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五味酒
李隆基气运丹田,振声说道:“既然杨国忠不肯下评判,那朕就替他下个评判,今日演武,神武军胜出,右领军卫、左武卫、龙武军大败!”
说了一句大败,李隆基似乎还意尤不足,又加重了语气。
“大败!大败啊!”
三声大败,李隆基的声音竟颤抖了,老眼里竟溢出了浑浊的泪水。
“圣人,圣人莫要自伤……”
距离李隆基最近的高力士一直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见天子情绪激动,便赶忙低声劝着。年过古稀的老人最忌讳情绪大起大落,何况李隆基还不是普通的老人,他是一肩挑起天下的天子,万一有个好歹,那就是天崩地裂的大祸啊!
奈何,李隆基的情绪却骤然间如决堤之水,汹涌而出,连日以来憋闷在胸中的愤怒、失望、委屈、恐惧……各种情绪一股脑的都涌了出来。
今日杨国忠的惨败,不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李隆基再也忍不住,放声痛哭起来。
百官们此时也发觉了天子的异常,直到听见天子哭泣之声,便再也坐不住了,呼呼啦啦跪倒了一大片,有心劝慰一番,却又都不知道该从何入手,只能同声机械的回应着。
“臣等死罪,臣等死罪……”
主辱臣死,天子当众痛哭,如何能不使这些重臣们如芒刺在背
杨国忠更是吓的身子抖如筛糠,自以为摸透了天子心思的他,此时也心乱如麻,不知天子究竟心里究竟存了何种想法,只能和其他人一样不断的叩首,再叩首!
天子的情绪失控,亦如六月的雷雨一般,来的快,去的也快。片刻功夫,李隆基便收住了声音。
高力士则一直手忙脚乱的在李隆基身后又是捶背,又是轻轻摩挲着,防止老迈的天子哭叉了气。见天子收住了哭声,他又转忧为喜,连忙小声道:
“圣人,请随奴婢到胡床上歇息一阵!”
李隆基默许点头,便跟着高力士到胡床上去半躺了下来,刚刚闭上眼睛,却听礼官大声唱道:
“中书门下同三
第一百七十一章:天子厌张韩
禁苑的演武高调开场,却以令人目眩的方式结局。当今天子最宠信的两个人,杨国忠与陈玄礼丢尽了脸面,并向世人展示了他们极尽无能的一面。
杨国忠身为整场演武的“唐军”指挥者却使数万大军在数千“叛军”面前弄的灰头土脸,甚至连本人都在演武中成为了对方的俘虏。
原本毫无悬念必胜的一次模拟对抗,竟然就让扮作“叛贼”的神武军硬生生的将局面扳了回来。在啧啧感叹的同时,官员们也再次对秦晋其人加深了用兵如鬼神般的印象。只是却忘了,在他们眼里俨然已经是赳赳武夫的秦晋,却还是天宝十三载的进士及第。
天子李隆基当晚并没有申斥杨国忠与陈玄礼,但一道勒其闭门修养的敕令,却让所有知悉内情的人都有了一种预感。那就是杨国忠的复相之路已经在一夜之间变得渺茫无比,而此前荣宠四十余载长盛不衰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怕是也很难迈过去面前的这道坎了!
“圣人,圣人慢些走,外面风大,别浸了身子!”
高力士一溜小跑的跟在李隆基身后,两个人虽然都已经年逾古稀,但很显然,李隆基的体制要胜过其一筹。
不过李隆基却并没有因为高力士的劝告而放慢速度,出了寝殿,满头的大汗已经被渐起的北风吹干,整个人却还仍旧沉浸在刚刚的颠鸾倒凤与腾云驾雾之中。
贵妃那丰腴白嫩的身体,让他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几乎就忘了昨日便定下于寅时初刻召集宰相们于勤政楼议事。
现在已经到了寅末时分,李隆基年岁渐高以后虽然长长罢朝,但却甚少食言于臣下,今日的一时放纵之举万一被史官记录书中,却不知又要在后世留下个什么样的名声了。
因此,李隆基在疾步赶路的同时,身心也迅速从愉悦的巅峰跌落至抑郁失落的谷底。
相比眼前的现实,对他而言则更重视身后的名声,安禄山反贼已经使他原本完美的帝王人生添上了永不可抹去的耻辱一笔,便更不能再让后世的史家们抓住这些原本无足轻重的生活细节来大做文章。
步入勤政楼,果见政事堂的几位宰相正身端坐。居于右者,乃是中书令韦见素,相左依次是门下侍中魏方进,门下侍郎崔光远,以及面色仍显苍白的高仙芝。
原本,这其中也会有杨国忠的位置,但他太不争气了,一日之间竟将李隆基曾给予了厚望的新军毁于一旦。尽管三万多人最后又重新收拢,但这将像覆水难收一般,曾经被吓破胆过的军队,再怎么打造也众将是圈里待宰的猪狗。
不但如此,这支原本可以成为朝廷中流砥柱,杨国忠晋身政绩的人马,也在一夜之间成了朝廷的包袱、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能轻易遣散的根本原因,这么多多征募的丁壮一旦就地遣散,将会为地方治安带来噩梦一样的灾难。
府兵制盛行的时代,朝廷便完全不必有此种忧虑。因为一切兵员的分配提调,自有各地的折冲府负责。而在废除了行将就木的府兵制以后,朝廷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兵制能够取而代之,便也为庞大的帝国带来了严重烦恼乃至是后遗症。
而这一点,在取消府兵制的十几年时间里,已经日渐突显出来。
国难思良才,李隆基只苦于找不到一个可以替他拨云见雾的人选,他扫视了殿中四位宰相,从韦见素到高仙芝,他们都有某一样过人的能力,但却不是那种可以定国安邦,开创先河的大才。
换句话说,李隆基君临天下四十余载,提拔重用的都是些守成之臣,而现在他所需要的却是极富 冒险精神的开拓进取之辈!
