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华娱之星世纪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紫塞看门人

    “好的!大哥,咱们不找人给《集结号》找点麻烦吗”

    “没有必要,而且太扎眼了。同一档期上映的电影只有我们有理由这样做。你就按我说的做,在宣传上做点文章。我亲自和院线公司那边交涉一下。看看能不能让《墨攻》的排片保持在30%左右。大不了咱们降低几个点的分成比例给他们。”

    王中钧也是肉疼不已地说道。

    “大哥,这样做咱们损失有点大吧,这可是好几百万呢!”

    王中垒着急地道。

    “韩国那边有安圣基和崔始源,不用咱们担心。可是其他地区的外埠票房不行,为了后面的外埠票房能多卖点,这点损失也就受着吧!”

    内地的票房高一点,外埠的票房也就能更高一些,这是相辅相成。

    从港片时代开始,中国电影的外埠票房就是这个样子。

    本埠的票房卖座,外埠的成绩也就更好。

    本埠的票房扑街了,那外埠的观众也不会有太大兴趣。

    事实上,好莱坞电影也是如此。

    没有良好的北美票房数据,海外票房也好




第三百七十一章 《新闻联播》的影响力
    你要说一年里面哪个电视节目的观看人数最多,恐怕有不少人会脱口而出——春节联欢晚会。

    那么在中国还有什么节目可以和巅峰时期的春晚在收视人数上一较高低

    我想答案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每晚固定在19:00播出的《新闻联播》。

    自1978年1月1日首次播出起,《新闻联播》就是中华大地上每天固定收看人数最多的节目。

    在这里多说一句,《新闻联播》的第一任主持人就是赵中翔老师。

    就是那个主持了《动物世界》的赵中翔,并且还留下了那句经典的台词“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又到了交配的季节!公海龟趴在了母海龟的身上,发出了酣畅的声音!!!”

    此后的几十年间,《新闻联播》也一直起到了一个将国家的大政方针、民生大事、国外要闻等各类新闻传播开来的作用。

    官员看《新闻联播》,是因为《新闻联播》播放内容的政策指向性很强,对于官员的领会上级精神、具体施政有所帮助。

    企业家看《新闻联播》,也是因为《新闻联播》对国家政策的第一手传递,在中国的体制内,官方透漏的一点信息都可能影响会到企业投资的最终结果。

    平头老百姓也看《新闻联播》,他们主要是关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政策变化。

    得益于这方面的影响力,虽然《新闻联播》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是观看的人数一直都是所有节目中最多的。

    全国统计一下,观看人数怎么也有个几亿人。

    有了这样庞大的收视人群,自然也就拥有了极佳的经济效益。

    标王广告就是《新闻联播》经济效益的最典型案例。

    现在看起来《集结号》可能也会是借《新闻联播》成功营销的又一经典案例。

    在12月2日的报道《集结号》的那期《新闻联播》播出以后,很多中老年观众也纷纷走进了电影院,这些人也是《新闻联播》的主要收视人群。

    到底是怎样的一部电影,才能让《新闻联播》给出了这样的评价:《集结号》这部电影告诉人们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不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不经过牺牲,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他们又怎么能不进电影院去一看究竟呢!

