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晨星LL
p,这货比刘瑞那小子难伺候多了。
不只是重量的问题,刘瑞那小子喝醉了,被人架着走,好歹两条腿儿还能下意识的往前挪腾,而这货喝醉了,僵硬的和个死人似的,一点力气都不带使的。
看着趴床上不省人事的凯瑞拉,陆舟心里下定了决心。
对于这种酒品奇差的人,下次一定不能和她一起喝酒。
坐在椅子上歇了会儿,陆舟感觉稍微好了些。
先前上楼时出了一身汗,连带着酒也醒了不少。
看了眼窗外深邃的夜色,见时间也不早了,他便起身走到窗边,顺手拉上了窗帘。
然后,陆舟将钥匙扔在了玄关的柜子上,拉开房门走掉了。
翌日清晨,一缕阳光越过窗沿,陆舟揉了揉有些发酸的双眼,从床上爬了起来。
昨天一回酒店,他趴在床上倒头就睡了,以至于现在还穿着昨天那身衣服。
去洗手间冲了个澡,晃了晃有些酸痛的大脑,陆舟换上干净的衣服,站在镜子前瞧了两眼,摸了摸下巴,满意地点了点头。
不错。
感觉精神多了。
或许是因为此前系统奖励的那个药剂,改善了他新陈代谢水平的缘故,宿醉的感觉倒不是特别的明显。下楼跑了两圈之后,陆舟去了楼的食堂,匆匆解决完早餐,然后便照着行程表,向附近的讲座走去。
报告已经验收通过,直到月底的对撞机实验重启之前,卢院士的研究团队都不会再有新的任务。
所以,这段时间里,他的时间表将会非常宽松,以至于闲的他都有些无所事事了。
当然啦,话是这么说,但他也没有真的闲下来。
就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理论物理学界数学界的大牛们从世界各地汇聚于此。
随便听个讲座,说不准在台上侃侃而谈的,便是哪个诺贝尔奖或者菲尔茨奖得主。坐在咖啡厅里听到感兴趣的问题,凑过去交流两句,没准儿和你吹牛打屁的就是哪个顶尖大学的终身教授。
这种涨知识的机会,陆舟自然是不会错过,早在完成报告会之前便列了一张时间表,恨不得把这一个月来错过的讲座全给补上。
而排在在他时间表上第一场的,便是罗师兄的老板,爱德华·威滕老先生的讲座。
从这场讲座的题目来看,要讲的内容并非是物理学上的问题,而是纯数中的关于微分扑拓学一大分支莫尔斯理论的讨论。
不得不说,这位老人讲话确实很有水平,能把复杂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清楚,哪怕是没什么基础的外行听着,也不会感到很枯燥。
在讲座的最后,这位老头还念念不忘地推销了下自己的理论,并对未来的理论物理学面貌做了大胆的预测,而这几乎已经成为他的演讲风格的一部分了。
老先生在台上讲的激情洋溢,只不过到了这一部分,还坐在教室里听讲座的人,就明显没先前那么热情了
讲座结束之后,陆舟收起了笔记,一边思考着关于弦论的问题,一边离开了教室,不知不觉便走到了食堂。
很巧,打饭的时候,他正好碰上了昨天一起喝酒喝到断片的凯瑞拉。
就在陆舟正准备上前和她打声招呼,并问问她感觉好点了没的时候,结果这位女博士冷冷地看了他一眼,粗鲁地扔下了一句法刻鱿,便端着餐盘头也不回地走了。
陆舟一脸懵逼地看着她的背影,不知道这女人到底是啥意思。
p。
早知道昨天就不该管她。
第166章 戒严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陆舟的生活过得非常有规律,每天基本上就是白天听两场讲座,晚上吃过晚饭后自由活动,要么和严师兄两个去楼的活动室打台球,要么便是在隔壁的活动室和几个老外玩卡牌桌游。
这个月大概是他这段时间来,过得最充实的一个月了。
不但每天都能学到新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还是书本上很难见到的。
上一次产生这种感觉,还是在普林斯顿的学术会议上。不过那次也就短短的一天而已,毕竟后面几天他都在挑着孪生素数猜想。而这次,却有一个月那么久
不过,闲暇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很快到了月底,原本宽松的时间表一下子紧了起来。
lhcb国际合作组的负责人林恩·埃文斯,在最大的会议室内召开了会议,汇总了各研究组提交的报告,并最后确定了实验的方针。
几乎半个物理学界的牛人,都坐在这个会议室内。
很荣幸,陆舟以一名实习生的身份,也出席了这次会议。
不过这次他没机会发言,只是坐在卢院士旁边旁听而已。
会议进行到最后部分,来自各个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对实验内容个各项细节进行了补充性建议,埃文斯也代表lhcb给出了回应。
当然,在场的不只是物理学家而已,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以及关注这次实验的各大媒体。专业人士提问结束之后给无关人士留十几分钟的时间,这几乎已经成为类似规格会议的惯例。
而这些提问,一般都很有意思
比如,一位英国记者站了起来。
您好,埃文斯先生,我们在采访慕尼黑大学退休化学教授奥托·罗斯勒时,罗斯勒先生表示了对对撞机实验的担忧,称这正在进行的实验可能会导致在地球内部形成一个类星体比如黑洞之类的东西,请问您能否给公众一个合理的解释?
