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下豪商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开封府,玉清道德宫工地。

    在被开封府繁华市井包裹着的内城景龙门内,正有一处新辟的园林式道观工地。方圆总有数里,园中除了正在用红砖垒砌的宫观建筑,还有一座人造土山,正由无数的民伕劳役忙着运土堆土。正在修建的宫观名叫玉清道德宫,道德宫中的土山名叫艮岳。乃是为了当今官家求仙修醮所建。赵佶本就迷信道教,过往励精图治的时候,还压着修道的心思。现在受了打击,就更加痴迷道教。所以受了从河西返回的刘无忌的蛊惑,下诏修建了这座玉清道德宫。

    不过大兴土木,修建玉清道德宫也不完全是浪费民脂民膏,因为玉清道德宫并不是一座寻常的道观,而是道教改良运动的中心!

    没错,道教也要改良了!

    天理教的崛起,已经严重威胁到了道教的地位。仔细说起来,天理教和道教几乎就是同源的。天理教的天理和道教的道根本就是相同的存在。所以天理教也把《道德经列为经典,把老子列为圣贤。

    所不同的,则是天理教并没有一个神仙体系,也不认为凡人修仙的理论。天理(道)之下,就是圣贤。而穷理和传理,才是凡人成为圣贤的方法。

    而成为圣贤的人,依旧是肉骨凡胎,不会腾云驾雾,不会长生不老,只是精神和天理相通,可以在死后荣归天理,为万世所敬仰和效法。

    这套理论,几乎将道教的哲学内容完全给夺走了,只留下一堆神话故事给道士们去讲。

    可是神话不是宗教,更不可能成为强大的信仰。所以刘无忌领导的河西道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章援的天理教击溃,不仅没有得到信徒,反而有许多跟随刘无忌西进的道士倒戈投靠了天理教。

    而刘无忌自己,也知道炼丹求仙这套是骗人的把戏。当然也能看出天理教比道教的高明之处。

    天理教的理论简单而完善,而且无法证伪,并且可以用《理性论和《分析论进行论证铿迭的万物有源论就可以拿来证明天理(道)的存在。简单说一切事物都有源,宇宙是一切事物的总和,自然也有起源,而宇宙的起源就是主,就是天理,就是道。完全可以将这三者看成一个事物。但是天理教更加理性,是建立在理性和实证基础上的,而不是直接的天启。基于这个理论,天理教甚至可以质疑天启,将天启看成是圣人作伪教化世人,也就是用《理性论和《分析论寻找到主天理道的圣人假托天启

    这套理论的战斗力和凡人修仙的道教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后者很容易被人拆穿,前者则很容易引发一场以理服人的斗争。

    不过天理教现在不仅在河西传播,在碎叶传播(大石头的地盘),还在生女真和萌古部落中传播。要以理服人的话,呵呵那些人可都是善于讲理的。

    所以刘无忌的道士在河西输个精光,不少道观刚刚建成就变成天理书院了。相比之下,中土的和尚们还厉害一点。还可以去找点唯识宗的理论和天理教绕一绕。实在不行,还能关起门来修密教。

    而输得精光的道士们,也不是没有收获。他们收获了道,可以在排除凡人修仙的理论后,重建一个道家神仙体系只要没有凡人修仙,道家只要以道为一切主宰,创世之源,将天庭和地府变成由道创造的世界(人死后的世界),将老子和赵公明变成得道的圣人。理论倒也比较完美了。

    从河西返回的刘无忌就和郭京林灵素郭小小等人,一起改良了道教,就形成了所谓的道德宗。

    这个宗派不再讲究凡人修仙,而是讲悟道得道和积德得道,得道为圣,死后为仙再要想靠磕药成仙,是不可能的了。

    而只喜欢神仙,不喜欢嗑药的赵佶,显然对改良后的道教非常满意。不惜耗费巨资,在开封府修建玉清道德宫,作为道德宗的总坛。

    为了监督玉清道德宫的修建,赵佶更是隔三差五就来视察一番,顺便也和几位道友探讨一下仙人魂魄下凡的问题。他认为自己多半就是个谪仙,下凡走上一遭,就是要好好享受的,不需要为天下之事太过烦恼。

