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甜妻萌宝宝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席祯
“随随,不会又是王老板他们家送的吧”徐秀媛猜道。
除了小孩子的用品,底下还有中老年补身子的口服液和糖果、饼干,一看就不是合作社里卖的那种,都是高档货。
甚至还扒拉出了一支带盒套的精致钢笔。
这么大手笔的礼物,除了和自家签了供货协议、说得上有生意来往的省城邵教授家,实在想不出还有谁。
徐随珠瞬间有股冲动想现在就跟姑姑、姑父坦白,可鉴定没做,心里多少有些没底。再还有,就算兜兜真是他儿子,就算他的态度很明朗,但他家里呢会承认兜兜吗
与其后面惹得不愉快,导致姑姑、姑父心情高高低低像坐过山车,倒不如等水落石出、一切水到渠成了再说也不迟。
“回头我问问。”徐随珠想通这一点之后,对她姑说道。
徐秀媛就没再多问,帮忙收起来的时候,嘀咕了几句:“不管谁送的,这也太客气了。”
徐随珠心里也跟着吐槽:是太多了!比自己还能败家。
抱着一摞小包子的新衣服起身的时候,掉出一张卡片。
捡起来一看,是一串电话号码,后面用加粗的字体写着“切记”两字,笔迹刚劲有力。
切记干什么给他回电话
徐随珠扶额,大过年的,让她上哪儿回电话去
镇上邮局也不知关没关门。
“姑,我去趟镇上。”
终究还是硬不下心肠当没收到这个包裹。
“这个点了还去镇上怎么有什么落在租屋了吗”
她姑真可爱,这不就给她找了个由头。
囫囵答了一句,嘱咐翠翠、壮壮陪小包子玩会儿,她出去一下尽快回来。
借了表哥的大三角,吭哧吭哧骑到镇上。
所幸邮局还没关门,不过快了,下午三点开始放假,之后要初十以后才上班。
深吸一口气,照着卡片上的号码,拨了过去。
长音响了一下,那头就接起了。
“喂”
正是陆大佬的声音。
徐随珠深吸一口气:“是我,包裹是你寄的吧收到了。”
那头传来陆驰骁的轻笑:“我以为你不会打这个电话。”
虽然他一直在等,大年三十这个点了还守在办公室里。
徐随珠转了个身,挡住栅栏里值班人员投来的好奇目光,压着声音无奈地说:
“兜兜现在长得快,一下买这么多新衣服,穿穿都来不及,明年这时候穿又嫌小,太浪费了。”
“没关系,可劲穿,穿不下了再买。”
话筒那头传来大佬级人物欠揍的调调。
和她相处的感觉让人很放松。
陆大佬干脆双腿搁在办公桌上,人闲适地往后一仰,靠着椅背跟她讲电话。
徐随珠翻了个白眼:是是是!您老钱多!
&
第99章 忙忙忙
正月初一穿新衣。
徐随珠给小包子换上了陆大佬寄来的传统喜庆红棉袄。
衣服正中的纽襻扣上以后,正好合成一个大大的金线绣的福字。
领口和袖口,缀着一圈柔软暖和的兔毛。
再戴上一顶同款的帽子,小包子俨然成了个讨喜的小财神。
徐秀媛欢喜地抱着他不撒手,连连夸这套衣服选的好。
“大城市的衣服就是新鲜!”
“啊啊!”
小包子似乎也很喜欢,咧嘴笑得贼欢。
“姑!姑!”
虎头虎脑的壮壮跑进来。
“姑,你送我的新衣服真漂亮!妈让我来说谢谢!谢谢姑!”
