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生的美丽人生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贵妇

    如今,这个梦变成了噩梦,狠狠地击碎了她的骄傲。

    自己居然天真地幻想过,让宫长生对自己日久生情。无情的现实就是,这个家,所有人都是一家人,唯独她不是,她郑绿润不是。

    她像一个冒冒失失的闯入者,而且这个家似乎连一点注意力都没有给予她这个闯入者。

    对感情的憧憬破灭之后是郑绿润,认为罪魁祸首就是宫长生的亡妻言如锦。

    当年如果不是言如锦,说不定她早就名正言顺地嫁给宫长生了。

    毕竟她认识宫长生在先,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因为这种扭曲的迁怒,使得郑绿润经常一从小房间路过就忍不住想进去把言如锦的遗像砸了。

    当然,她不会糊涂到这种程度,如果这么做了,宫家她就彻底待不住了。

    &




第一百一十三章 小幸运
    无论如何宫月娥也不能接受二哥的做法,本来脑子就一片混乱的她,一气之下就拿着皮包冲出了家门。

    接下来就是被抢,然后遇到周景然。

    深吸了一口气,宫月娥缓缓睁开了眼睛。余光看到站在自己不远处默默守候的那个挺拔的身影,已经点上蜡烛油灯的大殿里因为灯火而显得有些梦幻。

    站起身,宫月娥看向周景然。她好像从来没见过他笑,他的面孔永远看来那么坚毅。

    当然,看着端端的时候,他的面目会柔和许多。

    几乎是一刹那间,宫月娥好想看看周景然笑起来的样子。

    当然,这种想法她不会告诉周景然,只是在周景然率先往外走的时候,自然地跟在了他身后。

    出了大殿,周景然抬头看了看月亮。天空有几丝淡淡的云,给今晚的月色增添了几分婀娜。

    “饿了么今天中秋。”两句八竿子打不着的话,周景然说的倒是自然。

    “周三哥,我知道一家很好吃的馄饨,你请我吃吧”若说从前宫月娥对周景然还有点怵,经过今晚,他在她心里不再是半生不熟的人了。

    所以,宫月娥那小任性小娇蛮的性格在周景然面前展现出来。

    活雷锋周景然肯定不会拒绝这种小小的要求,毕竟在他看来,宫月娥脆弱得几乎时刻需要保护的样子。

    很多时候,脆弱的,需要保护的女性,更容易激起男人的保护欲,也更容易让一个有原则的男人失去原则。

    起码在周景然二十多年的人生中,第一次对一个姑娘说不出拒绝的话。

    况且,宫月娥拿那种熟稔又商量的语气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心里是情愿的。情愿满足她那小小的,不过分的愿望。

    “走吧,吃完我送你回家。”即使看得出来宫月娥不想回家,但周景然不能不送她回去。

    宫月娥逃避似得不接话,只带头往出走。

    拿她已经开始有点没办法的周景然只得跟上,先填饱肚子再说吧。

    领着周景然出了广化寺,宫月娥熟门熟路地沿着鸦儿胡同往东走,然后再往北。

    一路上,没什么行人,但是宫月娥一点都不害怕。因为她能清楚地听到身后的脚步声,规律有节奏。

    穿过鼓楼大街,钻进一条不知名的胡同,周景然就看见在昏黄的灯光下,一个馄饨摊子出现在眼前。

    来这家馄饨摊吃馄饨的应该都是老熟客,毕竟这藏的可挺隐蔽。不过离老远就能闻到鲜美的骨头汤的味道,九月的夜晚气温已经有点低了,喝馄饨正合适。

    老板只得三张桌子,放着长条凳子,简陋,寒酸。

    宫月娥略有点开心地跑到一张刚空出来的桌子边坐下,赶紧回身招呼周景然。

    周景然不紧不慢地跟过来坐下,看着宫月娥扬声跟老板招呼:“郝大爷,来两碗馄饨!”