    朝政什么的,交给蔡京何执中苏迟吴居厚这些人去集议就行了,只要太太平平,不惹出乱子,就无量寿佛了。

    这个时候,赵佶正在一栋刚刚修成的阁子里面,和几个道友讨论着自己是不是天庭的星君下凡的时候。一名中年宦官,穿着朱袍,急匆匆的走近,到了阁字外面,才站稳了行了一礼:陛下,杨戬求见幽州又有上奏了!

    幽州赵佶一听到幽州,马上就忧愁起来了。他自言自语道:幽州怎么又上奏章了?已经好多日子没有上奏了,天下太平的,多好啊?杨戬说是什么事儿,要不要紧?

    回禀陛下,杨戬说是要紧事情好像有人要卖国。

    卖国!?赵佶一愣,自己最近没有下过卖国的旨意啊!

    谁那么大胆,谁要卖国?赵佶问。

    有好多,奴婢记不住名字,只晓得杨戬说是生女真节度使,还有两位高丽平章公都要卖国

    原来是别人的臣子要卖国,那还好不对,天下要乱了!

    赵佶猛地站了起来,脸色大变,大声道:备辇,朕要去崇政殿,再派人去传蔡京何执中吴居厚苏迟,都到崇政殿!叫杨戬也去崇政殿!

    天下真的要乱了!

    赵佶一点都没说错。

    大辽国的生女真节度使,还有高丽国的两个平章,都要背叛大辽了。这样的乱子,是不会局限在大辽境内的!

    如果早个几年,赵佶还得意洋洋的时候,一定会以为这是天助大宋。可是现在,他就想安安稳稳过日子,不想再打仗了。哪怕被辽国占据的半个河东,他也没想要收回来。

    可问题是大辽天下要乱,他这个宋国的官家也挡不住啊!

    这耶律延禧也是的,皇帝怎么当的?怎么一下就把高丽和生女真都丢了?对了,这事儿是杨戬报告的,不用说,一定是武好古在使坏了。

    生女真高丽国,再加一个武好古,多半还要加上河西章援,也许还有萌古合不勒,克烈忽儿札忽思那么多的敌人,耶律延禧怎么打得过!

    耶律延禧要是完了,他们一个个如狼似虎的,都要扑向大宋了,大宋怎么挡得住?

    赵佶坐着步辇行了一路,心里面也盘算了一路。越想越着急,越想越害怕,也越想越无奈。他现在和耶律延禧明面上是敌人,其实却是一对难兄难弟。耶律延禧是被阻卜萌古女真所困。而自己则受到幽州河西两大藩镇的威胁。

    现在三个辽国的造反部族和两大宋国的藩镇很有可能会联合起来,这五家的力量,是耶律延禧所无法抵挡的。

    而耶律延禧一旦垮台,下一个肯定是自己!

    赵佶还是很聪明的!特别是受了挫折后,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知道这天下其实就是靠朝廷幽州河西昭义和辽国这几方面在平衡着维持。一旦辽国覆灭,平衡就会被打破。幽州和河西,特别是幽州很有可能借此壮大。武好古现在积极参与灭辽,和生女真高丽勾结。战后肯定要吃下不少大辽的地盘。半个河东云中辽东辽西一部分,说不定都会归了武好古。

    生女真部说不定也会变成武好古的属下

    同一时刻,政事堂内,也得知了高丽国已经变成了两个,而且都要向大宋称臣,大辽国的生女真部也已经下定决心,很快就要背辽归宋的蔡京何执中苏迟等人,也都知道事情不好办了。

    这这这,这武好古才消停了几个月,怎么就惹出恁大的事端?

    何止武好古,章援也是个惹事精,都病得不轻了,还派他的儿子章倬深入草原去联络什么合不勒一个个都不怕事情闹大!都是乱臣贼子!乱臣贼子啊!

