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生农家商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三月久




第113章 磨豆腐
    趁熬卤水之时,韩晴又将黄豆洗净,放入水中浸泡。

    黄豆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用手指轻轻一捏豆子表皮脱出为好,否则就会失去浆头,造成豆腐产量减少。

    熬了近半个多时辰的汤汁,终于出锅,韩晴拿来一个坛子,封装在里头,明日点卤用。

    忙完这些,夜已深。

    明日还要早早起来磨豆腐,遂回屋不久,她便睡下。

    身旁的那人瞧着她忙的脚不沾地的模样,心疼不已,放下手中叶长青让阿飞送来的孤本,与她相拥而眠。

    翌日,入秋的清晨稍冷。

    一觉醒来,韩晴裹了件长衫,第一件事便去看了豆子泡的如何,见效果不错,才匆忙洗漱,准备磨豆腐。

    见两老与哥嫂几个都起来了,韩晴连道:“大嫂,今早也别忙活,等会吃豆腐脑。”

    闻言,林家上下也没急着去地里,纷纷凑在韩晴身旁,瞅个新奇。

    韩晴将棕马牵来,缰绳绑在石磨上,让马儿在后院拉磨,她自个则是时不时往磨盘中间放豆子。

    按照每斤黄豆三斤水的比例研磨成精细的糊状,一直磨到用手指捏捻豆汁光滑细腻。

    掌握了要领,姑嫂几个纷纷也来尝试。

    趁这功夫,韩晴与林母腾出一个木桶,原来是装粮食的,这会儿腾出来装豆汁。

    家中没有做豆腐的模具,韩晴打算改日再找木匠专门打造,这会儿便找几个口浅的方盒子凑活。

    紧接着,大伙儿看着韩晴将磨出来的浆液,放在纱布上头,用力压出原汁原味的豆汁。

    至于纱布里头的豆渣,还残留不少蛋白质,韩晴也没扔,留着夜里炒着吃,吃不完喂鸡也不错。

    榨出来的豆汁,这会儿就可以倒入锅中煮沸。

    煮豆浆之时,上头会有一层沫子,把沫子撇开之后会形成一层层薄膜。那层薄薄的皮,夹起来,晒干之后就腐竹皮。

    韩晴一层一层飞快夹起薄膜,放置一旁,日后晒成腐竹皮,做成菜可美味了。

    刘氏在帮忙烧火,火势不宜过猛,以防豆浆溢出。

    &



第114章 忙
    韩晴继续搅拌豆腐脑,直至筷子立在上头不倒即可。

    随后又将豆腐脑放入模具之中。

    几个方浅盒子里头,已被韩晴盖上棉布。

    较深的木盒,韩晴浇灌一层之后,又取来一块小棉布盖住,浅薄的一层层,连续盖了十来层才堪堪罢手。

    旋即盖上木盖,她又取来一块大石头,死死压住。

    这十来层她打算拿来做豆腐皮,剩余的豆腐脑则倒入其余的方盒里头。亦是用包布包紧,然后用木板盖严实,上头放上重物,豆腐脑的水分便会挤压出来。

    若要制成豆干,压的重物得更重些,使其水分更少,口感更加嚼劲干硬。

    等豆腐成型,便可揭开包布。

    瞧着一块块醇香无比的豆腐,呈现在眼前,可把林家上下激动坏了。

    林母高兴了没一会,又满面忧愁。

    她既高兴儿媳妇有本事,可又担心豆腐卖不出去。

    林母欸了声,心道:到时候要卖不出,自己就豁出这把老脸,乡里乡亲挨家挨户去卖!

    韩晴也是欢喜,许久不做豆腐,闻着豆香甚是满足。

    此番要是没有卤水,完全做不成豆腐。

    这也多亏了香芸帮忙,韩晴不忘往张家送上几块豆腐,新鲜热乎的豆腐,也是份心意。

    香芸没想到韩晴真当做出了豆腐,高兴道:“晴儿妹子,你要开张,我香芸第一个帮衬。”

