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明军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冼青竹
    本来这样是符合朱元璋的基本想法,可事情的原本走向是不会在明面上关停锦衣卫,虽然缉捕审问等权力是要被收回来的,可也不至于做到如今这样的地步。

    闹到现在的境地,还不都是毛驤当初太强势的缘故,搞的朱元璋现在都觉得自己有些丢了面子,虽然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而已。

    为此他没少埋怨毛驤这个老部下做事太狠辣强硬,搞的如今这般田地,有时候朱元璋都恨不得去把已经隐姓埋名的毛驤给抓回来好好的责罚一顿,却也始终狠不下心来。

    毕竟这位是跟了他多年的老人,从校检司校尉做到锦衣卫都指挥使,一步步的将原本辐射范围很小的校检司扩大到了全国境内,就连是刚刚平定不久内部作乱反复的云贵辽阳等地也都迅速的扩张着,当然这个时候就已经叫做锦衣卫了。

    如此有能力的下属,朱元璋自然是爱惜的,可也有一点问题,毛驤作为锦衣卫都指挥使,又是前校检司的校尉,知道的秘密远远超出了那些所谓的朝廷重臣一品二品大员。

    有些阴暗的事情也都是需要毛驤去做朱元璋才放心,可以说如今的毛驤对于朱元璋来说就像是一个非常巨大的隐患,如果有一日毛驤背叛了他,将这些肮脏阴暗的事情全都抖搂出来,那么对于他这个皇帝陛下的冲击绝对是巨大的。

    对于整个大明帝国的冲击也是巨大的,那时候不会再有百姓相信一个手段如此阴狠的皇帝,大明江山的稳固骤然之间就会变得岌岌可危。

    所以无论是为了朱元璋自己,还是大明江山,毛驤在原本的轨迹上就是要被处死的结果,这一点就连他本人都早有了准备,毕竟在他走上校检司,走上锦衣卫的道路时,就注定了要背上一些常人所不能担负的重任,自然是要在必要的时候已死来将这些隐藏在暗中的秘密永远和自己一起消失。

    但朱元璋犹豫了很多次,却始终下不了决心,最后的最后,在毛驤带着张枫从辽阳回来以后,老朱




第四百五十七章 雕生斗智斗勇
    关外风风火火的内战,一时间风云变幻莫测,好多小势力的人都纷纷逃向别处避难,免得殃及池鱼自身难保。

    所以这几日长城关卡边境的地方接纳了不少愿意投奔而来的蒙元人,很多都是拖家带口的小型部落。

    其中大部分被分配到了大宁和辽东都司两处,剩余的一些则四散的安插在关外临近长城关卡的地方,这也算是朱元璋为了分化蒙元势力的一点小手段吧。

    准许蒙元人的投靠,但是要有很多的限制,不过相较于这些看起来十分不友好的规矩而言,丢掉自家的性命显然更可怕一些,所以不管这边有多少禁令规程,依旧每日有不少的蒙元人络绎不绝的投奔到城关之下。

    对于这种事情,当地的府衙自然是要一级一级的往上呈报,毕竟他们可做不了主,而呈报到最后,自然是送到北平燕王府朱棣的案几上来。

    让好不容易刚刚忙完冬天事情的朱棣还没来得及好好的歇一歇,就又被这些事情给缠住了跟脚,本来他还想着要趁初春王府狩猎一番,可如今看来怕是要延期进行了,不处理完这些事情,怕是根本就没有功夫去骑马射猎。

    相对于朱棣的每日埋头苦干,张枫这个宿卫统领就轻松的多了,天天当值巡查一番便没有事情可做,在加上朱棣被公务缠身也脱不得空,不能拉着张枫去沙盘上操演练习,那这样以来张枫可就算是真正的清闲下来了。

