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六零年代好家庭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早睡要长高

    粮食够吃,那么就不用拼死拼活的挣公分了。

    刘婆子得了儿子儿媳的嘱咐,老老实实的在家歇着,平常除了养养菜地,带带小孙子,就剩孵小鸡这活。

    说起孵小鸡,这也不是谁家都能孵出来的,毕竟这个时候的技术没有现代那般儿先进,连恒温控制器都能研究出来。

    眼下这个年代,就连一根普通的温度计在农家都找不到的,在这个情况下,还要用最古老的水温孵化法孵小鸡,只能说艰苦重重。

    孵小鸡正常需要21天左右,以前的时候,不少人家就因为抱窝的母鸡抱了十多天就撂挑子气的要死要活。

    自己想接着用水孵也因温度或高或低导致鸡蛋没孵出来,甚至直接出现死蛋,白白的浪费了时间不说,还亏了不少能卖钱的鸡蛋。

    要知道这个年代,并不是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出来的,因着大部分的人家为了节省粮食,家里只养母鸡不养公鸡。

    母鸡没受孕,下的鸡蛋里边就没有受精卵,不能孵出小鸡。

    为了能换孵出小鸡的鸡蛋,最起码要两个换一个,有的甚至要三个换一个,可想而知,一次抱窝失败需要浪费多少鸡蛋,那可都是白花花的钱啊。

    这时候,刘婆子那神乎其神的孵小鸡手艺就显了出来,村里人不傻,多花两个鸡蛋就能换回来一个活蹦乱跳的小鸡仔,谁还愿意自己动手。

    就为了省下两个鸡蛋,还不一定能孵出来,又不是傻,不仅费力不讨好不说,还白白损失了不少鸡蛋。

    也因这样,刘婆子平均每年一次的孵小鸡变成了一年两次,有的火爆时候,甚至要一年三次。

    春天一次秋天一次是固定的,到了这个时候,就连不少的外村人也会跑过来凑热闹,这些人家生怕去的晚了就没了孵蛋名额。

    袁丽眼下正好赶上了春天这波儿,为了自家早日吃上鸡蛋,她这次怎么着也得把小鸡仔抱回来。

    出了门一路沿着西走,袁丽挎着篮筐,扶着肚子,头一次认真观察着周家村的房屋建设。

    周家村的房屋呈长条行分布,村民具是依山而建的房子,村落一面环山,一面榜水,算得上世外桃源之地。

    可见当年周家村的先祖们选地的眼光还是有的。

    这时候,村民们住的大部分都是用黄泥和的泥胚房,极少数家




第十八章 村西口刘家(2)
    “唉,妹子你不知道,咱家是实在人,我可知道隔壁村子的郭婆子还有草甸儿张婆子,现在都涨到一个小鸡都换五个鸡蛋嘞,咱家还四个换一个,就这,还有人嫌弃咱家心黑呢”丁桂英想起什么,转头跟袁丽顺嘴抱怨两句。

    丁桂英也没指望袁丽说啥,就是想起之前的事,心里憋得慌,想着发泄一下。

    袁丽听后,面上神色不动,心里转了个弯,瞬间儿想到一个好主意。

    哎呦!没准办成了之后,还是条发家致富的财路呢。

    眼含笑意,转手挎着丁桂英粗壮的手臂,袁丽小声说道,“嫂子,别听她们胡说,我刘婶子可是实诚人,光是为了孵这些儿小鸡吃多少苦,四个换一个,一点儿都不多,这还是因为我刘婶子想为国家做贡献,学习共产精神,要我们大家一个同志价呢”

    丁桂英头一次听到这言论,直接惊到。

    “哎妹子这话咋讲”

    不就是孵个鸡蛋咋还能扯到国家的层面上去

    袁丽笑着解释,“嫂子,咱家孵小鸡,小鸡下鸡蛋,鸡蛋都去了哪了”

