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推理悬疑

甲壳狂潮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金属裂纹

    已经出现在人类视野内的巨虫种类虽然不多,数量却委实不少,不是一时半会能够清除,而且肯定还有尚未暴露的巨虫。

    不过已知的巨虫大多是昆虫的放大版,只有少数进化出了特殊能力,总体而言,巨虫对人类确实有威胁,可还远远达不到威胁人类存续的水平。

    可虫树很可能不,是一定会成为巨虫进化的催化剂,原本没有进攻性的巨虫,被虫树催化过之后,很可能变得极具进攻性。

    若是按生化武器的方向发展,虫树培育出来的巨虫,必然拥有更快的速度更坚固的虫壳更凶猛的进攻性,以及更适合战斗的外形。

    想想电影里铺天盖地的虫海,一哥就觉得不寒而栗。

    步兵肯定挡不住虫海,就算是动装兵也不例外,装甲兵或许有抵挡的能力,但轮式装甲车的轮子是个弱点,必须是履带式装甲车,才有对抗生化巨虫的可能,至少是中型以上的坦克才有抵挡巨虫的把握。

    必须立刻加强军备!

    一哥眼中射出坚定的光。

    可是军备并不是想的那样容易,全国各地均遭到巨虫的侵袭,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打击,物资运输和各种产业链受到极大影响,即使工业全面转向军备,爆发力也远远达不到战前水平。

    不过对付巨虫,并不一定非要用昂贵的先进武器平台,老旧型号同样好用,封存的大量老式坦克,足以将全军坦克数量翻上几番。

    全国汽车工业全面转产,外加启封旧装备,摆在一哥面前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装备数量不足,而是缺乏足够的生产资源和坦克兵。

    而且光是有部队还不够,现代战争打的是资源,坦克数量再多,没有燃油也没用。

    好在巨虫对石油不感兴趣,只要措施得当,各大油田和海上钻井平台都可以稳定供应原油,不必坐吃山空,一直消耗储备油料。




426 白卵研究
    另一方面,虫灾前的全国机动车保有量接近三亿,每天消耗的成品油不计其数。

    虫灾不仅损毁了大批车辆,还令许多私家车主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各地的成品油消耗大大降低,即使全国大部分炼油能力都被小行星损毁,也足以保障军队的油料供应。

    倒是各地的电力供应很是个问题,虽然核电站和重要的水利枢纽都安排了防空部队,可是遍布全国的电网根本没办法保护,最近一段时间,各地的电力供应必然要受到小行星撞击的影响,即使小行星撞击结束,也需要大量时间恢复供电设施。

    让普通工人冒着被巨虫袭击的危险施工,危险不是一点半点的大啊!

    还有各地的建筑也必须进行全面加固。

    想到这里一哥很是庆幸,这些年的城市化进程成果显著,全国各地大举土木,到处都是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只要是合格的建筑,外墙的强度都不会太低。

    这样的建筑防不住敌人的炮火,但是防住生化巨虫八成不是问题,需要考虑的安全隐患主要集中在门窗之上。

    商场门面的玻璃门未必挡得住巨虫,但是住宅的防盗门肯定没问题,那么只需要把宽大的窗口加固一下,改成巨虫无法通过的狭窄窗口,就可能保证室内的安全。

    这个就很简单了,可以直接装防盗窗,也可以在窗外砌墙。

    那些直接用玻璃充当外墙的建筑麻烦一点,不过钢化玻璃的强度原本就比普通玻璃高得多,实在不行还可以直接换成防弹玻璃。

    如此一来,与防虫有关的产业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勉强也算拉动内需。

    可粮食问题该怎么办呢?如今刚刚春耕不久,如果与生化巨虫全面开战,今年的粮食产量还会继续受到影响,用什么才能把全国那么多张吃饭的嘴喂饱?

