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混血八旗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巨兔木木

    上谕递到密云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负责动手的正是与肃顺一同护送梓宫的睿亲王仁寿和醇郡王奕譞二人。他俩之前都和奕欣通过气,但是年轻的醇郡王接到命他逮捕肃顺的上谕时,还是表现的高兴得不得了,好像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大显身手的时候。

    睿亲王仁寿觉得肃顺已经成了瓮中之鳖,虽然逮捕他是政变中重要的一个步骤,但到此时却已是绝无悬念之事,根本不必大动干戈。但奕譞可不这么想,他不仅要兴师动众调集大队人马将肃顺的住地包围起来,还调动了火枪队,安排了各种应急措施。好像文臣肃顺是一个武林高手,随时都可能暴力拒捕一样。

    看着奕譞排兵布阵,大队人马摆开了三道封锁线,又在墙头架好了枪,上房的上房,埋伏的埋伏,睿亲王仁寿都无语了。肃顺那个小屋里一共塞不进去二十人,你奕譞至于这么折腾嘛!这就差弄门炮过来了,你派俩人把他拎出来不就得了。不过仁寿毕竟是远支宗室,还是多尔衮的后裔,王位都是好容易保住的,才懒得去管小皇帝的七叔。不过奕譞接下来的举动,差点闪了仁寿一个跟头,这么严肃的布置之后,根本没有什么秘密潜入和突袭,他居然派人去敲门了。

    “开门,开门,……快开门!……”敲门也不是为了把肃顺骗出来,而是语气恶劣的砸门。

    屋子里面,肃顺拥着他的两个小妾酣睡正甜,因为睡得太沉,他并没有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一个小妾责怪的问了一声“谁呀!”,她很生气,哪个不晓事的,打扰了中堂安睡。

    “有旨意,请中堂接旨!”大兵们毫不客气的喊道。

    “混账东西,我还没到京城呢!哪来的什么旨意!”肃顺也是没睡醒,恼怒的训斥起了外面的人。

    “醇郡王爷和睿亲王爷请您接旨!”大兵们说话的时候,依旧在疯狂的拍门。

    “啊!老七!”肃顺一下子惊醒了过来。

    “别老七、老八的了,起来接旨!”奕譞在外面痛快的怼了一句,他最反感的就是肃顺叫他“老七”。

    “把门撞开!”仁寿实在看不下去了,奕譞这根本就是胡闹嘛!所以他直接下令破门抓人。

    兵丁门撞开了房门,奕譞手持上谕,气宇轩昂的走进了屋里。里面肃顺已经起身,披着件衣服就迎了出来,一点惊慌畏惧的意思都没有。奕譞带了一队神机营的火枪兵进来,枪管子都快怼脸上了,肃顺依旧是一脸的嚣张。

    “上谕,肃顺接旨!”奕譞特想让肃顺在他面前下跪。

    “慢着,你先说说,这是谁的旨




第三百六十一章 肃顺的咆哮
    奕譞交了人,果兴阿信守承诺,放了奕譞这队人马走路。不过果兴阿并没有马上见肃顺,他自己觉得肃顺刚刚坑了自己,自己反而救了肃顺的性命,他不想让肃顺难堪。让福全带人给肃顺安排了车马之后,大军便马上转道向南回援固安老巢了。

    果兴阿不是没想过趁乱直取北京,不过也就是想想而已。北京城高大的城墙他不是没见过,英法联军一万多人都挠头,果兴阿才五千骑兵,又没有重装备,奕欣若是玩命死战,果兴阿还真啃不下来。到时候固安的兵工厂再丢了,果兴阿可就弹弦子了,还是护住老巢根本,再慢慢研究打北京的事。

    大军行至香河,还没到廊坊呢!皮润民就跑了回来。刚听说皮润民回来的时候,差点没把果兴阿吓死,他还以为丰升阿和毕云涛全都归顺了朝廷,皮润民是逃回求救的。没想到皮润民却给他带回了天大的喜讯,固安不仅没受任何影响,毕云涛还提兵北上赶来与他汇合了。