    顺带着每天就和徐曦两人亲亲我我的出门游玩,让在冬季被憋了好久的徐曦开心的不得了。

    当初张枫为了她的身体着想,再加上确实是有些风寒如体的样子,导致这一整个冬天的时光,徐曦都闷在家里面无聊透了。

    那时候张枫每天还要去王府和朱棣沙盘演绎,有时候还彻夜不归,两人的府里也没有什么舞女乐师之类的,况且徐曦也不喜欢那些东西。

    除了一些贴身的侍女仆役之外,徐曦连个能说上话的人都没有,除了每天看着小瓶儿开开心心的在雪地里玩耍之外,徐曦也就只能用张枫从草原上带回来的海东青解闷了。

    不过这位小海同学显然已经让徐曦折磨的认命了,纵使徐曦再怎么逗弄,就是梗着脖子一动不动的,俨然一副我是海东青我很骄傲的样子,绝不为二两肉低头。

    孰不知这可是他用一次次的教训换来的结果,在它刚进入张枫家里的时候,自认为马上就要享受雕生顶峰大爷日子的时候,却被徐曦给一巴掌拍醒了。

    刚开始的时候徐曦每次逗弄海东青的时候必然是有张枫跟在身边的,怕的就是这位不知深浅伤了自己的爱妻。

    所以当每一次海东青被徐曦挑逗的忍无可忍之时,张枫总是冷着脸默默地凝视着它,让我们的小海同学伸爪子也不是,不伸也不是,只能尴尬的抬起一只脚单腿站立。

    无奈的忍受着徐曦的魔爪,就这样日子久了,海东青也就习惯了,不就是让人玩玩吧,怕什么,又不会将它雕大爷烤了炖了,摸两下翅膀,摆弄摆弄脑袋而已,这都算不了什么大事,更何况还有时不时的肉食可以吃,算起来自己不仅没有什么损失,还能得到不少的吃食,绝对是赚了。

    至于什么海东青的尊严,雕族脸面,这都是次要的,小海同学只会告诉你没本事逃走,也没有本事打赢别人的时候,该眯着就得眯着,老老实实做雕,安安分分当鸟,这才是一只合格的家养海东青。

    不过本来这样的日子就这么过也挺好的,海东青从被张枫带回来到现在都胖了不少,搞的张枫都想要将它扔出去锻炼锻炼,免得到时候扇动翅膀都飞不起可就尴尬了,那真是丢死个人。



第四百五十八章 君王之路
    这边北平里面徐曦和小海斗智斗勇,一人一雕玩的不亦乐乎。

    外头也不见得有多么平静。

    自大朱元璋暗中下令以来,在蒋瓛的多番筹措准备之下,锦衣卫浩浩荡荡的展开了行动,当然这动作自然是十分隐秘的,不过就冲着一布政使司之地便派进去了上万名锦衣卫的探子,就可以看得出来这次行动绝对算得上是声势浩大,只是没有表露出来而已。

    如果有一张锦衣卫行动的地图就能清晰的看出来,自南京城直隶属地开始,代表这就锦衣卫红色的辐射范围便在一日大过一日。

    短短的三天时间就将湖广一省给囊括了进去,连带着江南大部分地区,竟是在这段时间里扩大到了大明疆域的五分之一左右。

    当然这里面自然是有着一些便利和顺手的因素,毕竟这些地方都临近京师,算是锦衣卫最容易控制也是自身力量最大的一些地方,自然而然的辐射起来很容易。

    至于以后的扩大,那显然会变得慢上一些,但也肯定慢不了多少,因为上面有朱元璋在看着,还有一年时间的期限规定,除非蒋瓛是不想要自己的脑袋了,不然这在半年之内,锦衣卫必然是能辐射到大明疆域全境。

    别以为这一年的时间太长了,什么叫锦衣卫的权力大怎么怎么的,要知道在明面上锦衣卫已经是被裁撤的部门,就连镇抚司衙门都被封闭上了。

    只有一个小小的办公地点代表着锦衣卫还没有彻底的作废,不然这明面上还真的就一点都找不到了,这也不符合朱元璋本来的意思。

    在他的想法里,自己用到锦衣卫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接下来便是让锦衣卫有明转暗,做回从前校检司的任务,而且还要更加的精细和准确,还要加上不少的用处,总的来说便是在暗地里让锦衣卫继续存在下去。

    当然这不是说锦衣卫日后只能成为一个生活在阴影下的衙门,见不得光,只是在朱元璋这里没有了用处罢了。

    日后大明的皇帝能不用能到锦衣卫,还要看他们自己的意愿,到时候再一道旨意重新起复锦衣卫的力量,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再一次由暗转明也并无半点难出,还能在这些年来继续扩大力量,为皇家做事,所以朱老爷子这是下的一步好棋,是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个隐藏在暗中的手段,一个可以用来对付那些掌握大权心有不轨之人。

