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旷古绝今一樵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能慧

    天刚放亮,吃过早饭带好工具和中午干粮的慧能打开房门便猛然一惊~~起床时还依稀星斗,此刻却茫茫白雾迎面汹涌,铺天盖地,人一下便不知所在所处了!而跟着出门的玉馨,或许更为错愕,一声相公,喊得叫人肝胆都有些颤震……

    “在这儿呢!”

    几步之间的慧能赶紧应声,而刚一回头,就被已经贴身的玉馨牢牢抓住了手臂:“雾这么大,今天就不上山了吧”玉馨的声音似乎有些惶恐更怯畏。

    “还是去吧,你知道的。”

    “山涯高不高,真的不只你一人”

    玉馨的担心,分明更是慧能。

    “不高,昨天就看好了的,取岩蜜一个人还真不行,你就放心吧。”

    “那,早些回来。”

    “路稍远点儿,顺利的话,天黑前或许能到家。”……

    依依不舍之中,慧能刚一转身,突然又被玉馨抓紧:“相公,今天不去了吧”

    玉馨异常的不安,一时叫慧能有些惊讶,但稍稍犹豫之后便回头轻拥玉馨:“我若不去,不就失约了吗,放心吧,不会有事儿的。”说了立刻松手转身迈开了双腿。

    才出三五步,慧能又有些迟疑,可回头一看,玉馨已被浓雾相隔不知所在了。茫茫之中,慧能顿有一种从未有过的空落之感且更生一种说不出由来的心慌意乱~~这是怎么啦……

    人在雾中,雾随人行,人走不出一片的混沌,更




卷二 第二十一章 在水一方
    第二十一章 在水一方

    九十那就从《楞严经》开始

    九十一你说还有

    九十二阿含,秦言法规

    九十三我闻如是

    九十四你都二十三了

    九十五所谓伊人

    九十那就从《楞严经》开始

    四时之序中,三九阴寒多蕴时令萌发之新,因此冬去春来时,不仅大地焕然,亦人走出凄凉,走出滞碍的荏苒之机。当然,随着草木的绿铺红染,大地的和暖清明更阳光灿烂,慧能的心境也渐渐舒缓宽展并在己之有心,母亲刻意,舅舅支持,藏一大和尚力助及己锼兄长欣然应承之下,于孟夏时节住进了法相寺专属的菜园子,说是以两年劳务供养的方式代践母亲愿心,实为亲近佛法且方便栖寂给读经讲经……

    ~~“听说佛法浩若烟海,己锼兄准备从哪儿给开始”

    傍晚时分,茅屋之内,望着栖寂带来的一大摞经书,慧能甚感兴趣。

    “从哪儿都可以开始。”栖寂笑笑。

    “这可不是为师的态度吧”慧能故作认真。

    “也是,那我们是先读有佛学概说之称的《楞严经》,次读有小乘法相之集的《俱舍论》,再读玄奘大师所译,太宗皇帝作序,本门当下根本所依亦大乘法相之归的《瑜伽师地论》,还是直入大师今年刚刚编译完成的《成唯识论》”

    栖寂当然早有打算了。

    “本门何门”慧能听了笑问。

    “本寺法相寺,本门当然法相宗了。”

    己锼也笑。

    “那己锼兄,何谓法相”

    慧能真的开始认真了。

    “事物分别谓之法相,佛法教义概念也谓法相,佛法于万事万物真实状况和对其根本性质的认定更为法相。”

    己锼亦丁是丁,卯是卯了。

    “那法相寺之法相是指……”

    “法相寺原名十地别院,乃万法唯识创立先辈无著菩萨的道场,因玄奘大师载誉归国并光大其学说而更名。万法唯识,如从八识能变而审,便谓唯识宗;如从万法所变而审,便谓法相宗,只切入角度不同而已,实一宗两名,亦可合称法相唯识宗。法相寺之法相,当然概括一切法相,更指诸法实相了。”

    栖寂和尚于之还并未展开,对佛法本就有些疏远的慧能却已是听得有些云里雾里更多有感慨了:“己锼兄,看来我得从最基本的学起呀!”

    “那我们就从《楞严经》开始”

    栖寂当然愿为打好根基了。

    “那就从《楞严经》开始!”

