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漫客1
说完这句话,项樱抚摸着自己隆起的肚皮,回房歇息去了。
赵显这才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这件事总算揭过去了。
……
临安皇宫。
几个讲师在紫心殿之中,正在给当今的大启天子授课,少年天子的身旁坐了一个看起来十二岁左右的少年人,少年人正襟危坐,一丝不苟的听着先生讲课。
此时的紫心殿之中,除了这两个少年人,还有一个六岁的小丫头,小丫头很是乖巧的坐在小皇帝身旁,伸手给小皇帝磨墨。
这位给天子伴读的少年人,名字叫做王师道,而给天子素手添香的小丫头姓马,名字叫做小玲儿。
天子赵寿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并不怎么用心,而是不时侧脸对小玲儿扮鬼脸,眨眼睛。
小丫头倒是很是认真的听着先生讲课,大约到了中午时间,那位给天子授课的大儒整理了一番,对着赵寿拱了拱手:“陛下,今日就到这里,望陛下多加用心,好生诵读今日的内容。”
赵寿从位子上
第一百八十九章 年号隆武
从赵显回到临安之后,尽管他每日看起来无所事事,但是在他有意无意的授意之下,临安的朝局可以说是瞬息万变。
首先,原本已经致仕告老的高太师重新起复,仍旧坐在了政事堂宰辅的位置上,加上原本的政事堂宰辅谢康,以及临时顶替严靖进入政事堂的原吏部尚书李晟三人,组成了新一代的政事堂。
说起李晟,此人也已经是六十多岁的年纪,在吏部担任尚书也有四五年时间。原本天官尚书不拜相,身为天官尚书的李晟,该是要在这个位置上一直做到致仕为止的,但是政事堂宰辅的人数必须要是奇数,所以不得不把这位天官尚书补进政事堂。
吏部天官,原本就是六部之中权柄最重的位置,天官尚书不拜相的规矩,也是为了限制吏部尚书的权柄,但是此时事急从权,除了李晟这个三朝老臣之外,整个朝堂之上再没有第二个人有资格进入政事堂了。
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进入临安城之时,林青跟赵慷等人,未经过赵显同意,就私自下狠手杀了不少出头的文官,导致临安城里不少老臣愤然上书告老,此时整个临安朝廷,已经处于比较严重的缺人状态。
李晟入政事堂,那他就不可能再兼任吏部尚书,这个六部之中权力最大的一部,就这样空了出来,就连赵显麾下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出任这个吏部尚书,正在他烦恼之时,高明玉亲自登了肃王府的大门。
眼下肃王府上下已经在着手迎娶这位高老大人的孙女,而高明玉最近也多次在国子监开讲,替赵显说了不少好话,可以说肃王府与高家,正处于如胶似漆的蜜月阶段。
因此高明玉很容易的就进了肃王府的大门,在肃王府的书房里头见到了赵显。
“老大人此行何来”
赵显亲自给这个老头子倒了杯茶,轻声问道。
高明玉受宠若惊,起身谢过的赵显,然后笑呵呵的坐了下来:“听说王爷在位吏部尚书人选烦恼”
吏部负责察查官吏,以及官员升迁,拔擢,贬谪等等,是官中之官,可以说是极为重要的衙门,历代吏部尚书不拜相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吏部尚书的只能本就不输宰辅,可以说是要害衙门之一。
因此,这个位置对于赵显来说极为关键,如果是一个有能力的吏部尚书,至多三四年工夫,就可以把让赵显在朝堂上彻底扎根。
原本颇有才干的严靖十分合适这个位置,但是严靖自己选择在抽身而退,赵显对此也没有办法。
赵显笑着看了高明玉一眼,微笑道:“老大人不会又有什么学生推荐吧”
高明玉喝了口茶,微笑摇头:“此人虽然才干不是如何出众,但是绝对肃王殿下来说,他绝对是最合适吏部尚书这个位置的人。”
“说来听听。”
高明玉呵呵一笑:“这人姓高,名叫高通,奉命巡抚闽地已经五年有余,现在刚刚好是入京述职的时候,他去年的吏部考功是上甲,正该升迁,以他一个二品地方官,升为二品京官,再合适不过了。”
赵显眯着眼睛说道:“二品地方官升为二品京官,就算升迁,也不可能直接升到吏部尚书的位置上,按照常理,一个礼部甚至工部的侍郎也就是顶天了。”
高明玉捋了捋自己花白的胡须,轻笑道:“直接让他做吏部尚书的确会惹人非议,不如就吏部左侍郎代行尚书事如何”
赵显皱眉思索了片刻,随即轻轻点了点头。
对于高家,这两天他也让宗卫府的人打听了不少消息,对于高明玉口中的这个“高通”,赵显并不陌生,这个人的资料,一早就已经摆在了他书房里的案桌上。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高通是高明玉的亲生儿子,同时也是高雅儿的父亲,也就是赵显的未来老丈人,如果高通有能力执掌吏部,那对于赵显来说,的确是一个合适到不能再合适的人选。
毕竟按
第一百九十章 两个皇帝
尽管赵显一再压制,临安兵变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虽然没有大规模的传遍整个大启,但是这个消息却在高层之中不胫而走。
北齐燕京城。
燕都是当今天下最为繁华的城市,没有之一。
在三大都城里头,只有燕京城的人数超过了百万,可以算得上是这个时代的巨无霸城市,别的不说,单单看这座燕京的繁华程度,就可以看出北齐超出其他两国不止一筹的国力。
此时,在燕都承天宫之中,身材高挑的太康帝姬姜璇,正坐在元庆帝姜堰的下首,对着自己的父亲轻声笑道:“父皇,明镜寺收到消息,南边的赵家内乱了。”
元庆帝是三国天子之中年纪最长的,今年已经五十七岁,他头发也白了半数,闻言缓缓睁开半闭着的眼睛,声音低沉:“赵家内乱什么时候”
姜璇轻声笑道:“月余之前的事情了,如父皇所说,那个赵七果然不是池中之物,他先是给儿臣寄信,让我们大齐收拢凉州兵力,再借着西陈战乱的借口出京掌兵,而后凭借着咱们大齐在凉州的牵扯,又在夔州附近大败韩当所部,而后带着西陈的玄甲军假扮他带出临安的那五万禁军,一举兵变成功,拿下了临安城!”