    乔含章之前的动作电影风格本来就比较适合年轻人观看。

    像胡戈、鄧朝等人的粉丝也都集中在年轻人当中。

    因此,《集结号》之前虽然整出了“百位老兵观影”活动这样的新闻,但是前来观看的观众还是30岁以下这个年龄段的居多。

    中老年观众走进电影院的效果就很直观的体现在《集结号》第二天的票房之上。

    12月3日,《集结号》的单日票房再创新高,刷下了3361万。

    首周末三天,《集结号》的累计票房就超过了8000万。

    这个数字也从《无极》的手中夺走了国产电影首周末票房纪录。

    陈恺哥的《无极》虽然被人喷得很惨,但是上映初期还是拿到了不少华语电影影史纪录的。

    也就是后来的口碑太差,要不然打破《英雄》的2.5亿的总票房纪录也是有可能的。

    现在看起来,轮到《集结号》开始向《英雄》的纪录发起了新一轮的冲锋。

    超高的票房,良好的口碑,还有《新闻联播》报道的影响力余波。

    三者的共同作用下,越来越多的观众选择进入电影院观看《集结号》。

    12月4日,星期一,《集结号》的单日票房是2151万,36%的跌幅已经和优于其他电影的表现了。

    其他电影的单日票房总和才不到400万,《集结号》占据了大盘的85%以上。

    &n



第三百七十二章 大师,要不起
    《下一站,大师》,这篇报道是网翼娱乐新闻在12月7日的头条,出自知名影评人文小白之手。

    并且开始在网络上扩散开来。

    倒是没想到,居然有人给乔含章直接安上了这么一个名头。

    这到底是算捧杀呢!还是捧杀呢!

    看样子有人明着黑《集结号》不成,开始玩起其他阴招了。

    这种报道内容,随便找个有点名气枪手就行,成本不高,而且好用。

    而且还是网络媒体出手,利用越来越发达的互联网传媒扩散。

    当然了,也不排除大部分比较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还是有些节操的,不愿意报道这种看起来就很耸人听闻的内容。

    八卦小报不介意,可是他们的公信力太小,影响也不够大。

    对于这种糖衣炮弹,当然必须及时做出回应。

    你要是不应这一茬儿,也许明天他们就敢写出乔含章自认成就一代电影大师之类更加惊悚的文章。

    乔含章都懒得去查究竟是谁,毕竟这种手段还算是比较守规矩。

    不像当年华仪兄弟他们直接搞你的片源那么出格,甚至违法。

    反正出手的估计就那么几家,华仪兄弟的王家哥俩可能性最大。

    谁让他们哥俩天生一张嘲讽脸,今年还因为张寒羽过档又添了新仇。

    当然了,新画面的张卫平也很有可能,毕竟还有一周时间《满城尽带黄金甲》就要上映了。

    搞乔含章这么一下也是合情合理。

    或者还有其他几个红眼病的可能性,乔含章也懒得探寻其中的真相了。

    这件事情不算多大,也很好解决。

    乔含章直接在yy的个人博客上写了一篇长文,同时还将这篇文章在易迅门户网站的娱乐版上发表。

    这顶高帽子,乔含章表示年轻人还受不起。

    “7日一大早,有个朋友专门打电话过来打趣我,‘小乔,听说你小子一不小心混成大师了,什么时间提携兄弟一把吧!’

    我当时就有点懵,大师这一说法从何而来,难道是电影发行公司的宣传人员自作主张,没有通知自己就搞了个大新闻

    结果一看报道原来是某位影评人朋友为我捧场,顿时就有一些受宠若惊。

    《集结号》这部电影还算是拍得不错,这个有票房作为证据,有大量普通观众的称赞作为底气,甚至于影评人群体给出的评价也是我从影以来最好的。

    对于这个成绩,我个人还是有以点窃喜的,也认为自己算是交出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成绩单。

    所以当下我就去照了照镜子,看看自己是不是变帅了。

    结果发现和平时没有什么变化,甚至眼角还有一点眼屎。

    然后我就从飘飘然里清醒了过来。

    大师,你还差得远!

    作为一个只拍了四部电影,还没有拿到什么足够有影响力电影奖项的年轻人,我是必然没有什么资格去触碰大师这顶桂冠的。

    在我看来,所谓大师,那必须是在本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享有盛誉的人才能得到的尊称。

    而且在现如今这个年代,我想象不到有多少人能获得大师这个称号。

    至少就目前来看,最近二十年无疑是一个缺少大师的年代。

    不独是中国这样,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好像也没有诞生什么新的艺术大师。

    也许科学技术领域的大师依然层出不穷,但那个不是我的专业,我也就不予评论了。

    文学艺术领域的大师变少了,我觉得是因为社会节奏的加快让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所以产生艺术大师的土壤发生了变化。