    不过这事朱元璋也想过,怕是太子朱标继位的时间里锦衣卫难以再被起复了,自己的儿子他还不清楚吗,仁慈宽厚温文尔雅,做一个贤明君主是再合适不过了,但要做到他这个样子,手段很辣的帝王却很难。

    所以这锦衣卫不太适合朱标,朱标本人也比较排斥锦衣卫的存在,当初这位太子就多次上书让朱元璋关闭锦衣卫的衙门,还列举了多条锦衣卫存在的弊端,什么对于朝堂臣工的不安,没有办法团结朝臣等等。

    不过这些也就是看着一过而已,朱元璋只能说自己的儿子还是有些太过天真了,仁慈宽厚是好事,但必要的杀戮狠心也是要有的。

    至于朝臣们的团结,这更是扯淡了,如果一个帝王对付的是一群捏成一团的臣子,那这个帝王的末日也就要到了。

    但如果大臣之间有矛盾,有所厌恶,这就很好控制,也是作为帝王最简单的一种君王心术。

    当然也有那种雄才伟略的帝君,和朝臣们君臣一心,更是一己之力能镇得住所有人,比方说秦始皇这位千古



第四百五十九章 新老交替
    朱元璋勤勤恳恳的为自己儿子铺平道路,以报大明江山稳固国泰民安,而太子朱标自然也知道自己身有重任不能偷懒懈怠,每日里必是矜矜业业的处理政务,或是得到朱元璋的批命下去巡视各方。

    尤其是现在已经分封各地的亲王,这些王爷在朱元璋看来才是他们老朱家最后的一道保障,同姓为朱,又都是自家人,虽说皇室有些凉薄,但是在继位兄长有着绝对能力让余下那些兄弟亲王臣服之时,这些手握兵马大权的各处藩王便成为了巩固皇权最有效的力量。

    而如今的太子朱标便有这样的能力,其本性淳和温善,对待自己的兄弟们向来都是关爱有加,在朱元璋南征北战之际,完全表现出了长兄如父的样子,使得这些目前手中都握有兵权的塞王对朱标都是很尊敬的。

    如果将来这位太子殿下继位,这几个王爷就是朱标手中最大的力量,纵使天下间有一些心中不服之人,也绝对不敢声张表露出来。

    光靠着大明亲王的护卫属兵就能将这些人的小心思都镇压回去,不会让他们有半点侥幸的意思,更别提犯上作乱这等大事了。

    所以说只要朱标稳稳的活着,那么大明二世江山必然是稳如泰山一般,绝对不会有半点的波折,这也是朱元璋早早就想好的一点。

    藩王镇守四夷边境,靠着为兄者君主的情义血源脉络,完全可以做到威慑天下的姿态,哪怕是威严杀伐都比之朱元璋差上很多倍的朱标,都能够安安稳稳的做好自己大明皇帝的宝座。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朱标能安然继位,中间不出现什么别的差池才行。

    而此时的朱元璋,在暗中密令锦衣卫之后,也正式准备着手对付大明内部的问题了。

    前几次的大案子不过就是接着贪污的由头杀掉了一批人罢了,还没有真正的触及到那些手中权力的重臣。

    虽然尚书的位子清空出来不少,可谁都知道大明朝堂的状况,六部尚书不说半年一更换,但一年一换的时间是有的,很多的尚书老臣都是做过了好几部的尚书,还有一批功勋旧部则是做了一年便暂且退居到了二线。

    这里面是有朱元璋的意思,他是怕哪个臣工占据一部尚书的位子太久,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后果。

    所以才有了如此频繁的轮换,也正是因此,就算上一回郭桓案让六部中十停去了八停也并没有太大的损失,只是看起来杀的人特别多而已。

    最终的针对者更多的是下面那些小吏,还有胆敢暗中收购官粮的富贵之人,算起来六部的损失还不及在外面所杀之人的十分之一。

    而且在短短的三个月之后,这被杀掉而空缺出来的位子,就全都给补上了,期间也并没有耽误朝廷的大事,就好像六部的官吏被杀了个干净以后,大明朝堂还能稳妥的继续运转。

    这里面自然是由朱元璋的手段在,但也说明了六部本身的职权被消减的异常严重,基本上如今全都是由朱元璋自行决断,六部也只剩下了转递呈批等用途。

    现如今大明外敌基本平定,缠斗多年的北元小朝廷也在永昌侯蓝玉的猛攻下灰飞烟灭,北元大汗脱古思更是身首异处,整个北地草原都陷入了混乱的战争当中,一时间绝对是不会对大明造成什么影响的。

