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气你比不了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剧情我要保密
“通常情况下,你会同时看到两种颜色,故从坦桑石各个方向看,坦桑石均会有明显的色彩变化。”
“而蓝宝石只有二色性,虽然这个需要专业的仪器才能观察出来,但是仔细看,色泽感的不同,还是会体现出来的。”
“色系之后,再看硬度,蓝宝石的摩氏硬度为9,仅次于钻石,而坦桑石的硬度是6.5-7。”
“根据硬度标准,就可以大致肯定,这是否是蓝宝石。如果许少你不相信,可以回家去做个硬度测试。”
“这样鉴定一下,就可以知道,你这颗到底是不是蓝宝石了。
第二十五章 此事不可说
艺术品收藏和买卖,都是有风险的事情,稍一不慎,就有可能上当受骗。
黄老者和魏腾飞,虽然也算是熟人。但是利益面前,小心总是不会错。
魏腾飞请蒋教授到此,作用不外乎如此。
想明白了这事,袁书默不作声,继续观察下去,看事情的发展,最后会怎么。
他是来学习的。
“石涛”
李先生那一句话,将房子里面所有人都惊呆了,一个个的脸上都露出了惊异的表情。
“李先生,你这真是石涛的画石涛可是清初著名绘画大家,如今,随随便便一幅画,就是百万千万计的。”
“可即便如此,都是有价无市,真迹几乎已经绝迹艺术品市场了。你这不是唬人的吧!”
那个李先生的话落下没多久,一个人就说道。
“是啊,最近一副出世的石涛画,还是在三年前,最后拍了七百五十多万。这可说是天文数字了。”
另外一个人也附和。
那李先生听到大家这么说,他是笑了笑,说道:“有没有,是不是,大家仔细看看,不就都知道了吗”
他是对自己的画有信心,所以如此说。而看到大家都是被他的画,勾起了兴趣,他也是很高兴。
所有人都看好他的画,那到时候要出售,他也能要一个好价钱。
这就是他此来的目的。
说话之间,李先生已经把自己的画向众人展示了一遍,最后铺在了厅堂中间的一张桌子上。
石涛是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
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
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擅山水,兼工兰竹。
其画风独特,被誉为三百年间,画师第一人。
这是历史的公论。
李先生这张画整张的铺展了开来,整整的铺了一张桌子。
这是一副山水画,画的是峨眉山美景,有提拔有落款,整体的画风就是石涛的。
画一展开,周围人又发出了一阵的惊叹。
“嘶……好……”
一人出声赞叹。
“这画有点意思,应该是石涛的真迹了。”
一人是下了自己的判定。
石涛的画,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
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
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
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
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
这幅画,尽得石涛画风,看来是一幅真迹啊。
围观的人,都是频频点头,看得如醉如痴。
李先生看到大家如此,他是喜形于色。大家都认同这幅画,那么,这画价格就不愁卖。
“这画,我看也像是真的,这简直就是石涛的精品啊,而且画还那么的大,这……不得了啊。”
另外一个听到之前那个人的话,又仔细看了看画幅,最后也是出声赞同那人的说法。
在鉴赏过这幅画之后,屋子里的人,一个个的眼睛都变得明亮无比。
魏腾飞看到大家如此,他早已心动。现在他已是一个成功者,生活上已没有什么追求。
平时就爱收集一些这样的古玩字画,遇到珍品,他就欣喜不已。
今天石涛这幅画要是真的,他就一定要设法弄到手。
魏腾飞是把目光,看向了蒋教授。蒋教授是这方面专家,他今天确实是有让蒋教授过来,替他把关的意思。
蒋教授听到李先生说那副画是石涛的作品的时候,神情也是一震。
他是这方面的专家,对这些东西。自然也是极是喜爱。
而石涛又是名气很大,有幸能够见到名家真迹,乃是他们这些玩文玩的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蒋教授怎么能不激动
查看良久,他也没看出这幅画有什么破绽,因此,断定这画是石涛的真迹。
第二十六章 假的?
这李先生心里讨厌袁书,但是他这想法却是错的。
他说袁书最好不要信口开河,可是如果袁书不是信口开河的话,那么,这不是代表,他这画是有问题的吗
他这时是应该祈祷袁书这话,只是信口开河才对啊!
袁书看到别人都是向他追问,他心里说:“这是你们特意来问我的!不是我要显摆自己出风头,强行站出来说的!我说了让你们不高兴的话,你们可别怪我。”
他总不能说谎吧!
袁书道:“这画确实是大家手笔,任何人都不能对这画的画技画法,说什么的。”
“不过若是仔细检测,这画的纸张,应该是民国时期的。此外,我就没什么要说的了。”
噗……
这几句话几乎说得那个李先生要吐血。这尼玛你还没什么其它要说的。你这就差说这是别人临摹的石涛的画了。
这小子是个坑货啊!
李先生欲哭无泪。
纸有问题蒋教授和黄老者都是大惊,这问题,按说他们不会疏忽啊!