然则,此等人物毕竟可遇而不可求,像商鞅、吴起那种大才,毕竟是千年难得一遇的。
李隆基叹了口气,从容落座。
“昨日演武,政事堂可有了定论”
韦见素欠身道:“以臣之见,‘三军’虽然狼狈,但神武军也同样没能取胜,若非圣人叫停,结局尚未可知。不如便判双方打和,圣人以为如何”
这也是韦见素一贯的风格,但凡政务涉及牵扯到各方切身利益的时候,便也是他尽显和稀泥功力的时刻。这么做,既不将当事双方得罪惨了,又使得各自尚有转圜的余地。虽然难免会致使朝政拖沓,但终究不会犯大错。
但是,在韦见素而言,正是这种无大过的原则,才是他能够在朝廷中四十余年一直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再看那些壮心勃勃,试图有所作为而又不管不顾的人下场如何。
从姚崇宋景,到张九龄、宇文融,哪一个不是收场惨淡,令世人唏嘘
这些人立志于谋国,却连自身都难保,甚至还连累的子弟家人累世受苦……
“魏卿的意见呢”
李隆基袍袖内的手在隐隐发抖,又将目光转向了一直垂头欲睡的门下侍中魏方进。
魏方进顿时一惊,清了清喉咙答道:
“臣附议,附议!”
“一派胡言!”
啪的一声,李隆基一掌重重击在御案之上,将所有人都吓的禁不住身子一颤。
“打和朕来问你,杨国忠被俘,帅旗被缴该怎么算陈玄礼被俘,帅旗也被缴获,又该怎么算”
李隆基疾言厉色,却见韦见素不慌不忙,依旧欠身答道:“一军胜败不当以主将安危为判断,战国时魏惠王伐秦,
第一百七十一章:天子厌张韩
禁苑的演武高调开场,却以令人目眩的方式结局。当今天子最宠信的两个人,杨国忠与陈玄礼丢尽了脸面,并向世人展示了他们极尽无能的一面。
杨国忠身为整场演武的“唐军”指挥者却使数万大军在数千“叛军”面前弄的灰头土脸,甚至连本人都在演武中成为了对方的俘虏。
原本毫无悬念必胜的一次模拟对抗,竟然就让扮作“叛贼”的神武军硬生生的将局面扳了回来。在啧啧感叹的同时,官员们也再次对秦晋其人加深了用兵如鬼神般的印象。只是却忘了,在他们眼里俨然已经是赳赳武夫的秦晋,却还是天宝十三载的进士及第。
天子李隆基当晚并没有申斥杨国忠与陈玄礼,但一道勒其闭门修养的敕令,却让所有知悉内情的人都有了一种预感。那就是杨国忠的复相之路已经在一夜之间变得渺茫无比,而此前荣宠四十余载长盛不衰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怕是也很难迈过去面前的这道坎了!
“圣人,圣人慢些走,外面风大,别浸了身子!”
高力士一溜小跑的跟在李隆基身后,两个人虽然都已经年逾古稀,但很显然,李隆基的体制要胜过其一筹。
不过李隆基却并没有因为高力士的劝告而放慢速度,出了寝殿,满头的大汗已经被渐起的北风吹干,整个人却还仍旧沉浸在刚刚的颠鸾倒凤与腾云驾雾之中。
贵妃丰腴白嫩的身体,让他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几乎就忘了昨日的约定,寅时初刻会召集宰相们于勤政楼议事。而现在已经到了寅末时分,李隆基年岁渐高以后虽然长长罢朝,但却甚少食言于臣下,今日的一时放纵之举万一被史官记录书中,却不知又要在后世留下个什么样的名声了。
因此,李隆基在疾步赶路的同时,身心也迅速从愉悦的巅峰跌落至抑郁失落的谷底。
相比眼前的现实,对他而言则更重视身后的名声,安禄山反贼已经使他原本完美的帝王人生添上了永不可抹去的耻辱一笔,便再不能再让后世的史家们抓住这些原本无足轻重的生活细节来大做文章。
步入勤政楼,果见政事堂的几位宰相正身端坐。居于右者,乃是中书令韦见素,相左依次是门下侍中魏方进,门下侍郎崔光远,以及面色仍显苍白的高仙芝。
原本,这其中也会有杨国忠的位置,但他太不争气了,一日之间竟将李隆基曾给予了厚望的新军毁于一旦。尽管三万多人最后又重新收拢,但这就像覆水难收一般,曾经被吓破胆过的军队,再怎么打造也终将是圈里待宰的猪狗。
不但如此,这支原本可以成为朝廷中流砥柱,杨国忠晋身政绩的人马,也在一夜之间成了朝廷的包袱、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能轻易遣散的根本原因,这么多征募的丁壮一旦就地遣散,将会为地方治安带来噩梦一样的灾难。
府兵制盛行的时代,朝廷便完全不必有此种忧虑。因为一切兵员的分配提调,自有各地的折冲府负责。而在废除了行将就木的府兵制以后,朝廷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兵制能够取而代之,便也为庞大的帝国带来了严重烦恼乃至是后遗症。
而这一点,在取消府兵制的十几年时间里,已经日渐突显出来。
国难思良才,李隆基只苦于找不到一个可以替他拨云见雾的人选,他扫视了殿中四位宰相,从韦见素到高仙芝,他们都有某一样过人的能力,但却不是那种可以定国安邦,开创先河的大才。
换句话说,李隆基君临天下四十余载,提拔重用的都是些守成之臣,而现在他所需要的却是极富 冒险精神的开拓进取之人!