    肃顺在固安方面的布置,可一点也不比承德差,执行者虽然不如僧格林沁名气大,但是一方重臣,便是果兴阿的老熟人现任直隶总督文煜。文煜也没有敷衍行事,他认真的研究了固安的实际情况,又分析了固安军的兵力部署,制定了周密的夺权计划,但是所有的一切都毁在了一个小官僚的手里。

    上次安巴灵武事件过后,果兴阿就给固安下了戒严令,不但兵工厂勒兵自守,所有的军官家属也都进入了兵工厂避难。但是果兴阿后来又是与咸丰和解,又是准备出镇北疆的,就忘了下令解除戒严了。因为不清楚承德的情况,两地隔的又远,家属们虽然有些抱怨,也没人敢去找果兴阿请令解除戒严。所以固安的旗人们已经过了大半年的戒严生活,兵工厂也一直处于战备状态。

    当然后来风平浪静的日子过得久了,毕云涛也带兵回来了,大伙儿还是松懈了许多。女人和孩子们还是只能坐牢一样待在兵工厂的堡垒群里,旗下的大爷们却能出来继续逍遥快活,听戏、泡茶馆都不耽误,只是晚上需要回兵工厂去住。反正有毕云涛驻防固安城,丰升阿驻防兵工厂,好像也出不了什么乱子。

    除了肃顺送来的情报,文煜也分析过毕云涛和丰升阿两人。丰升阿虽然是旗人,但他是随着果兴阿起家的老人,上次变乱中也态度坚决的表示了对果兴阿忠诚。所以文煜觉得丰升阿轻易不会奉诏,便只派了一个六品千总带人去传达上谕,心里也是打算扰乱一下兵工厂那边的人心就够了。

    毕云涛这边则不同,毕云涛出身绿营世家,心怀忠义,对朝廷十分忠诚。虽然追随果兴阿的时间也非常久,但是对朝廷的感情更加深厚,也曾经为了朝廷的旨意有对抗果兴阿的行为,所以文煜把重点放在了毕云涛身上。文煜准备亲自去见毕云涛,并且向他传达上谕,将毕云涛收为己用。

    文煜认为只要拿下了兵力雄厚的毕云涛,解决丰升阿的兵工厂便是时间问题。兵工厂虽然几经修缮,已经变成了片钢筋水泥堡垒群,但也不是无法攻破的。只要收服了毕云涛,便等于拿下了固安城,顺势就可以切断兵工厂的各类物资补给。而且有了毕云涛的近五千强军在手,也不用担心丰升阿挥军出来抢掠,单靠围困便能逼丰升阿投降。

    文煜的考虑和设计都是非常合理的,如果让他顺利的实施这个计划,果兴阿的固安大本营真就凶多吉少了,但是文煜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第一他自重身份没有和那个传令给丰升阿的千总同时出发,第二就是他挑选的那个千总是个大傻叉。

    一般的时候受领导喜欢的下属分两种,一种是所有人都喜欢他,另一种是除了领导所有人都不喜欢他,文煜挑的那个千总就是第二种。他在文煜面前乖的像哈巴狗一样,离开文煜马上就变大尾巴狼。这次他的任务是传达上谕,在他自己的心里这可是口衔天命的美差,不狠狠的敲下面一笔,都对不起祖宗。所以他到底固安兵工厂的时候,已经不是趾高气昂这么简单了,岗楼上的居高临下的固安军哨兵,都只能看见他的鼻孔。

    面对哨兵的问询,他更是一句人话都没有,只是一味的催促里面摆开香案迎接他。如果他再柔和一点,哪怕是见到丰升阿以后再装,都不至于连读上谕的机会都没有,他装的太过了。别说现在兵工厂还在戒严期间,就是平时也不是轻易可以入内的,哨兵当然不会惯着只能看见鼻孔的大尾巴狼。刚刚在部队里认了几个字的哨兵,哪里知道上谕是什么东西,直接就让这个讨厌的大尾巴狼滚蛋。

    大尾巴狼的自我感觉却是非常良好的,怎么能忍受一个小兵的冒犯,当即发作了起来,还扬言要灭小兵的九族。不仅在兵工厂外大喊大叫,还派人靠近大门,试图扳开铁丝网闯进去。破坏铁丝网已经是对兵工厂的攻击行为了,早就看他不顺眼的哨兵当然要严格执行军令,上子弹就给大尾巴狼来了一枪。当然这一枪只是警告,并不是想真的打死他,所以子弹贴着大尾巴狼的官帽飞了过去。

