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将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漫客1

    现在项樱的举动,无异于直接把王霜按死在了小世子赵宋身上,尽管小世子现在的胜面可以说是无限大,但是距离真正的尘埃落定,毕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以后的这段长路上,他王霜都不得不给自己这个“义子”保驾护航了。

    王霜大约是中午时分到的肃王府,战战兢兢的跟赵显还有项樱吃了一顿午饭之后,这个刚立了天大功劳的大将军,被赵显暂时安置在了礼部太和馆,等候朝廷的诏书。

    他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再把他丢会西陲边军去吃风喝沙,显然不太合适了,再说西陲那边项少阳最近很是老实,西楚也死死龟缩在辰州以西不敢动弹,总体还算太平,有哪位西陲军老副将镇守,暂时不会出什么问题,也没有必要把王霜死死按在西陲。

    赵显的想法是,把王霜暂时安置在临安禁军里头,等以后林青回京,就让这两个人分章禁军的左右二营,这样一来彼此之间也能够互相节制,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对于赵显,乃至于对于整个启国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江北战事,如果大将军林青能够一举收回江淮,那么不管是在军事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会给骄横的北齐一个沉重的打击。

    而且夺回江淮之后,南启的北部防线将不再是漫长的长江,相对短窄一些的淮河防线,要比长江沿线更容易防守。

    更为关键的是,多会了江淮,就可以占据战场上的主动,以后无论是继续北上,还是退回江南防守,启国都会多出许多余地,不会像现在这样,丢了江宁就是亡国的下场。

    赵显在书房里盯着江北的地图看了许久,正在细细思量江北战事还有启国后续发展的时候,项樱端着一碗米羹摆在了赵显面前,这会儿她眉目之间都是笑意,显然颇为开心。

    赵显端起来喝了一口米羹,抬眼看向项樱,没好气的哼了一声:“这下你满意了,咱们那位师兄可是心里有些不舒服。”

    “他有什么不舒服的”

    项樱竖起了眉头,仰头道:“难道咱们的儿子给他王霜做义子,还委屈了他不成他要是不乐意,就让他来跟本宫说,本宫稀罕他还是怎么着”

    这话是气话,王霜认下这个义子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项樱也不可能这般任性的说否就否了,不过现在这书房里只有她跟赵显夫妻两个人,自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赵显轻哼了一声:“人家刚在江北战场拼死拼活,立下了天大的功劳,刚刚回到临安城,就被你这个小娘们算计,把他绑在了一个小屁孩身上,他心里自然会有一些不舒服。”

    项樱也知道自己理亏,嘻嘻一笑:“这有什么,咱儿子将来做了皇帝,他还不是跟着享福”

    说到这里,项樱瞪了赵显一眼,凶狠道:“难道你还有别的心思不成”

    “胡说什么。”

    赵显一口气把碗里的米粥喝完,语气平




第一百三十九章 庙堂决定战场
    这是一场注定艰苦的战争。顶 点 小 说 x 23 u s.c om

    虽然王霜已经把这场仗打赢了大半,但是他也把肃王殿下准备了许久的杀招肃武炮还有神臂弩悉数用了出来,现在的林青虽然还可以动用这两种武器,但是已经没有了那种可以一槌定音的效果,齐人就算一时之间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应付肃武炮,但是再次遇到肃武炮的时候,起码他们不会再像滁州城下那样再拥挤到一处了。

    也就是说,现在大将军林青没有多少可以取巧的余地,双方对彼此的手段都已经知晓了七七八八,再次临阵的时候,除了神臂弩还能长距离狙杀之外,林青并没有太多优势。

    但是林青还是毅然决然的决定直接进攻。

    这牵扯到一个气势问题,既然启国的目的是拿下江北,那么战争就无可避免,与其在滁州城畏首畏尾,不如营造出一个蛮横的气势来,借着上一次大胜的余威,就可以在战场上取得先机。