    想到这里,心情刚刚有一点好转的一哥又陷入了无法解脱的苦恼之中。

    不过一哥很快就把想不明白的问题抛在脑后,将已经考虑成熟的问题交给智囊团讨论,顺便向军方下达全面清理虫树的命令。

    甭管虫树的作用到底是不是培养生化巨虫,总之先清除了再说。

    然而军方的行动并不是那么顺利,国内几处白卵集中的区域,早就被炮兵轰了个稀巴烂,完全不必再浪费人力重新梳理,剩下的白卵分散在全国各地,靠近城市乡村的白卵好收拾,可坠入深山老林的白卵也不少,把这些白卵找出来千难万难。

    更麻烦的是,小行星的撞击远远没有结束,隔三差五就要再来一次,落到地面上的白卵越来越多,每一次小行群坠落,军方都会忙得人仰马翻。

    受影响的远不止军方,民间更是不胜其扰,防空警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响上一阵子,就连北都也不能例外。

    各地的电台电视台,各种通讯软件如今不仅要报导天气预报,还要进行陨石预报,每天都会将可能遭到小行星撞击的地区预报一遍。

    每一次小行星群抵达地球,生物实验室都要被迫中止实验,所有人员全部撤入安全的地下掩体,什么时候撞击结束,什么时候再出来。

    实验室没少被陨石撞击,不过实验室所在的建筑群是以要塞标准建造,小行星又从不整体落地,所以一直也没造成实质上的损失。

    后来实验人员厌烦了有事没事就当地老鼠,干脆不管什么陨石陨星,就是一门心思地呆在实验室里搞实验。

    实验室不仅自己搞实验,还定期与全球各地的生物实验室沟通交流,通报实验进展,了解最新的实验数据。

    通过各大实验室的不断努力,人类对虫树的了解越来越多。

    米国实验室发现,普通白卵中的液体只是高能营养液,即不含有膨化病毒,也不含虫类胚胎,完全可以供人类食用。

    为了证明这一点,米国实验室有个叫提米的吃货,居然真的找来煎锅,亲手煎营养液吃,据说除了味道一点,其他方面没有任何缺陷。

    后来才知道,味道差是因为提米的厨艺渣到极点。

    这个消息立刻引爆全球,原本一心消灭白卵的各个国家,改为收集白卵,利用白卵中的营养液养活国民。

    但是可以食用的只有普通白卵,一旦白卵接触虫类,就会吸收虫子体内的基因和膨化病毒,膨化病毒会迅速在白卵中增殖,令人类无法再食用白卵营养液。

    不过白卵这东西,接触过虫类后就立即扎根,只看外表就可以判断白卵是否处于可食用阶段,从而避免提取含有膨化病毒的营养液。

    当然了,白卵外那一圈触须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搞定的,需要一点必要的技巧。

    原本被人类弃如敝履白卵突然间变得炙手可热,每一次小行星坠落,全球各地的吃货都会疯拥而出。

    只是生活在地球上的虫类数量远远超过人类,所以只有很少一部分白卵能被人类吃进肚皮。

    而且大多数人无法接受来自外星的食物,同样限制了白卵在人类中的消费。

    欧洲生物实验室搞了一批扎根的虫树,对树冠中的虫类胚胎进行全面研究,意外的发现虫树并不是培养槽,树冠中没有发育中的巨虫,而是挤满了虫卵,一旦虫卵成熟,树冠就会萎缩爆裂,利用崩裂的力量将虫卵远远送出去。

    分析认为,卵生是虫类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虫树培育虫卵再正常不过,如果一株虫树只培育一只生化巨虫,等于改变了虫类的生殖方式,或许会出现什么不可预测的影响。

    同样是在欧洲生物实验室,研究人员发现,虫树的快速生长来自于对周边环境的强力掠夺,凡是有虫树扎根的地方,其他种类的植物完全不能生存,只会干枯腐烂,最后变成虫树的营养。