    也许在当今这个时代的大潮中,那些具有天才思维的人们还没有找到什么方法去拨开笼罩在大师这座高峰上道路上的迷雾。

    或者说大师们依旧能创作出一些意义深邃的佳作,但是大家没有像以前那么充裕的时间去体味其内涵了。

    再具体到电影这个领域,也是如此。

    也许有人会说好莱坞那边的电影大师有



第三百七十三章 即将突破的2.5亿
    有关乔含章是不是已经成为电影大师的这场讨论还没来得及展开,就已经结束了。

    连乔含章本人都露面表态了,这个问题可以等过上几十年之后再说。

    那么那些一贯没有节操的媒体也不好意思继续往人家的头上戴这顶高帽子。

    要知道强按下去的牛头往往是不饮水的。

    既然乔含章没有昏了头,反应的这么及时,那么他们也就没必要继续尝试引导观众了。

    不过关于电影大师的话题却没有平息下去了下去。

    有不少网友顺势开始谈论起中国内地近几十年中的知名导演,看看在他们之中有谁可以称作是电影大师一级的人物。

    影迷们为了支持自己心目牛逼的导演更是在天涯社区上炒了个不可开交。

    好几天的时间里,各方影迷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能说服谁。

    易迅门户网站还趁着这一波热度在娱乐版页面发起了一个投票,将内地绝大多数的知名导演都罗列其中。

    经过了五天时间的投票,最终票选出了四位大导演来。

    第三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谢缙、谢铁郦以及第五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老谋子、陈恺哥都榜上有名。

    这几位导演的电影大师之名还是得到了大部分影迷朋友的认可。

    无论从资历还是奖项上,他们四个人都是无可挑剔。

    两位第三代的老前辈自不必多说,他们的执导生涯可以说是就是新中国的电影发展史的写照。

    《红色娘子军》、《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鸦片战争》、《早春二月》、《智取威虎山》、《海霞》等作品可以说都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第五代导演更是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正是从他们这一代导演开始,中国导演的电影作品开始真正在国际上获得影响力。

    欧洲的三大国际电影节上频频出现中团的身影。

    《红高粱》、《活着》、《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黄土地》、《霸王别姬》等作品放在十几年后也是堪称经典的作品。

    金棕榈、金熊、金狮等代表欧洲电影界最高荣誉的奖项,他们这批第五代导演可以说是拿了一个遍。

    当然了,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

    老谋子和陈恺哥后期如《三枪》、《道士下山》之类的佳作还没有影子。

    有那么几年,这两位大导演几乎就是全网黑,被人骂了个狗血淋头。

    要是换在那个时候,他们两个入选的争议性肯定要大得多。

    按道理说,第三代和第五代之间还有第四代导演这个群体。

    奈何他们是往前比不了第三代的资历,往后又比不了第五代的奖项。

    吴天铭、谢飛等第四代导演作品在影迷中的影响力也不如这两代广泛。

    所以第四代导演没有入选这个榜单也没有多少网友为他们抱屈。

    毕竟影响力更大,且同为内地三大导演的冯钢炮,也没有进入这份榜单。

    这个年代的人们还是很看重奖项的份量。

    像冯钢炮这样一直走商业路线的导演,不仅没有得到主流媒体认可,就连影迷也不看好他的地位。

    虽然他的商业电影得到了很多影迷的喜爱,但是大多数影迷都不认为一个一直在玩喜剧的导演能被称为一代大师。

    詹姆斯卡梅隆之所以能被称为电影大师,也不能说没有奥斯卡金像奖的加持。

    没有那艘横扫了1998年奥斯卡的大船,卡车司机也许在影史上的地位也就是一个大号的迈克尔贝。

    难怪后来的冯钢炮是一门心思想往文艺方向走。

    虽然冯大导演长




第三百七十四章 新画面的应对
    12月13日,新画面影业公司的董事长办公室。
1...120121122123124...1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