“不客气,壮壮穿着真精神!”徐随珠摸摸侄子的头。
壮壮过年的新裤子不是被鞭炮炸焦了么,新年第一天穿破裤子不吉利,徐随珠就从小包子那堆新衣服里,挑了一套最大号的,给壮壮试了试,勉强能穿,就送他了。
这会儿两兄弟凑在一起,一个摇头晃脑、拱手作揖,另一个也跟着有样学样。活脱脱像年画里跑出来的小仙童子。
看着如此活泼可爱的小包子,徐随珠心里满满都是欢喜。
“兜兜长大一岁了呢!”她亲亲小包子。
小包子回了她一脸口水。
当娘的也不嫌弃,嘻嘻哈哈逗了他一通。
开了年,年尾带来的喜悦生活步入正轨。
林国栋的渔船只要天气好,都会出海。
不过考虑到机船燃油的限制,基本都是在近海打转,早出晚归,顺便还能捎带几个上福聚岛开荒的雇工。
捕捞到的渔货,能养的养起来。不能养的,筛掉卖相不好的留着自家吃;卖相还行就是个头较小的销往县城;卖相好、个头大尤其是难得捞到的上等货,则连夜送往省城的友谊大饭店。
王友志在的话,会当场结钱给他,不在就记账,连同下回的货一起结算。
林国栋是个老实人,生怕不放心,每次送货都亲自跟车。
徐秀媛也从不闲着,偶尔跟着丈夫出海、不出海的时候看渔场。
丈夫跟车去省城,她就去县城,找个人流量旺的菜市场租个小摊位卖海产。
因售价实惠、渔货新鲜,几乎每次都脱销。
几次之后倒是卖出了口碑——每天都会光临菜场的老主顾们,都知道东角落三五不时会来个峡湾渔村的妇人,挑来的海货既便宜又新鲜。
论辛苦,肯定比在渔场上班辛苦,但相对的,回报也丰厚——这不,短短一个月,俩口子就攒起厚厚一沓大团结。
这在以前是见都不曾见过的。
徐随珠也忙。
寒假结束,高三学生迎来高考前最后一个学期的备战阶段。每班的英语课在原来基础上增设了一节,三月份还有一场全国性的英语竞赛。
这可比年前的校际英语友谊赛高大上得多,这是教育部主办的,荣获一等奖还能在高考上加分呢。
往年峡湾中学不怎么重视这类竞赛,反正派去参赛的代表,第一轮的县区预赛就会被淘汰。
但今年不同,有徐随珠这个辅导啥都能夺第一的纺大高材生在,又有期末统考英语单科最高分的潜力学生在,迟校长觉得今年这场仗有必要好好打。
万一不小心又抢个第一回来呢
汇聚全省精英的决赛第一拿不到,县里的预赛第一还是有希望的嘛。
想到不久后兴许又能瞅见一回县一中校长瞬间变黑脸的过程,迟校长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痛快感。
这么一来,徐随珠肩上的任务更重了。
一个礼拜六天班,既要备课上课出试题出周报、还要腾出时间辅导两名竞赛学生。
礼拜天也没怎么休息,福聚岛开发要好好规划、珍珠贝养殖也要尽快搬上日程。
两份计划书改了又改。
整个二月,几乎忙得脚后跟打后脑勺,不知今夕是何年。
&
第100章 再打胜仗
迟校长谦虚地摆摆手,然而红光满面的气色,不用猜也知道他此刻的心情。
畅快得简直跟夏季里吃冰棒、冬天里烤红薯一样舒爽。
其实不全是因为成绩,而是看到县一中校长那黑成锅底灰的脸,迟校长就忍不住发笑。
往年的英语竞赛,一直都是县一中霸着老大的座椅尽出风头。
每届选拔去省城参加半决赛和决赛的前十名,大半出自县一中,前三名更是年年被县一中包揽。
今年这个格局被打破咯!呵呵呵……
迟校长心情愉快,在县一中门口等三卡的时候,乐呵呵地跟顺路同行的五中校长聊天。
五中校长凑近了问:“老迟,去年的英语演讲赛一炮打响后,你们峡湾应该收了不少转学生吧”
“哪里哪里。”迟校长摆摆手,“大部分家长都还在观望,主要还得看今年的高考情况。我倒是不希望来太多转学生,学生多了,教室不够坐也是个烦恼事。你也知道我们学校那点场地,眼下才三个班,就已经饱和了。可惜啊,要是班级能多几个,这样的竞赛,我就能多要几个名额了……”
五中校长跟他多年交情,还能听不出老朋友语气里的骄傲,当即怼道:“得了吧!你们那么多闲置的教学用地,还愁教室不够我才发愁,夹在镇政府和粮油局中间,想把操场拓大成标准跑道都没办法。”
提到操场,迟校长不无骄傲地宣布:“我们学校打算今年暑假修个田径场出来,到时校际足球赛,不用再借你们场地了。”
五中校长尽管羡慕嫉妒,但出口的话依旧很中听:“我就说,你们峡湾镇中要上了!别说田径场,你今天跟我说,要建一栋新的教学楼,我都不惊讶。今年的高考,英语单科如果和统考一样发挥,你们峡湾下半年的招生肯定会旺一把。”
县一中校长点头哈腰地送教育局领导上车离开,返回时正好听到两人这段对话,臭着脸暗骂:不要脸!嘴上说着不要转学生,心里指不定多欢喜呢!