    这回事情肯定小不了啦,原本生女真是被高丽牵制,现在高丽完蛋,武好古又和他们联手,辽国东京道还不得大乱?如果阻卜和萌古再跟着一起造反,大辽就完了。

    那咱们能不能趁机把河东从辽人那里要回来?大不了给他们一笔军费,让他们拿着去和武好古章援生女真克烈部还有什么萌古作战。

    如果辽国肯归还河东当然好了,只怕耶律延禧不答应啊他要放弃了河东,又收不回燕地,那群契丹贵人会这么看他?

    不会答应的,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主儿!天下要乱了,要大乱了




第1137章 拿什么拯救你,延禧大哥
    崇政殿。

    赵佶都快急死了!

    不仅是替自己在急,而且还替耶律延禧,替大辽在着急!

    这份好心,不仅一年前的赵佶想不到,就连赵佶的列祖列宗,也不会想到居然有了这么一个不肖子孙。

    诸卿,你们说说看,这可怎么办?

    杨戬已经把武好古征高丽,会完颜,定海上之约,说服生女真部落联盟和南北两高丽一起向大宋称臣的情况,都一五一十说了。说完后,就被打发回去听消息。

    殿中,愁得都快哭起来的赵佶连声发问。

    陛下勿忧。还是苏辙的儿子苏迟第一个出班上奏,辽国毕竟是大邦,广有万里,拥兵百万,其主耶律延禧又善于用兵,不会那么容易被打败的。

    耶律延禧善于用兵倒是公认的赵佶和他手下的一帮士大夫官僚都一致认为耶律延禧能打。

    但是武好古的公民兵,完颜家的敢达,铁木真的老祖宗,克烈部的景教徒,河西的天理骑士联起手来,耶律延禧大概也很难扛得住吧?

    只要耶律延禧不败亡,幽州河西阻卜萌古女真就抽不出力量对付朝廷。苏迟道,所以朝廷还有时间整顿防务,应付将来的大难。

    赵佶稍微安心了一点,又把目光投向知枢密院事吴居厚,吴居厚上奏道:陛下,臣以为整顿防务,必须从开封禁军着手,撤禁军,练新军。若能有二十万新军屯于京畿四周,京畿可保无虞,天下可保无虞。

    撤禁军,赵佶眉头紧皱,练新军现在汇聚在开封府的府兵倒是不少,可谁能给朕练那么多兵马?

    赵佶手中可用的练兵之才,也真是没几个了。武好古章援都成了军阀,韩肖胄也奉命当了军阀,童贯因为少了关键部位,不可以涉及京畿军务,王禀杨可世杨可弼这些人还要在军前支持。

    臣推荐知真定府事宗泽。吴居厚道。

    真定府已经给了昭义军,不过昭义军没有幽州河西那么明目张胆的割据,知真定府这个级别的官员不敢自行任命,只是提出举荐,请求朝廷批准。而且举荐的官员,也不一定是昭义军的军头,也有朝廷这边的人。宗泽就是朝廷的人,堂堂的文官。

    吴居厚道:宗泽虽是文官,却辅佐韩肖胄练兵作战,颇有苦劳(功劳是没有的,因为没有打过胜仗),甚是干练,可以委以重任。

    用文官练兵?赵佶又些拿不定主意。

    大宋向来是文武殊途,文官练兵,能行吗?

    要不要让他转成武资?文官不方便练兵吧?赵佶问。

    吴居厚道:陛下,章援韩肖胄都是文官。武好古虽称武官,但并不是武夫,而是吏商出生,善于做画,精通儒学,有大儒之称,其实也是文官。

    赵佶皱眉,原来自家误会武官了武好古不是真的武官!只不过是授了武资的文士。章援韩肖胄都是文官!倒是杀身成仁的高俅,才是真正的武官!

    看来文官也不见得比武官可靠啊!

    祖宗家法,焉可轻废?赵佶道,宗泽可以出任监军御史,还可以多找些通军务的文官去担任各将监军。至于练兵,还是要靠武官才行诸卿可有人选可以推荐吗?