    “哎,马上好。哟,是你啊,小姑娘。”摊主是个五十多岁的大爷,姓郝,腰上系着洗得发旧但是很干净的白色围裙。

    听到宫月娥的招呼,郝大爷扭身一看,原来是经常来吃馄饨的小姑娘。

    “嗯,郝大爷,你给一个碗里多放点馄饨,我的少放几个。”宫月娥食量小,但是郝大爷粗狂啊,摊子唯一的吃食就是馄饨,唯一的规格就是大碗。

    “好嘞!马上得。”郝大爷掀开锅盖,把数好的馄饨扔进沸腾的水中。

    水汽升腾开来,翻滚的水花夹着一个个小巧似金鱼的馄饨,美味的等候也不过三分钟。

    等馄饨煮好的这三分钟,郝大爷早就在空碗里舀上盐,胡椒粉,少许糖。等馄饨煮好,大笊篱一捞,一多一少分两碗。

    再从一边的锅里舀起奶白色的汤添进碗里,撒上走油虾米,紫菜,蛋饼丝,香菜葱花。

    一碗香喷喷的骨汤馄饨就做得了。

    &nbs



第一百一十四章 心动
    吃完馄饨,两个人都感觉暖呼呼的。周景然付了钱,准备送宫月娥回家,这可都快八点多了,也不知道宫家人急成啥样。

    宫月娥脸蛋红扑扑的,比起刚遇到的时候,气色好了不是一星半点儿。

    心情也好了,走路的脚步不由自主地轻快起来,不过乐极生悲,扯到了腿上的伤,疼得呲牙咧嘴的。

    周景然一切都看在眼里,却又一副啥都没看见的模样。

    宫月娥暗自松口气,她可不愿意人周景然瞅见自己笨笨的样子。

    这姑娘纯属想多了,你最狼狈的时候都是碰上周景然,人早就习惯了。现在怕丢脸,好像稍微晚了点儿。

    站在马路边儿,周景然伸头瞅了瞅,这个点儿还真不好打车。

    要是二端在,肯定无比怀念后来满大街的出租车,还有滴滴打车什么的。

    不过现在是八十年代中期,京城的出租车大多数是特许经营,个体的很少。

    所以这个时间,出租车公司的车基本上都下班儿了。只能等等看有没有个体的啦,轿车,面的不拘,能打到车把身边这个活祖宗送回家就行。

    可惜天不从人愿,没站两分钟,宫月娥又作妖儿了。

    “周三哥,我想去放灯。”宫月娥知道自己有点得寸进尺,可她真不想回家,不想面对那个可恶的女人,以及不给她出气的二哥。

    周景然觉着自己脑门上的血管都跳了跳,真没冤枉她,真是活祖宗。

    不过对上宫月娥可怜巴巴的眼睛,周景然就说不出拒绝的话,即使觉得这姑娘太能折腾了,还是嗯了一声,答应了。

    宫月娥高兴得直想蹦高儿,周三哥可真是个体贴的人啊。

    这误会大的,周景然要知道自己这点助人为乐的精神,已经让他一个铁汉沦为了暖男,估计要扭头就走了。

    不管咋样吧,反正周景然是陪着宫月娥到了溜达到后海边儿上,还真有卖河灯的。

    周景然插着兜儿,看宫月娥左挑右捡的。他真不想说,你俩手拿的不都是一样的灯么有什么可挑的

    不知道自己被腹诽的宫月娥乐不颠儿地挑了一盏她认为做工最精细的河灯,周景然刚想给钱,这姑娘又拿起另一样儿。

    没看周景然的黑脸,宫月娥还举着河灯问周景然:“周三哥,你看这个怎么样”

    你又不拿回家摆着,等下就放河里,顺水飘走了,管它怎么样不怎么样呢

    好吧,男人是不会懂女儿家的这种小心思,小情绪的。

    索性宫月娥也不是真的想听周景然的意见,不过就是想和周景然多多互动。

    挑了两盏河灯,宫月娥这才站起来,周景然麻利儿地掏钱。

    宫月娥在一边看着周景然,心里很喜悦,虽然周三哥话不多,但是人很体贴呢。

    感谢周景然长年累月的没啥表情,这张脸隐藏住了很多情绪!

    如果换一个表情丰富的人,此刻他的眉头一定是紧紧皱着的,一脸的絮烦。

    感谢面瘫!

    来到水边,月光倒是把水面照得挺亮,并不乌漆嘛黑的。

    河面上零零星星飘着一些河灯,这个年月玩文艺,玩情调的人还不像后来那么多。基本上放河灯都是祈福,祝愿之类的。

    周景然帮宫月娥把河灯点上,就默默退到了一边。

    宫月娥心里又是一暖,今天周景然不管情愿不情愿吧,做的一切都在宫月娥心里怒刷了一把好感度。

    把两盏河灯都放到水面上,看着它们逡巡了一下,然后缓缓飘向下游。

    宫月娥闭上眼睛,双手合十,在心里默默诉说。

    “姥姥,妈妈,我很想你们,我真不愿意你们这么早就离开我,留



第一百一十五章 希望的田野上
    在东北的广大农村,九月开始,人们就进入了一个忙碌而又喜悦的阶段。随着秋天的到来,地里的农作物接二连三的成熟,等待着辛勤劳作的人们,去收获自己劳动的果实。

    付出就有收获,爷爷常说,庄稼是不会糊弄人的。你出多大力气,等到收获的时候,就能获得多少收成。

    梨树屯的黑土地,蕴藏着巨大的生机和活力。本山大叔有个小品里不是唱过嘛土地是妈,劳动是爹,你种啥,啥就往出结。

    九月到十月,这两个月,家家户户都忙着收成。玉米,地瓜,花生,高粱,大豆,过完中秋老老少少,田间地头,都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学校放学早,型子就带着二端拎着他俩自己的小筐,上地里帮忙。