面对这位记者的刁难,埃文斯老先生也是身经百战了,熟练地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给罗斯勒先生的37封回信中,逐一指出了他的基本错误在哪里。当然,我们也明白,像他这样的人多半是听不进去的。全世界数以千计的学者为这台机器付出了汗水,我们知道我们自己在谈论什么,不像这个家伙。好了,下一个。
又一位记者站了起来。
请问强子对撞机实验产生的理论可能为时间机器的理论依据吗?
埃文斯:我们的工作是检验标准模型的正确性,研究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暂时没有研究时间机器的计划我说了无数次,这个课题已经移交给sern,下一个。
听着那些一个个奇形怪状的问题,陆舟心中也是暗暗佩服这老先生的脾气真好。要是有人拿这么多愚蠢的问题来消遣自己,自己肯定是没那个耐心一一回答的。
这时候,坐在旁边的卢院士,微微偏了下头,对陆舟和严新觉这两个徒弟说道。
今天之后,我们可能会有点忙,你们两个注意调整下时间。
严新觉点头道:好的教授。
一听到有任务,陆舟顿时来了精神,问:有任务吗?
当然,卢院士点了点头,我们来这里可不是为了看热闹的。
具体需要做哪些工作,卢院士并没有在这里详细和陆舟说明,不过陆舟也不急。毕竟等验结束之后,这些东西迟早是要告诉自己的。
会议结束之后,强子对撞机实验进入了最后的准备阶段。
紧张地投入到实验准备工作中的,不只是的物理学家们,还有不知从何时开始进驻附近小镇的法国瑞士特种部队。
其实从三天前,这种像是戒严一样的状况便开始了。
临时驻扎在小镇入口的士兵,几乎会盘查每一辆进入小镇的汽车。
至于强子对撞机隧道的几个出入点,已经被设立的检查站临时封锁,无关人员不得进入,试图靠近会被立刻劝离。
就这样过了大概一个星期,很快到了实验重启的当天。
严师兄借了辆车,带着陆舟去了位于法国安省gex区一侧的现场,也就是工作人员口中的北区。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整个实验并不用出入强子对撞机,几个专业的工作人员做升降机下去检查下坑道,确认没有异常之后汇报情况,隔着几十公里的总部那边按下按钮,驻扎现场的研究人员收集数据,坐在几十公里外的人也能看得到。
不过,照着严师兄的说法,不去现场看看自己做的工作究竟是也未免太可惜了。正好也借到车,于是陆舟便同意了他出去走走的提议。
在接近北区的时候,两人正好遇上了盘问的士兵,不过出示了相关证件后,很快便被放行通过。
坐在车上,陆舟回头看了眼身后的检查站,随口问道:他们是来保护强子对撞机的吗?
严师兄一边开车,一边随口回答道:对撞机还需要人保护?好吧,在外人看来可能是这样,但其实他们保护的倒不是什么对撞机,而是两国公民。
啥?
扶着方向盘,严师兄耸了耸肩:每年都有人说强子对撞机制造的黑洞可能毁灭整个欧洲,每年强子对撞机实验重启都会有人抗议。今年可能是在巴黎那边闹,然后法国就派了一支部队过来,表示他们能在一切意外发生的时候控制住局势虽然听起来很像法式幽默,但事实好像就是如此。
陆舟忍不住问道:怎么会有人相信这种鬼话?
因为总是自找麻烦,请的那些不靠谱的新闻发言人,总是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些不靠谱的话。哪一年我忘了,好像是08年还是07年的时候,他们的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得意地开玩笑,说升级后的lhc甚至能用铅离子对撞制造一个微型黑洞,只不过它还来不及和外界的粒子发生相互作用就自动分解了我猜他可能只是想炫耀一下lhc有多先进,但媒体们只报道了他前半句话。
后来呢?