    而此番战绩的最大功劳者,蓝玉,稳稳当当的收获了他应得的那一份,被朱元璋下旨封赏为凉国公,加封太子太傅,成为了官职勋爵上仅次于宋,颍两位国公之下的第一人。

    可是朝堂上所有人都清楚的人,现在这位明面上看起来是第三人的蓝玉,才是真正的



第四百六十章 琐碎的一年(上)
    朝堂之上的新老交替权力更迭,朝堂之下的锦衣卫也在风风火火的执行着朱元璋的命令,在原有校检司的铺垫下,十分有效的展开了遍布全国的行动。

    而更远的地方,如大宁都司等地,也都有着朝廷的旨意下发。

    命令会宁侯张温主持修筑扩张大宁城,将这座原来由冯胜扩建了一次的城池再重新加大加固,以作为大宁都司的中心。

    其规制有城门五开,城周长三千六十丈,濠长三千一百六十丈,深一丈九尺之数,堪称不小的工程量。

    就算是有原来冯胜扩大一次的基础上,这会也不是短期就能完成的,不过幸好这两次战事,让大明的劳役苦功有很多,那些个蒙元俘虏不愿意投降的,调来一批用以修筑城池就好,也算不上有什么太费力的地方。

    至于为何修建的如此之大,朱元璋心里其实早就有了将大宁城作为自己儿子封地的意思,此间重镇,又是在边关之外,东连辽东都司,南接北平布政使司,正是一块兵家重地。

    此等地方设立卫所,焉能不让皇家亲王镇守,交给其他的人朱元璋自己也不放心,尤其是如今兀良哈部主动投靠大明的时候,更是不能随便吧派遣将领长期镇守那片地方了,思来想去之下,也就只剩下皇子亲王镇守一途了。

    至于是交给谁,这还要让朱元璋想一想,如今合适年龄且在京的几位皇子中也就剩下了十五子朱植,十六子朱栴,十七子朱权,十八子朱楩以及十九子朱橞五人。

    其中朱植刚刚被朱元璋封为卫王,也不太好随便更改封号和封地,自然是第一个排除掉了。

    十八子朱楩和十九子朱橞年纪又有些小,朱元璋想了想之后也将这两人排除在外了。

    那么就只剩下十六子朱栴和老十七朱权了,在这两个里面选择一个,朱元璋本人是没有什么偏爱一说,无论是哪一个皇子在宫中的表现都不错,好学而温厚,忠孝直诚。

    说实话这两个皇子谁去宁城就藩朱元璋都满意,只不过现在犹豫着到底选谁的好。

    这想着的时候,不由得又看起了身后的地图,看一看这一处大宁都司的重镇到底是由自己的哪个儿子去镇守比较恰当。

    这一看却正好解决了朱元璋犹豫的问题,陕西布政使司,长安以北的边关地方正好需要一位皇子亲王去驻守,已做靖边之用。

    那现在也就不用费脑子选择了,年长一些的朱栴去庆阳,年幼一点的朱权则去大宁都司,这样两全其美正正好好。

    解决了一件大事的朱元璋心情自然不错,中午都罕见的多吃了一碗饭,让随身侍奉的老內监高兴的不得了。

    要知道自大马皇后去世以来,朱元璋在皇宫内院之中过得是十分不舒心,这心情不舒畅饭量就减了下来。

    而作为当场皇帝,九五之尊的人,如此轻食果腹,怎么能不让下面的人担心焦虑,如今老內监见自己老爷竟然有了食欲,高兴的嘴巴都扯到后脑勺去了,好像那多吃了一碗饭的是他自己一样。

    在皇宫里,陛下多吃了一碗饭是大事,但放在全天下,这自然也就不算什么了,平头百姓家的自己都要张罗着下一顿的吃食,哪还顾得上皇帝吃多吃少的问题。
1...979899100101...17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