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影侯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醉颜7点5
中愈的贴身丫鬟小月就是女性暗卫中的一员,在上次她跟少爷表明心意,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愿望后,中愈选择让她加入暗卫。
她现在已经加入这里接受训练了,跟着其他人一起,在这里吃苦,摸爬滚打,她暗暗发誓要成为这里最强的人,她要在此用最荣耀的方式回到少爷身边。
她要改变命运,不想一直做一个丫鬟,一辈子就干那么点事情,端茶送水,拖地抹桌,任劳任怨,她要为公子多做一些事情,感谢他,这也是她一直以来的信念,从不曾改变。
没有人能够放弃到手的利益,也没有人会抛掉好东西不用,煮熟的鸭子,到了嘴边,就算是它要飞,也得啃下一块肉来。
自从三俊楼的香皂上市售卖后,获得了试用百姓的一致好评,皂子他们用过,胰子也用过,但是没有这个好用,也没有这样好闻的味道,所以这东西上市之后,就获得了追捧。
越来越多的人在愿意在三俊楼挂牌的店铺里买东西,毕竟质量有的保证,而且,品种众多,很多东西,都不需要他们操心,再去别的地方购买,只需要在一个店里购买就行了,当然价格要稍微贵一些,不过对于这些老百姓来讲,方便实惠那才是最好的,所以多个几文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中愈把这称之为一条龙服务。
不过品种当然也不能太多,店的面积太大了,一两个人也照看不过来,多招人又要花
第0159章 谜一般孟德烧书
;六鹰送来了最新的审讯结果,那些人刚开始还嘴硬,打死都不承认,叫嚣着以后会怎样怎样,后来将诏狱里的刑具过了个遍,熬不住,妥妥的招了,一口气吐了个干净,那速度,简直让人追都追不上啊。
中愈猜得没错,有人花钱请他们过来三俊楼的店铺里闹事,一天每人三十个铜板,做完了一人再给五两银子,听口音是外地人。
中愈看后,笑了笑,三十个铜板,至于吗,为了这点钱,丢掉了命,也不看看,三俊楼是谁罩着在。
中愈发布了命令,让手下人留着他们,去之前遇到那些人的地方等着,只希望能有个机会,找出他们。
那就没错了,北方来的人,能干点大手,也能做些小动作,这才对嘛,犯错了,才能改正啊,你不动手,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到底能做些啥呢,中愈很是高兴的,没有对手的感觉,太让人寂寞了啊。
除了已经派人关注的那些奸细,中愈心里很是清楚,肯定会有不少的人再次混进京师来,况且还有另一个问题,京师里有多少人暗中在和燕逆联系,有多少人想双方都讨好,这都很难说,因此,中愈也想知道,进来的人有多大的本事,来了就是有任务的,总不能来游山玩水的吧。
他期待着很多人的出现,比如说上回扔给他两个奸细,指出他不配领导锦衣卫的那个人,他也很期待,为曹大人提供情报的人出现,中愈知道,曹大人能够撑这么久,手里没点别的东西,背后要是没人支持,恐怕他自己都不会相信。
锦衣卫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还留下了多少人,都是些干啥的,掌控了哪些秘密,中愈特别想知道是怎么回事。
皇帝还在宫里等待,他的调查结果,冥冥中似乎一直有一双手,在阻挡着他继续查下去,他在想,到底是什么人,有着那样的力量,阻挡着他手下的人继续查下去,这是个隐秘的对手,在这每一场风暴里,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锦衣卫的招牌没有以前响亮,这是不争的事实,可自从中愈接管北镇抚司之后,这个组织的名声居然更低了,不是他没有存在感,只是因为,中愈本身的光芒太过闪亮,让人们只记住会写诗,会讲故事的方中愈,却已然忘却他是个强权部门的领导了。
中愈自我感觉这样挺好的,做特务,低调才是王道,只要他统领的锦衣卫越不显眼,办成一件事情的可能性就越发的大,当然,也是分条件的。
“先生,您看看,这是应天府尹莫大人和国子监吴司业递上来的题本,里面是对这次演讲的建议。”
京师里皇城中,朱允炆正在冬暖房里接见几位老师,还有六部尚书,这些人都是些国家重臣,建文皇帝将下面呈上来的题本递给方孝孺,让他自己看看,这些事,还是需要大家共同讨论的。