    大尾巴狼却不能忍受这奇耻大辱,不仅要闯进营门,还要亲手剐了这该死的哨兵。他们二百来人真的开始破坏防御设施,守军当然就不客气了,火炮、机枪、步枪,当即就给大尾巴狼来了个痛快的。大尾巴狼终于知道后悔的时候,已经什么都晚了,他把机枪拦腰扫中,挨了七枪,身子都几乎被打断了。他带来的



第三百六十二章 肃顺的执念(二更)
    果兴阿有金手指,知道肃顺必死无疑,但是肃顺不知道,他自己感觉还挺良好。肃顺觉得即便奕欣搞了政变,他也至多是权利受点损失而已。别说身家性命了,连官位都不会丢,只是不能再执掌天下大权,一个大学士还是能保住的。

    如果不是果兴阿没被肃顺干掉,又不计前嫌的插了一杠子,肃顺此时已经沦为阶下囚了,但肃顺的心里并不象他正在吃牢饭的老兄跟载垣一样惧怕。他虽然也没什么靠谱的办法,但是他对于自己能够脱身,还是自信满满的。因为按照惯例,审判他们这种案子,绝非三两天就能结案定罪的。此时已是十月初二日,而早有上谕明定于十月初九日举行嗣皇帝登基大典,在大典期间是万不能杀人的,何况像他们这样的顾命大臣所以肃顺觉得自己的性命绝对没有危险。

    而且如何处置像他们这样的国家重臣,皇太后与恭亲王奕欣也必定会循例征询各重要疆臣的意见,如两江总督曾国藩、湖广总督官文等。就算皇太后与恭王必欲置自己于死地,采取非常手段,并不征询曾国藩等人的意见。在这段时间里,罢黜顾命大臣及拿问他们的上谕也必已布告天下,以肃顺对曾、官等前方将帅的提拔维护之恩,他们在见到这道上谕后,纵使不能带兵入京实行“兵谏”,也必定会联名上一道奏折,切切实实的申明祖制,替顾命大臣辩护。

    此时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刚刚从太平天国手里收复长江重镇安庆,与太平天国的战事正到了决战的紧要关头,朝廷对湘军倚重之深,也已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何况曾国藩乃湘军统帅,更是总揽全局的“前敌总指挥”,他们兄弟的帐,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欣无论如何不能不买。另一位湖广总督官文,更是被朝野视作旗人中的佼佼者,实际上他这个“佼佼者”完全是仰仗湘军成事。所以假如曾国藩找他一起上疏稳定朝局,回护顾命八臣,他也不能不买曾国藩的账。过不了几天,就会有此一满一汉两大重臣领衔相救,肃顺等三人纵使不能免除一切处罚,恢复昔日“赞襄政务王大臣”的职务,至少也能重出与恭王等“新贵”一起“办事”,顶多就是自己做个让步,赞成垂帘听政而已,再不济也不至于会丧命。

    “六哥你是这么想的”听完了肃顺的理由,果兴阿都快窒息了,肃顺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天真了。

    肃顺平日结怨极多,不止是慈禧太后与恭亲王,满朝亲贵大佬哪个不是对他恨之入骨。慈禧太后是恨肃顺把持朝政,对自己诸多“无君臣之礼”的蔑视与欺凌,恭亲王是恨肃顺对自己的排斥与打击,顾命大臣有八个之多,却硬是没有自己的份,虽说是咸丰皇帝亲自裁夺的名单,但奕欣只能把这些理解为肃顺从中作梗的缘故。满朝亲贵大佬,如桂良等旗人贵族,是恨他从来瞧不起旗人,不但常常公开骂旗人都是饭桶,还借“戊午科场舞弊案”执意杀了旗人中的代表人物文渊阁大学士柏葰。而如周祖培等汉人大佬,则恨他飞扬跋扈,目中无人。满汉大臣宗室亲贵,有此几端合流,肃顺已经是非死不可了。不但他非死不可,而且还非速死不可,不给他一点翻盘的机会。

    “你说的我都知道,我也没指望他们,江南自有人保我!”听果兴阿把自己的坏人缘给絮叨了一遍,肃顺已经有些不耐烦。

    “六哥,不是我泼你冷水啊!曾国藩这个人我虽然没见过,但也多少了解一些。此人的处事风格向来是明哲保身,会不会出面搭救你,实在是在未知之数。而且现在朝廷在江南用兵正急,无论是您当政,还是六爷掌权,此时都非全力仰仗他的湘军不可。他和他的湘系将领,都大可不必来趟这混水!”