    现在北齐在江北的残余军队,大多都在庐州府城附近距离,在燕都没有支援军队的情况下,只要把这六七万人的齐军歼灭或者赶到淮河以北去,那么整个江北再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拦住林青,剩余不过犁庭扫穴而已。

    所以林青的目标,第一时间锁定了庐州城。

    从地图上来看,由于长江是东南到西北的走向,所以庐州实并不在滁州北边,而是在西边甚至偏南的样子,大约有三百里不到的路程,两座城之间都是平原,几乎没有任何阻拦,如果行军速度足够,最多三四天的功夫就能够赶到。

    但是林青并没有选择冒进,他先是派出大批斥候在前面探路,然后主力部队缓缓朝庐州府方向推进,在这种平原地带,这种行军方式就跟黑夜里点灯没有什么区别,显眼无比。

    他这是要光明正大的告诉所有齐人,我大启王师来了!

    像林青这样大规模行军,自然瞒不过齐人,林青所部刚刚从滁州城出来,庐州的齐军就已经收到了消息,由于主帅韩林被押到了燕都问罪,此时江北齐军主事的是在禁军之中颇有威望的老将田沛,田氏乃是北齐大族,北齐各个军中大多都有田姓将领,原本在姜小白离开江北之后,江北齐军都该由这位田将军执掌,奈何朝廷钦点了韩林挂帅,田老将军这才不得不再次屈尊副手。

    田沛今年已经年过花甲,一辈子亲临战阵也不知道多少次,但是对于前不久在滁州城下的那场大战,这位老将军还是心有余悸。

    那种威势震天的火器,着实太可怕了…

    因此当属下人把林青所部朝着庐州方向进军的消息递上来之后,这个久经战阵的老将也不免皱起了眉头。

    “他们有多少人”

    前来通报的斥候躬身道:“启队左近密布斥候,咱们无法查探到准确数据,不过看规模,应该不会少于十万人……”

    田老将军大皱眉头:“上次滁州城之战,我大齐固然损失惨重,可他们南人也不会毫无损失,滁州城里原本十万人左右的南人军队至少要伤亡一半,这才几天功夫,他们又从哪里凑来的十万人”

    现在的这些江北齐军残部,因为上次大败,军中气氛很是不好,现在田沛问出这句话之后,整个帅帐里居然没有一个人敢应答。

    对于这种状况,田沛也没有办法,他摇头叹了口气,刚想开口继续说话,突然间一个念头闪过心头。

    “这……这些南人军队,是……南启增兵了!”

    这个念头让老将军心里为之一惊。

    虽然之前的江宁军多次说过他们是来收回江北的,但是所有齐人都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里,大齐强横至斯,区区十万江宁军就想拿回江北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可现在南启占了便宜却没有点到即止,而是继续朝江北增兵,也就是说……

     



第一百四十章 两封信
    政治是战场的延续。顶 点 小 说 x 23 u s.c om

    只要是两国之间的战争,无论起因是什么,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政治因素掺杂其中,而一场战争的结束,往往也是因为高高在上的庙堂。

    除非一方真有十足的把握一仗把敌方打的灰飞烟灭。

    譬如现在的江北战场,如今虽然启国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但是不管是林青还是赵显,心里都非常清楚,如果北齐为了江北,掏出家底跟南启拼命,拼国运,拼国本,那么孱弱了百多年的启国无论如何也是比不过的,至少目前的启国不行。

    也就是说,如果燕都再次派出十万人乃至更多军队,甚至就地征募军队来支援江北,那么林青所部也只能乖乖退出江北,再图将来。

    现在的症结,就在那位北齐的新帝,会不会在江北一事上服软,哪怕是暂时服软。

    这种可能放在从前是想也不用想的,不过现在南启有了肃武炮,而且北齐军队已经损失惨重,在齐人彻底了解肃武炮之前,暂时放弃江北并不是没有可能。

    一切的一切,都看北齐新帝姜无忌如何抉择了。

    江北齐军的求救信,被快马加鞭的送到了燕都城,此时的燕都城颇有些愁云惨雾的味道,整个朝堂上下甚至都没有几个人敢公然谈论江北战事,上早朝的时候,姜无忌端坐在龙椅上,底下就一片寂然。