    丁桂英瞅着袁丽,道,“自然是卖给供销社了”心想鸡蛋又不能自家贩卖,不卖给供销社,还能咋的。

    袁丽表情神秘,又道,“那嫂子可知,鸡蛋卖给供销社后,又去了哪”

    丁桂英不明所以,“自然是被城里人买回去了”

    说到这里,丁桂英就气的愤愤不平,她可是托人打听过了,从供销社收上去的鸡蛋,拿到城里的百货商店,转个身就要卖到七分钱一个,足足比供销社贵了两倍。

    哎呦!丁桂英立马想到了他们家就孵小鸡的时候。

    每次最少都能换400鸡蛋,还不算特意跑到他们家里换种蛋的,这么算下,他们家一趟下来,里里外外就赔了能有十多块钱,多出来的这钱都够给他们一家四口做好几身衣服嘞。

    何况,这还只是一次的价,要知道他们家一年最少两次呢。

    天杀的呦!丁桂英心口疼,眼下表情厌厌的,她都恨不得自己扛着这些儿鸡蛋拿到县城去卖。

    可惜投机倒把的罪名太严重,丁桂英一家没这个胆子,只能忍着心疼将这些儿鸡蛋送去供销社。

    就这样,村子里的人家还嫌弃他们换鸡蛋换的多呢!

    她呸!都快赔死了好不!

    眼瞅着丁桂英陷进去了,袁丽连忙开口,“嫂子,你这思想觉悟太低,鸡蛋可是不是给城里人买去吃嘞,这是为了国家做贡献,卖给供销社的鸡蛋,就是咱们送给城里同志补营养的,城里的同志补充好营养,自然能卖力气干活,活干的好,不就是报效国家了”

    “嗯”丁桂英迷茫,看着身边的袁丽,懵的不行。

    嗯还有这个说法

    袁丽咬牙,猛的一拍手臂,将丁桂英拍个机灵儿,连忙拉着对方压低声音道:“就是报效国家,嫂子你好好想想,是不是我说的这里理,我们同刘婶子换的鸡蛋,是不是上交国家,都是为国家做贡献,要我说,鸡蛋必须的换,咱儿老百姓,咋能贪国家的鸡蛋……”

    不管之前袁丽怎么白活,但最后一句话算是说到了丁桂英心坎上了。

    哎呦,丁桂英仔细一想,管它什么弯弯绕绕,可不就是这个理!

    想起之前那些儿,那些儿一天天的竟想便宜的人家,可真是不要脸。

    他们老刘家收鸡蛋,不是为了自己,都是为了国家做贡献,国家的鸡蛋他们咋能昧着良心贪下来。

    丁桂英终于想到了一个能够怼上那些儿的话头。

    虽然她一个没见过啥大世面的农村妇女,听这些儿圈圈绕绕的话有些儿懵,但这并不重要,她只记住了一句话,那就是他们刘家收的鸡蛋,都是国家的。

    这么一想,丁桂英心里徒然轻松起来,想着等袁丽妹子走了,她一定要将这话好好和她妈说说,他们家收上来的鸡蛋,一个子都不能少,都得卖给供销社上交国家做贡献儿。

    丁桂英对袁丽笑得更真诚了,袁丽能明显感觉出来对方对自己的真心,自



第十九章 村西口刘家(3)
    显然,袁丽说的话,听得刘婆子很是满意,就连那双时刻都透漏着精明的眸子,看向袁丽的时候都软了几分,“嗨,侄女儿这话说的怕是抬我老婆子的脸了,孵小鸡不过是一门不入流的小手艺,哪能在整个红旗镇比”刘婆子的脸有些儿微红,袁丽将其看在眼里,脸上笑得顿时更深。

    “咋不能,婶子你这话可是说错了,您看看周围的村子,怕就是连五换一的郭婆子和张婆子,也没婶子您这么大的名声,好家伙,一听说您要孵小鸡,周围村里还有谁家不跑到婶子家里换的,若是真有比婶子手艺好的,他们为啥还要多跑几步路费事,您看看,是不是侄女儿说的这个理”