严师兄笑了笑说:后来他们成功搞了个大新闻,现在每年做实验几乎都有人来这里抗议,甚至还有些什么环境保护组织甚至付诸了行动,想潜入轨道搞破坏阻止实验,以至于不得不雇用一大批消防员,不厌其烦地把那些蠢货们从轨道里救出来,然后问清楚他们是怎么混进去也就最近才好了一点。
听到这些骚操作,陆舟暗暗咋舌。
潜入强子对撞机,那是真的嫌命大,活得不耐烦了。
历史上好像只有一个人被对撞机的粒子束流打中过,而这位仁兄虽然是保住了性命,但下半生就和从切尔诺贝利回来的苏俄老兵一样凄惨。
不只是实验中产生的高强度辐射,还有更致命的缺氧危险,因为加速器的磁轨都是泡在液氦里的,一旦发生泄漏会迅速占满空间,能跑多远全看你能憋住气多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陆舟没有选任务3去创造历史的原因。
第167章 意料之外的发现
其实这事这还没完,后来北约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了这件事儿,还特地跑过来向的人打听是不是真的,结果你猜的人是怎么回复的?
怎么回复的?
严师兄模仿着埃文斯的语气,开玩笑道:当然是真的,但前提是你得造一个土星那么大的强子对撞机,再建一个月球那么大的反应堆,将月球表面上的氦三全扔反应炉里。凑够了这些条件,或许能产生一个一般人理解中的那种黑洞?所以,先掏钱吧。
陆舟哈哈笑了笑。
虽然严师兄并没有继续说下去,但他猜都能猜到,北约最后肯定没掏钱。
造一个土星那么大的对撞机,恐怕只能拿来威胁外星人了。
很快,车开到了北区的研究中心门口。
将车停进了车库之后,严师兄便带着陆舟向研究中心的正门走了过去。
为了便于外行理解,简单的来讲,一台强子对撞机可以抽象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被铍金属包裹着的两个小水管,一个便是埋在两个小水管外面的大管子中的各种探测器。
两个几乎的轨道在某一处以一个扁平的x形交叉,分别以不同方向加速,两道粒子束流便在这个交汇点发生对撞。
像这样的反应点大概有四个,而在这样的反应点周围,连接着的便是各种探测器,收集粒子束流碰撞瞬间产生的物理现象。
当然,并不是那么巧合所有粒子都能撞上,撞上的粒子也不一定都能那么巧合地破坏自身内部的强相互作用力。
所以整个对撞机的原理就是,尽可能在有限的管道里塞进更多的粒子,并在漫长的数据积累中累积小概率发生的碰撞事例。
当初震惊物理学界的希格斯粒子就是这么发现的。
而严师兄带陆舟参观的这座研究中心,便是负责观测并收集对撞数据。在这座研究中心里面还划分了许多实验室,负责对不同的探测器进行数据收集。
走进其中一间实验室,只见一位留着络腮胡,穿着白大褂的男人,正坐在实验室的电脑前喝着咖啡。
严师兄走上前去和他打了声招呼,向陆舟介绍道。
这位是格雷尔教授,你能在很多发表的论文中看到他的名字,从我第一次来这里实习的时候,他就在这工作了。
请不要把我形容的这么老,我也只是从08年开始才被调到这里工作而已,格雷尔教授友好地笑了笑,向陆舟伸出手,很高兴认识你,陆先生。
你好你好。陆舟笑着与他握手。
本来他以为严师兄常常提及的这位格雷尔先生,怎么也得和卢院士一个年龄,却没想到他看起来意外的年轻,也就四十多岁的样子。
松开了手,格雷尔教授说:很遗憾没法带你参观这里,实验马上就要开始了,我得盯着这些电脑,如果你早半个月来这里,我还可以带你去下面瞧瞧,不过现在几个入口都被封锁了,没有证件根本进不去。
陆舟笑了笑回道:怎么会遗憾,我们现在可是站在历史的特等席上。
哈哈,你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肯定是因为你刚来,格雷尔笑着说道,这里的特等席上可是坐着上千号人。除了各个研究团队独立完成的论文,这里几乎每篇论文的署名都是上千号人,还是按字母排序。等你成为这里的研究员,你就能体会到这种感觉了。
文章署名一千号人,还是按字母排序
e
这么一想的话,在这里工作是挺没劲的。
就在这时,陆舟忽然注意到,电脑屏幕上的图像在动,便问道:实验已经开始了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