元庆帝惊讶的说道:“赵七这般冒险,敢用西陈的玄甲军去兵变”
“儿臣也有些好奇,不过赵七事先先是连同项少阳篡了项云深的王位,把项少阳捧上了西陈国主的位置,那项少阳估计有什么把柄落在了赵七手里,因此才会乖乖的把自己的命脉玄甲军都交给赵七使用。”
元庆帝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临安城确定已经落在赵七的手里了”
姜璇点头道:“已经确定了,临安禁军的掌门人王象,已经被赵七罢官,临安十五万左营禁军,加上十万新成立的右营禁军,都已经落入了赵七手中。”
说到这里,这位太康帝姬微微皱眉:“只可惜这王象太过无能,没有怎么反抗便向赵七投降了,否则如果南启出现大规模兵斗,咱们大可以越过长江天险,一举拿下这个偏安王朝!”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同时野心也就越大。
在赵显来到这个世界之前,三国之中论国力启国最弱,同时野心也是最小的国家,哪怕如赵长恭赵宗睿之流,也从未有过一统天下这个念头,最多的只是守土安民而已。
但是北齐作为三国之中国力最强盛的王朝,历代齐主无时无刻不想着要入主天下,一统神州,完成扫清**的伟业!
自秦王政以来,整个汉家都有这么一种大一统的思想,这也是那位始皇帝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之一,否则后世也不会有这么多大一统王朝,九州这片地方也不是没有可能变成欧洲那样,被散碎的小国拼凑而成。
齐国传到元庆帝这里,北方突厥人暗弱,胡人再没有能威胁到北齐的能力,因此整个燕京城的目光,都望向了南方,无时无刻不想着一统天下。
只不过元庆帝运气不好,跟他同代的另外两位皇帝,不管是西楚的天元帝项云都,还是南启的成康帝赵睿,每一个都可以算是当世明君,始终没有给他任何机会,但是现在赵睿病死,西楚被赵显重创,这位元庆帝又看到了不世之功的希望!
“这个赵宗显,不简单啊。”
元庆帝伸手敲了敲桌子,轻声道:“他既然占了临安,身上又留着赵家的血,怎么到现在,还没有收到他登基称帝的消息”
姜璇摇头道:“这个儿臣也不明白,按理说他发动兵变,自然是要称帝的,但是现在临安城稳固如昔,坐在皇位上的还是那个小皇帝赵延寿,只不过临安朝堂风向大变,曾经的宰辅陈静之李宴清等人,都被赵七下手清算了。”
元庆帝沉吟了片刻,最后轻声说道:“这赵宗显,还真是不简单,他如果篡位登基,只怕南启少不了一场战乱,但是他现在只是临朝摄政,南启那边就算有人不服,也不会付诸战乱,倒也没有给我大齐什么可趁之机。”
“这样,劳烦璇儿你再跑一趟临安城,代父皇去见一见这位肃王爷,你告诉他,如果合适,朕想跟他见上一见。”
“再有,你把明镜寺关于这次临安兵变的情报,抄送一份送
第一百九十一章 七大罪
就在高明玉高相起复,并且在国子监讲学之后没多久,一个惊人的消息在临安城飞速传开。
肃王赵宗显,将要纳高家小姐高雅儿为侧妃!
赵显现在是什么身份
先帝留下四大辅臣,四位辅臣加在一起可以代行王事,如今四大辅臣之中陈静之杨吉叛国,已经悉数死在的大启国法之下,而另外一个辅臣王象,则是以身体有恙为由,向朝廷辞去了包括禁军大都统在内的一切职务!
也就是说,四大辅臣就只剩下了肃王赵宗显一个人,他赵显现在一个人,就算可以代行王事,临朝摄政,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摄政王!