    袁丽是从现代过来的,在现代社会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见人说人话的本事那是炉火纯青,对上眼前这个一辈子怕是没出过县城的老太太,还不手到擒来。

    果然,袁丽这话一出,刘婆子立刻沉思起来,心里越是琢磨,就越觉的袁丽说的没错。

    哎呦喂,想到自己居然在全镇出了名,刘婆子心里那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蓬勃而出,原本只当孵小鸡是能赚两个钱的小玩意,没想到这手艺带给了她这么大的名气。

    这个时候的人,都是缺乏自信的,刘婆子在袁丽的鼓励下,知道自己孵小鸡的手艺如何如何高超之后,心里顿时多了几分底气,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变得不一样了。

    没错,但凡到了她孵小鸡的时候,周围村子的村民不说全来,那也得至少过来一半儿。

    那这些儿人证明什么还不是证明自己这孵小鸡的手艺厉害,最起码比什么郭婆子张婆子厉害,他们可不是奔着自己的手艺来的吗不然他们为啥不在自家村子那里孵小鸡。

    孵小鸡是他们老刘家祖传的手艺,到了刘文茹这一辈,他们家没有男孩,只有几个妹妹,她爹一看他们家眼瞅着要绝户,最后不得不招了一个上门女婿,只不过在这之前,她爹还是将孵小鸡的手艺交给了她们姐几个,刘婆子也算的上带着手艺嫁到周家村的。

    前些年刘婆子丧偶,家里就她一个劳动力,一天到晚的忙着养活儿子也没顾得上孵小鸡,只不过这两年儿子娶妻生子,日子过得还算满意,她老了干不动了,这才将孵小鸡的手艺捡了起来。

    前两年闹得凶的时候,养鸡也没被霍霍的多严重,除了大炼钢的时候薅鸡毛用去拉风箱惨了点儿。

    最后村民受到上级鼓舞,养鸡不算反革命,有来有往,孵小鸡的生意就红火了起来。

    “…婶子,婶子……”袁丽看到刘婆子不说话,连忙伸手喊了喊对方。

    哎别是她说的太过,刘婆子接受不了吓着了。

    “……嗯”刘婆子回过神儿来,看着身旁望着自己,满脸担忧的袁丽,这才恍然自己半天没说话了。

    “老婆子没事,就是有些晃着了,侄女儿你也别站着了,快过来坐”刘婆子一脸如沐春风,就连看向袁丽鼓起来的肚子时,都多了几分慈爱。

    袁丽笑笑,心里直打着突突,想着还是先撤为妙,“婶子,我就不坐了,您要是没啥事的话,侄女儿就先回去了,家里还有一堆事没忙完,等侄女有空的,一定来看婶子,到时候咱们好好唠唠嗑”

    “哈哈,行,乖侄女你就放心吧,你在过一个月过来那就行,婶子保证给你的小鸡仔都是活蹦乱跳的”刘婆子拍了拍自己的胸脯,露出豁儿齿的牙,笑得一脸和气。

    “那可真是谢谢婶子,有婶子这句话放着,侄女我就不管了,侄女不是啥外人,婶子就不用特意起来送了”

    &nb



第二十章 山上
    周和睦给周氏姐弟指的那条路是周围村民平日里都爱走的地方,那条路上的松柏多,地面上已经落满了厚厚的一层松针。

    干枯的松针里含着油脂,是冬日里家里是引火的常用材料。

    这时候,一匣子火柴卖五分钱一包,质量还不好,用的木棍易折不说,火柴上的包衣还少。

    若是引一次火多用了两根,也够让人心疼的。

    为了节约成本,大部分村民平日里都会时不时的往小舟山跑一趟,到时候背一篓的松针回去晾干引火,松针容易燃烧,比一般儿的干木条要好用的多。

    两小人点头同意,出门之前他们两个就被袁丽嘱咐了,眼下到了山上,两人更没有打猎意图。

    实际上,安安静静的篓两背篓松针回去也不错。

    现实又不是小说,他们作为普通的人,没啥主角待遇,像是什么上山就有野鸡野兔往过扑,随身摔一跤就挖到棒槌,那太玄幻了。

    他们姐弟上山之前已经小声嘀咕过,与其有这功夫做梦,他们还不如帮妈多干点儿活。

    “行了,我先去别处看看,一会儿回来咱就回家”