    没有人敢说话。

    直到田沛的求救信送到了朝堂之上,送到了姜无忌的面前。

    但凡是求救信,多多少少都会对真实情况略作夸大,比如说林青麾下总共只有十万人多一些,田沛的求救信里却写了南启“增兵十余万”,这样一来既模棱两可,又不会出错,猛一看还以为南启在江北有二十万兵力有余。

    皇帝陛下姜无忌,几乎是铁青着脸把这封求救信扔在了地上,嘶声怒吼:“传朕命令,增派十五万燕都禁军到江北去,再从凉州调拨五万边军,给朕把这些南人全部留在江北!”

    这一次,不同于上次许多人恭声应是,整个燕都朝堂的文武百官,都沉默了下来。

    雍王姜小白犹豫了片刻,还是站了出来,弯下身子:“陛下……三思。”

    这个决定的确应该三思,燕都左右的禁军,统共也就是四十万人左右,一股脑派到江北二十万,已经被南人打残,如果再派十五万出去,那么燕都附近的禁军就只剩下五万人,京畿防卫空虚可是一件天大的忌讳……

    而凉州城的边军更是动弹不得,现在西楚虽然老实了许多,但是那些楚人并不是没有一战之力,上一次北齐联合南启,几乎占下了整个凉州,向来记仇的楚人可是一直死死盯着凉州这片地方呢……

    姜无忌深呼吸了几口气,勉强冷静下来,然后咬牙道:“朕想了一下,燕都禁军派不得,那就让田沛就地征兵,我大齐子民千千万万,朕就不信奈何不了这十多万的南人!”

    这一下,姜小白没有说话,但是北齐户部的主官却苦着脸站了出来,这个在北齐管了一辈子钱粮的老头儿一副快要哭出来的模样,跪伏在地上,哀嚎道:“陛下,这两年连年征战,我大齐国库已空,勉强支撑前线将士作战已经捉襟见肘,如果再征兵……”

    征兵是很耗钱的一件事情,尤其是这种征完兵就要打仗的情况,大多都要给上还算丰厚的“军饷”,作为那些青壮的买命钱。

    再加上要给新兵增配衣甲兵刃,种种花费下来,最少要比现有的军队花费翻倍,甚至要到三倍左右。

    北齐虽然相对西楚来说要富庶一些,但是这两年一直在南征北战,财政方面还是有些吃不消了。

    这种时候,如果是元庆帝主政,他完全可以凭借个人威望,硬生生把这场战争推行下去,没有钱他也可以从燕都贵族手里搞出一大笔钱来,没有人敢反抗他的权威,可姜无忌毕竟才十六七岁,而且他才登基小半年,登基之前在燕都城几乎没有任何人脉威望,如果不是燕都禁军被这个新帝握在手里,燕都城里有没有人听他的都是两说。

    而且自从姜无忌这个新帝在做皇子的时候就在江宁城吃过大亏,登基以来北齐



第一百四十一章 低头
    浓重的赵显风格。顶 点 小 说 x 23 u s.c om

    当初他在西陲给项云都写信,也是寥寥几行字,气的那位天元皇帝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不过他写给姜无忌这封信与当初写给项云都的那封不同,这封“借地”的信,是有可操作性的。

    现在北齐朝堂上下“厌战”,虽然姜无忌可以动用武力强行开战,但是必然离心离德,而且这一战如果再败,北齐就会经济崩溃,落到像西楚这样的下场,最少要休养生息四五年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而赵显这封信,是姜无忌的一个台阶,一个很难下的台阶。

    这台阶尽管难下,但是总比没有台阶要强的多,现在北齐朝堂这种情况,如果姜无忌想要强行打下去,无论这场仗是什么结果,他这个新帝都会在燕都与文武百官离心离德,要知道他才登基半年不到,这燕都城里还有不知道多少姜姓宗室呢!