    吴居厚一愣,他怎么也没现在自己提出的文官能够练兵的证明起了反作用,一时不知该说什么了。

    陛下,臣举荐种师道。苏迟第一个上奏道。种师道是宿将,在陕西主持过新军训练,颇有成效。

    种师道赵佶点点头,此人可以。还有人吗?

    蔡京上奏道:臣推荐姚古,姚古同样是西军宿将,也管过新军。

    三原姚家和京兆种家都是西军将门中的大山头,把这两座大山一起搬来,再加上宗泽这个监军,京畿新军应该就能确保无虞了。

    陛下,蔡京接着又道,臣以为,和辽国的和谈也应该尽快开始。也许辽国还不知道生女真和幽州已经勾结在一起,咱们应该让他们知道,好有所防备。另外,生女真和南北高丽欲向朝廷称臣,此事应该如何应付?还请陛下明示。

    赵佶刚刚展开的眉头又拧了起来,人家来称臣了,这该怎么应付?不许?

    蔡卿,你可以有良策在胸吗?赵佶没有主意,干脆反问起蔡京了。

    陛下,朝廷不应该承认两个高丽。蔡京还是有办法的,不如接受南高丽的臣服,拒绝北高丽。

    因为南高丽是被幽州控制的,朝廷不接受,南高丽就会向幽州称臣。这无疑会抬高幽州的地位。

    而北高丽是被生女真控制的,一旦接受北高丽在名义上内附,朝廷就等于间接和生女真建立关系了。这有可能会引起辽国的误会。

    那生女真如何应付?

    可以拖,蔡京说,如果直接拒绝生女真,那就是把生女真推向幽州如果同意生女真内附,只怕会让河东战火再起。不如以拖待变,看情况再说。

    用什么借口拖延?

    蔡京想了想,道:就以使路不通为由拖延时日。如果生女真的使者到来,朝廷不妨应付,赐给些财物。再派出使臣回访磋商称臣和岁赐事宜,只要回访的使团以道路不通为由拒绝出境。事情就可以拖延一阵了。

    也只能这样了。赵佶叹了口气,又顿了顿,那么谁可使辽?

    蔡京上奏道:陛下,臣举荐武好文为正使。

    武好文目前的差遣是太常寺少卿。太常寺是九寺之一,虽然是个管礼乐的清水衙门,但是地位很高,是九寺之首,其职清重而位尊。对于努力向上爬的文官们而言,一任太常寺职官在履历上还是很好看的。不过武好文在太常寺纯属混日子。太常寺少卿可不是小官,平调都可以当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和六部侍郎之类的要职了。只是这些机要的职位能给武好文吗?就算是地方上的知州知府也不能给他啊。所以武好文现在就是混吃等死,哦,也有可能是等着当王爷,反正是没有什么官场前途可言了。

    不过武好文在官场不吃香了,并不等于赵佶和他的关系不好。他和他的弟弟武好德可还是琼林宫和延福宫的常客。前不久,赵佶还以赏赐燕国王武好古兄弟的名义,加封武好文武好德为开国郡公,还各自给了1500户实封,而且还给两人赐了郡公府所谓实封其实也是虚的,不过是一个封户算几十文小钱的俸禄而已。不过郡公府可是实实在在的!开封府的房产,还是大房子。而且给外姓的郡公赐第,更是格外的礼遇恩赏。

    蔡京接着道:武好文是燕国王的兄弟,由他出使辽国,可以显示朝廷和燕国王之间的关系还是很亲密的。由武好文提出以1000万缗以赎回太原代州忻州等地的要求,成功的可能要比别人更大一些。

    在这场战争中,辽军打大宋朝廷的军队没败过,打幽州的军队却没胜过,而且次次都是惨败!

    如果以1000万缗赎回河东失地是幽州的意思,耶律延禧就不得不好好考虑一番了。

    赵佶点点头,好!就这么办。他顿了顿,只是1000万缗不是小数,朝廷能拿得出吗?
1...647648649650651...870
猜你喜欢