这位年纪轻轻的摄政王早年被先帝赐婚之后,就一直没有纳侧室的消息,如今终于传出消息,要新入肃王府为侧妃的,居然是高相的孙女儿!
这个消息一传出来,许多国子监的太学生都气愤不已,他们前几日才在国子监恭听过高明玉的讲学,当时许多人还在奇怪,这位以刚直不阿闻名的高老大人,怎么会一直替那个专权蛮横的肃亲王说话,此时这许多太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被封了太师的天下儒生表率,早已经倒向了权倾朝野的肃王府。
临安清河坊国子监里头,一位名叫孙志成的太学生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气愤的面红耳赤,他跳到先生才能站立的讲台上振臂高呼:“诸位同窗,如今临安局势已经分在明朗,陈相李相都曾是我辈读书人榜样,一夜之间就被奸人污蔑,沦为国贼!”
“而那一夜,恰好就是肃王回京的那夜!”
“诸位扪心自问,李相暂且不说,单说陈相,陈相执掌国府十余年,早已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有什么动机倒向西楚”
孙志成大声道:“那一夜究竟发生了什么,虽然肃王他隐藏的很好,消息也封的很严,一夜之间竟没有一个人敢开口说话,但是在下有一个同乡在禁军之中服役,他亲身参与了当夜所有的事情!”
说到这里,孙志成更加气愤:“肃王他打着清君侧的名号,领着西陈小国的玄甲军,偷袭十二门兵马司外加皇城兵马司,一夜之间只这两个衙门便死了上万人,诸位同窗,此时此刻,肃王谋反之心已经昭然若揭,我等圣人门徒,天子门生,焉能眼睁睁见到朝纲不存,乾坤倒逆!”
他这一番话,说的可以说是振聋发聩,但是他的一帮太学同窗被他这番话说的个个脸色发白,有些人甚至颤巍巍的连滚带爬,头也不回的逃出了国子监!
那一夜,临安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普通老百姓或许不甚了了,但是他们这些已经身负功名的读书人,都或多或少的听到了一些消息,只是这些消息早已经成为临安城的禁忌,哪里是能够放在台面上这样说的。
这个孙志成,明显是不想活了!
有些跟他交好的学子,都被他吓得脸色苍白如纸,纷纷抱着书册,逃的远远的。
一位国子监的祭酒收到消息,匆匆赶到静室之中,正看到孙志成在高台之上振臂疾呼,这位祭酒被唬的面无人色,颤抖着声音厉声喝道:“孙志成,你在做什么!”
这孙志成,乃是江右附近的一名举子,家中颇有些权势,乡试不中之后,拖关系进了国子监进学,平日里看着也很是老实,不成想,今日突然闹出这么大的乱子。
如果给肃王麾下的宗卫府,知晓国子监发生了这种事情,在这个敏感的时刻,只怕整个宗卫府所有属官,都会受到牵连!
甚至如果那位肃王殿下刻薄一些,不止是这不要命的孙志成要死,只怕国子监里头的官员,都要死上几个人才能平息肃王殿下的愤怒!
孙志成见到这位祭酒之后,怡然不,环顾了一下四周逃的远远的同窗之后,更是气的浑身发抖:“孙某原以为诸位同窗都被蒙在鼓里,看来诸位是人人皆知!”
“人人不言!”
早已过而立之年的孙志成,被气的浑身发抖,他愤然跳下讲台,悲声大呼:“整个太学数百学子,竟没有一个有血性之人,孙某耻与尔等为伍!肃王赵宗显阴谋作反,孙某这便去游走大启几座军镇,请镇守各地的将军前来临安勤王!”
说罢,他跳下讲台,意欲冲出国子监。
他这一番话,虽然没有带动许多国子监的学生跟他一起振臂高呼,但是有一些对于赵显兵变之事不甚了了的学子,还是在心里生出了一股愤懑,恨不能也跟着孙志成一起,振臂高呼。
好在,如今赵显在临安的权势无两,密布临安的宗卫府更是笼罩在所有人头上的阴影,因此除了这个孙志成以外,竟然没有一个人敢跳出来再多说一句话。
孙志成迈步,刚刚走到国子监门口,一个身穿白色常服的长衫读书人,轻轻拦在了孙志成身前。
孙志成停下脚步,抬头愕然看向这个身着白衣的读书人。
这人,他认识。
“严……严兄,你不是跟着陈相一起下狱了么,怎么会在这里……”
来人正是是陈静之的学生严分谊,陈门三子之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严分谊是孙志成的同窗,二人当初一同进京赶考,只不过孙志成名落孙山,而眼前严分谊金榜题名,并且拜入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启首相门下。
当日,陈静之从皇城上坠楼而
第一百九十二章 故人
就在国子监的一群太学生,在严分谊的挑拨下群起激昂,恨不能把陈静之碎尸万段的时候,距离国子监不远的一处酒楼的三楼雅间,赵显站在木窗边,懒洋洋的看着国子监那边的情况。
等到严分谊登台高呼七大罪的时候,赵显摇头笑了笑,收回目光,转头看向身后。
在他身后,宗卫府内府大都统赵炳站得笔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