    他姜无忌登基,乃是元庆帝姜堰硬抬上去的,本就根基不稳,如果触怒了这些燕都权贵,“废帝”两个字,说来沉重,可如果上下同心,废掉一个十六七岁的皇帝,也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燕都禁军虽然有一半在姜无忌手里,可还有一半在姜小白手里,只要那些权贵宗亲们说动姜小白,姜无忌一夜之间可能就会从天子成为庶人!

    姜无忌阴沉着脸看完赵显的这封信之后,并没有急着发火,他虽然秉性有些暴戾,但是并不是一个蠢人,他闭目沉思了片刻,然后环顾了一眼乾元殿里的文武百官,最后把目光放在了雍王姜小白身上。

    “南人咄咄逼人,我大齐尽管条件艰难,但是总不能坐视这些南人在我大齐江北肆虐,现在诸卿都说不打,那诸卿给朕拿一个办法出来”

    这句话说出来,已经是带着商量的语气了。

    这是姜无忌登基以来,第一次用这种语气跟大臣们说话,事实上一个皇帝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要用这种商量的态度跟大臣们说话的,姜无忌之前一心想学他的父皇元庆帝那样强势,可是又暂时没有元庆帝那样的手腕,所以才导致现在的燕都朝堂,一片沸水之态。

    北齐主事兵部的尚书田横出班道:“陛下,江北的军报我兵部已经看过了,那些南启兵马不足为惧,但是他们的火器确实莫测难防,我兵部的意思是暂且与南人讲和,避免我大齐将士不必要的伤亡,等咱们把这些南人的东西琢磨透了,南启区区偏安小国,不可能是我泱泱大齐的对手。”

    姜无忌愤怒的拍了拍御桌。

    “可南启现在是要整个江北!”

    古人最重视“土地”这个概念,古时候家里有了闲钱,第一要务就是买田置地,因为在古人心中,土地才是最踏实的东西,有了土地就有吃食,有了土地就可以生活。

    老祖宗置了田产,后世子孙如果出卖田产,那就是不孝子孙,就是败家子,是要给人戳脊梁骨的。

    这种观念从下到上,从小到大,所以国土更是寸步不能让,一直到后世,哪怕是小老百姓们都对国土重视万分。

    如果是一城一地,譬如说滁州府这种地方,暂时给南人占了去或许还不要紧,但是江淮沃土,起码有十余个州府,这么大的地方如果在姜无忌手上丢掉,那么他这个皇帝,要被北齐所有百姓在背后戳脊梁骨。

    甚至那些姜家的宗室,也会蠢蠢欲动。

    这声怒吼,让整个乾元殿都鸦雀无声,过了许久之后,站在最前面的雍王姜小白手捧朝笏出班道:“陛下,臣想了想,那些南人的火器守城厉害,但是攻城却未必厉害,咱们可以暂且派出五万禁军,与先前的江北残军合在一处,防守江北。”

    姜无忌大皱眉头:“江北少说也有十几个府城,如果分散兵力防守,必然会给南启逐个击破。”

    姜小白大有深意的低头道:“陛下,咱们可以弃守其他城池,主力防守庐州。”

    “只要庐州城不失,江北就算没有丢……”

    这是个不得已的折中法子,姜无忌不可能同意赵显所谓“借”江北五年的说法,又可能直接放弃江北,那么剩下最好的办法,就只能如姜小白所说守住江北一地,维护一下最后的脸面。

    说到这里,姜小白




第一百四十二章 下江南
    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误以为“家天下”就是一家一姓之天下,其实不管是哪朝哪代,一家一姓都是坐不稳江山的,整个天下,或者说一个国家,是有许多势力家族共同执掌的,坐在龙椅上的皇帝,与其说是天下的主人,其实更像是一个有一些分配权的裁判,如果这个裁判做的不好,或者他没有能力做这个裁判,导致所有人都不满意,那么他就会给人赶下来,换一个新裁判。顶 点 小 说 x 23 u s.c om
1...181182183184185...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