想到这次的预选赛成绩,他脸色铁青,忍不住咬牙。
去年的演讲赛,乡镇中学不要脸的抢走了本该属于县一中的风头。
事后他和英语组组长细细分析,一致认为原因主要还是出在峡湾镇中别出心裁、不走寻常路。论英语的笔试实力,还得数县一中。
毕竟,每年中考的选拔,是实打实而非作弊。
是以,这次实打实比拼实力的英语竞赛,刘富海对县一中充满了希望。等着自己学生一举包揽预赛前三给他长脸,犯不着跟个乡巴佬较劲。
没想到……没想到……
哼!
刘富海恨恨一甩袖子,进了校门,吩咐门卫把大门关了。眼不见为净。
迟校长和五中校长对视一眼,彼此都忍俊不禁地笑了。
……
向来被县一中视为囊中物的第一,今年居然花落峡湾中学——陈文军以90的最高分,摘得余浦县区预选赛赛第一。
田小雪86.5分,获第四。
两人一个踢掉县一中、一个踢掉县二中,齐齐夺得半决赛资格的好消息传回峡湾中学,全校沸腾。
“真的假的陈文军这么牛”
“田小雪也厉害!去年这时候英语月考还没我好,今年竟然竞赛获奖了,这升的也太快了吧三级跳啊!”
“要我说,最厉害的是徐老师,没她的辅导,我看他们俩悬。
第101章 她也是躺着数钱的包租婆了
镇中师生沉浸在英语竞赛预选赛获奖的亢奋中。
徐随珠再一次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受校长点名表扬。
课间操结束,一众老师围拢过来:
“徐老师,你这开年第一次仗,打得真漂亮!”
“徐老师,你是怎么辅导的呀一个月时间,又让他们的成绩往上拔了一大截。”
徐随珠笑而不语。
短短一个月,当然没办法拔一大截,那不有她一路考过来的经验么,身为昔日的学霸、不败的考神,猜个题还不容易
“来!让姐们眼红一下,这回校长奖了你多少”钟老师笑嘻嘻地凑过来。
徐随珠晃晃手里的信封,刚到手的奖金,还热乎着咧。
迟校长真够意思,预赛没淘汰,就奖了她五十块。要是杀进决赛,奖金不好说啊!
“今儿中午上我那搓一顿。”心情好的徐随珠想着家里还有点正月里带来的囤货,利用烹饪宝,还是能张罗出一桌菜来的。
“这怎么好意思啊,开年你请过我们了,这次换我们请。”
同办公室的老师们早就商量好了,借着庆功的机会,去镇里新开的海鲜大排档搓一顿。
说到海鲜大排档,还得提一句——开年后,峡湾镇迎来了一支筑路队,据说是省里派来的,不仅要把辖区内的国道全部按要求铺上柏油,还要把连通各村落的主干道硬化筑成水泥路。
要致富、先修路,筑路队的入驻,意味着峡湾渔村即将走出闭塞、呈现人前。
如此一来,镇上像模像样的饭馆多了起来。
临海乡镇嘛,食材自是以海鲜居多。
当然,家养的本鸡本鸭、野钓的潭水鱼虾也有。
开饭馆的多是家里承包了渔场、不缺渔货的主。
生意谈不上如火如荼,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相比以前,现在下馆子的人明显多了起来。
像长辈生日、孩子满月周岁等喜事,家里操办不下,干脆聚拢亲朋好友下馆子搓一顿,渐渐成了镇上居民的流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