中愈这段时间的奏报,他也看见了,中愈在奏报中,很隐晦的提醒皇帝,当年魏武帝曹孟德在官渡之战中,叛投过来的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在对峙的时候,若是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
第0160章 御前会议的安静
屋子里很是静寂,没有人说话,年轻的建文帝还在思索着要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叛逃,或是暗中的手脚,各位大臣也在翻看着其他与之相关的题本。
方孝孺看完后,也递给了身边的其他大臣,依次传阅,对于这种事情,自己首先发言反而不美,让大家先开口,也给大家参与的机会,这并不是做做样子。
方孝孺现在也意识到了,有些事情,还是要做了才知道,不自己实际做做,光凭脑袋想是不行的,多给别人机会,让别人也有存在感,这会减少许多的矛盾,他也知道,入京三年来,自己以前的做法,就像是傻子,得罪人,还费力不讨好。
礼部尚书程迪,这位老大人,思索了片刻后,站起来率先开了口:“陛下,希直如今所做之事,若是做得好的话,确实是为大明儒学增添了新的可以宣讲的内容。
若是集众人之力,大家解说,讨论,到以后让全国的学子学习,甚至是在科举中体现出来,为朝廷选拔能干实事的官员,保朝廷稳定,实为良议。
既然已有士子建议大办特办,那就在宫外举办,借此机会,让众多的人参与进来,也能检验是否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能否为朝廷所用,一段时间内也能看出来了。【】”
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
总结来说,封建王朝中最核心的科举制度就是由礼部负责的,主要职责是:全国科举的举行、礼仪祭祀的各项准备、外交事宜的交接,辞令、对没有先例的典礼进行礼仪制定,所以说,能在这个位置上干的人,都不会是简单的人,更不会是什么都不懂的外行。
陈迪以前在地方上任职,最早的时候为山东左参政,在任期间做了很多好事,出了不少惠政,名声很好。《明史》中有记载说:丁内艰,起复,除云南右布政使,普定、曲靖、乌撒、乌蒙诸蛮煽乱,迪率士兵击破之,赐金币。
建文初,征为礼部尚书(正二品)。时更修制度,沿革损益,迪议为多。会以水旱诏百官集议,迪请清刑狱,招流民,凡二十余事,皆从之。
由此可以看出,陈迪是一位在民政,军事,礼仪,外交等事宜上都有经验的官员,今日,他说出这一番话,众人是没有异议的,毕竟眼光毒辣,办事果断是这位大人一向以来得到的评价。
再者说他们就算是有其他的想法,也不得不承认陈大人说得有理,因为对大家没有什么损失,顶多是方孝孺获得了更大的名声,至少目前,他们没有发现,这会触动他们手里握住的东西,既然没有那些事情,那就没什么问题了,支持一下也没什么影响,还能获得方先生的交情,还是很划算的。
“陛下,微臣支持陈大人的意见,虽说希直先生有意创新,对现有儒家思想加以升华,如今也做了不少工作,但以目前的情况来说,难度还是很大的,毕竟大明疆域万万里,人数众多,很多地方还不能接受完整的教育,甚至不通王化。
既然已经选择采用辩论演讲模式,那就干脆做的稳妥些,学子
第0161章 一起拍拍马屁股
众人面面相觑,这是今日御前会议的第一个反对意见,倒也不是强力反对,意思就是还是再看看,不着急,反正现在报纸上也在宣传,先试试水,看看风声再说,要是有什么问题还可以拉回来,方便解决,如果太过着急,花了时间,出了问题有可能就弄不回来了。
建文帝看了看老大人,说道:“老大人老成之言,实为良议,朕知道了,那不知其他诸位大臣的意思是”
众人一听,这是不满意了,看来陛下还是希望尽快办理啊,他们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现在推动这件事情的到底是方孝孺还是建文皇帝。从现在发生的一切,怎么看,都似乎皇帝的可能性更大了,只是,陛下有这么着急吗,这里面到底有什么他们不知道的事情发生了,这种脱离自己把控的情况,让他们有些难受,作为国家权力中心的首脑人物,掌控着各个领域的人,突然被这样的情况打乱了心。
安静的空气下,似乎在不断地吞噬着屋里的人们,气氛有些压抑,让人喘不过气来。
