里来谈买卖,就是想要拿一个批发价或者说代理价格,运到更远的地方去卖。

    因为倭寇之乱,倭国和南洋的珍珠是不能指望了,可是珍珠消费的市场却不会减少。

    张诚这里也很好谈,支付白银的,八折优惠,支付黄金的,五折优惠。张诚可没兴趣弄一堆价值不高的铜钱砸在手里,就算白银,也是可以去买东西的。张诚这里也不是只进不出,像是翡翠、鸡血石、红蓝宝石、钻石和田黄石等名贵宝石,张诚也是收购的。反正珍珠来的便宜。

    对各地经销商来说,就算这里装货的玻璃瓶,回去也能卖个几十两银子,玻璃这东西古代就有,但是透明的玻璃就很少见了,价格自然也贵。更何况是透明的几乎能做当做工艺品的玻璃瓶。

    比起各地代理商来,门市的零售虽然基本不赚钱,但是也不能少。大宗客户,也是从这里看到张记的。

    张诚的每天事情,就是在店里坐坐,喝喝茶,要不就是和各地的经销商去青楼谈生意。国人一向如此,酒桌上谈生意,方显热情。

    刚开张生意不好的时候,还没什么,等各地来人进货之后,搬着成箱的金银出出入入的人多了,自然也会有人眼红——这一点古往今来都没什么区别。宋朝叫做泼皮的,明朝直接叫做打行。张记开门三个月之后,也收到了本地打行的请帖。请张诚去怡红楼赴宴,大家商量一个数目出来。

    至于官府,收税的时候的确每月衙役都来的。吃拿卡要,是不能免得,但指望官府出头,那是指望不上的,官府不下乡啊,虽然张记是在城中,可是官府远而打行近,难不成还要派一队衙役给你这张记看门不成。

    这次来这里,张诚是来体验人生渡过瓶颈期的,不是来作威作福的,自然按照商业规律办事,花钱买平安呗。

    这一日正午,张诚拿了帖子,坐轿来到怡红楼。因为经常来,是这里的常客了,都认得张大官人——西门大官人也没有官身,家里是开生



第369章 投靠
    李老大的打行不是杭州唯一的,但也是势力最大的一个,手底下有个几千泼皮,战斗力嘛,也就是踢寡妇门欺负老实人的水平。

    要是打行真能打,不早就被调去剿灭倭寇了,还有以后的戚家军什么事

    李老大能经营打行,自然也是有靠山的,张诚打听了一下,李老大竟然是杭州织造太监王公公的干儿子。每年三节,李老大都给送给王公公上万两银子的贺礼,也算是非常有孝心了。

    既然对方的靠山是公公,张诚想起另一个公公来,这位公公名叫赖恩,是宁波的市舶太监。乃是引发争贡之役的关键人物。

    争贡之役,看过泥人《江山如此多娇》的应该有印象(魏柔和萧潇也出自此书),其中宗设和宋素卿都是倭寇朝廷(倭国的南北朝时代)派出来的贸易使团。因为朝贡贸易就相当于明朝时代的一带一路了,利润非常大的,明朝这边对朝贡国实行包买制度。

    两边为了挣个正统,打了起来。当然,其中宗设认为自己先来的,但是宋素卿用一千两黄金贿赂了市舶太监赖恩。宋素卿明明晚来,却得到了先验看货物的地位。

    宗设这等倭寇出身的家伙哪里能忍,自然是夺回武器,大开杀戒,掠夺当地,成了倭寇。宁波府志中有如下记载:“两夷仇杀,毒流缠市”。

    最后双方都没落到好处,宗设固然是爽了一下,然后回国路上就被泡菜国海军袭击,死伤了不少部下。回头明朝取消了闽浙的市舶司,取消了和倭国的朝贡贸易。宋素卿本人也被朝廷捉拿后,问斩正法。

    不过取消了倭国的朝贡贸易后,很多做海上生意的倭国商人失业后只好加入倭寇集团,对倭寇之乱的壮大绝对起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明朝又花了几千万两银子去剿灭倭寇。可以说是鸡飞蛋打三方都没落到好处。

    明朝各地镇守太监一个最主要的任务,不是镇守,而是给皇帝捞钱。到了崇祯继位,罢免各地镇守太监,没几年就穷的叮当响了。

    所以结交镇守太监,也是很容易的事情——送钱即可。

    张诚开始想的是每年拿出几万两银子打发掉李老大,结果对方野心太大,那只好换个人上供了。当天,张诚带人押运了两车银子,出了杭州成直奔宁波。

    此时的明朝的三个市舶司号称岁入千万,但嘉靖皇帝拿到的只是小头,也就是一年几十万两银子,各地镇守太监及其手下才是拿大头的。

    赖恩听说有人拿了十万两银子求见他,立刻让人请进来,赖恩做太监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银子,别说十万两这等天文数字。几百两银子赖恩也要见一面了,肉小也是肉啊——正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金山银山也是一点点银子攒下来的。

    如今眼见就要到嘉靖二年了,张诚来赖恩这里,真是来救他的,虽然历史上赖恩没有因为争贡之役被处理,可是他名下的市舶司都被关停了,这也是一种处理了。

    双方落座,张诚故作大言:“今日来此,是来救公公一命。”

    赖恩到没慌乱:“公何出此言。”

    张诚:“我在倭国多有贸易伙伴,闻今日倭国南北朝分立,各派出使团朝贡,不知镇守大人准备认哪一个”

    赖恩嘿嘿一笑:“自然哪个孝心多一点,杂家认哪一个。”