艺术品作假的事情,他们两个人都知道,这又不是什么秘闻,而且可以说是重灾区。
一般作假的手段,有挖款,揭裱,做旧等等手段。
挖款就是——每一幅画,都是会有画家落款的。
造假的人,就会把这个画家独门的款识挖下来,然后,一幅画,就变成了两幅画。
这方法,在做假币上也有用到。有些钱。你看一半,那是真的,可是另一半,却是假的。
这就是一百块钱,变成了两百块钱。
这方法,就是从古字画作假上,延伸出来的做法。
人家看到有一个点,可以确信东西是真的,那对于这东西其他的地方,就可能忽略过去了。
这样造假就成功了。
而艺术品作假除了这挖款之外,还有就是做旧。
做旧,就是把纸张做旧。
后来人要仿古人的画,纸张太新,这不行啊!骗不了人,就得做旧。
一般纸张做旧,造假者爱用的方法是烟熏、茶浸,或总从茅草棚的屋檐滴下来的水,浸染。
这样做出来的纸,颜色很逼真,是可以以假乱真的。
还有一种“青杠碗”染纸法,用青杠树的果实泡水,一般两个礼拜后,颜色就泡出来了。
这些方法,蒋教授和黄老者两个人都熟啊,这些他们不会被轻易欺骗的。怎么纸会有问题吗
两人都是不信,他们是重又仔细去看这幅画的材纸。而这一看,他们确实是看出问题来了。
这纸,粗看确实没什么问题,但是细看,还是能发现,它比明代的纸,要精致那么一点点。
纸张的制造技术,一直都是在改变的。
古人用那样的纸画画,不是他们喜欢那样的纸,而是那个时候,只有那样的纸。
他们只能做这个选择。
但是到了后世,纸张的造纸技术,已经提上了一个高度了,这就导致不同时期,文人用的纸,并不相同。
李先生的这幅画,没有一点作假的痕迹,而画上的技法,笔触,又完全是石涛的。
这就导致了他们之前,先入为主,认为这是石涛的画,从而对其他方面,就放松了警惕。
于是,就看走眼了。
这就好像挖款,当人们看到一个特征,确定无误这是某个名家的特征之后,人们就会认为,这是真品。
从而放过其他方面的仔细研究。从而造假者也就得逞了。
蒋教授和黄老者这时就差不多遇到了这样的情况,看到技法确实像石涛,其他方面,就小有疏忽了。
“哎呀呀……哎呀呀……”
黄老者越看越哆嗦,一身的肉都在动。
“活到老,学到老,这下子丢人现眼了,丢人现眼了。……”
他嘴里是一直咕仑着。
忽然,“啪”,他抽了自己一个耳光。
然后他走过来,握住了袁书的手。
“小友,老夫的一世英名,今天算是全毁了,我黄正伦三个字,今后要丢在茅厕里去了。”
&nb
第二十七章 傻瓜
这幅画,本来值几百万,但是现在,一文不值了。都他么是命啊!
怎么忽然之间,就发生这样的事了呢李先生是完全懵逼。
以这幅画的画工,到任何地方,都可以以假乱真,但关键是,现在这幅画被人识破了。
这消息很快会传开,整个圈子,都会知道,李先生这幅画,是假画。
这就等于宣判了他这幅画的死刑。
收藏界是一个很窄的圈子,艺术品只有在这个圈子里流通,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在普通人领域,艺术品一钱不值。人家买不起啊!
但是在这个小圈子里,大家又都对他的画已经知道了根底,那这画还能有什么价值
李先生是只觉得两眼发晕。
袁书看到李先生这样,他是深感过意不去。
“这个……真是对不起啊!我本不该乱说的……”
袁书是向李先生道歉。
“……”
李先生看着袁书,杀了他的心都有。然而。他能说什么袁书只是说出了实情。
算了,这一次栽了,下一次从头再来。
李先生也是老江湖,玩这个就是玩一个心跳。吃一亏长一智,以后学精明点。最重要,不要再碰着袁书。
心灰意懒之余,李先生卷起卷轴,准备告辞离去。
那个真皮皮套,他也忘了套上了,就留在了魏家。
“哎,那个……李先生,要不我十五万把你这幅画买下来吧。”
“我不该乱说话,害你损失那么多。这幅画我买下来,也算是对你道歉。”
在李先生快要走出魏家大门的时候,袁书忽然开口叫住他。
看得出来,袁书是满满的歉意。
“……”
很多人的目光,都是看向袁书,他这是什么意思主动买套
最多只值几万的东西,他要花十几万买下来,这是为什么傻吗还是同情心泛滥
他这时要是买下,十几万快可是立即就贬值成了几万块钱了啊!
这笔账他是算不清楚,还是怎么的
人们都是对袁书深感奇怪。
李先生站住了。
他这幅画算是毁了,什么时候能卖出去真不知道。
大家这个时候都知道这画是假画,只有傻子才会来和他谈这幅画的事。
墙倒众人推,破鼓任人捶。知道他这事的人,只会笑话他,谁还会来想买他的这幅画
在艺术品市场,就是这样的。
但是这个时候,袁书说他愿意用超出一定比例的溢价,买下他的这幅画,这让他一时是颇费踟蹰。
卖还是不卖这可真是一个难题。
不卖,这幅画有升值的空间吗一副假画,升值的空间有多大
与其烂在手里,不如流转出去,换回资金,再去做别的生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