    韩晴会心一笑,难得在古代有个聊得来的姑娘。

    两人闲聊片刻,小姑子林凤娇留在张家和张翠儿缝嫁衣,缝制嫁衣可是个耗时的活,韩晴还有事忙活,便率先回了家。

    家中只剩林宇文和林有天两兄弟,叶长青送来的孤本都是难得的绝本,两兄弟边看边说津津有味。

    韩晴则是将方才捞起的腐竹拿到后院晾晒,等明日带去福来楼。

    随后又收拾了一番菜园子,刚种



第115章 供应商
    黄昏近晚霞。

    林凤娇早已将晚饭做好,虽然手艺不如韩晴,但忙活了一日,大伙儿早就饿的饥不择食。

    吃过晚饭,韩晴又和张铁柱打了声招呼,让其明日载着自己去青阳县。

    入夜之后,韩晴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

    她躺在林有天臂膀上,微垂着眼眉,疲惫道:“你倒是与我说说那些孤本讲的啥看的如此入神”

    男人轻抚着她的发丝,渐渐的,韩晴不知林有天说了什么,只知低缓温柔的声音,似催眠曲,渐渐伴着她入眠……

    第二日,张铁柱早早驾着牛车来到林家门前。

    一路颠簸,豆腐易碎。

    韩晴找了许久,才道几张油布,将方盒里头的豆腐遮的严严实实,放在水中,减少撞击。

    林宇文正好要回书院,便一道离开。

    林母放心不下韩晴一个妇道人家出门,又让张氏一同跟随。

    牛车的速度不快,豆腐到了县城,还完好无损。

    宋掌柜瞧见许久不见的韩晴,甚是欢喜,满面春风道:“晴儿今日来,可是有新菜式”

    宋掌柜别提多欢喜,田螺虽受欢迎,可天天吃也让人腻味,要是有新菜式,再好不过。

    韩晴淡笑不语,与刘氏将两桶豆腐抬了出来。

    “这是何物”

    韩晴莞尔一笑:“豆腐。”

    “豆腐”宋掌柜疑惑:“这豆腐有何新奇之处”

    “掌柜的,老规矩,借厨房一用!”韩晴咧嘴一笑,唇边荡起一个小酒窝,甚是可爱。

    借来厨房,韩晴当即取出昨日的成果。

    今日她打算做一顿豆宴——红烧腐竹、鱼头豆腐汤、凉拌豆皮、肉蓉豆腐、油豆腐焖肉、麻辣豆腐。

    六样家常小菜,可谓是色香味俱全,满屋飘香。

    宋掌柜瞧着六个菜,指了指腐竹和豆皮、豆干:“这是何物”

    “腐竹和豆



第116章 赚钱不易
    韩晴腼腆一笑:“宋叔想必也猜出了晴儿的心思,往后这豆皮豆干、腐竹豆腐,都由晴儿提供给宋叔,不知宋叔意下如何”

    卖菜谱必定不是长远之计。

    古代名厨不少,民以食为天,自古流传的美味佳肴数不胜数,她也就能图个新意卖食谱,但不能作为谋生之计。

    供应豆腐等豆制品,虽然短期见不到利,但长期下去,赚的银子比卖方子稳定多了。

    一声声宋叔,叫的宋掌柜甚是舒坦。

    不过一码归一码,宋掌柜还是道了句:“这买卖肯定是要做的,只不过贤侄媳妇,可不能再提供给其他酒楼,半年内只做我这一家。”

    韩晴沉吟了会,笑着点了点头。

    福来楼占了先机,生意越做越好,对她这个合伙人自然更好。

    于是,一老一小谈了好一阵,才将事情商量妥当。

    韩晴每日巳时之前将货送来,每月先付约莫一半定金,全款每月月底结清。

    每日五十斤豆腐一百五十文、十斤腐竹一百五十文、十斤豆皮一百文、十斤油豆腐一百文、十斤豆干五十文,加起来一共是五百五十文。

    一月就是十六两五百文,先付八两定金。

    韩晴心里头计算了下,每日基本需要七十斤黄豆,成本约摸两百文,一月纯利润也就十两出头。

    她不免再次叹息一声,钱不好赚。

    临走前,韩晴不忘与宋掌柜道:“豆腐烧、炖、煎、炸、炒都好吃,让厨子多琢磨琢磨,又是一道新菜。”

    “他们哪有晴儿聪慧,琢磨个新菜式,简直要了他们老命。”

    韩晴哭笑不得,又向宋掌柜打听了一件事。

    “宋叔,青阳县令客场来福来楼吃饭”

    宋掌柜眉眼轻轻一皱,开口道:“请县令吃饭的不少,咱平民老百姓,也不敢过问。”

    “晴儿,叔就跟你说一句,往后做买卖,最忌讳便是惹上权贵,天高皇帝远,官老爷他就王法。”