    果兴阿这番话推测居多,虽然历史上曾国藩也没救肃顺,但那是因为慈禧和奕欣动作太快,曾国藩还不知道消息,肃顺就死了。曾国藩到底会不会出手帮肃顺,果兴阿其实也说不好。但是现在如果肃顺不能支持他,他靖难勤王的政治基础可就不牢了。果兴阿毕竟只有一个托孤大臣的身份,并不在赞襄政务王大臣的行列,自己单干很难获得其他助力。

    “曾伯涵(曾国藩字)谦谦君子,岂会辜恩负义!”肃顺其实心里也有点含糊了,曾国藩这个人他也有点说不好。他对曾国藩有恩不假,但那可都是因为国事,并没什么私谊。

    梓宫回銮之前,肃顺曾让自己门下六子之一的王闿运,给曾国藩写过信,要这位份举足轻重的“前敌总指挥”亲自入朝觐见,以申明祖制,庶母后不得临朝。但曾国藩素来常怀忧谗畏讥之心,在收到王闿运的信以后却没有作任何表示。肃顺自问对曾国藩谨小慎微的性格十分了解,以为曾国藩的不作表示,其实就是与自己达成了某种默契。现在回过头来再想想,曾国藩的态度还真不好说。

    “六哥,这次六爷这么大的手笔,不杀你们八个,他怎么收场啊!你觉得他会和你六六大顺吗你活着一天,他就睡不安稳一天。这次我也被你弄得骑虎难下了,不如你我联名讨逆,我挥兵直取京师以清君侧



第三百六十三章 北京挺忙
    奕譞把果兴阿劫夺肃顺这个坏消息带回北京之前,皇太后和恭亲王已经忙的脚不沾地了,因为摆在他们面前摆着组成一套新的政府班子这个当务之急。他们得完成对权力的重新分配,并且及时接收八大臣的权力,以免形成权力真空。

    顾命八大臣全部去职,军机处原来的五个组成人员中,除了一个文祥外,就有四个在顾命大臣之列,所以作为中央政府的行政中枢,此时的军机处事实上已经瘫痪。当然人事安排的根本原则是早就定了的,那就是这个新政府班子必须是以恭亲王为首的,这也是慈禧太后与恭亲王之间的“交易”所在——恭王既已实现诺言,全力将顾命八大臣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制度推翻,把两宫太后扶上垂帘听政的宝座。现在“革命成功”了,就该两宫皇太后来兑现自己的承诺了。

    因此恭亲王无可争议的成为了新政府的首脑,也就是俗称的“军机领班”。但光是个“军机领班”,也还不足以“酬庸”他的劳绩,于是又想出个名目,那就是“加授议政王”,以示皇太后皇帝对恭亲王的“倚重之深”。

    为什么不直接封个“摄政王”呢因为大清世祖章皇帝顺治即位之初,他的十四叔多尔衮就封的是摄政王,后来还嫌不过瘾,干脆来了个“皇父摄政王”。奕欣没当上摄政王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正是考虑到多尔衮的前车之鉴,多尔衮虽然权倾一时,是个真正的“无冕之皇”,但其身后的下场却实在不太好。他刚死的时候甚至被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可是仅仅一个月后,他就遭到顺治皇帝的彻底“清算”——不但废黜刚给他的皇帝尊号(含庙号、谥号),还被削去原有睿亲王的封爵,甚至黜去爱新觉罗的宗籍,贬为庶人。直到乾隆年间,才被部分“平反”。有这样一个“摄政王”的先例在,恭亲王自己就无论如何不会对“摄政王”三个字感兴趣。还有一个原因,“摄”者“代”也,摄政王就是代行天子之权。如今皇太后既然临朝听政,代行天子之权的自然就是皇太后了,因此恭亲王也只能“议政”,不能摄政。