    而且这种情况在虫树之间同样存在,两株虫树的扎根位置若是过于接近,较弱的那一株将被另一株强势掠夺,最终变成强株成长的营养。



427 虫树研究
    位于北都的国家生物实验室,利用虫树的营养掠夺特性,将十余株虫树种在全封闭实验室内,虫树间展开了异常激烈的竞争,两株虫树的栽种距离过于接近,树冠上的触须居然发生了冲突,互相纠缠撕扯,最终以一方败阵倒下为结果。

    不过两天时间,十二株虫树枯死一半儿,第三天又枯死两株。

    以秦教授为首的实验组,本以为剩余的四株虫数会继续竞争下去,可是经过几天的观察发现,虫树之间的竞争居然停了!

    实验组立刻调整实验方式,将四株虫树移植到一起,距离之近足以令虫树打架,但四株虫树之间依旧相安无事。

    实验组马上安排另外几组对照实验,结果发现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每一组实验虫树都会在剩余三到四株的时候自行中止竞争,不仅同组虫树放到一起没有问题,不同组的虫树统统移植到一起,同样不会出现任何异常。

    其中的原因不难猜测——虫树已经攒够了需要的营养,不必再吞噬同类掠夺养分!

    实验并未就此结束,而是继续深入展开,通过降低水分增加水分加强光照保持黑暗等各种方式折磨虫树,以便观察虫树的情况。

    结果发现,攒够营养的虫树几乎不需要再从外界吸收营养,光照对虫树也没什么影响,不过若是虫树得不到足够的水分,树冠里的虫卵数量会降低百分是二十到四十。

    这是个好消息,但是一株虫树最多能培养出千余枚虫卵,就算产量降低一半儿也有五六百枚。

    除非是大范围干旱,否则自然环境下缺水的可能性极小,因而这样的研究成果压根儿就是可有可无的鸡肋,对人类面临的局势没有半点帮助。

    当然实验仍未结束,实验室开始用各种方法折磨虫树,包括但不限于挖根断根破坏树冠由小渐大割除肉质树干各种面积剥除表皮各种动植物病毒感染各种化学物质接触等等。

    总之,实验室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统统用到虫树身上,只为找出一种能够有效杀死虫树的方案。

    结果发现,以物理手段破坏虫树,只能造成虫卵减产,只要虫树吸足营养,哪怕单独把树冠摘下来,也能产生一定数量的虫卵。

    只有破坏树冠,才能令大批未发育完全的虫卵坏死,但必须抢在虫卵未成熟时进行破坏才有效果,若是虫卵接近成熟期,那么只能彻底破坏树冠,才能终止诸多虫卵的发育,否则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虫卵成活。

    病毒感染实验几乎没起到任何作用,来自地球的病毒要么无法感染,要么感染后无法侵入树冠,短期内看不到病毒灭杀虫树的可能。

    化学物质的接触实验也差不多,毒性弱的化学物质对虫树不起作用,起作用的化学物质毒性太强,若是各国大面积使用,只怕虫树还没灭绝,人类就要先死一多半儿。

    为了搞清虫树的极限在哪里,实验室连辐射这个大杀器都拿了出来,用各种水平不同的射线照射虫树,观测虫树在射线中的变化。

    结果令人欣慰,经过持续几天的照射,虫树迅速枯萎死亡,只是树冠依旧完全无损,只是上面的触须全部萎缩。

    而树冠里的虫卵则活性依旧,即使用极强的辐射长时间照射,也伤不到虫卵分毫。

    这倒一点也不奇怪,宇宙中的辐射强度非常高——空间站的高度在三百到四百公里之间,这个位置属于近地轨道,处于地球的磁场保护范围之内,辐射强度并不高。

    但是地球磁场之外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小行星在星空中飞行数月之久,接受的辐射强度相当之高,若是白卵外壳没有防辐射能力,落到地球上之后怎么可能生根发芽?