然则,此等人物毕竟可遇而不可求,像商鞅、吴起那种一人可兴邦的大才,毕竟是千年难得一遇的。
李隆基叹了口气,从容落座。
“昨日演武,政事堂可有了定论”
韦见素欠身道:“以臣之见,‘三军’虽然狼狈,但神武军也同样没能取胜,若非圣人叫停,结局尚未可知。不如便判双方打和,圣人以为如何”
这也是韦见素一贯的风格,但凡政务涉及牵扯到各方切身利益的时候,便也是他尽显和稀泥功力的时刻。这么做,既不将当事双方得罪惨了,又使得各自尚有转圜的余地。虽然难免会致使朝政拖沓,但终究不会犯大错。
但是,在韦见素而言,正是这种无大过的原则,才是他能够在朝廷中四十余年一直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再看那些壮心勃勃,试图有所作为而又不管不顾的人下场如何。
从姚崇宋景,到张九龄、宇文融,哪一个不是收场惨淡,令世人唏嘘
这些人立志于谋国,却连自身都难以保全,甚至还连累的子弟家人累世受苦……
“魏卿的意见呢”
李隆基袍袖内的手在隐隐发抖,又将目光转向了一直垂头欲睡的门下侍中魏方进。
魏方进顿时一惊,清了清喉咙答道:
“臣附议,附议!”
“一派胡言!”
啪的一声,李隆基一掌重重击在御案之上,将所有人都吓的禁不住身子一颤。
“打和朕来问你,杨国忠被俘,帅旗被缴该怎么算陈玄礼被俘,帅旗也被缴获,又该怎么算”
李隆基疾言厉色,却见韦见素不慌不忙,依旧欠身答道:“一军胜败不当以主将安危为判断,战国时魏惠王伐秦,丞相公叔痤当阵被俘,
第一百七十二章:有感世情恶
李隆基在与政事堂宰相们的交锋以失败告终,最终判神武军获胜,赏赐绢帛金银以兹鼓励,擢升那几位后起之秀的想法则全数落空,也只能先委屈他们继续在神武军中做几年校尉,等到上了战场立了战功,再封侯拜将,便再也没人能够说三道四了。
话不投机,李隆基失去了与宰相们议事的兴趣,便以身体乏累为由,将他们都撵出了勤政楼。
高力士看出李隆基在一个人生闷气,便适时的劝慰道:“国有诤臣,乃天子之福,圣人该高兴才是啊!”
李隆基没好气的瞥了高力士一眼。
“韦见素算哪门子的诤臣早晚有一日,朕要将他……贬出京师!”
其实,李隆基内心的独白却是,早晚有一日必将杀掉韦见素这个田舍翁,但又不想为史家们留下一个刻薄的印象,便只好说了句贬出京师。
与此同时,李隆基又瞪了一眼旁边负责记录起居注的史官。
“刚刚‘一派胡言’之说,能不能删了”他觉得刚刚在与韦见素的争执中有些失态,便想将这一段删掉。
岂料那看似一直低眉顺眼的起居注官员却不紧不慢的反问道:“圣人这一句,臣当删不当删”
李隆基心里顿时就像吃了苍蝇那般腻歪。高力士又是何等的聪明,知道再争下去,只能让天子更加生气,便作色怒斥那史官。
“宰相们都已经走了,你们还留在这里作甚还嫌圣人不够添堵”
起居注官员也觉得,既然天子与宰相的议事已经结束,他也就再没必要记录这些生活琐事了,便顿首告退。
李隆基终于觉得浑身放轻松了,这些起居注的官员整日里就就像苍蝇蚊子一般在他耳边飞来飞去,打不得,赶不得,和臣下们的一言一行都要思虑再三。
即便如此,李隆基也总有把控不好的时候,每每与负责起居注官员商量,往往多数时候便如今日一般被顶回来、只不过,今日这起居注官员,说话也的确不积口德,竟然还敢讽刺天子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