    张诚心想,你到没说假话:“正是如此,才会危险。倭国人本倭寇也。其愿不得,必化身为倭寇大掠乡间。朝廷为剿灭倭寇记,必然会罢免市舶司重新禁海。想那时赖公公何以自处”

    赖恩一想也是这个道理:“计将何处”

    张诚:“分别招待,全部认可即可。倭



第370章 百户
    明朝受宠的太监,都会向锦衣卫里面塞进自己人,也有侄子干儿子之类的。厂卫一体这句话是真实的写照。

    张诚这点要求不算高,赖恩需要做的是和南镇抚司打个招呼,然后登记一下,将锦衣卫的飞鱼服和绣春刀以及腰牌发下来即可。

    在等待走程序这段期间,张诚也没闲着,和赖恩联手将市舶司一群蛀虫拿下了,然后严刑拷打。

    三木之下,何愁不招,这些人又不是什么坚定的地下党。

    赖恩查案的过程是越看越气,自己管理的市舶司这群手下每年分润的银子都有几百万两之多,可以说是给自己和朝廷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有了这群蛀虫结果就是赖恩每年见到的银子不到二百万两,市舶司也是要花钱的,养着这么多人,其实是开给俸禄的,而且还要包买贡船的货物。

    这样的情况下交给皇帝小金库的自然就少了,皇帝的宠信才是太监生存的根基。失了宠信的太监下场会很凄惨的。

    赖恩给另外两个市舶司太监写了信后,将这次查抄出来的财货变卖——这些蛀虫们这些年虽然捞了几千万两银子银子,可是大部分变现成房子和田地了。

    就连张诚也在拍卖上买下了几处位于杭州府的大宅子。用现代眼光看,这些大宅子都是装修极好的南方园林式大宅子。虽然规模上可能比不上红楼梦里面的大观园,也差不多了。

    田地这东西古人更看重一些,张诚可没有当个大地主的想法,但是乡间的老财主们还是很喜欢的,这就是差距了,张诚搞点工业,怎么不能来钱,土财主嘛也只会从土地里捞钱了。这是真正的笨法子。

    至于这些蛀虫家眷中的女人,也都在拍卖的行列。张诚是从三十岁以下照单全收,至于年纪更大的,就没人要了,只好全送给教坊司,其实对教坊司来说也是个累赘,就算洗衣做饭,教坊司也有的是人手,毕竟明朝官员动不动就被抄家的事情还是很多的——其中大部分都是站错队的,这也不能怪谁,站错队就算最大的错误了。

    买下这些女人,张诚也是有目的的,现在张诚有靠山了,以后张诚还会开一些更赚钱的工厂,例如香皂厂,香水厂等。这些买来的女人都是奴籍,完全不怕她们跳槽什么的,不存在的。

    最后这些蛀虫们的家产和家人变卖出的银子,高达2500万两白银。赖恩留下500万两白银作为市舶司公费,剩下2000万两白银押送进京。随同2000万两银子进京的还有赖恩自己参自己的一份请罪书,上面赖恩痛骂自己识人不明,被下面的小人蒙蔽,以至于市舶司出了天大的贪腐案件。给皇帝和朝廷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虽然自己已经将这些小人都处理了。但是还希望皇上降罪云云。

    赖恩当然是希望皇上看见银子高兴的,降罪云云,都是套路啦。越是想立功,越是要表现的低调一些,毕竟太监不是官员,是皇上的家奴。作为家奴的,就算立功了,也要请罪说自己错了。

    果然如同赖恩所想,2000万两白银送上去之后,对赖恩的降罪只是:赖恩用人不当,识人不明,罚俸三月。

    这也就是明朝版本的罚酒三杯了。哪个外面的镇守太监是靠俸禄生活的。

    别说太监,明朝中后期很多京官一生都没有去户部领过俸禄。这些终生不拿俸禄的官员不是官绅子弟就是商人子弟



第371章 拳头产品
    锦衣卫百户虽然只是正六品的芝麻小官,不过,权利却不小。有明一朝,锦衣卫对官员们说抓就抓,直接进镇抚司大牢动刑拷问。明朝官员视锦衣卫南北镇抚司为阎王殿,一般进去就算能活着出来,半条命也没了。更别提大部分进去镇抚司,那就出不来了。

    这也是老朱家为了制衡文官系统做出的决定,要是让文官审问文官的案子,天大的案件罚酒三杯也能混过去。

    有了锦衣卫之后,明朝皇帝想整谁就整谁,明朝没有问题的官员是不存在的。海瑞都下过大狱,别人更别提了。

    锦衣卫对内的另一个职责就是坐听,简单说就是派人直接到官员和富商的家中去监视,这些官员士绅每天在家说什么做什么都是要记录下来上交的。

    所以有了锦衣卫坐听之后,明朝士绅官员造反这种事,是不存在的。直到崇祯继位,才取消了锦衣卫坐听的功能。结果就是崇祯最后被文武官员们出卖后玩死了,可以说崇祯一点也不冤了,不作死就不会死吗,长作死就一定会死的——而且崇祯作死的可不是这一点,崇祯上台后简直是一部活教科书一样,给大家展示了一部作死宝典,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活活玩死了。

    明末的时候虽然有小冰河气候,但影响的也只是北方几个省,对富庶的南方各省几乎没什么影响的。这也是清军入关后不肯划江而治的原因之一,毕竟当时的北方农业和社会秩序已经被自然灾害和兵灾几乎全部破坏了,根本供养不起清朝的几十万旗人。就是明朝初期也需要每年南方的几百万石漕粮来维持京师和边疆的粮食需求。
1...7172737475...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