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成了一条锦鲤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丹尼尔秦

    这就是文化基因的不同。

    顾锐从侧台看了一眼观众席,已经坐的满满当当了,各个年龄层的都有:“要是每场话剧都能有这个年龄分布,也不用担心以后没人看了。”

    季铭打算说点啥,就听到顾锐呦了一声:“他老人家怎么都来了?”

    “谁啊?”

    他还真不清楚,这些东西也轮不到他来接待。

    “马立人马老先生啊。”

    季铭“啊”了一声,这位是他拿白玉兰时候的评审主席,而且这位当初也是给了他很高评价的,季铭在沪上话剧圈的口碑,可以说有相当部分是靠这位老先生的几句话。

    他得赶紧过去。

    顾锐吊在后头,马立人在退休前就是他单位的,现在也还有名誉职务呢。

    “您来了啊?”

    “哈哈,如雷贯耳啊,怎么能不来?”马老先生精气神极好,爽朗大笑:“我看《雷雨》的时候就想你得再演一个大戏,能好好发挥,全方位的发挥,后来看你去拍电影了,就想着这机会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来,没想到今天就能看到了,不错不错。”

    季铭受宠若惊,这位还一直关注他呢:“都是老师们给我机会,我就尽力演好。”

    马老先生点了点他:“说得好,咱们演员,就是这四个字;尽力演好。尽力了,还能演不好么?演不好的,那都是没把力气、心思都用上的。能做到这四个字,我就信你这台戏一定不会差。”

    “哎呀,我有点紧张了。”

    “哈哈,你千万别紧张,今天人可多着呢,你要是出篓子,那可就有意思了。”老先生还挺嗨皮的,他自己是几十年的舞台成精,一点儿也不觉得登台有什么紧张,什么环境,就是练好了,排好了,心里有数了,上台就是。

    季铭点头。

    “行,去准备吧,好好演。”

    季铭确实好好演了,对于这位一贯肯定他的老人家,他是有理由多出一份力的。沪上对北派话剧的认可,肯定没法跟京津地区比的。但《末代皇帝》并不是典型的人艺话剧,它还有原来电影的一些视角和叙事,这一口又是跟沪上是比较吻合的。

    当年的亚太中心,十里洋场,百年商埠,是非常开放的。

    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高的期待,高的热度,高的表演,高的回响——竟让一台话剧,成为了普通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和话题。

    加场无法避免。

    甚至有一天两台的时候,上下午各一台。

    季铭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沪上各种媒介上,与之相伴的,全是“旋风”“大排长龙”“高度赞誉”“强烈追捧”这样的词汇。季铭完全没有想到,他会通过话剧在一线城市夯实了自己的国民度。

    互联网国民度和全民国民度之间有巨大鸿沟。

    季铭从网上走到网下的机会之突兀,速度之快,简直让无数同行羡慕——互联网时代以来,真正的国民巨星似乎已经很难再出现,但从季铭身上,他们看到了那么一丝迹象。

    “啊你是季铭啊?演皇帝的呀,来来来,坐坐,侬咋晓得我这里?快点快点,上点茶税。”

    顾锐带着季铭钻弄堂铺子时,竟然被一眼认出。

    他无奈摇头:“当年冬皇和梅兰芳在沪上联袂登台,估计也就是你这个热度了。”

    噗,扯。




第0362章 入围蒙特利尔(贺三星臥槽盟主)
    很多事情是不可能昨日重现的,比如当年梅先生誉满春申的盛况,当时哪有现在这么多娱乐方式呢。话剧《末代皇帝》在沪上确实引发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热度,但今天在这个弄堂馆子里能被一眼认出来,也绝对是巧合的因素更多。

    吃的是小馄饨。

    “老实讲,这馄饨能吃出什么特别来?”季铭小小声儿的,那边的大姨还在看他呢,两人时不时还得对视一笑,因为余光扫到了,你要移走,说不准人家就觉得你不尊重呢,不得笑一笑才移走啊,搞的后面,季铭都不敢抬头看了,只看顾锐和馄饨。

    顾锐忍着笑:“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也吃不出什么来啊,你说的?咱又不是什么老饕。”

    啧,好借口。

    这碗小馄饨,其实也没什么太大的不同,汤里有紫菜虾皮葱花,馅儿是鲜猪肉的,皮也不是那种澄皮,半透不透。但确实又鲜又清爽,一点点的肉馅甚至还有弹牙的感觉,汤头是真鲜,不是那种一股添加剂味道的,粉末状的“乳白浓汤”,一晚吃下去,胃里透着舒服。

    长三家这地方,馄饨的风格也都不一样的,去锡城几家大门店里,全是那种不带汤的大馄饨,很甜,分量跟羊肉饺子似的,噎得慌,特别撑肚子。

    看你口味,也看你是不是真饿。

    “哎呀,还可以。”