又过了一会儿,户部尚书王钝带头打破了沉默,朗声说道:“陛下,既如此,臣建议辩论讲演大会还是按期举行,毕竟在此之前皇上明旨已下,方先生又准备这么久,京师百姓也都知道。再加上大明报,逊志报的竭力宣传,现在知道这件事情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况且各地游学的士子监生都来到了京师,大家也都期盼能够听一次讲学,若是此时临时取消,那就难以向天下人交代。
既如此,那就着令各部衙门,做好辅助工作,巡捕衙门,京师卫所的兵马,严加巡查,以防不测,既显示皇恩浩荡,金口玉言,又能宣扬陛下仁名,先生治学严谨之道,岂不美哉”
这话说完,王大人退回自己的座位,众人都瞅了瞅王大人,心里都在盘算着,这是个讨皇上喜欢的人啊,平常没发现啊,怎么突然觉悟这么高了,这弯转的让人始料不及啊,众人也觉得王尚书似乎和以前不一样了,这感觉就像是自己阵营里的人,突然就是别人手下的人了,替别人说话,总感觉这是有些背叛了,只是自己又该如何。
这,罢了罢了,话都到了这个份上,不表态看来是不行了,皇帝的脸色也有了些舒展,今天皇上的意思越发明显了,皇帝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乾纲独断了,虽说还没有太祖高皇帝那样的功力,可这表现着实不像是之前那幅采纳众议,多方咨询的小皇帝了。
“臣附议。”也不知是谁首先应答了一声,在这安静而又空旷的房里,似乎显得越发的大了。
屋子里响起了一片附议的声音,个中苦涩也只有这些大人自己体会了,建文帝舒展了眉毛,笑了笑:“既然如此,承诸位盛情,就辛苦方先生了,讲学辩论按时举行,地点由应天府择优地而定,诸位看如何”
“臣等谨遵圣旨,陛下圣明。”众人起身行礼,虽说是询问,但这意思很明显,陛下只是告知他们一声,没有想让他们做决定的意思。
似乎,皇帝,有一些不一样了,多了些果断,少了些怯弱,这,也许是太祖高皇
第0162章 坟头草有三米高
众人拿着手稿,翻来覆去,仔细查看,又过了一会儿,大家的脸色变幻,神情千奇百怪,各人有各自的心思,原来如此,原来如此,看这个样子,又是方中愈的手笔了,毕竟,皇帝是什么样子,有些什么想法,他们太了解了,要是他能想到这样的方法,北伐战争哪会打得这么惨,之前还要妥协,贬黜齐泰和黄子澄这两个人了,朝中要是有如此的军事人才,哪会有李景隆那样的蠢货,害死大明那么多的将士,致使北军如此的放肆,迟迟三年未能消灭。
唉,说老实话,这想法真是,真是怎么说呢,叛逆,大大的叛逆。
众人也都明白了,这就是中愈的杰作,也就更加警惕了,纵观这小子进入大家的视线以来,就没有做过靠谱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个不是离经叛道,哪一个不是匪夷所思,虽然到最后有些效果,可是有些事情还是不能触碰的,他们还有自己的底线,总要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一些坚持,虽然在燕逆打进京师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坚持自己的忠义,这无疑是一个大大的讽刺,无耻到这种地步,这世间除了他们,也是没有谁了。
之前中愈骂他们的一幕依然时不时在他们的脑中浮现,那时他骂的酣畅淋漓,大家虽然反驳,却还是没有他的有力道,说的大家是哑口无言,虽然事后,大家都反应过来,那些话是有问题的,可是,又能怎么样呢,有问题,那是正常的。
可是现如今自家子侄或是某个亲戚或多或少的都和中愈有了某种利益上的关系,在这个宗族制度很强大的年代,不是自己一句话,就可以阻止家里那么多脑袋的想法,况且,有人得到了好处,哪会允许自己一张嘴封死他们的财路。
军事方面的事情,还是由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做主比较好,其他人还是不要掺和了,这是最基本的策略,大家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处理,不内行的事情还是不要插手了,当然,这些东西在建文早期还是把控得不好,因为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还是做主了很多事情。