    不过此时两宫皇太后、尤其是慈禧太后,对朝廷的人事并不熟悉,几乎就是“睁眼瞎”,想插手也无从下手。满朝文武谁的资历背景怎样,谁的德行才能怎样,她都不了解。内阁奉上谕所宣布的这个军机处新班子组成名单,完全是由恭亲王一手拟定的。分别是加授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和硕恭亲王奕訢、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桂良、户部尚书沈兆霖、户部右侍郎宝鋆、户部左侍郎文祥、鸿胪寺少卿曹毓瑛,一直蹦达的很欢实的周祖培,因为根本不是奕欣的人马,被排除在了名单之外。

    慈禧太后对这个名单很不满意,不过也是没有办法,总不能把肃顺再弄回来。因为这六个人中,把恭亲王除外,起码有四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与恭王的密切关系。首先打头一个的文华殿大学士桂良,他就是恭亲王的老丈人。唯一一个由“旧班子”留任的文祥,则跟桂良同旗同族。文祥虽然也是旗人中极其少见的能员,但此时受到重用,却一定是出于桂良的引荐无疑,而且对付果兴阿的主意都是他出的,明显早就和恭亲王有默契。再一个宝鋆,这个人好像没什么本事,但他跟恭王的私交非常的好,好到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随便开玩笑的地步。至于曹毓瑛,还在承德当军机章京的时候,就与恭王有机密书信往来,为政变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明显是奕欣安排在军机处的卧底。此时恭王论功行赏,就让他取代原来“肃党”的焦佑瀛,成了“打帘子军机”。最后就剩下一个沈兆霖,身份还算是比较“中立”的,不过背地里是不是奕欣的人也很不好说。

    奕譞把果兴阿搀和进来的消息带回了北京之后,两宫和奕欣还真慌乱了一阵,但也很快稳了下来。等慈禧和奕欣对如何应该果兴阿已经有了成算,立即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了对七个“阶下囚”和一个在逃犯的彻底清算,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二日,肃顺还和果兴阿在河西务矫情的时候,慈禧和奕欣便谕令热河都统春佑,将肃顺在热河的财产“密速查抄”,“毋令稍有隐匿”,同时再传谕将肃顺“在京家产,著即派西拉布前往查抄,毋令稍有隐匿”,这还只是第一步。

    第二天,就由内阁牵头,恭亲王亲自主持,召集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在宗人府开会讨论对顾命八臣的处置。载垣、端华、肃顺三人都系爱新觉罗家族的近支亲贵,也就是“宗人”,因此,若按律处置,这个会议应该有宗人府官员参加。但载垣被捕前是宗人府“宗令”,也就是皇族的族长,两宫和奕欣为“公正起见”,所以未令宗人府与会。

    由于要处置的毕竟是大行咸丰皇帝临终顾命之臣,因此几乎所有当朝重臣都参与了这个“历史性”的会议。惟其如此,定罪和处分也久议不决。主要大概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主张持重,这部分人中有的是顾及祖制和大行皇帝遗命,因为无论八臣怎么跋扈,到底也是大行皇帝的托孤之臣。如今大行皇帝尸骨未寒,就要杀托孤之臣,不但于心不忍,而且也显得继位的嗣君丝毫不给皇考大行皇帝留余地,不是为继者之道。

    有的则是念及为首的载垣、端华二人乃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符合朝廷“议亲议贵”之条,况且清朝开国至今,还没有公开杀“铁帽子王”的先例。当然也有人颇能对肃顺看法持平,认为他虽然狂悖跋扈、目中无人,但对朝廷的莫大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他一手维持的、以曾国藩为统帅的湘军,刚刚从太平天国手里夺下长江第一重镇安庆。安庆是太平天国首都南京的最后一道屏障,夺回安庆,则打下南京也就是指顾间的事了。此正当肃顺功劳彰显的时候,却被处以极刑,难免会让局外人想起“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话来。也说不定就会寒了前方浴血奋战的湘军将领的心,再激出什么意想不到的
1...115116117118119...25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