    “舒服吧?哥哥怎么会坑你。”顾锐开着车,送季铭会酒店:“不过你以后自己别一个人来啊,别被人堵了。”

    “……”

    “哈哈,是不是觉得太难了。谁让你越来越红呢,我跟你说就我的观察,那些小姑娘粉丝,还不算什么,你要是真让那些大妈大叔也认识你了,你就真以后别出来了,真出来也得包裹严实了,不能让人认出来——不然那些大妈大叔,根本听不进人话的,拿手机就往脸上怼啊。哈哈,我有一回听大头说,他去街面上出个节目,然后那会儿他不是演完了《我的前半生》么,前夫哥,然后真有好些看电视剧的大妈认出来了,围过来就合影啊,压根不管摄影机,根本赶都赶不走,啊,你是那个,那个臭男人,来合个影合个影,哈哈哈哈,你头好大。”

    季铭靠在座靠背上,笑的浑身发抖。

    他脑子里想着大头那个样子,一脸呆滞,被人扯着合影。

    “要说这个国民度,还真得拍电视剧,靠电影比较难啊。除非你拍个什么观影人数一亿人次的那种,才算是真有那么几千万人看过你了,而且就一两个小时,能不能记住还两说。”

    “是,不过看机会吧。”

    “也对,谁能想到你演一台话剧,也能搞得这么风生水起呢。哎,昨天演完之后,我听到马老师那口气,明年的白玉兰,你又有希望了。”

    顾锐也不得不羡慕啊。

    对于沪上话剧人才来说,白玉兰绝对不比梅花、文华来的差,而且相比较来说,白玉兰也算是最出名的戏剧奖项之一了,你拿这个奖去混影视圈,也是相当有含金量的。

    季铭这小子,才拿了新人配角,配角,这么快就有机会再拿主角奖了,啧。一个演员,能拿到适合的剧本是多么不容易的啊,季铭倒好,来一个是一个,一个还比一个更有影响力。

    “啊?他老人家还当评委?”

    “估计不会了,但是左右他老人家的意思,总有人能听进去的。”

    这就是徒子徒孙和山头圈子的意义了。

    “回头我帮你注意着。”

    “谢谢顾哥。”

    顾锐一抖:“噫~~别这么恶心。”

    “人家都说我这么说话很萌萌哒呢。”

    “……给你踹下去了啊。”

    哈哈哈。

    季铭在沪上确实也没多少空闲时间,天天演出的那个压力是非常大的,头一次你上台见到那么多观众,你会觉得紧张但是期待,然后头一次听到那么热烈的掌声,你会兴奋,觉得自己成就感爆棚。可是当一场又一场结束之后,这些刺激都会消退,你的感觉会钝化掉,这个时候,压力就来了。

    疲劳感也随之而来。

    这就是考验毅力的时候,怎么在这样的状态里,还要给出高水平的表演来,就是个大课题。多少人是慕名而来啊,结果一看,人后悔了,这不成自己打脸了么?

    在《末代皇帝》这个剧目,季铭受到的瞩目有多独一无二,他的压力就有多独一无二,可能是别的演员好几倍那么多。

    任鸣,制作人,工作人员,全都盯着他,他毕竟只有21岁,谁知道他能不能撑得住。

    季铭感觉他被顾锐送回来的时候,大家看他的眼神——真好,这个人没有逃跑,自己又回来了。

    “……”季铭是觉得压力挺大,但是能够接受,可能是有锦鲤这个挂守着,让他相信自己一定是非常强大的,所以状态其实还好:“您看什么呢?”

    “喏,文章啊,最近还是有一些评论家,写戏评了,分析为什么《末代皇帝》可以在帝都魔都引发这么大的轰动效果,它的特点是什么,吸引力是什么?头头是道,我们也学习一下。”

    季铭还挺好奇。

    “怎么说的?”

    “其实也没什么新东西,一个是人艺呗,实力保障,还有就是原著,有群众基础,再有就是你,喏,说你是目前国内最受关注的明星之一,而且刚刚在戛纳拿奖,所以大家伙很期待你的新作品之类的,剩下的还有说什么平台矩阵口碑蒸发,什么商业电影似的营销方案,另外还有日薄西山的传统纸媒倾力参与等等吧。”

    季铭翻了翻:“哎呀,要知道我就自己写一篇了,正好我要写论文。”

    “写呀,主演本人的文章肯定更有价值。”任导一乐:“哦你是要论文了,你现在是三级演员对吧?以《末代皇帝》这个影响力,称得上重大社会影响力了,提职称可以优先考虑。明天就得上二级了?”