众人想法不一,都在猜测皇上今天的意思,这段时间,皇帝朱允炆因为中愈的事情,开这样的会议已经很多了,具体的想法众位大臣都猜不到,这些事情里面到底是中愈做主导,还是皇帝陛下做主导,都难以说的清楚,可是不管谁做主导,这都是个问题,现在他们要做决定了,至少要让他们参与进来。
但是,看这个意思,有一点是跑不了的,那就是不管讨论的事情能不能得出结论,能不能施行,皇帝肯定是持支持的意见的,所以,回答的措辞就需要斟酌了,怎样说,才可以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却不让陛下难堪,这可是个技术活,老油条们,各自的盘算,总有些不一样的想法。
其他人到是不急,是真的不急,毕竟这件事还没有明显的牵扯到其他人的部门,所以他们很是淡定,等待着兵部的发言,都督府的重要人物,现在大都在外面征战,所以能做主的人也不是很多,当然也有,只是现在没在宫里,因此,大家都在等着兵部的两位尚书发言
第0163章 朱明并不是赵宋
“怎么都不说话”建文帝问道,在他的构想中,当自己把这份东西拿出来给大家看的的时候,这群人看后应该是捏紧拳头,义愤填膺的指责,甚至是跪倒在地,大声哭诉,毫不守礼的指责,违背祖制,妄动国本,此乃大逆不道之举,首倡之人,应该下大狱,关个几年再说,甚至是牵连多人,杀头流放,只要能遏制住,什么方法都可以。
建文帝在头脑中暗暗想象着这一幕,众位大臣慷慨激昂,陈词嚯嚯,严厉批评,把这个是非曲直分的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这真是一幕大戏。
可是,可惜的是,这一幕,这建文帝希望出现的一幕,却没有出现,不仅没有出现,众人连一点激愤的样子都没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想到之前自己提出的一些问题,他们总能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分析出中间的问题,阻止他,可如今,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说,这些人却啥都不干,朱允炆,就有些头疼,这些人是转了性子了,真是郁闷死人了。
这让他有些失望,他不禁想起,中愈告诉他的话,此本一出,朝中大臣,除了茹瑺大人极力反对,以黄子澄大人为首的几位尚书大人稍稍反对,齐泰大人支持,我父亲和其他人中立,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论断,看来,中愈算是说对了,这些人,都不说话,是个什么意思。
建文帝扫视全场,可是这些人都不看他,是的,众人依然在低头看着自己的东西,没办法,还是得有人打前站啊。
“陛下,国子监试行在京师广开学校,借助大明报,逊志报推广建文数字,甚至是以后大力推广普通语这几件事情,臣都没有意见,如果有成效展现,臣更是会大力支持,让他们可以走的更远,但涉及到军队,兹事体大,此事没得商量,臣反对,还请陛下三思。”
此言一出,众人也就明白了,这件事情触动了兵部,虽说要的就是有人开口,时间耽误的有点久了,没看见陛下都变脸色了嘛!只是似乎效果并不是很好,皇帝好像并不满意。
这些人啊,总是不愿意,自己开这个头,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没办法,这是人之常情,首先开口的,担的责任也就多了,这可不行,还是让高个顶着吧。
时间似乎成为了检验是否为忠臣的方式,房间里还是一片静寂,别看之前大家说支持方孝孺讨论讨论新看法,只是大家知道,本来就是内部争论,不管讨论到哪里去,发展到什么程度,那都是儒家自己的事情,朝廷需要的是可以笼络天下士子,但又不丢弃百姓的理论,告诉他们,只要他们学习,依然是有可能走进高层的,儒家解说,派别众多,方孝孺能不能建立起一个新的理论体系还很难说。
所以至于你要发展什么,发展到哪里并不重要,而且,现在方孝孺的理论还是很受众多士子和百姓喜欢的,况且他们自己也能从中受到启发,说不定也能走到讲师的地步,因此,他们也乐见其成,只要没超过最低的限度,没攫取他们的利益,都无所谓,可这,兵部的事情,那就难说了,军权从来都不是小事,动刀子的事情谁又能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