第117章 林木匠
    种植大豆的农户不算多,若要按时供货,黄豆还需要存粮。

    于是,韩晴又买了五百斤黄豆,再次花去一千五百文。沉甸甸两大麻袋豆子,约莫是八天的量。

    剩下的七十多两,她不敢再乱花,回村之后还要寻木匠,打造一副豆腐模具,顺带了解造马车的价钱,以后送货总不能一直麻烦张家。

    妯娌两人随意买了两个馒头填饱肚子,便急着往家赶。

    午时刚过,两人才到家中。

    刘氏小歇片刻,利索赶去地里忙活,林云海去了私塾,两个小的则由林凤娇在家中照料。

    韩晴先是将黄豆浸泡,随后与林有天说了声,才去了林木匠家。

    听张婶说,附近几个村就属林家村的林富海木工最出色。

    林富海家门前的朱红大门,贴着两张门神,威风凛凛。

    韩晴叩了叩门,立时有人小跑过来开门。

    门刚打开,一个俊俏白嫩的小姑娘霎时映入眼帘。

    姑娘约摸十五六,梳着少女双髻,不似韩晴作为人妇已是挽发盘头。

    姑娘比韩晴高上一分,身型也不似韩晴瘦小,身上一袭交领桃红衣裙,同色对襟比甲,趁的人更是亭亭玉立。

    最主要的是,女子身上的衣裳明艳靓丽,没有一处补丁。

    反观韩晴一身灰蓝长裙,灰蓝格子封腰,衣裙上下一块块补丁深浅不一,唯一出彩的只有那双晶亮的眸子,神采奕奕。

    此时,姑娘一双丹凤眼正疑惑的打量她:“你找谁”

    “林木匠可在家”韩晴微微一笑。

    姑娘这才往里头喊了声:“爹,有人找你。”

    这时,里屋走出一个精悍矮小的中年大叔。

    来人约莫四十好几,一双眸子犀利朝韩晴望来,问道:“不知小娘子寻老夫何事”

    “林大叔,大



第118章 摆摊生涯(1)
    古代木工虽然身份不高,但打造家什做房子,都少不了木工,而且一门手艺通常都是世代相传,旁的人不得真髓,更是不能得罪。

    韩晴将来意说明,恰逢林木匠也做过几套压豆腐的模具,加之又与其说了些细节方面的构造,林富海一听连声答应包在他的身上。

    “富海叔,晴儿有一事还需您帮忙。”

    她又道:“家中得了一匹骏马,不知大叔做个车棚子,需要多少银两”

    之前她已打听过,一匹高头大马大抵六七十两,马车则需三四十两,加起来共需一百来两。

    果不其然,林富海当即道:“一般的车厢也就三十四两,你要是用上好的木头,里头再垫上毛皮,做的宽敞明亮,再放上小矮桌求个精美,价钱就得上百两。”

    韩晴眼眉一扬,摇头道:“咱小户农家不求个精美,只求稳固扎实,晴儿相信富海叔的手艺。”

    “有天媳妇,你就放心交给叔,保管给你弄好。”

    林富海又道:“豆腐格子加车厢,都给你寻些好木料,叔也不收贵,加起来六十两!”

    闻言,韩晴心一阵阵肉疼,忙活了一日又只剩十来两银子。

    但,她还是毫不犹豫将一半银钱交了出去,当做定金。

    与林富海谈妥,韩晴又去瞧了瞧七亩豆子,现在的她恨不得豆苗快些长大,豆荚里头都是圆滚滚的豆子。

    临近黄昏,韩晴才急急忙忙赶回家。

    吃过晚饭,韩晴叫住了大伙儿。

    光靠一月十两出头的豆腐钱,每月三十两的药钱都付不起,韩晴心中已决定做些小本生意。

    正如刘氏所说,光靠她一人根本完成不了,请人又得花费不少银两。

    如今家中能腾出的劳力,也就两老、大房、二房还有她。

    至于小姑子,明年开春就要出嫁,多是在家中缝制嫁衣、照看孩童与料理饭食。

    两老年纪已高,不再适合奔波,每日来回县城显然不适。家中农活男人才是




第119章 摆摊生涯(2)
    只听,清脆的声音缓缓道来。

    “爹娘,若真要做买卖,我一人也忙不过来,便想央求两位嫂嫂帮忙,我们三人也好有个照应。”

    “再则人多,乡里乡亲瞧见也不会说闲话。要是挣了银子,怕是到时夸咱都来不及,娘的儿子媳妇都是个能干的。”
1...1819202122...11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