    “得看您啊。”

    任鸣肯定能够对职称评定有话语权的。

    “哈哈哈,放心,这个力我肯定出。”

    他当然要出,公演以来,任鸣简直是喜出望外,当初重排《末代皇帝》,因为是他上任院长的第一个任务,其实没有遇到什么反对,可是院里人的态度,他心知肚明,尤其是《末代皇帝》的整体风格,还不完全是人艺那种审美——很多人说他上台就要搞革命。

    不是没有压力的。

    但一切压力,在这个时候,都已经如风散去,留下的只有“还是任院长水平高,高瞻远瞩,高屋建瓴,高的不得了”。

    在院里那是稳稳的了。

    就凭这个,他都得给第一功臣季铭表功,而且绝不只是职称这码事,即便他不是人艺的演员。

    不过这个他不会跟季铭说。

    ……

    从沪上大剧院转战东方文化中心的时候,季铭获得了一天假期。

    他去金煋歌舞团看了一场表演,本来宋怡也想去,但是因为别人都不去,想睡觉。所以季铭就不让她去,哈哈哈。

    “反正咱俩不能一起走,我不能对不起我女朋友。”

    宋怡给他气的,什么玩意啊。

    金煋歌舞团确实是活的相当好的一个现代舞团了,能够有自己的保底作品,比如《海上探戈》等等,也能不断地推出新的舞蹈来,有这么多源源不断的观众,买这么贵的票。

    因为来的比较突然,所以就随便买了一场进去看。

    季铭其实为《挣脱》来探探底,《挣扎》里头一定有大量的舞蹈的编舞和表演,编舞这块,季铭自己肯定没法弄。要么就是找北舞、军艺、歌舞团的老师来帮忙,但因为最早他对那支《挣扎》舞蹈的灵感,来自于金煋的《半梦》,他还是想先看看,金煋是不是合适,以及能不能请得到这位中国现代舞拓荒人。

    当然今天他是见不到本人的,人家也不在呢。

    就看看,看看水平,看看成色。

    ……

    在沪上巡演的最后一场结束之前,剧组即将移师金陵的时候,季铭抽时间跟《申江服务导报》做了个专访——过去这一个星期,《申江》可以说是出尽百宝为《末代皇帝》做宣传了,简直是一副燃烧自己,点亮季铭的样子。

    可啪。

    不仅仅把大排长龙的人群照片放在头版上,还遍邀包括马老先生在内的若干沪上话剧名宿,为《末代皇帝》和季铭敲锣打鼓,各种溢美之词不要钱似的。甚至还临时开通了一个剧迷来信环节,说他们对《末代皇帝》的观后感。

    当《申江》说想给季铭做一期专访的时候,他只是略微考虑了一下,就答应下来。

    结果一见面,懵了。

    “您是说,这个专访,是贵报最后一期了?”

    怎么做个专访,还给人做倒闭了呢。

    “哈哈是,这事儿其实很早以前就定了,现在纸媒不好搞嘛,然后集团也是要集中资源,一方面往新媒体,澎湃网他们那边走,另一方面就向《解放日报》采编团队走。”记者是个五十多的大姐,一头卷曲的红褐色头发,跟一般的沪上大姨没什么区别,说起停刊也并没有太多感慨:“其实早晚的事情,卖不出去了,不得停么。说起来,倒是这几天卖的最多了,多亏了你的戏。”

    “啊?这样么?”

    “是啊,老长时间没有报刊亭给我们打电话说卖光了,还有没有了,我们主编都说感谢你,让我们结束的时候面上有光啦。”

    季铭是真不知道说什么了。

    《申江》《精品购物》《假日100》,这些生活期刊,他已经不太有印象了,可能再上一辈的人记得比较清楚。

    “所以啊,我们就想最后一期做一个你的专访,就结束了。联系的也比较匆忙,谢谢你愿意帮忙啊。”

    “不敢不敢,感谢你们支持。”

    季铭就在这个浮浮沉沉的情绪里头,开始接受采访,从问题里头也能看出来,什么叫落后于时代,好些关于沪上的问题,好些季铭都没接触过的问题,比如“你来沪上的机会不太多吧,每次来是不是有不一样的感觉?”

    妈呀,沪上发展是快,但一年一个大变样的日子,那也真过去很久了。

    采访倒是非常顺利,没有任何敏感的问题,很善解人意。

    等季铭离开沪上,前往金陵开演的时候,这一头《申江服务导报》出刊,然后同时也有“休刊声明”,在怀旧情绪加成下,这份曾经风靡一时的期刊,迎来最后的绽放。一言难尽的封面上,是季铭的坐像,在窄窄的一块区域里,显得有点儿复古。

    “《末代皇帝》沪上受热捧,季铭谈幕后的故事”的封面词——也永远定格在历史里。
1...167168169170171...2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