    研究人员立刻对卵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实验发现,卵壳的抗辐射能力之强远超人类想象,就算扔进核反应堆,卵壳内部也不会有半点辐射当然了,这玩意只能挡辐射不能挡高温,真扔反应堆里,分分钟被高温化成灰烬。

    卵壳只是虫树研究中的意外收获,针对虫树本身的研究依然在继续。

    施尽手段之后,仍然找不到对付虫树的有效手段,实验室不得不转换思路,不再对付虫树,而是针对虫树培养出来的虫卵下手。

    刚刚脱离虫树的虫卵除了体积大一些,就是再普通不过的虫卵,但是这些虫卵的孵化不需要任何特定环境,而且孵化速度也不慢,大约需要七到十天,时间长短视外界环境而定,就算是高温干旱的沙漠,也不影响虫卵的孵化。

    好在刚刚孵化出来的幼虫十分脆弱,各种杀虫剂在这一阶段都能有效杀灭幼虫,但是只要等上几个小时,幼虫的外壳坚硬之后,杀虫剂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有剧毒药剂才能起到一定作用。

    实验室为了确定幼虫的抗毒能力,甚至用上了神经毒气,效果虽然很不错,可是这玩意的毒性实在太高了点,谁也不敢在自家的国土上乱用。

    幼虫差不多有手指肚那样大,但是别小看这些小东西,它们的食欲和攻击性都很强,一旦成功孵化,就会立即对周边展开扫荡,吃掉所有能找到的动物。

    虫树掠夺植物养分,幼虫吃光附近的动物,这玩意的霸道可见一斑。

    如果找不到足够的食物,这些小家伙甚至会自相残杀,将一同出生的兄弟姐妹一一吞掉,最后剩下的一只或几只,都是最凶猛最强悍的个体。

    这个时候,生化巨虫大概能长到三十左右,初步具备远行能力。

    由于体积的限制,枪械可以轻松对付这一阶段的幼虫,但是幼虫若能继续成长下去,体长达到一米出头的时候,普通枪械就很难击穿生化巨虫的外壳。

    至此,实验室对生化巨虫的研究戛然而止,不是实验室不想继续研究下去,而是生化巨虫已经具备极强的攻击力,实验室的封闭式实验舱挡不住生化巨虫的破坏。



428 以虫治虫2.0
    持续一月有余的小行星撞击终于结束,在此期间,军方一直努力消灭落地的白卵,各级政府同样组织大量人手对付虫树,各大城市尚有居民居住的乡村公路附近等人口密集区完全没有白卵的立足之地。

    但是在偏远的山区沙漠草原等人迹罕至的地区,仍有大量白卵和虫树生存,没有人知道白卵和虫树的具体数量。

    努力消灭白卵的不止中方一家,五常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同样在这一个月里费尽心思,然而效果与中方一样不尽人意,特别是那些地广人稀的国家,由于人口数量不足,许多国家即使全国动员,也凑不出足够的国防力量,哪怕把适龄女性计算在内也不行。

    有心灭虫无力回天,许多国家甚至连主要交通干线附近的白卵都清不干净,只能保证重要城市周边没有白卵。

    早已被巨虫占据的非洲更是虫树重灾区,除北非沙漠里没多少白卵之外,非洲大地虫树密布。

    然而非洲的巨蚁实在太多了,卫星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除去一部分巨蚁被虫树吸收之外,还有大量巨蚁在非洲生存。

    非洲的自然环境因为巨蚁肆虐而变得异常脆弱,虫树的掠夺性让非洲的环境雪上加霜,缺乏食物的非洲巨蚁居然把主意打到了虫树身上,不仅吃掉了大量虫树,原本已经开始萎缩的种群,竟然再次出现暴发式增长。

    卫星的发现令全球各国大跌眼镜,以巨蚁对付虫树的方案立刻提上日程,可在掌握控制非洲巨蚁的能力之前,哪个国家也不敢把这玩意引入自家国土,否则一旦巨蚁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1...179180181182183...81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