    周和睦将身上的背篓往背上颠了颠,反手把里边磨的锋利的镰刀抽了出来,对姐弟两招了招手,周和睦弯腰,一边砍着用来编织背篓的篾条,一边向着更为陡峭山间走去。

    篾条,指的是用来编背篓或者花篓的统称。

    一般儿指的是花竹或青竹,但周家村不是蜀中那种盛产竹子的地方,所以周和睦砍下来的篾条,都是一些儿韧性不错的荆条儿。

    像是其它的榆树条儿和洋槐条儿也行,不过韧性没有荆条儿好。

    荆条儿长不高的,笔直的一根根竖立在山间地面,偶尔出现几个分叉也不影响大局。

    荆条儿的韧性足,等泡了水抽条之后,就能编成背篓或者小玩意留着自家用。

    木条儿制品耐用的久,这个时候不兴小商小贩这种个体户,“投机倒把”的名声扣在头上那就是反革命,批斗,拽飞机都避免不了。

    不能拿出去卖,村民们自家用的有限,所以像这种荆条儿,山间有很多,基本都没人割。

    周和睦专门挑韧性好的割,反正拿回去编好了还能扔在媳妇的集装箱里,有这个屏蔽器在,到时候去城里晃悠一圈,没准还能给家里添一个进项。

    一边砍一边搂,等怀里差不多搂满一抱后,周和睦放下手里的镰刀,咬开棉袄上头的纽扣,低头从棉袄内兜里掏出了一根麻绳,使劲儿拧了拧,又将怀里的荆条儿捆成一团放进背篓。

    周和睦割的荆条儿都能有一人高,约莫小孩拇指粗细,条形笔直流畅,正适合编一些儿小玩意。

    回来的路上,周和睦找到了一片不小的榛子树林。

    不过榛子树上的榛子都不知去了哪里,只剩下光秃秃的榛子树直挺挺的杵在山间。

    榛子树同核桃,扁桃,腰果树一起并称世界四大干果树,而且榛子不仅可以实用,还能用来榨油。

    眼下这年月,国家没啥好的榨油方法,人民吃油艰难,不仅要油票不说,哪怕是城里的人,好一点儿的每个月半斤,差一点的只有二三两,二三两的油,连纱布都浸不满。

    乡下人更惨,一到头也只能分几斤不好菜籽油,像能炸出豆油的黄豆,全都的交到粮管所,最后进了城里人的嘴。

    所以说,这个时候农村城镇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大部分的农村人都以成为城里人,吃上商品粮为奋斗目标,那些儿稍有姿色的农村姑娘,做梦都想嫁给城里人,然后一步登天。

    望着眼前的榛子树,周和睦突然发现了一条不错的路,看着眼前的榛子树还挺多,或许可以的话,他们村子日后可以尝试一下自己制油

    嗯,还是等过一阵儿再说吧。

    无比庆幸自己穿越前看了很多杂书,周和睦又从眼前的榛子树联想到了一种价值高,又营养丰富的蘑菇,榛蘑。

    说到榛蘑,可不是榛蘑本身滑嫩爽口、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缘故,而是源于东北最有名的一道榛蘑炖小鸡的菜品。

    周和睦前世的时候有幸去东北考察一次,在老乡家里吃到了这道盛名已久的菜品,那味道真是绕梁三日余音不绝。

    就是现在想起来,周和睦都控制不住的唾液腺发达,不能想不能想,再想就控制不住咽口水。
1...45678...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