    慧能也是拿定了主意。

    ~~“‘如是我闻……’”

    静静菜园中,小小茅屋里,明明灯光下,心有相通的兄弟俩对坐之后,栖寂轻展经卷,把已有发愿的慧能渐渐带入了恢宏壮丽,珍宝列陈的佛法殿堂……

    九十一你说还有……

    伽蓝之地日日复日日的“如是我闻”里,慧能得神栖清凉不觉酷夏,有佛境朗廓无暇秋月,感菩萨情怀有远冬寒,时光飞逝,转眼又是一年孟夏时,佛法种子在慧能心里展叶抽枝的过程之中,却也生出了一些有根的迷惑,存底的疑问……

    “己锼兄,唯识言万法皆识之所缘,识乃万法之能缘,‘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一切都阿赖耶识所变现,对吧”

    “是这个意思。”

    “那佛法也是一法,也识之所变吧人能缘所缘,一念念念之中,又何来修佛三大阿僧祗劫万万之年,更众生不能皆得涅槃呢”

    “‘十方有情,各有八识。’人造业不同,藏识当然有异,因此世界看似一体,实际各有所界。而人能缘所缘之性,我执法执之属,不仅使人修佛得佛须经十位、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等次第方才可达涅槃之境,且也决定了有些人终难彻底解脱的宿命呐。”

    “那亘古以来,无量佛菩萨是不是正因为各有八识,才各得其所,各有成就,并各显千秋呢”

    “这…… 但其转识成智,消除相分见分之壁垒,根断我执法执之无明,却是相同的。”

    “那也就是说,人虽不同,见有差异,识有先后,但其根本藏识都能转识成智,却是一样的了。”

    “这…… 慧能兄,这么说吧,当年玄奘在学到这里对其老师戒贤也曾喟叹:如讲众生不能全都随缘成佛,可能喜欢《涅槃经》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中国人不易接受吧戒贤法师当时便疾言厉色:得佛非易,你们中国人懂什么,这是根本,不容丝毫怀疑和修改!”

    “己锼兄,成佛乃学佛修佛根本所期,既然唯识倡导世人次第得佛,却又断言有人会究竟落空,这岂不是将人刻意拒之门外吗”

    “或许这也是玄奘大师当年疑惑之处吧。慧能兄,我想这是不是由印度文化传统决定的呢”

    “文化传统”

    “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天生的高低贵贱,一切皆有其种姓不变难变的注定。”

    “可己锼兄,佛法之所以在印度产生和兴盛,不就因为佛祖强调众生平等,一切在己吗”

    “可慧能兄,你也别忘了,佛法乃寂灭之法,其虽言“福德之反报,不问尊与华,”却更谓“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的吧。那我存在,我寂灭的寂灭清净之境对有些法我牢执之人,终是究竟难达的吧”

    “对呀,己锼兄,一切寂灭之中,无常而有业果,无我又有轮回,谁得业果,谁在轮回,业果何住又如何轮回,还真是问题吧”

    “所以,才有佛在世的十四无记和佛示寂之后教派的林立了。慧能兄,无著菩萨展开并建立的阿赖耶识,就是为了解决各派执有执空的偏颇,并为业果流转的真异熟主确立可信的所存所依。”

    “建立阿赖耶识是为了解决业果轮回的所存所依”

    “是的,慧能兄。小乘各派所说业果流转的根本之识,多指意识或意识所依。但无著菩萨认为,人眼、耳、鼻、舌、身、意都是间断的,不连续的,不可能成为业果流转的真正依凭,且六识发挥能缘的认识作用,更应有一个相执相依的根本。这个相执的根本,在无著菩萨那里,便是‘恒审思量’的第七未那识;相依的根本,便是一切所存的第八阿赖耶识即藏识了。

    为此,无著菩萨不仅建立了以藏识为依为凭的‘外境非有,内识非无’一切唯识的了义之教,还在大乘小乘共许的《增壹阿含经》里找到了佛祖开示生灭流转的精神系主即阿赖耶识的圣教显然之说。而阿赖耶识为业力潜藏记忆之依处,也正符合佛祖所说众生流转生死的行支缘识支的定义。不但如此,无著菩萨还从大乘经论中找到了与阿赖耶识名异义同意近的阿陀那、种子识、异熟识等等作证……”

    “等等,己锼兄,你说还有大小乘共许的圣教典籍”

    “对呀,就是佛祖圆寂之后,他的亲授弟子们根据记忆集体整理传承的教说,名阿含经。”

    “阿含经”

    “也叫四阿含,这阿含经与我们孔圣人去逝之后其弟子整理并传承的《论语》似有相类之比。”

    “你是说,你是说阿含经在体裁形式和内容上都相当儒家的《论语》”

    “差不多吧。”

    “寺里有阿含经吗,己锼兄我想,我想其他的能不能暂缓一下,先给读读阿含经”

    “这……”

    听着慧能有些断然的请求,看着慧能已经起身来回踱步那兴奋不已的神情,早是知交的栖寂,一时还真有些不知慧能在想什么,更为什么如此激动了……

    九十二阿含,秦言法归

    “师父,慧能施主想听阿含经,弟子不知如何回应。”

    “想听阿含经”藏一大和尚闻之颇感惊异。

    “是啊,师父。弟子虽知佛祖涅槃后其弟子集结所说的故事,但却没见过更读过阿含经。”

    “这不奇怪,好多年了,学佛者大都耻谈小乘,认为四阿含是对机浅之人所说之法,因此不屑一顾。那浩浩之典,早被束之高阁了。”

    “那怎么办,师父”