    拔完的花生地,有许多漏网之鱼,小兄妹俩一边唠嗑,一边捡落下的花生。然后跟着爷爷,坐在爷爷的带车子上,一起回家。

    收完花生,又收地瓜。兄妹俩照旧帮着捡地瓜,把大的,没受伤的挑到一个筐里。碰伤了的挑到一个框里,另外那些小地瓜崽儿也挑出来。

    没受伤的放到地窖里储藏,可以慢慢吃。受伤的先吃,还可以馏粉条。小地瓜崽儿,奶奶会烀熟了,然后放在太阳下晒成地瓜干,到冬天就成了零嘴儿,又有嚼劲,又甘甜。

    这种地瓜干,可比二端长大后吃的那种商店里卖的好吃一百倍。纯天然,绿色食品。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农村人真的比城里人幸福多了。别说城里头想吃啥都能买到,有些东西,真的是有钱也买不到的。

    种高粱的时候,爷爷还会疼爱孩子的种下一垄甜杆儿。甜杆儿学名叫糖高粱,和高粱一样也能产粮食,不过甜杆儿顾名思义,精华在于高粱杆。和甘蔗一样,剥皮之后嚼里面的芯儿,甜得很。

    这也算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零嘴儿啦,只吃的时候要格外小心,不要剥皮的时候割伤了手。

    从前日子艰苦的时候,人们是不太会舍得在黄豆没有完全成熟之前,撸毛豆回家吃的。

    不过日子好了,不少人家都开始撸毛豆,回家煮熟了当个凉菜零嘴啥的。当然,还是要留下几垄等秋天打黄豆。

    收黄豆的时机很重要,要等太阳把豆荚晒干变色了,尽快收割。否则若是收晚了,秋天的日头可就把成熟的豆荚晒炸了,豆子可就落到地里去了。

    爷爷这种老把式,自然是熟知土地的各种信号,每天上地里转转,掐算着日子,起个大早,在露水过后收割大豆。

    自然,二端和哥哥继续捡漏儿,总会有一些豆荚被晒爆,所以地里还是会散落一些黄豆,捡起来,也够磨一板豆腐的呢。

    因为大姨开了豆腐坊,所以周家种的大豆比较多,都是收了之后供给豆腐坊的。而且爸爸也帮着在屯子里收大豆,这样屯子里的人在家门口就把大豆卖掉了,省老鼻子事儿了。

    东北黑土地里产的大豆,那磨出来的豆腐,空嘴都能吃一块,香得要命。

    奶奶和妈妈做饭的时候,会用嫩嫩的小葱拌豆腐,加上自家下的大酱,再来一碗高粱米水饭,二端这小肚皮都能造一大碗。

    等到吃过了好几茬嫩苞米之后,老苞米就剩在苞米杆子上了,等待着老少爷们儿一棒一棒地掰下来,运回家。

    二端特别喜欢秋天的梨树屯,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挂着苞米,剥了皮悬挂起来风干。这种天然的装饰,充满了浓郁的田园气息。

    等风干的差不多了,还要用高粱杆围一个圆形的栈子,把黄澄澄的苞米棒码在里面储存。

    二端小时候经常淘气的和哥哥一起爬到苞米栈子里玩,像一个碉堡。

    脱粒之后的苞米,可以磨成苞米碴子,也可以磨成粉,贴饼子,蒸饽饽。当



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舅
    等梨树屯的新大米下来了,周景林早早准备了五十斤,用自行车着送到老丈人家。

    东北的大米全国有名,珍珠米软润可爱,蒸出来的大米饭,q弹有嚼劲;熬煮出的粥,黏稠有营养。

    所以,孝顺的二女婿自然第一时间就得让老丈人老丈母娘吃上新米啦。

    二端也跟着爸爸一起来的,她还要去舅姥姥家上课。

    不过今儿一进楚家的小院儿,二端就瞅见了一个略微眼熟的人。

    姥姥拉着二端让叫人:“端端,还记得你三舅不”

    二端大眼睛眨了眨,想起来了,她三舅,做了人家上门女婿的三舅。

    “三舅好!”二端脆生地叫了人。

    三舅笑着答应,又和卸完大米的周景林打了招呼。

    周景林挺意外,要说三个大舅哥儿,这个三哥他最不熟悉。

    这家里读书最多的两个人就是这位三哥和小妹了。要说这位三哥脑瓜好使得很,当年因为楚文治被打成右pai,他只能选择去煤矿当矿工。

    这是最危险,最艰苦的工作,但凡家里有点能耐的都不会干这行。基本上矿工都是农村招上来的,而三哥楚睿夋一个城镇户口的小伙子,也无奈的成为了一名矿工。
1...3132333435...31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