    “你这位兄弟,或许志存高远呐!”大和尚似有感慨。

    “师父何出此言”栖寂似有不解。

    “佛法浩若烟海,且杂陈纷然,只有推本溯源,或才有一己坚牢的勘验吧古今大德,之所以冒死西行,不就为疑惑的寻根问底,弘法的信心如磐吗。”

    “难怪师父那么推祟当今玄奘大师了。”

    “阿含经寺里倒是有一部,但好多年无人问津了,找来可能要费点儿事。”

    “这师父不用操心,由弟子去找。”

    “只怕找出来,你也不一定读得下去,更不说人听了。”

    “这是为何,师父”栖寂听了甚为诧异。

    “一是文字重复累赘,几句话就能说明的问题,其问答之中互叠前言,并反复诠释,往往长达千字,或许读来听来,人还真有些难耐呀!”

    “是吗”

    “二是当时译人的素养更条件不比后来的鸠摩罗什和玄奘,再加上所用术语现在又多有废弃,所以读来常遇诘屈聱牙之句,听来或多南蛮鴃舌之音了,况还浩浩数百万言呢”

    “师父,本宗法相铺展更义理开掘之中的层层因明,不也同样叫人有些头疼吗,弟子和慧能施主为此早就有自我调节的办法了。”

    “哦”方丈看来于之很感兴趣。

    “师父,我们读经听经议经方倦、方累、方苦之时,便拿佛经故事更古今高僧大德的诗偈来换换头脑,然后再行继续。”

    “还真是有心有志的两兄弟呀!”大和尚听了甚为赞许。

    “师父,听说阿含经于四谛、五蕴、六识、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基本教理多有质朴的诠释,生动的开演,是不是这么回事”

    “这倒是真的。但更为重要的,是阿含经以言行录的体裁和对话的方式,比较详细记载了释迦摩尼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与弟子们活动的经历,最大限度真实保存了佛说的原话,这于探究佛法的产生形成及佛法本义和释尊人格等等,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和启示啊!”

    “师父,这好像也是慧能施主想听阿含的意之所在。”

    “若是如此,除闻四阿含外,还真别无他途了。记得东晋僧肇在为《长阿含经》作序时曾经说过:‘阿含,秦言法归。法归者,盖是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愿你和你这位能慧的兄弟于中多得佛法珍宝,更识佛法群芳的种属和原本呐!”

    话到这里,大和尚目光幽邃杳渺,仿佛又深深沉浸在四阿含那多有受益的“如是我闻”之中了……

    九十三我闻如是

    文字有载,千年何远;音讯详知,万里何遥。轻展四阿含拳拳“如是我闻”之中,一下便将栖寂更慧能带入了与释迦摩尼同在的时空且仿佛一切还亲历亲闻……

    古印度纷争时期迦毗罗卫国太子悉达多出家的经历,求法的过程,悟道的旨趣,传法的志意…… 四阿含如录的记叙,把一个文武双全、智慧过人、世事通达、心思慎密、目标远大、意志坚轫更襟怀恢弘大慈大悲世间圣哲的形象,展现得栩栩如生……

    四谛、五蕴、六识、七觉支、八正道等等佛法教义,无外归结“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的着落。佛于之百转千回的论证、例说等等,无外尽心力拯困境日深的世间,开悟烦恼日盛的世人,解脱沉重日渐的生命罢了。而佛那天上地下物类遍周的万劫万修,不仅是随人随缘随机的方便说法,更亦人之视野,人之心欲,人之襟怀的所望所存和所寄吧……

    ~~“云何为佛,历劫求选择,究竟生死际!”

    人,总是渴望自己生活的世界一切尽善尽美,因此面对百年人生,逆旅生命,劫即念念,不仅里外善恶、真假、美丑等等关隘一生,且生死更为究竟。人修佛成佛,是不是就是一种完满世界,无憾人生,成就生命的终极探求更取舍呢而那所谓万千轮回,人天遍周的历程更当下生命,是不是唯有彻悟生死,才会有全新之始,究竟得显之机呢

    ~~“我以不放逸故,自至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

    人之为人,天生就有求真、向善、唯美的本性,那微妙之别,或只在人能否管住一己无始的贪欲和一时一事的怯懦及由此假丑恶心行的百变吧,而世间之善,是不是便多在人面贪欲和怯懦而不自我放任更内里的自胜呢

    当然,佛之为佛,世尊之为世尊,就在为了这个真假、善恶、美丑始终纠缠且有时还真不敌假,善不胜恶,美不及丑的混浊世间竭尽心力“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轮众”了。

    是啊,在这个人迷世迷的时代,我们芸芸众生有时还真就需要世间解的天人师来引导并鼓舞人的善良之为,教诫人的丑陋之生,阻断人的罪恶之行吧或许正因为如此,世尊一生不仅谆谆说法,且在有遇、有知、有闻恶行猖獗的时候,还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力践力行~~
1...1112131415...3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